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山
西山来爽气,万籁自然秋。
树色经霜老,岚光向晚浮。
清高偏拔地,苍翠待寻幽。
极目遥天净,何时得壮游。
两百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间,清代名儒尹嘉铨的这首《秋山》,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深秋风景画面,但在八百多年前的辽金时期,“秋山”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秋季狩猎活动的一种题材纹饰,被广泛使用在当时及之后的玉器上,称为“秋山玉”。与之相应的还有反映北方草原民族春季狩猎活动题材的“春水玉”。其来历是在辽金时期,我国北方的契丹族、女真族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狩猎活动,春季到沼泽地带捕猎大雁、天鹅,秋季则深入山林猎取鹿、熊、虎等动物,契丹语称为“春捺钵”“秋捺钵”,女真族灭辽建立金政权后改称为“春水”“秋山”,这类题材的玉器亦被称为“春水玉”和“秋山玉”。武汉博物馆馆藏玉器中,有两件秋山玉器,小巧玲珑,纹饰丰富,颇具特色。
金青玉秋山图玉带环
长9、宽4.8、厚1.6厘米。青玉质地。玉带环呈扁长方梯形,上部为弧形,下部为一长方形环孔,用于穿插腰带。
器物以镂雕为主,辅以浮雕、阴刻线雕等工艺手法,图案纹饰为柞树林中,一只体型健硕的鹿正缓慢走着,头部略微偏转,似在借着柞树繁茂的枝叶掩蔽自己的行踪,以逃避猎人的追逐狩猎。此器玉质细腻温润,局部泛白,器型完整,雕琢工艺精湛,图案生动逼真。玉匠对柞树叶的设计有些夸张,有借茂密硕大的枝叶遮蔽鹿的身形的意图,叶片宽大圆润,叶脉以较粗的短阴线雕刻,树叶边缘的纹饰自然贴切。对鹿的刻画尤其逼真,细长的腿,硕长的脖颈,凸起的肌肉,丰腴的臀,那弯曲抬起的左前腿着势欲跑的动作造型,令人联想到不远处正在逼近的危险,使整个图案纹饰显得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体现了玉匠独特的创造力和细致的观察力。“秋山玉”多山林题材,以柞树群鹿最为常见,充满山林野趣和北国情调,其种类和造型以带饰为主,包括带板、带环、带穿、铊尾、绦钩,以及配饰、帽顶、玉臂鞲等,另有摆件、山子、花卉、动物等,这件玉带环就是一种富有特色的玉带饰。
元白玉秋山图炉顶
高4厘米,玉质白色,局部呈褐黄色。器物为立体椭圆形,顶部略细,树叶繁茂。通体以立体圆雕、镂雕、透雕等工艺雕刻而成。
只见在一片柞树林间,四只鹿悠闲自在地活动着,有的昂首挺立,有的漫步林中,有的奔跑追逐;有的侧目而视,有的回头顾盼,目光中透着一股机警,好像在观察远处动静,憨态可掬,惟妙惟肖。为营造秋天的真实景象,玉匠通过“俏色”的装饰手法,巧妙地利用黄色的玉皮,将柞树的局部巧做成褐黄色,显得自然生动,使作品更契合秋天的主题。花边椭圆形平底,四角有四个穿孔,可与炉盖穿缀,起到加固作用。玉炉顶是香炉盖上镶嵌的一种纽状的玉雕器,缀在铜炉、玉炉等香炉炉盖上,主要起到装饰效果。炉顶多雕刻山石、树木、花鸟以及蟠伏的龙身式样,其中春山、秋水一类题材的炉顶,多为辽金元时期的作品,其雕刻内容为北方民族的生活写照,渗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元代在爱玉风尚、琢玉技艺等方面深受辽金影响,“春水玉”和“秋山玉”进一步世俗化,“秋山玉”逐渐衍化为充满吉祥意蕴的福禄题材玉器,其影响一直波及到明清时期的玉器装饰。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曾提到炉顶等玉器制作之精良:“自唐宋以下,所制不一,如笛、管、凤钗……炉顶……种种玩物,碾法如刻,细如发丝,无毫末逾距,极尽工致。”这件玉炉顶小巧别致,雕刻工艺精细入微,体现了元代玉器的制作水平。
柞 树
柞树为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树干奇特苍劲、树形优美多姿、枝繁叶茂等特点,是“秋山玉”上的常见树木。这两件秋山图题材的玉器主题突出,结构简约,风格写实,雕工精美,纹饰纷繁错落,富有立体感。与“春水玉”上海东青(鹘)捕猎天鹅、大雁的紧张、激烈、血腥的场面相比,这件器物上呈现的是一派安然和谐的祥和氛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百姓厌恶连年战争、向往和平生活的心态,令人油然而生出一股怀古的幽思之情。
THE END
编辑:王国良 蔡冰冰
审核:傅文忠 李自涌
东方收藏
《东方收藏》杂志(月刊)
主管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石狮日报社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5-1301/G0
邮发代号:34-102
投稿邮箱:dfsc@vip.163.com
中国收藏家协会支持刊物
国家图书馆永久入藏刊物
国家文化检索系统“CNKI”收录刊物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