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回复【瓦家择校】:
领取《新传主流院校考查题风总结》
后台回复:“25公益群”“25考研”
或添加小助手:泡芙 waluojia54 / 糖藕 waluojia59
加入25考研群
考试近了,但还有好多不认识的名词!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多看一眼,多一点灵感~
现在多看名词解释,性价比超级高,内容简短,没有废话,直接提示核心内容,把字数再加一加,直接就是简单题和论述题的答案!即使没有考到原题,也可以在论述题里直接拽词儿,你就说香不香。
所以今天的内容,是一份含金量超高的真题名词解释,每一个名词都给出了:①关键词 ②示范答案 ③速记简单版 ④增强理解 ⑤考点提示。
对照目录:
1、文化中介
2、算法审计
3、介入性新闻
4、隐私疲劳
5、卑鄙世界指数
6、原生口语文化
7、AI污染
8、敌意媒介感知
9、数字游民
10、第三文化人(Third Culture Individual)
11、社交背书
12、价值对齐
13、数码物
14、叙事范式
-
01.
文化中介
关键词:布尔迪厄、品味制造者、象征性的强加
文化中介”(cultural intermediaries)一词最初是由布尔迪厄创造的,指的是新兴大众媒体中的评论家或文化评论员。布尔迪厄的研究是新兴的、比较有自主性的小资产阶级文化,并称其为新文化中介,即这个文化当中的文化中介一定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有品位的,从而协调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他的研究对象聚焦在阳春白雪式的领域,也就是限制性生产领域,比如美术、音乐,还没有和政治经济有过多的牵连。文化中介(CIs)也称为品味制造者(布尔迪厄,1984)或市场中介机构,是定义商品、服务来赋予价值的行为者从而确保其合法性。文化中介不仅衡量价值,还构建价值。文化中介产生“象征性的强加”(1984:362),形成特定的文化产品的合法性和价值,有助于“创造价值”作品。
【速记简单版】布尔迪厄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那些在一定领域有专业知识,影响文化产品价值的人或机构,他们的主要作用是“创造价值”。
【增强理解】给你洗脑的不是“上链接”!而是“上价值”!
【考点提示】可以看成是文化领域的意见领袖,影响文化产品的价值,形成对人们品味和审美的评判。
-
02.
算法审计
关键词:算法偏见、模拟演绎、用户驱动
算法审计的概念最早由国外学者Sandvig正式提出,所针对的常见问题一般包括歧视偏见、信息失真、隐私侵犯和结果误判。审计人员通过向算法模型输人不同的测试数据,模拟演绎不同的运行场景,根据运行结果反推算法的内部决策逻辑,并推测算法的潜在外部影响。它贯穿审计工作的整体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发现(capture)归因(attribution)和验证(verification)三个阶段。传统的算法审计主要由技术精英、政治经济实体或第三方机构采取自上而下的集中组织形式,对算法的缺陷、漏洞进行筛查和补救。而用户驱动的日常算法审计扎根于生活世界中局部的、特定的时空情境,在守卫用户隐私边界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平台用户的规模优势,借助群集智慧逐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以多主体高效连通的网格运行结构代替等级直线式的算法监管,充分发挥算法审计的公共价值,将切实有效地提升算法问题的整改效能。
【速记简单版】针对算法偏见、隐私侵犯等问题,专业审计人员或用户发掘算法漏洞,增强算法监管,发挥算法审计的公共价值。
【增强理解】就是一种人对算法技术的监管啦。
【考点提示】涉及到算法引发的伦理问题时,举措方面可以提这个哦。
-
03.
介入性新闻
关键词:主观参与意识、权力越位
介入式新闻是一种新闻报道方式,是指报道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表现出明显的主观参与意识,通过对某一新闻事件或问题进行报道,有意识地对事件的发展态势施以一定的影响,最终促成问题的解决,或达成某种效果而采用的新闻报道方式。具有“主观审视”“身份越位”“先入为主”等特点。虽然能有效的进行宣传或达到相应的目的,但也存在一定缺陷,诸如易导致记者权力的越位,主观倾向性严重,情绪化强烈,舆论监督介人司法活动导致媒介审判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赫斯特《纽约日报》对戈登索普谋杀案的报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前,我国经常采用介人性方式的新闻报道类型有:媒体发起或参与的社会救援行为、媒体发起或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舆论监督报道等。
【速记简单版】媒体主动参与事件发展并促成问题解决的新闻报道方式,可能会出现记者权力越位的问题。
【考点提示】可以联系“策划新闻”的概念哟。
-
04.
隐私疲劳
关键词:隐私倦怠、放弃隐私保护
隐私疲劳也称为隐私倦怠,指用户因感到隐私保护的复杂性而产生对隐私保护的倦怠感。例如,用户使用社交网络时,面临复杂的隐私政策,需要投入较多精力研究隐私保护时,会使用户产生疲劳感,从而放弃尝试理解隐私政策。隐私疲劳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感知成本、感知收益、感知信任等。隐私疲劳产生的后果则包括隐私泄露行为、隐私退出行为(指用户完全放弃保护个人隐私的行为)等。
【速记简单版】网民因隐私政策过于复杂,而放弃隐私保护。
【考点提示】可以结合“自我披露”“前台后台”等知识点哦。
-
05.
卑鄙世界指数
关键词:格伯纳“文化指标”项目、社会信任
卑鄙世界指数起源于G.格伯纳60年代主持的一个“文化指标”项目,分析电视的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关系及人们对于社会认识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格伯纳(George Gerbner)等人合作的《美国的“主流化”:暴力素描(第11辑)》一文发表之后。几位作者利用美国社会调查(General Social Surveys,GSS)数据中测量社会信任的三个变量,即“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在与人相处时你再小心也不为过”和“人们一有机会就会利用你”,建构了一个用以考察卑鄙世界综合症(mean world syndrome)的卑鄙世界指数。他们发现在控制了人口、社会和经济等变量的情况下,电视收视行为与卑鄙世界指数显著相关,即重度观众比轻度观众的社会信任度更低。
【速记简单版】人们接触媒介越多,社会信任度越低。
【考点提示】乍一看这个概念很陌生,但“文化指标”在“培养理论”中有提到哦。
-
06.
原生口语文化
关键词:前文字时期、自然原生态的口语
原生口语文化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沃尔特·翁(Walter J. Ong)在其著作《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词语的技术化》中提出的。原生口语文化是文字未产生、未被使用时的社会文化。原生口语指的是毫无文本依托的自然原生态的口语。随着人的思维、情感的发展涌动,人能够从经由感官蜂拥而至的大量感觉中分离出一股语言的流向,把这些凝聚到发出的声音上这种凝聚着原生的心灵特征的语音就是口语。在原生口语文化中,人们依靠记忆和复述来传承历史、传统、神话、故事等等,而这些内容通常以诗歌、歌曲、戏剧等形式进行表达和传播。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这些内容在传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化,甚至有些内容会逐渐消失。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文化传播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知识精英和普通大众之间的界限,使得知识和信息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与之相对,电话、广播、电视等催生的文化是次生口语文化它是由电子媒介诱发的电子时代的文化。
【速记简单版】文字尚未产生纯粹依托口语交流的文化。
【考点提示】此概念强调的是口语作为媒介的重要性,可以联系现在的“播客”~数字口语文化。
-
07.
AI污染
关键词:技术滥用、媒介伦理
进行AI创作是智能化媒介时代的主流趋势,看似能够提高信息生产的效率,实际上却存在技术滥用、误用的情况。尤其是算法程序的数据抓取不清晰、来源不透明,有可能导致信息内容持续冗杂,以“错误观点代替事实情况”,并持续影响平台提供的信息质量,反噬AI产业的良性发展。另外,平台媒体诉求的商业逻辑是通过平台内容创作者的优质内容生产吸引更多用户,并为其提供相应服务。AIGC的滥用可能造成模板化的信息产品替代灵感思考,造成平台秩序失衡,内容创作价值密度持续下滑。美国调查机构“新闻守卫”称,自2023年5月以来,生成虚假文章的网站数量激增1000%以上。在美国总统大选等民主问题上,社交机器人通过自动化生成大量虚假信息或具有导向性的偏见内容,甚至能够左右平台媒体中的公众言论与观点,使公众的民主参与过程更加复杂。如何让AI融入社会伦理系统并受到约束,已成为智能媒介时代的又一难题。
【速记简单版】AI技术的滥用会导致虚假新闻频发等违背社会伦理问题的出现。
【考点提示】结合前面的”算法审计“,这两年对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考察越来越多,要重视起来。
-
08.
敌意媒介感知
关键词:均衡媒体、偏激受众、偏见媒介效果
Vallone等研究者于1985年发表文章《敌意媒介现象:贝鲁特大屠杀报道中的偏见和媒介偏见感知》,首次提出了“敌意媒介”这一概念。该理论指的是,观点对立的社会大众认为均衡媒体报道是对己方带有偏见的心理认知现象。该理论包括三个核心要素:均衡媒体(媒体对这一议题的报道是客观均衡的),偏激受众(持有强烈对立观点的受众具有主观偏见)和偏见媒介效果(双方均认为媒体报道对己方带有偏见)。敌意媒介效果是一种基于受众认知的间接媒介效果,并非直接媒介效果,其研究的内容是人们如何感知媒体内容而非媒体内容本身。
【速记简单版】持有强烈对立观点的受众认为均衡媒体报道对己方持有偏见的心理认知现象。
【增强理解】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媒体的不信任,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受众对抗式解读的表现。
【考点提示】结合“第三人效果”理论,都是一种带有偏见的心里认知现象,一个是对媒介影响的认知,一个是对媒介立场的认知。
-
09.
数字游民
关键词:数字技术、远程工作
“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出自前日立公司的CEO牧本次雄和英国记者大卫· 曼纳斯在《数字游民》一书。美国社会学家贝弗利·尤恩·汤普森在《生活在边缘的数字游民:零工经济中远程工作的笔记本电脑企业家》中将“数字游民”定义为一群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实现远程工作并借此获得自由探索世界机会的群体。凯莉斯·纳什指出数字游民的四个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数字工作(digital work)、零工工作(gig work)、游牧工作(nomadic work)、探险和全球旅行(adventure and global travel)。
【速记简单版】一群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实现远程工作并借此获得自由探索世界机会的群体。
【增强理解】说白了,就是一群被技术绑架,走到哪都得工作的互联网民工呗!
【考点提示】可以和“数字鸿沟”、“数字土著”、“数字移民”概念结合起来记忆。
-
10.
第三文化人(Third Culture Individual)
关键词:双文化、全球胜任力
“第三文化人”(Third Culture Person/Individual简称TCP或TCI)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和人类学家尤西姆(Ruth Useem)提出的“第三文化孩童”(TCK)的概念演化而来,具体是指那些成长时期被父母置于异文化环境中成长或是双亲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第三文化人”强调个体所具有的“双文化”(bicultural)与“共生文化”(co-cultural)的特征,经过在杂合型的“第三文化”环境中成长历练的“第三文化人”,具有更强的跨文化沟通技能和适应能力,包括多语言能力、文化适应性和社交敏感性。以上特质使得“第三文化人”具备了较强的“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因而在社交平台主导的国际传播中能够扮演“关键性意见领袖”(KOL)的角色,从而发挥引领媒体议程和传播效果“出圈”延展的独特功效。
【速记简单版】在杂合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人更能在国际传播中发挥作用。
【增强理解】会说多种语言的混血儿更牛x?废话!
【考点提示】试着在国际传播的题目中加入这个知识点哦。
-
11.
社交背书
关键词:社交媒体广告、社交线索
社交背书是指社交媒体广告底部会显示的用户点赞、正面评论、购买人数、注册人数等社交线索信息,这些信息代表了用户对品牌的认可和支持。这种典型的社交信号的出现让广告这种具有商业信息的中包含了促进用户交互的社交线索,这种社交线索的存在会影响对用户接受广告的过程。根据线索的来源,可以从好友背书和群体背书两个方面考虑社交背书对社交媒体广告效果的影响。社交背书的出现代表了社会化媒体中广告最显著的特点——社交性。
【速记简单版】社交媒体广告底部显示的好友点赞、评论信息,作为社交线索,影响了人们对广告的接受。
-
12.
价值对齐
关键词:人机协作、技术价值论
“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Russell)曾在“人工智能的神话”(The Myth Of AI)访谈中提出价值对齐问题(value alignment problem),即人们需要构建可证明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智能,而不是纯粹的智能。价值对齐是人机协作团队的必要前提,价值对齐的关键在于构建与人类价值观一致的自治系统。具体来说,“价值对齐”就是应确保人工智能追求与人类价值观相匹配的目标,确保AI以对人类和社会有益的方式行事,不对人类的价值和权利造成干扰和伤害。人机价值对齐有个基本的假设和前提,即:技术是有价值负荷的,并非中立和价值无涉,这是技术价值论的核心观点。
【速记简单版】AI要以人类价值观为转移,实现人机价值对齐。
【考点提示】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结合。
-
13.
数码物
关键词:关系—存在、数据的物化与物的数据化
数码物由华人传播学者许煜提出,是指移动交互界面、算法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组织、处理并输出人类行动数据(网购、出行、言说、睡眠、搜索、点击、劳动等)的数字化程序或计算机脚本。数码物是一种“关系—存在”物,它不是实体,也不仅仅是信息,它是“一种新型的工业产物,遍布我们这个无处不在的媒体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网络视频、图片、文字……它们既存在于屏幕上(我们可与之互动),也存在于电脑程序的后端或内部”。数码物的概念从基本的计算层(包含编程、协议、处理),到组织层(数据的处理方案),再到输出层(界面、网络)等,包括“数据的物化”(指将数据处理为映射或模仿系统,如用数据构成可理解的图像、数字电影等)和“物的数据化”(指将标签附加到对象上,并将它们编码到数码环境中)两个过程。
【速记简单版】计算层、组织层和输出层中存在的事物都属于数码物。
【考点提示】涉及到哲学层面的一个概念,理解不了拉倒,可以直接背诵。
-
14.
叙事范式
关键词:费希尔、讲故事、五个关键概念
一种描述和解释如何接受和理解复杂信息的传播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沃尔特费希尔提出,叙事指的是象征性行为,是可以被听者赋予意义的叙述。范式特指概念性框架,它是引导人们透过共同的阐释镜头看待事件的一般模型。他认为,叙述是人类交流的基础,人类凡有意义的交流都是通过讲故事或报道完成的,人们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与观察者参与传播之中。该理论有五个关键概念:叙事、叙事理性、一致性、逼真性、好理由的逻辑。叙事包括对一系列事件的任何语言或非语言的叙述,叙事理性是判断哪些故事可以相信、哪些故事不能相信的标准。一致性指的是一段叙事内在的不矛盾性。逼真性是故事的可信性或可靠性。好理由的逻辑是让人们认为故事是真的并且值得接受的一系列价值观。
【速记简单版】叙述是人类交流的基础,人类凡有意义的交流都是通过讲故事或报道完成的。
【考点提示】在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题目中,这个概念会很好用。
参考文献:
1、牛天,陈绚. 游牧中的“媒介空间”生成:数字游民空间生产的四重逻辑研究 [J]. 新闻记者, 2024, (07): 15-30.
2、黄阳坤,师文,陈昌凤. 智能算法如何重构新闻价值?——基于智能推荐平台算法审计的研究 [J]. 新闻大学, 2024, (06): 18-33+118-119.
3、田浩. 介入性新闻与数字新闻业的受众意识 [J]. 青年记者, 2024, (08): 20-23.
4、皮楠楠. 沃尔特·翁“原生口语文化”的概念外延及适用性探赜 [J]. 新闻界, 2022, (10): 86-96.
5、苏丹. 生命、物质与数码物:后人类的三重伦理视域 [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 37 (04): 87-102.
每天晚上19:00
瓦叔的押题课
带你直击考研出题老师的心!
只需 99 元
买 18 节押题课
100 道押题材料
以及可以直接背的押题答案
编辑:瓦叔 团子
撰文:不不
排版: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