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说会展,皆为原创
——只为适用人群提供阅读素材——
什么问题呢?
越招越杂,越做越杂。
招到最后,什么企业都有,真是啼笑皆非。
我记得高端生活消费品展(奢侈品展),招到最后,卖50块钱一张的地毯都来了。
50块一张啊,大姐,算什么高端、奢侈品?
但是人家给你展位费了呀,人家热心参展,你给不给他来?按照销售员的思路,当然要给的。好歹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单啊,好几万呢。
你忍心不让企业来?
这是历史,也是现状。像这种情况,到今天还在发生。
我们做进口食品展和大健康博览会的时候也是这样,在招展范围之内的主流企业、领军很难拉,反倒是边边角角的企业很喜欢来,而且人家不怎么跟你谈价钱,给钱很爽快。
这些都是消费类型的展会。
但是我们展题特别专的展会,这种现象就少了很多。
比如能源装备类的展会、工业制造类的展会,展出的都是一些冰冷的机器、机械、装备,它特别的专,你不可能让一个卖遥控飞机的来,也不可能让一个卖牛肉干的来。
这就说到展会主题的选定和在招展过程发生的变化。其实,不管是世界会展巨头旗下的展会,还是国内民营会展公司办的展会,都会遇到这种状况。
只不过,根据我的理解,专业展览公司在这方面控制得比较严格,甚至比较苛刻。
而国内很多中小型甚至大型会展公司,故意给一些杂七杂八的展商“放水”——只要你能给我带来收入和利润,我可以放宽门槛,你只要不给我惹事就行。
有的主办办展很严谨,他们更注重内容和品质。
有的主办办展很不严谨,他们更在乎能不能赚钱。
是的,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办展态度上的差异。或者说“差距”吧。态度上的巨大差距造成展会品质(品牌)的巨大差距。
有业内人士评价说:心态的背后是目光和格局。世界会展巨头在展会的选题上更专、更细,他们更有耐心去打造内容、打造品质,他们目光更加长远,也更有格局。
也许他们的选题过于精细而导致第一第二届、甚至前五届展会规模做得不是很大,但是他们一直在做“沉淀”。
最后他们厚积薄发,做成头部品牌展。
国内很多展会之所以做不大,或者忽上忽下,主要是基础不扎实,也不注重内容、品质、品牌。说到底还是太看重金钱。
其实老外也看重收益。只不过他们看得更远,也更有耐性,他们对品质更加执着。
国内大佬们如果能有这个心态,肯定比他们做得更好,毕竟市场在中国,而且中国人更懂中国人。
你们说呢?
(文中图片仅为示意,如有不妥联系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