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随便聊聊,关于“国际会议”这个话题。
我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国际会议越来越难引进中国来了。
以前国际会议挺多的,现在明显少了。
尤其是国际上特别具有影响力的、特别权威的学术会议、社团会议。
按照我的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当然是国际形势、国际关系。
特朗普“梅开二度”,又当选美国总统了。从各方面的言论来看,不是特别友好。
当然,美国只是一方面。
我想说的是当下这种局势,这种国际关系,对引进国际会议有一定影响。即便是某些大名鼎鼎的国际学术会议,它也难免带有政治色彩。
第二个方面,是因为引进国际会议的周期比较长,而且不是一般的长。
我记得有那么几个城市曾经兴致勃勃地想引进某些国际会议,造一造声势。领导以为,引进国际会议嘛,无非就是花点钱就行了。
但是当他们一听说引进国际会议还得申办,且要排到2030年之后,甚至都到了2035年,他们就不淡定了。
——“到那个时候,我都不在位了”……
一想到这儿,积极性就没了。
第三个方面是费用。
有些领导以为办个国际会议,给个五十万、一百万就够了,殊不知有些国际会议除了申办费用之外,邀请一位世界级的权威专家都极有可能要花二十万元以上。你得把人家的交通食宿讲课费给包了呀。光是国际机票、出场费、接待费就很吓人。
更何况国际会议往往数千人、上万人。
后来因为地方财政问题、国家政策的问题,种种原因吧,这个事就不好办了,所以近年来被引进的、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就少很多了。
当然,我们可以不引进,可以自己办,但是有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号召力?能不能整合这样的优质资源?打造这样的影响力。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现在所谓的国际会议挺多的,开一场会议,你总能看到一些老外的面孔。
但是很多国内自产的国际会议水分很大,影响力也没有打造出来,看似热闹地大搞一天,就没有“续集”了。
貌似还能节省点儿,其实钱也花了不少。
只是,什么也没留下。
可惜我不是国际会议专家,我只是个毫无建树的乡村唠嗑专家。
但是咱们国内,还是有一些专业人士非常了解国际会议的。我建议领导听听他们的意见,他们的意见一定会对城市会议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说句心里话:
“国际化”还是应该坚持的吧?我们不能搞倒退。而国际会议在打造全球影响力这方面,我认为是比某些国际展览要强的。
窃以为,想要掌握国际话语权,就应该更加重视国际会议,积极引进国际会议,利用国际会议这个平台为中国发声。
(文中图片仅为示意,如有不妥联系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