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基本原则、立足点与普适性

文化   2024-11-05 17:50   山东  


道文化“道法自然”“辅万物之自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遵循“自然——其自身本具的属性或规律”的原则,“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的不执固我而依时利用的原则,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与世偕行的原则,“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元始天尊应气成象,自寂而动,从真起应”的以无世间属性的大道为终极存在去引导神道设教的原则,“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的将人类知识、事业归整究原于“一”且求同存异的原则,“功成名遂身退”的成功原则,“损有余以补不足”的财富、资源等的平衡但非平均的原则等博大精深的理论,凝聚了共识,缓冲了文化、信仰、民族、社会矛盾,促进了中华“和而不同”的上窥天道、远怀万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其功绩历史已经见证,但明清以来,道教的“真精神”已经晦而不彰,偶有苗头生出也是昙花一现。体现道教真精神的诸多原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普适性。

道教立论,以人这种生命体为基础,而有纵横两个方向的思考(知)与行为(行)。纵向的:由己身通过炼养升进,成仙成神,并追求究极的本原存在与之契合(与道合真);或用究极本原存在指导现实,而期盼生道合一、形神俱妙。横向的:由修炼己身以及他人、社会乃至万物(修身济世);反之,也从万物关系中寻找规律指导人生。其立论基础是普适的,其思考与行为,虽然很理想化,但也是人类内在需要的外在表现,因此也可以说是普适的。具体而言,道教关注身心健康与奥秘的“养生”“真功”的理论与实践,关心国家稳定的“佐国扶命”“王法须尊”的行为,关心社会福善的“齐同慈爱”“无量度人”“真行”观念与行动,关心与自然万物和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妙气运化,万物皆昌”“万化乐雍熙”的观念,等等,这些也都是具有普适价值的。


當下書房
为振兴强盛国家而读书,为救度利益一切众生而读书;我读,你也读。努力读本科书、努力读课外书,无论任何年龄也不停读书,这是容易取得成功及无负此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自己而读书是小乘,为国家而读书是中乘,为众生而读书是大乘。#常观世音微语录#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