【散文】‖ 杜永和:抹不去的记忆——怀念母亲
文摘
文化
2024-10-25 08:01
河北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记忆,这个既温柔又狡黠的旅者,时常在人心中穿梭,让人捉摸不透。有时,昨日之事与初识之人,如同晨雾般迅速消散;而几十年前的旧日时光,尤其是母亲那无微不至的爱,却如同烙印般深刻,每一个细节都鲜活如初,历久弥新。 小时候母亲是我生活的中心。她教我吃苦、勤奋和努力,她对我的爱如同阳光般温暖,照亮我成长的道路,成为我生命中无法抹去的记忆。 “十八岁,十八岁,我当兵到部队。”正如那首激昂的军歌所唱,1983年初冬,我怀揣着梦想与憧憬,从冀东那片熟悉的土地启程,远赴山西晋中,成为一名野战部队炮兵连的战士。岁月匆匆,转眼间已到服役的第三个年头,按当时的条令规定,义务兵服役三年期满,可以享受休假,同批入伍的战友相继踏上归途,家中亲人的期盼与温暖仿佛触手可及。 母亲听闻邻村有战友探亲归来的消息,便急不可耐地前去打听,为何她的儿子迟迟末归、在部队过的怎么样?战友归队后,纷纷转达了母亲的思念之情,劝我快速请假回家。 回望往昔,我自幼没有远离家门,更没有离开过母亲。一晃三年军旅生涯转瞬即逝,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本想早点回家,但正值年终,连队事情多,加之我新调至连部担任文书职务,好多工作急待处理,回家只得一拖再拖。 终于,工作告一段落,当我踏上回乡的火车,心情异常激动,恨不得马上到家,见到母亲,见到亲人,以解思念之情。“我回来了!”几经周折回到家的我,一进门就喊。迎接我的却是兄长的惊讶:“妈去部队看你去了,你没见着么?”那一刻,我的心猛地一沉,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我匆匆放下行囊,急切骑车奔往镇邮电局,打长途电话问情况,经过一番焦急的等待与努力,我终于与团部取得联系。当得知母亲已到达连队又匆匆返回的消息后,我的心更是如刀绞般疼痛。 那一夜,是我一生中最漫长、最难熬的一夜,我担心母亲不识路途,不谙世事,在这遥远的旅途中遭遇不测。我埋怨家人未能劝阻母亲孤身前往,更自责自己未能及时回家以慰母心。 天刚蒙蒙亮时,我便起身在院子里徘徊不定,记忆的闸门悄然打开。那些与母亲生活的日子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父亲远在市里工作,母亲以一已之力支撑着整个家庭的重担。我们兄姊仨人都上学,只有母亲一人在生产队劳动,为了多挣公分,她几乎从没休息过,每天干活回来还要做饭。因为生活艰难,粮食又少,母亲担心我们吃不饱,所以每次吃饭,都等我们吃完后自己再吃。每年学校放暑假我都要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干一天农活腰酸腿疼,回家后什么也不想干,只想躺在床上休息,可见母亲承受了多大的苦和累。因为我在家最小,又天然地得到母亲特殊的关爱,我报名当兵时母亲不同意,舍不得我远离她。后来我当兵走时,母亲哭了好久,眼睛都哭肿了,以至于我走时她都没有送到大门口。尽管极不情愿,母亲还没忘叮嘱我:“到部队好好干,别惦记家!” 快到中午时分,母亲回来了。一进门就喊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我边接背包边说:“可把我急坏了,您怎么一声不吭就去了?”“儿子,妈妈实在太想你了,等不了啊!”我泪如雨下。哽咽地问:“您怎么找去了呢?”“我拿着你部队的信封,按上面的地址一路问一路找,在平遥下了火车,恰巧遇上你们部队的人,他帮我拿着包,一直送到连队。不用担心,妈这不挺好的么!”母亲虽然讲得简单,但我知道,为了看儿子,路上她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此时此刻我真正体会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深意,暗暗发誓,今后一定要常给母亲写信报平安,让她放心。 然而世事无常,人生难料。1985年部队精简整编后我们营转隶到另一个野战部队,次年,部队从山西平遥移防到河北邯郸。 古城邯郸是春秋战国时的赵国首都,一个3000多年前命名至今未改的城市。这里有许多古时留下来的遗址、古迹,回车巷、学步桥、黄梁梦、赵武灵王骑射的城墙……初冬的邯郸还有一丝暖意,当一场小雪降临时,一个震惊的消息传来,部队赴滇轮战,官兵顾不得参观欣赏刚刚驻防的古城,准备出发参战。 临战动员教育使我热血沸腾,好儿男就要上战场。得知我营留守,我就主动写请战书要求参战,很快我被批准。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我从不后悔。 南疆狼烟起,将士出征急。向南、向南、再向南……坐了五昼夜的闷罐车,再加上两天摩托化行军,我们到达临战训练的集结地域,云南省文山州平原街。在西南边陲这片红土地上,有先辈为了国家为民族独立而战洒下的热血。继承遗志,传承精神。官兵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强斗志投入到临战训练中。训练强度超过了平时的3倍,大家不觉得苦,是英雄是好汉战场上见,这是官兵响亮的誓言。 转眼临战训练到了后期,马上要上战场了,我内心开始焦虑矛盾。由于自己是后期调入参战部队的,再加上事发突然,担心母亲承受不了,所以一直没有给家里写信。有过以前的教训,来之前,特意嘱咐相关乡友回家后要替我保密。信写还是不写?我在不停地问自己,不写担母亲牵挂,写更担心母亲难以承受。 当时的老山已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理解万岁”“祖国在我心中”,从前线传遍大江南北,内地各类媒体报道云南老山前线的消息比比皆是。反映老山前线作战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正在上映,电视连续剧《凯旋在子夜》也正在央视热播。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夜不能寐,我担心母亲,母亲更担心我。向从后方往前线运送物资的战友打听情况,他告诉我,各级政府正在对参战人员家庭进行统计,春节要登门慰问。看来只有写信实情相告,要不母亲会更担心。但一封信从寄出,到收到,至少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收到信春节早过完了,怎么办?我急中生智,托一个负责机要的战友在边陲小城麻栗坡县邮电局发了封电报。内容如下:我一切都好,勿念! 自从知道我参战后,母亲一想起来就流眼泪,本来平时爱说爱笑的母亲,话也少了,情绪极其低落。马上到春节了,很少回家的父亲也从市里回来,一家人难得团聚,怕母亲难过,兄姊与父亲说好谁也不要提有关我参战的事。大年三十,边吃年夜饭边看春节联欢晚会,时间不长,电视里出现“如果你倒下,将不再起来,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你血染的风采……”的歌声。一曲《血染的风采》,母亲再也控制不住,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父亲也忍不住了,一家人哭成一团。兄每每跟我谈起此事,我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两年后,经过生与死、血与火的战场洗礼,我从老山前线凯旋而归。荣立战功的我,推掉地方组织的英模报告会,迫不急待地回家,看到六十几岁的母亲,已是满头白发,苍老了许多。我很内疚,很自责,700多个日夜,母亲是怎么熬过来的?后来得知,母亲每晚都要吃两片“安定”才能入睡,从此落下失眠的病症,一直到离世前每天都要服用睡觉药。远离是军人的常态,但我还是祈盼有一天能离家近点,常常回去看看,也了却母亲长年的担心和牵挂。 命运是神奇的,也是深奥的。没想到在远方漂泊了近十年的我,1992年回到离家较近的天津驻军某部。我想,以后可以经常回家看望母亲了。然而现实并不是想像的那样,我常常因工作繁忙,几个月也回不了家。好在手机方便,时间长了就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有时没顾得打,母亲就叫人把电话打过来,知道我肠胃不好,每次都问身体怎么样、还那么瘦呀?催我抽空到医院看看。尽管她病得那么重,每天都要吃大把大把的药,还是不忘关心儿子身体。 母亲晚年身体状况不佳,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然而,每次听说我回去,母亲都让家里人把轮椅推到大门口等我,只要我的身影一出现,母亲一眼就认出来,说话也连贯了,并不像其他人说的那样,总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家里其他人很羡慕,逗母亲说她偏心,就疼小儿子。每次临走时母亲还不忘嘱咐,你忙,别惦记妈,妈没事。 由于母亲年轻时常年劳累,有病又不能及时就医,小病拖成大病,所以身休一直不好,疾病缠身,十几年都是在轮椅上的度过的。后来由于小脑萎缩,一向温和的母亲也变得脾气暴躁,谁说都不听,唯独对我言听计从。但有一次,我怎么说她也不听。那次,我回家看望母亲,说起小时候爱吃她炒的白菜丝。结果,母亲非要给我炒,怎么说也不行。我只好把白菜洗净,菜板、菜刀准备好,把坐在轮椅上的母亲推到厨房,八十多岁高龄的母亲,硬是给我炒了一盘白菜丝。对我来说,这是天下最好吃的一盘菜,边吃边看母亲,勾起了我童年回忆。小时候母亲总是牵着我的小手,走在田间的小路上,阳光洒在她的脸上,映照出她美丽的笑容。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慈爱,让我感受到无比地温暖。那时的母亲年轻体健,充满朝气和活力,永不知疲倦。而眼前的母亲垂垂老矣,岁月这把无情的刀让青春变年老。 2019年,母亲走到了生命尽头,多次长时间住院,用药物维持着生命,医生也给我们几个子女做了交待。到9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我正在部队担任战备值班,兄长电话打过来说医院下了病危通知,让我赶紧回去。我内心非常焦急,由于战备值班不便请假,下午才给家人打电话。得知母亲已闭眼离世,我顿时头晕目眩,眼前发黑,仿佛天塌下来一样,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的,但真到来了又无法接受。晚上急匆匆地交完班,开车往家赶。由于天黑,回到家已到半夜,此时母亲已躺在透明冰棺里,永远地离开了我,令我悲痛万分。我不顾一切地打开冰棺亲慰母亲,哭喊:“妈妈,儿子回来了,您睁眼看看,儿子想再和你说说话……”这是给我了生命的母亲,养育我长大成人的母亲,从此,我们阴阳两隔。您的笑容,您的声音,将成为我生命中无法抹去的记忆。 在母亲离世两周年时,我回老家给母亲上坟,烧完纸,我让其他家人先走,我想和母亲单独说说话。我告诉母亲,儿子已光荣退休了,身体挺好。儿子一直记着您的话,严格要求自己,从军38年,努力进取,成绩斐然,先后多次立功受奖,被武警部队表彰为优秀干部,荣誉证书满满一柜。 怀念母亲,您的爱如同永恒的星辰,永远照亮我的心灵。我会将这爱化作力量,为社会、为国家贡献余生,让母爱的光辉永远闪耀。杜永和,河北大城人,1965年11月出生,1983年10月入伍,历任师宣传科干事、副科长、科长,指挥学院编室办主任、直工处长、研究生队政委、教学系政委,师职大校。从军38年,先后参加了“北国利剑”军事演习、“部队96抗洪”、国庆60周年北京备勤、赴云南老山轮战、军队精简整编转隶等大项活动。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7次,多次被集团军、军区评为先进个人,被武警部队表彰为优秀廉政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出版了《永筑和平》《军旅年华》《实践思考创新》,编著了《警营涌动信息潮》《建设信息化武警,履行打得赢使命》等书籍。数百篇新闻、文学稿件在军内外媒体刊发,作品多次获奖。2021年从部队光荣退休。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田光兰
制作:周 璇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天津散文研究会欢迎天津和全国的散文作家、文学爱好者加盟,共享文学盛宴,我们将热诚为您服务。有意合作,或者申请入会者,请联系刘银环老师手机(微信):13512073421,电子邮箱:lyh621017@126.com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雷大毕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曹丁匀 周璇 范忠民 穆怀书 郭淑红 杨晓霞
荣誉编辑:李相清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tjsw20230403@163.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欢迎关注天津散文微刊
合作单位:晋泰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