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是十二生肖中最后一个动物,对应地支最后一位“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猪因体态浑圆、憨态可掬、性情温驯,长期深受人们喜爱,其文化意义代表着诚实质朴、富贵吉祥。正因如此,猪的形象也深深地烙印在了古往今来很多文物和艺术品中。
猪纹黑陶钵
口边长21.7、宽17.5、高11.7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这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母系氏族社会最有特色的原始手工业部门制作的生活器皿,其重要意义在于打破了以前中国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区的一元论,使人们认识到南方长江流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表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也是孕育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这件猪纹陶器,有原始审美观,预示着当时已经开始产生原始畜牧业。
商晚期青铜豕尊
高40、长72厘米,1981年湖南湘潭船形山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器作豕形,背上开口,盖立一凤鸟。豕首饰云纹,四肢饰龙纹,背腹饰鳞纹。此器形体较大,形象威猛,造型独特。它可能是先民的一种盛酒器。
商晚期青铜豕形觥
高19.2、长21.9厘米,1983年陕西洋县张家村出土,现藏于洋县博物馆。器作兽形,首和背作盖,颈作流,盖上立二龙,盖后饰兽面纹,器腹饰凤鸟纹,以雷纹作地。它证明几千年前陕南秦巴山区已存在文明,这里已有酿酒业。
战国青铜二人猎猪扣饰
高6.5、宽12.2厘米,1972年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二人共猎野猪,一人被猪咬住腰部,人前有犬作逃遁状;另一人持剑刺猪,另一犬咬猪腰,下有蛇口咬猎犬,尾绕猪腿。背面有巨型扣。
牛耕祠堂构件画像石
1996年出土于山东省滕州市山亭区城头镇堌城村,现藏于滕州市汉画像馆。石面纵82、横178、厚28厘米,浅浮雕,画面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上空刻几只飞翔的凤鸟。左侧刻一头大猪在吃草,其身上似有一人仰卧。右侧刻一神兽(残)。
宋代猪纹铜镜
直径16厘米。镜背面圆钮,钮下铸塑一头大肥猪,钮上部铸一篆书“猪”字,外区及镜沿有两道凸弦纹。古人认为猪是财富的象征。
民国儿童佩铜锁
阴刻一头大肥猪在下,上边两角分别阴刻寿桃,寓意长命富贵。
汉代玉猪
长12.2、宽2.5、高2.5厘米,青白玉质,龟背纹沁,长条形两端微平齐,头部斜削,吻有三道折,嘴角深达眼睑,口横穿孔,尾部有穿。
红山文化玉猪龙
高15.4、宽10.5、厚4.5厘米,青色玉,局部有褐色沁斑。兽形雕饰,大耳直立,双目圆睁屈身卷成“C”字形,颈部有两个小孔,均对锉而成,可系佩。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发掘,1956年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20世纪70年代起,在辽西北昭乌达盟(现属于赤峰市)及朝阳地区展开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近千处遗址,并对松岭山脉及努鲁尔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民间剪纸“猪年喜庆”
陕西安康市剪纸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当时虽然没有纸,但已出现镂花金箔,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于鬓角作为装饰,成为古代妇女的一种风尚。这就是剪纸最早的雏形。汉代有纸以后,出现了真正的剪纸艺术。由于剪纸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慢慢地就演变成人们用来谋生的手段。随着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许多小工业者应运而生,安康剪纸也得到蓬勃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剪纸艺人和剪纸纹样。
安康剪纸从用途上较多,一是底样类剪纸,即刺绣剪纸花样。其特点是最终只见刺绣成品,而不见剪纸,也可看作刺绣之媒介;二是俗信类剪纸,即巫术、丧葬、祭祀类剪纸,这类剪纸不张贴,大多最后焚烧;三是装饰类剪纸,即用于年节、婚庆、祝寿和部分宗教类剪纸。
END
编辑:王国良 蔡冰冰
审核:傅文忠 李自涌
东方收藏
《东方收藏》杂志(月刊)
主管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石狮日报社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5-1301/G0
邮发代号:34-102
投稿邮箱:dfsc@vip.163.com
中国收藏家协会支持刊物
国家图书馆永久入藏刊物
国家文化检索系统“CNKI”收录刊物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