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说会展,皆为原创
——只为适用人群提供阅读素材——
关于谎言,我有两个笑话。
一个是,在大学的一次英语角上,外教跟我争辩:一个人该不该说谎?我说不该,她说未必,该说谎的时候还得说。说着说着,她不知怎么突然扯到了“善意的谎言”。她说善意的谎言未必不好,说说也无妨。我说善意的谎言也是谎言,改变不了谎言的本质。结果她败了给我。那时候我真虎。
再后来,回旋镖回到了我头上。真是造孽啊!
这就到了第二个笑话。
快毕业时,在晚自修的教室,她问我会不会骗她。我想起外教的话,就说我不敢保证,善意的谎言可能难以避免,然后她就哭着说我骗她。当时我急了,说了一句哭什么神经病啊,抱起笔记本就往外跑,她也抱着笔记本追了我一路。
好吧,那都是过去了。
其实不是笑话,是心酸。
人,不应该撒谎。但这个谎,会展人可以撒,也应该撒。
什么谎这么无法无天?
听我说。
比如,你筹备了一个新的展会项目,这个题目不是很好做,但行业前景不错。你的10名销售每天到处找客户,拼命打电话。你原以为很好招,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招了一个多月毫无动静。
销售榜单上一个客户也没有,一分钱进账也没有。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相对无语。
好了,这时候有个客户主动送上门来了,问了一个很伤你自尊的问题:“哥们儿,你们这个展会已经有多少人报名了呀?”
这个时候你是很诚实地说“我现在一个客户也没捞着”,还是厚着脸皮说“全都来了就差你”?
我想这个情况很多人都会遇到过,只不过没这么夸张而已。
该不该撒这个谎?
该。
之前我说的“展位图营销”,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你先把展位图画好,尽量大胆地多预留一些大展位,争取把它卖给大客户。
在你向客户兜售展位的时候,你可以有针对性地在这个展位附近多标注几个企业的名称,显示这些重量级的企业已经报名参展了,我们的展位很抢手,你再不下手,好位置就没办法给你保留了。
其实那几个被标注上的企业未必全部真的就报了名,也许只有一两家真报了名,也许一个都没有,全是假的。我画出了整个馆的展位图,这么大的一个展馆,我故意标注七成展位都被卖出去了,还剩下三成。
我为什么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客户更有信心报名,积极报名,马上报名。
一个企业报了名,两个企业报了名,慢慢地,这个馆就真的满了。这是销售技巧。
这个谎,你可以撒,但你应该继续努力,争取真的把绝大部分展位都销售出去,要不然你就真成了欺骗、诈骗,客户能追你追到洗手间,堵你堵到家门口。
在项目销售进展很不顺利的时候,企业问你:今年面积多大,来多少企业啊?
你可以很坚定地说:8万平!2200家!比去年只多不少!好位置基本都被抢完了,不全额缴纳参展费我连好点儿的展位都没法给您保留,我没这个权限啊。您得理解理解我。
你不要垂头丧气,说话不要躲躲闪闪。
你得给客户表现出特别自信、特别牛逼的一面(姿态比事实重要),让他相信你们的展会是真的好(不是一般的牛)。
反正隔着电话,又不是面对面,即便谎言被拆穿,大不了“狡辩几句”。但千万不能透露出你们展会进展不顺的信号。
对客户是这样,对合作伙伴也是这样。
你作为一个主办,你去找代理合作,代理当然也希望你这个展会特别好、特别牛,他才愿意去做你的代理。
你要是开口闭口就说这个展会你招两三个月都招不上来,行情太差了,他还敢给你做吗?
所以给别人信心之前,先给自己信心。
你要装出“成功”的样子,才能高调,才能抬头挺胸,最后才能真的成功。
有些事看着像个谎言。但只要坚持大胆去做,也许很快就变成了事实。前提是你得相信,让别人也相信,并且你们真的去做了。
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我理解“墨菲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一直坚信一个事情,(并且往这方面去努力)它就会成为现实。
当同行问你混得怎么样时,你更应该说好了。无论好不好,你都应该说好。这样别人更愿意与你为伍。
你如果表现得很失败,没人敢靠近你,生怕你管他借钱。
大部分人不会同情你、帮助你,你的诉苦只会成为某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
不是我腹黑。
这就是社会。
不信问咱爸。
在会展业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马太效应”。大的越大,小的越小。展会,一鼓作气做大了,对谁都好。扣扣索索做不大,它就会越做越难做。所以千万别怂,该冲的时候就大胆冲。
(文中图片仅为示意,如有不妥联系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