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1955),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山水画一代宗师。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擘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画家黄宾虹,二人被美术界并列在一起,足见黄宾虹的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2017年,黄宾虹的《湖山清夏》山水画以839.5万元的高价成功拍卖。时值夏日,回首这幅《湖山清夏》,再次感受大师画作的炉火纯青。
黄宾虹的画风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人们通常俏皮地称之为:前期“白宾虹”,后期“黑宾虹”。这幅《湖山清夏》是他后期作品。不过《湖山清夏》看上去并不“黑”,而是呈现出一种色墨并重的面貌。黄宾虹晚年常在西湖边上写生,由于目疾原因,无法追求精准的轮廓与细微的笔墨刻画,在他的画作中常常会出现侧锋用笔。他将几十年蓄积的功力与情怀完全释放到相对粗笔的山水之中,这时期画作的墨与色,用笔与用水看似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章法与规律,有很多画作都是以浓墨在十分浅淡的墨或赭石、花青上点画,与一般山水画先用墨笔,再点染颜色有很大差别,可整幅画看上去,只觉无比老辣,层次井然;而且黄宾虹此时用墨极富墨彩,耐人玩味。如《湖山清夏》画中左上方的山石轮廓线中锋与侧锋并用,既画出了山石的稳,又画出了山石的峭,这样的用笔特点融入作品之中就让山石有了更多变化。
晚年黄宾虹画作借古开今,在画风上有了许多变法与创新。取径回归北宋,却和西洋画家新创笔触暗合,用笔日趋自由,打点作皴、兼点带皴,短笔触越来越多,积万千短笔,层层积染,不由让人联想到油画的点;他以为中国画的墨分五彩,就是西画用色因光而变。印象派的基本技法是将未调配的原色点到画上,颜色看起来特别通透、明亮、自然;黄宾虹以宿墨、石色打点,积点、积彩,效果相似,却是不折不扣的国画手法。中国传统山水画最讲求布白,天空、水面、云气就是虚白。北宋画多写深黑晦暝的夜山却不显沉闷窒塞,如董源就在山顶画矶头(明亮石块)使画面有光的表现。黄宾虹在处理《湖山清夏》留白空间的时候很巧妙,虚幻远山与近处主峰隔着层层烟云,丘壑密林之间云气贯通,近处云烟遇水化为雾气,水中荡漾的小船载着徜徉山水中的雅士。有了留白,整个画面变得通透丰满,仿佛为作品注入一道灵魂,画中山水变成了真山真水。
黄宾虹晚年画作更在意于追求无虚非实的化境。继承前人用光和传统画学中知白守黑、计白当黑的虚实之旨,他后期作画总是在山顶、石头、树木、房屋、小桥流水、人物等画中主要实体周围留出一些空白,那整体密实、墨色浓黑的画面中的白色亮光,使画中处处显得空灵通透。他在授法弟子王伯敏与朱砚英时都曾深入阐述并反复强调保持中国画重精神、神似的传统与特色。他认为写山水不能像摄影只取形似,而要“夺”其内涵神韵。《湖山清夏》实处是浓黑墨点与青绿斑驳色点的融合无际,而笔墨之外则体现自然浓郁的生机和文化历史的厚重感,充分体现出“虚中实,实中虚”的精神情韵。
黄宾虹晚年作品凭内在的生命力取胜,恰如《湖山清夏》钤印所言“取诸怀抱”,画作画的是名山大川,抒写的却是个人襟怀。正因为这些特点,黄宾虹晚年画作一直被认为是他一生画艺的结晶。
编辑:尼松义 蔡冰冰
审核:傅文忠 李自涌
东方收藏
《东方收藏》杂志(月刊)
主管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石狮日报社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5-1301/G0
邮发代号:34-102
投稿邮箱:dfsc@vip.163.com
中国收藏家协会支持刊物
国家图书馆永久入藏刊物
国家文化检索系统“CNKI”收录刊物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