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山
大
川
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名山大川一直是艺术家们汲取灵感、寄托情怀的源泉。其中,“三山五岳”以其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无数艺术大家为之挥毫泼墨。
三山五岳
清代曹寅在《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写道:“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三山五岳”由此而来,其中的“三山”指的是黄山、庐山、雁荡山,“五岳”包括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从古至今,这些名山的秀丽景色,在艺术家的笔下得以永恒定格,流传至今。其中有的进入博物馆宝藏,还有的流入拍卖市场,成为当今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目标。
傅抱石《黄山炼丹台》
FU BAOSHI
成交价2812万港元(2014年秋)
香港苏富比2014秋季拍卖会上,傅抱石1945年创作的《黄山炼丹台》以惊人的2812万港元成交,再次彰显了这位艺术大师作品的非凡魅力。该画以黄山胜景炼丹台为题材,细腻描绘了其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
炼丹台,作为黄岳的一大胜景,位于炼丹峰下,海拔近两千米。其名源于黄帝在此炼丹的传说,为这片幽邈深邃之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被其吸引,留下众多传世佳作。傅抱石此次的创作,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石涛的画迹中曾有一册《黄山八胜册》,其中便有对炼丹台的描绘与诗意吟咏。傅抱石并未拘泥于原画的图像,而是从诗意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这幅独具特色的《黄山炼丹台》。画面中,巨岩层叠,奇峰迭起,密树繁茂,展现出了黄山炼丹台的雄伟与壮丽。画家巧妙地运用“抱石皴”技法,使得岩层与密树相缠纠结,连绵交织,形成一幅浑然一体的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傅抱石在画面细节的处理上尤为用心。例如,右方台上的高士结伴观景,下临深壑,留白少许,便点出了“石壁划流泉”的诗意。画面正中处,以靛蓝色铺就,表现了炼丹台前紫玉屏的黝紫石色,既符合诗意,又贴合实景。这些细微之处,无不显露出画家构思的周全与严谨。
傅抱石于1945年正值创作鼎盛时期,此画无疑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黄山炼丹台》不仅是一幅描绘自然风光的画作,更是一幅展现艺术家心灵世界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杰作。
徐悲鸿《庐山泉石》
XU BEI HONG
成交价1150万元(2021年春)
徐悲鸿1932年所绘的《庐山泉石》在华艺国际(北京)2021春季拍卖会上以1150万元成交,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造诣。
庐山,以其奇、秀、险、雄的景色,一直吸引着历代画家的目光。徐悲鸿亦多次赴庐山写生,尤其是1930年他在庐山居住了近半年,深入探索西洋画与中国画的融合之道。
1932年,徐悲鸿任教于中大,因日本军舰炮击南京,中大停课,他心情低落,再度上庐山写生。《庐山泉石》便是在这次写生归来后创作的。
徐悲鸿作为写实主义的坚定倡导者,此作充分展现了其艺术追求。他一反前人描绘庐山的传统手法,不再单纯强调“奇、秀、险、雄”,而是通过湿笔重墨和淡墨敷染,创造出一种虚实对比、刻画写实的独特效果。远处的群山被云雾缥缈笼罩,近景的山石则显得厚重坚实,这种近实远虚的处理手法,准确地描绘了庐山非凡的云海气象。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全画虽未见明显皴法,却在色彩运用上颇具匠心。缤纷的色彩不仅为画面增添了季节的氛围,更营造出一种轻快唯美的情调,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种清凉淡然的境界。
在战火纷飞、国事沉重的年代,徐悲鸿能创作出如此举重若轻的作品,实为难得。这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更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保持淡然心态的人生智慧。
李可染《雁荡山图》
LI KE RAN
成交价358.4万元(2009年春)
李可染的《雁荡山图》在北京保利2009春季拍卖会上以358.4万元成交。李可染曾在20世纪50年代两次赴雁荡山写生,雁荡山独特的山水风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此后,他多次以雁荡山为题材作画,每幅作品章法灵活,各具特色。
这幅《雁荡山图》作于1973年,此时的李可染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后,重拾画笔,创作了一批与以往风格迥异的作品。他的笔墨变化更加丰富自然,意境更加空灵虚静,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创作高峰期。画中的岩壑壁立,以近乎垂直的线条勾勒而出,再加以干笔或渴笔肆意皴擦,使得岩壁的阴阳向背、沟壑纵横跃然纸上。山谷中的树木笔直生长,与岩壁走势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垂直的险峻之势。然而,画家并未一味追求垂直造势,而是在刻画近景山石时,采用回旋勾法并加大力干皴,既精妙地表现出山石的肌理走势,又巧妙地打破左侧山石和烟树造成的垂直险势的单调感,使得画面层次更为丰富,险峻中更显雄奇与震撼。
画面采用全景式布局,构图饱满,境界开阔。山峦以浓重的笔墨写成,山体浑厚,轮廓清晰。远山、云雾与河流形成的S形曲线,在雄奇的山水中增添了一种优美的变化。近处的村舍与溪流,以明亮的反光与黑山、黑瓦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其光洁耀眼。这种重墨和光效的运用,是李可染中后期山水的典型特征,此幅作品运用得尤为出色,既展现了画家对雁荡山水的感性印象,又以鲜明的形式感表现了自然山川的律动。
整体来看,李可染的《雁荡山图》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现代山水画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
陆俨少《泰山观日》
LU YAN SHAO
成交价1625万港元(2017年香港)
陆俨少,一位深谙中华山川之美的画家,其1978年创作的《泰山观日》在中国嘉德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上以1625万港元的高价成交,足见其艺术价值之高。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绘画功底,更蕴含了他对泰山的独特情感与记忆。
陆俨少自幼生活在平原地区,鲜少接触高山巨谷的壮丽景色。直到1934年,他26岁之际,受友人建议,开启了他的北游之旅。这次旅行不仅让他领略了北地的山海之大、通都大邑的宏伟,更让他对泰山日出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在泰山之巅,陆俨少目睹了日出的壮丽景象:破晓时分,红日从云端跃出,染红了天际的白云,逐渐点亮了四周的山峰,最终普照万物。这一幕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之源。
经过四十余年的沉淀与酝酿,陆俨少将这份记忆与情感倾注于《泰山观日》之中。画面中,红日喷薄而出,染红了天空与云朵,温暖的光线与左侧的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中部山峰受光处逐渐明亮,过渡自然。整个画面气氛营造得极为用心,将泰山日出的壮观景象定格于八尺横纸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泰山观日》完成后,陆俨少将其赠予王一平。王一平,原籍山东,后定居上海,成为著名的书画收藏家。他与陆俨少交情深厚,时常互相交流书画心得。这幅作品不仅代表了陆俨少的艺术成就,展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更见证了一段画家之间的珍贵友谊。
吴冠中《泰山五大夫松写生》
WU GUAN ZHONG
成交价1255万港元(2023年香港)
在2023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吴冠中1980年创作的《泰山五大夫松写生》以1255万港元的高价成交。
《泰山五大夫松写生》的灵感来源于泰山上的一个古老传说。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封禅泰山时,因避雨而赐五棵松树以“五大夫”的爵位。然而,经过岁月的变迁,这些古松早已不复存在。清雍正年间,为修复泰山,补植了五棵松树,但历经风雨,至1980年吴冠中前往写生时,仅余三株。
尽管眼前的松树已非秦时之物,但吴冠中依然对它们怀有深深的敬意。他用自己的画笔,将这三株松树与心中的想象相结合,创作出一幅五松齐聚的壮丽画面。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吴冠中高超的写生技巧,更体现了他大胆设想、精密布局的创作能力。
在《泰山五大夫松写生》中,五棵松树挺拔而舒展,枝干粗壮而笔直,展现了儒者威凛的风范。它们的枝叶向四周伸展,仿佛是在向观者招手,邀请人们一同切磋论道。画家用遒劲的笔触描绘出松树的形态,以暗赭色涂绘树干,以乌墨和石青色描绘松针,使得整幅作品苍劲而富有生机。
与此同时,画家对背景的处理也颇具匠心。他用细线勾勒出岱宗之壁的轮廓,直线的结构与五松的伞张形态形成粗细、纵横的对比。背景的淡灰色调既增强了画面的透明感,又衬托出五松的勃发生机。
这幅作品完成后,吴冠中一直珍藏着它。直到二十五年后,他才在画上题写长跋,表达了对这幅作品的珍视之情。这幅《泰山五大夫松写生》不仅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件重要作品,更是他对于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体现。
石鲁《自古华山一条路》
SHI LU
成交价782万元(2012年)
石鲁,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山水画领域独树一帜。他钟爱的题材广泛,涵盖了西北大地的烟水云川、黄土高原、华山、黄河以及长城等。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在中国嘉德2012秋季拍卖会上,由他创作的《自古华山一条路》就收获了782万元的高成交价。
《自古华山一条路》是石鲁对华山精神的完美诠释。华山,自古以险峻著称,石鲁以简括老辣的笔法和墨法,生动展现了华山的雄壮与傲骨。他将华山比作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和一个雄壮有傲骨的男人,这种精神正是华山的精髓所在。
在这幅作品中,石鲁截取游人攀登华山时的一段山色进行描写。前景处,一块巨石上盘曲蜿蜒的数棵老松,与陡峭险峻的山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山壁陡峭如刀斩斧剁,一条窄且陡的山路依山向上,仿佛将山峰一劈为二。这种构图方式,不仅使画面中的山体显得厚重踏实,也强化了华山险要峻拔的特点。
画家运用几乎竖直的线条画出山石的纹路肌理,给人一种向上升腾峭拔的感觉。而华山松的描绘,更是传神地表现了其形态各异、依山势而长的特点。这些虬曲怪松自崖间石隙长出,如同华山一般,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幅以华山为题材的作品中,石鲁出人意料地加入了登山客的形象。这些简约的墨笔点出的一行向上攀爬的登山客,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笔简而意全,为画面增添了一股生气。这不仅体现了画家本人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真性情,也进一步强调了华山作为“自古一条路”的象征意义。
张大千《南岳朝晖图》
ZHANG DA QIAN
成交价218.5万元(2023年上海)
在上海嘉禾2023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张大千1934年创作的《南岳朝晖图》以218.5万元的高价成交。作品描绘的正是湖南衡山(古称“南岳”)的壮丽景色。
1933年,张大千在湖南衡阳拜谒恩师曾熙之墓后,被衡山的自然美景所吸引,遂在寄缘大师的引导下游览了衡山的多处名胜。次年二月,他根据游览时的所见所感,创作了这幅《南岳朝晖图》。
画作中,张大千以草草逸笔,巧妙地捕捉了衡山绝顶日出景色。只见东方破晓,云雾缭绕,山石若隐若现,仿佛被一层轻纱所笼罩。他用淡墨轻赭渲染山体,使得原本凝重的山石变得轻灵而富有动感。几间萧寺坐落其上,与山石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青松一丛屹立山石脚下,一条小径蜿蜒而上,五位高士在路的尽头等待朝阳初升。画面虽未直接描绘出红日,但石体上挥洒的淡赭色,却巧妙地暗示了朝阳已经跃出云层,普照大地。阳光与云海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丽的画面。
作品中,张大千借用黄研旅的诗句,通过画面表达了对衡山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相比于以往摹古绘画的精工细作,此幅作品更显得简逸而富有诗意,体现了画家对诗画意境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
张大千的一生与石涛的艺术紧密相连。他深受曾熙影响,不断钻研学习石涛的艺术精髓。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通过四海游历来回归自然、感受造化。《南岳朝晖图》正是他师法自然、追求造化之美的典型作品之一。
黄宾虹《嵩华夜山图》
HUANG BIN HONG
成交价759万元(2012年北京)
在北京2012年的春季拍卖会上,黄宾虹晚年创作的《嵩华夜山图》收获了759万元成交价,充分展现出“学古而不泥古”的艺术追求。画中,嵩山密林郁郁葱葱,峦顶禅林高耸入云,林间清泉潺潺,茅亭小筑静谧雅致。溪畔沼草茂盛,古树参天,高士携童闲游其中,整个画面充满了闲云野鹤的诗意。黄宾虹运用淡墨打底、赭青复之、浓墨搽衬等多种手法,特别是他独特的“铺水法”,使得画面如同上了一层“蜡”,黝黑沉亮,极具质感,展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
黄宾虹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研究与创新,他纵览古画名迹,手摹力追,加之学养深厚,游遍名山大川,对真山真水有着真切的感受。这种独特的艺术背景使他在吸收历代诸大家之长的同时,又能探赜钩奥,心领神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嵩华夜山图》中,黄宾虹追求的是一种深邃的意境和美学理想。他深受宋画的影响,特别是喜欢阴面山和夜山,因此他的画作常常表现出深厚浓黑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是对古人的师承,更是对自然深切感受的体现。黄宾虹在画中表达的是一种浑厚华滋、沉雄幽奥的意境,是对人在静谧之中的心灵震撼。这种意境通过黝黑浓重的画面得以展现,但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浑厚华滋的精神。
金城《北岳图》
JIN CHENG
成交价123.2万元(2010年北京)
金城(1878—1926)是著名收藏家、鉴赏家王世襄的大舅,原名绍城,字巩伯,号北楼、藕庐,浙江吴兴人,是近代书画界一位重要人物。他擅长诗、书画、篆刻,尤以山水、人物、花鸟见长。金城曾创办“湖社”画会,对全国书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于1908年创作的《北岳图》,时隔百年之后的北京匡时2010年五周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出123.2万元成交价,展现了他深厚的摹古功力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王世襄在该作品中留有题跋:“舅父北楼先生,精于摹古,功力深厚,此幅临宋范宽北岳图,作于宣统元年,时卅一岁,正是早年下苦功学习古人精髓之时,为难得佳作,藏者宝之。”金城在这幅作品中临摹了宋代范宽的《北岳图》,时年31岁的金城正处于学习古人精髓的关键时期,此作堪称难得佳作。金城早年勤于习古,画作深得古人神貌,同时又有自出机杼之处。画面上,金城采用高远式构图,色彩鲜明,群峰连绵,气势雄伟。他巧妙地承袭了范宽那种浑厚壮观的风格,构景繁复多变却秩序井然。近景小桥流水、树木扶疏,屋舍掩映于层峦叠嶂间,展现出一种幽致景色。中远景则以雄健老硬的笔法表现岩石的形貌质感,岩石虽多但各有玲珑奇异的外形,无单调乏味之感。大青绿设色古雅有致,寓浓艳于精巧的造型和悠远深邃的意境之中,使整幅画既具有逼人的气势,又具有宁静的诗意。
王世襄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文博专家,在书画鉴赏方面有着精湛独到的眼光。他与金城有着深厚的渊源,二人共同致力于传统书画的研究与推广。金城早年游学欧美,归国后倡议筹设古物陈列所,即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前身,并创办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成为北方画坛的领袖。而王世襄亦曾将精力放在整理收集文物方面,日后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专家。可以说,金城与王世襄共同为中国传统书画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
艺术家们围绕“三山五岳”开展的艺术创作,不仅是对大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些作品将继续在拍卖市场上闪耀光芒,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
END
编辑:王国良 蔡冰冰
审核:傅文忠 李自涌
东方收藏
《东方收藏》杂志(月刊)
主管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石狮日报社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5-1301/G0
邮发代号:34-102
投稿邮箱:dfsc@vip.163.com
中国收藏家协会支持刊物
国家图书馆永久入藏刊物
国家文化检索系统“CNKI”收录刊物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