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惊艳拍场的“雨中美景”

文化   文化   2024-06-20 11:32   福建  




进入夏季,雨水增多,雨中的独特景致,往往给人别样的感官享受。自古以来,雨景也是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他们用画笔、用墨色,将雨中世界的细腻与变幻捕捉得淋漓尽致。这些以雨为媒的艺术佳作,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魅力,更蕴含着艺术家们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它们中,有的被珍藏在博物馆的殿堂,静静诉说着历史与文化的沉淀;有的则在拍卖市场上熠熠生辉,成为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对象。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每一滴雨水都蕴藏着艺术家的情感与思考。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领略历代艺术家笔下的雨中美景,感受那份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底蕴。



 

吴镇


《山窗听雨图》


在北京匡时2016十周年秋季拍卖会上,一幅1338年创作的《山窗听雨图》手卷(尺寸为28×203厘米),以惊人的1.725亿元成交价,将元代画家吴镇再度推向了新的高度。


《山窗听雨图》上,吴镇自题诗云:“一林修竹护幽居,中有高人独晏如。坐爱小窗风日美,悠然不必问樵渔。”诗句间流露出高人雅士的隐逸情怀和超脱世俗的悠然自得。画作中,溪山烟雨、幽居闲眺的景致被吴镇以水墨渲染得淋漓尽致,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景色连绵不断,蔚为壮观。



这幅手卷上的皴法点苔仿自董源、巨然二家,云烟的描绘又似米芾的风格,整体面貌却独具特色,成为后来沈周等画家直接规仿的对象。吴镇在画中巧妙地运用了水墨的浓淡干湿,使画面既富有层次感,又充满生动的气韵。卷后有多位名家的题跋,对《山窗听雨图》的艺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山窗听雨图》不仅是一幅艺术价值极高的画作,更是元代文人画精神的重要体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书画史和艺术拍卖史上闪耀的“明星”。




弘仁


《西园坐雨图》


弘仁,即渐江,是清初新安画派的奠基人,与髡残、石涛、朱耷并称为“清初四僧”。他的作品深受元代倪瓒影响,尤以描绘黄山风景而著称。《西园坐雨图》是其1659年创作的一幅杰作,尺寸达到219×66.5厘米,曾在2014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以5347.5万元成交。



这幅画描绘了黄山雨后的奇境,怪石嶙峋、岗岭陡峭,笔墨从容精洁,淡墨干皴,展现了山岩草木之灵性。用笔精炼,用墨简约,却呈现出了苍润华滋的意境,仿佛骤雨初歇,山骨洗净,草木生春。《西园坐雨图》作为大幅设色作品,保存完好,不仅展现了渐江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新安画派高洁士人的画风与人格,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渐江的艺术成就和清初画坛的风貌。弘仁的画作在清代就已异常珍贵,至今更是受到收藏家和研究者的珍视。




董邦达


《千竿竹雨图》


董邦达的《千竿竹雨图》是一幅兼具艺术魅力和文化深度的画作,其在2023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以3917万港元的高价成交。



这幅画作尺寸虽不算巨大,但其展现的静穆意境却令人陶醉。画面上,千竿翠竹在雨中摇曳生姿,宛如《诗经·卫风·淇奥》中所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景致,使人联想到具有高尚品格的君子形象。画家以深厚的笔墨功底,将这幅画卷打造成为一个远离尘嚣、清旷自在的世外桃源。


在构图上,董邦达巧妙地运用山石、溪流、竹树等元素,营造出一片清幽绝俗的天地。画卷开首,一道涓涓溪流从山石间奔流而下,为全卷的小河提供了活水源头。随着画面的展开,河水蜿蜒流动,两侧坡岸、石壁间竹树婆娑,竹叶的密集与水面、石坡的留白形成鲜明对比,犹如一首抒情乐曲的旋律。画家干湿并用的笔法和轻重交融的墨法,使得山石层叠、小草跃动、波纹流丽,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悦耳的乐章。


画作中的竹叶用浓墨描绘,略显重而下垂,生动地展现了雨水冲刷下的形态,使人仿佛能听到雨声和流水合奏的二重唱。整个构图在竹林与土石开合之间伸延至卷末,以一道自左上方泻落的山坡为终结,河水在画面下沿画上句号,形成了一种完美的视觉感受。




傅抱石


《巴山夜雨》


傅抱石于1943年创作的《巴山夜雨》,尺寸105.5×60厘米,在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拍得3220万元,其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画作中,傅抱石以豪放的笔触和浓墨重彩,巧妙地描绘了巴山夜雨的景象。画面上,连绵的山峦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仿佛被一层轻纱所笼罩,展现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山上房舍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虽然看似随意勾勒,却充分展现了山城的雄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傅抱石以淡墨斜扫的方式描绘出了雨中的氛围。那细如牛毛的雨丝在宣纸上流淌,仿佛真的带给人一种雨打芭蕉的听觉享受。寥寥几笔,便将雨中的巴山描绘得生动而传神,令人仿佛置身于那连绵不断的秋雨中。



在这幅画作中,傅抱石巧妙地运用了“抱石皴”技法,以破笔散锋大胆入画,连皴带擦,营造出一种天地一体、苍茫混沌的效果。他巧妙地处理线条和皴法,将整幅画面的调子和谐统一起来,使得山水云雾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无比丰富的世界。


画面下方的一间小屋里,隐隐透出亮光,那是画家与夫人在秉烛夜谈。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也表达了画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而山的高处和山腰处,则是画家熟悉的山路和打酒的小店,这些元素都流淌在傅抱石的血液中,成为他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灵感来源。


《巴山夜雨》不仅展现了傅抱石高超的艺术技巧,更体现了他对抗战时期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他通过画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幅画作不仅是描绘雨景的佳作,更是一幅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艺术珍品。




李可染


《雨过泉声急》


李可染于1986年创作的《雨过泉声急》,以满幅式构图展现了雨后山水的静穆与壮丽,尺寸102×52.5厘米,在2018年北京诚轩春季拍卖会上以1840万元的高价成交,证明了其在艺术市场上的重要地位。


画面上,乌黑巨峰扑面而来,形成“山色深”的视觉效果,主峰左侧开出的垭口和数叠而下的泉溪,在浓墨的衬托下尤为醒目。画家运用浓墨与花青,巧妙地表现了山水的力量与气势,同时又以淡色墨和留白处理,使得画面在深重的墨韵中气息通透。整幅作品布局饱满、浑然一体,充分展现了李可染晚年山水画的艺术高峰。



这幅画作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在1989年,李可染将《雨过泉声急》捐献出来,作为“修复长城及拯救威尼斯”慈善义拍的拍品之一。该活动由国际拯救威尼斯和长城委员会主办,旨在通过艺术的力量为修复长城和拯救威尼斯筹集资金。李可染的捐赠善举不仅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和宇宙精神,也为中国书画界树立了榜样。


《雨过泉声急》的成交价高达14.5万元,在当时的中国拍卖市场上极为罕见,极有可能是中国拍卖市场上拍并成交的第一件李氏书画作品。这一高价成交不仅彰显了李可染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慈善事业的支持和认可。


总的来说,李可染的《雨过泉声急》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杰作。它不仅展现了画家晚年山水画的艺术高峰,也承载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宇宙精神。这幅画作的成功拍卖,不仅为修复长城和拯救威尼斯筹集了资金,也为中国书画界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张大千


《雨后岚新》


张大千1967年创作的《雨后岚新》是一幅尽显泼墨泼彩技法精髓的巨作,尺寸达67×188厘米,在中国嘉德2020秋季拍卖会上,收获1265万元成交价。


 


画作以雨后山岚为题材,墨色与青绿泼彩相互交织,营造出一幅雨后清新、山岚巍峨的壮丽景象。画面首先以泼墨打底,墨色浓郁而奔放,仿佛山岚在雨后初晴时展露出的雄浑姿态。接着,画家在墨色之上大胆泼洒青绿色彩,色彩在墨色中自由流动,形成了一种独特而自然的过渡效果。


雨后的山岚被描绘得尤为生动,云气缭绕,水气氤氲,仿佛可以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清新与湿润。山岚间的小路蜿蜒曲折,与云气、林阴相映成趣,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意趣。山顶的屋舍独立,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是画中的点睛之笔,为整幅画作增添了人文气息。


在技法上,张大千巧妙运用泼墨泼彩的技法,将墨色与青绿色彩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奇幻而空蒙的视觉效果。画面中,墨色与青绿色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得画面既有粗犷的表象,又有细致的内涵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张大千在这幅画作中几乎舍弃了传统的笔墨技法,转而以更加抽象的泼墨泼彩方式来表达雨景。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画家对传统笔墨技法的创新,也展现了他对自然雨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张大千的《雨后岚新》不仅代表了张大千晚年艺术风格的成熟,也展现了他对自然雨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诠释。通过泼墨泼彩的技法,张大千将雨后的山岚描绘得生动而传神,呈现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画卷。




傅抱石


《风雨归舟》


在保利香港2013年春季拍卖会上,一幅由近代国画大师傅抱石于1943年创作的《风雨归舟》立轴画作以1500万港元成交。作品尺寸为107×61厘米,款识“癸未正月三日,傅抱石制”和钤印“抱石长年”“抱石入蜀后作”“抱石斋”。画面展现了一幅风雨交加中归舟行进的生动场景。


傅抱石先生是近现代中国画坛的巨擘,尤其在山水画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神韵,通过独特的笔触和墨色运用,将山川、云雾、风雨等自然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对雨景的描绘,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被誉为“一半山川带雨痕”。



《风雨归舟》正是傅抱石雨景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上,疾风骤雨中,坡岸丛松摇曳生姿,右下有人持伞急奔而来,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充满动感的氛围。湖面烟波茫茫,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给人一种苍茫无际的感觉。中景柳堤泊舟,一船载客划桨疾归,远景则是一舟扬帆驶向彼岸,隐约可见的村落人家更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整幅画作水天一色,均在渺渺烟雨之中,构成一幅无声而又充满力量的诗歌画卷。


这幅《风雨归舟》不仅展现了傅抱石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体现了他对大自然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融入画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淋漓的墨色,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可染


《蜀山春雨》


李可染1966年作《蜀山春雨》,尺寸81×50厘米,在北京保利拍卖2020秋季拍卖会上收获1150万元成交价。这幅《蜀山春雨》是李可染在“写生探索期”到“整合升华期”的过渡之作。作品以雨景为主题,将蜀山的巍峨与江南民居的秀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诗意境界。



在画面布局上,李可染采用独特的空间结构,将山体拉近,远景之山作中景处理,使得画面整体感极强,富有冲击力。他用积墨法层层积染,泼出主体山峰,几占画面一半以上,用笔老辣厚重,展现出山体的厚重与磅礴。而在大团浓重又空灵、淋漓又饱实的山体下,掩映着静谧的山村,形成了一种静谧与灵动相交织的美感。


在雨景的描绘上,李可染更是匠心独运。他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巧妙地表现出春雨的细腻与柔和。画面中,春雨如丝如缕,轻轻飘落,将山体、民居、树木都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这种朦胧之美,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感,更使得画面中的景物仿佛都沐浴在春雨的洗礼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可染在《蜀山春雨》中融入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他通过画面的布局、用笔、用墨等手法,将蜀山的巍峨、春雨的细腻、民居的秀美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还通过画面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之情。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画面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吴冠中


《雨后流泉》


吴冠中1978年作《雨后流泉》,尺寸46×49厘米,在北京诚轩2011年春拍中,录得724.5万元成交价。


1978年,对于画家吴冠中而言,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份。这一年,他终于踏上那片梦寐以求之地——云南的玉龙雪山,并在此留下许多珍贵的画作,其中就有此次拍卖的这幅《雨后流泉》。



《雨后流泉》的尺寸虽小,却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画面上,一弯白练如同诗中所言“树杪百重泉”,轻盈地流淌在丛林之间,仿佛是大自然最纯净的音符。然而,这幅画的主角并非那白练般的泉水,而是被雨水浸染、滋润、洗刷后的丛林树木。它们如同刚刚沐浴过的少女,散发着清新与生机,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


在吴冠中的笔下,雨后的玉龙雪山并非传统山水画中的那般缥缈朦胧,而是充满真实与生动。他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雨天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那湿漉漉的大地、苍翠欲滴的树木、白练般的泉水,都仿佛跃然纸上,让人如同置身其中,感受到那湿润的气息和清新的空气。


这幅画最为人称道的地方,便是它结合了中西艺术的精髓。吴冠中一生游走于中西艺术之间,他既吸收了西方油画的丰富色彩和多变绘法,又融入了中国传统诗画中的韵味。在《雨后流泉》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色彩的巧妙运用和对光影的精细处理。他用不同油彩的厚薄和笔法来描绘树干树枝及藤蔓树叶,使得画面上的每一笔都充满生命力和表现力。同时,他又借鉴中国水墨画的意境和气韵,将远处的山峦和云雾描绘得朦胧而神秘,给人一种无限遐想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雨后流泉》的诞生过程也充满传奇色彩。据吴冠中自述,他在玉龙山下的雨天中连续写生一个多星期,每天都冒着雨进行创作。画面和调色板上积了水珠,他便用嘴吹去。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让人深感敬佩。



  

 

傅抱石


《风雨归舟》


傅抱石《风雨归舟》,尺寸27×39厘米,在北京保利2012年精品拍卖会上,收获460万元成交价。画面上,风雨交加,波涛汹涌,但这一切都被傅抱石巧妙地融入山水之间。垂柳在风雨中摇曳生姿,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增添了几分朦胧之美。而浩渺的烟波间,一艘小船冒风披雨,急驶而去。船夫与船客虽被风雨所困,他们的神态却截然不同。船夫奋力摇橹,而船客则安然端坐,红伞半掩,这种一动一静的对比,更加凸显了风雨中的生机与活力。



傅抱石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既具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韵味,又具有现代艺术的创新性和时代感。他以简练的笔触和丰富的墨色,将风雨归舟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空灵简洁,简于迹而繁于意。他巧妙地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营造出一种烟雨蒙蒙、水天一色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让人感受到风雨的狂暴,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和谐。


《风雨归舟》不仅是一幅雨景山水画,更是一幅充满哲理和诗意的作品。它表达了傅抱石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李可染


《江南春雨》


《江南春雨》尺寸70×46.5厘米,作品款识“江南春雨图。一九六二年九月,阿兄可染画”,印鉴“可染”。在上海天衡2014十周年春拍中,以885.5万元成交。1962年一个宁静秋日,李可染于北戴河疗养之余,挥毫泼墨,创作出这幅《江南春雨》。作品不仅展现了李可染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将江南雨景的韵味与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江南春雨》以江南水乡为背景,画面上,蒙蒙春雨如丝如缕,轻轻洒落,将江南的秀美与静谧渲染得恰到好处。江南人家、拱桥、远山等景致在春雨的笼罩下,显得格外朦胧而迷人。这种朦胧之美,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神秘感,更使得江南水乡的风情韵味愈发浓郁。



李可染擅长将自然之美与笔墨之美相结合,在《江南春雨》中,他巧妙地运用积墨法,将春雨的细腻与柔和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的墨色浓淡相宜、干湿得当,使得整个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李可染还善于将书法、金石融入笔端,使得画作更具朴拙老辣之风。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不仅让画作更加耐看,更增添了一种别样的韵味。


在这幅画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可染对江南雨景的深厚情感。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江南雨景的韵味与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不仅体现在画作中,更贯穿于李可染的整个艺术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江南春雨》是李可染送给胞妹李畹的礼物。在创作过程中,李畹和爱人李德传一直陪伴在旁,聆听二哥讲述山水画的运笔和用墨、章法和布局、提炼主题等问题。这种兄妹之间的深厚情谊,不仅让画作更加珍贵,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传承的温暖与力量。





李可染


《雨中泛舟》


李可染《雨中泛舟》,尺寸94×99厘米,在荣宝斋(上海)2013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以552万元成交。作品呈现出一幅漓江雨中的壮美画卷,不仅展现了李可染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更体现了其“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崇高艺术追求。


画面上,雨丝如织,云雾缭绕,重峦叠嶂,水波荡漾。作者运用积墨法层层积染,使画面中的山川草木都呈现出一种深沉而浓郁的色彩,仿佛是大自然在雨中展现出的一种独特韵味。特别是画中的船只,在雨水的洗礼下,显得更加坚韧,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和力量。



在这幅作品中,李可染巧妙地将光影引入画面,通过明暗对比和色彩运用,营造出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美感。这种美感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更使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而梦幻的漓江雨景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无限生机。在这幅作品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可染用画笔在漓江上留下的足迹和心声,也仿佛感受到他对祖国河山的深深眷恋和无限热爱。


值得一提的是,《雨中泛舟》不仅是李可染对漓江山水的一种艺术再现,更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绘画技法的一种融合和创新。他借鉴西方绘画中的光影处理和构图技巧,结合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墨和意境,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山水画作品。这种融合和创新不仅使他的作品更具时代感和现代感,更使他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艺术领域和境界。



END



编辑:王国良  蔡冰冰

审核:傅文忠  李自涌








东方收藏




《东方收藏》杂志(月刊)

主管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石狮日报社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5-1301/G0

邮发代号:34-102

投稿邮箱:dfsc@vip.163.com

中国收藏家协会支持刊物

国家图书馆永久入藏刊物

国家文化检索系统“CNKI”收录刊物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东方收藏杂志
《收藏快报》、《东方收藏》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您提供最全、最专业的收藏知识和资讯,专业服务于您对艺术品收藏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