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镇,是用来压席子四角的,是魏晋以前人们常用的生活用具。不同质地制作的席镇不仅实用,而且因各朝各代人们思想意识、审美追求的不同,衍生出各种样式,在古代工艺美术中独树一帜。徐州博物馆藏有一件20世纪90年代出土于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的石豹镇,别具风格。
石豹镇
石豹镇,长23.5、宽l3、高14.5厘米,以青灰色大理石雕刻。豹和台座连为一体,侧卧于台座之上,双目圆睁,瞪眼前视。口微张,齿外露,双耳直竖,脸部周围有一圈鬣毛,脖颈上佩戴有华丽的嵌贝项圈,项圈上有用以系绳的钮。豹体肥硕,长尾从两后腿间反卷曲于背上,四足巧妙地分布在同一侧,少了野性,但显得雄健而又温驯。石豹镇采用圆雕技法,简洁凝练,概括而传神。该耳室还出土另外1件造型、大小相同的石豹镇,但豹体上有明显的残缺。同墓还出土2件造型颇为类似的铜豹镇。这些豹镇均为镇席用具。
席镇始于先秦,盛于汉。汉代人的主要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为避免起身和落座时折卷席角,遂在其四隅置镇。比起汉瓦当和铜镜,镇一点也不逊色。镇在压席时叫席镇,随葬时因摆放位置不同则叫压袖或压帐,二者都有镇墓辟邪之意,目前出土的镇多数在四角分布。以小见大,可知古人生活细节的讲究。唐以后,特别是盛唐时期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居家摆设及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席镇的实用性逐渐退化,席镇由地上之物而上升为案上之物,材质也由以前的铜为主变为象牙、陶瓷等高雅之物。
随着席镇风行,它的外形花样也越来越多,从实用性向艺术性发生转变,各种动物或人物外形的雕塑小品或勇或憨,或精致或狂野,在古代工艺美术中也是独领风骚,更是中国室内陈设作品中的一抹亮色。席镇有虎、豹、辟邪、龙、羊、鹿、熊、龟、蛇等多种造型。豹是西汉墓葬随葬品中常见的形象。西汉时期王侯贵族有驯养豹的风气。徐州簸箕山宛朐侯刘埶墓时代为西汉早期,出土的人物画像镜背面的纹饰中有驯豹场景。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M168)年代为西汉前期,出土的大漆扁壶上绘有7只奔腾跳跃的豹子,颈部都戴有项圈。山西朔县西汉墓(GMl87)中出土有式样与狮子山楚王墓石豹镇相似的铜豹镇。
这些出土器物表明,我国在西汉早期就已驯养豹子,并且可能已经实现本土驯豹。目前尚未发现西汉以前驯养豹子的实物资料。西汉时期,这些经过驯化的豹子当是用于协助狩猎的猎豹,它们具有飞快的奔跑速度和良好的捕猎能力,是狩猎时的得力助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王侯贵族狩猎风气的盛行。汉代以后较长时期内,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中都鲜见猎豹踪迹。唐代开始,重见有关猎豹的文物资料。唐代以后,使用猎豹狩猎的做法一直持续至元明时期。
编辑:王国良 蔡冰冰
审核:傅文忠 李自涌
东方收藏
《东方收藏》杂志(月刊)
主管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石狮日报社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5-1301/G0
邮发代号:34-102
投稿邮箱:dfsc@vip.163.com
中国收藏家协会支持刊物
国家图书馆永久入藏刊物
国家文化检索系统“CNKI”收录刊物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