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说会展,皆为原创
——只为适用人群提供阅读素材——
七八年前,米奥兰特还是一家岌岌无名的会展公司,自从2019年10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之后,便在“数字化”道路上越走越远。
“米奥兰特”为大家所熟知的是:这是一家做海外展的公司,近几年一直在拼命给自己贴“数字化标签”,他的募投项目也是“数字化”。其实很多人,包括很多业内人士对米奥兰特在国内的动向并不清楚,因为他在国内的自主展会做得很一般,而他的海外展跟我们做国内展这批人又没什么交集。但如果提起“做海外展的中国公司”,往往会先想起米奥。这就是他的独特之处。
在采访中,潘建军透露了米奥的发展路径,并表示:互联网、数字化、AI与会展的不断深度融合需要更多的跨界人才加入合作,这也是米奥邀请卫哲的初衷。更何况,卫哲曾在世界头部会展公司UBM博闻以及Informa担任董事,是最懂会展的互联网人才。
我非常认可这个思路。
资本大佬关注会展行业,AI赋能带来出海新机遇 (baidu.com)
其实潘建军和卫哲在采访中透露的很多观点,我都非常赞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原文。这是一篇深入浅出的文章。
今天我并非要剖析他们的观点,而是想借这个话题,表达我的三点不同看法。
第一,我认为AI不仅能够赋能国际展会助力企业出海,也能够赋能国内展会,使之获得质的提升。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截至2024年,国内具有外贸出口实绩企业超70万家,比2023年增长3.7%。近15万家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拓展国际市场,展会成为品牌推广的重要渠道。这么庞大的出海群体,足以说明中企出海的强烈意愿。
然而国内展会并非走下坡。实际上,我认为国内展会在未来十年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我们距离所谓的高质量发展还差得很远。
如果能够借助AI大数据、大模型的“科技力”,想必会对“高质量发展”有特别大的帮助。
第二,格局可以再大点儿。AI不仅能够赋能“会展业”,还能够赋能各行各业。我们应该看得更远一点。
众所周知,我们的展会服务于各个垂直领域(行业),几乎覆盖所有行业/产业。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打造服务于各行各业的AI大数据、大模型,将会极大地提高买卖双方的匹配效率,能够做的事情更多,也更有价值。
如果真能做到这点,相信中国会涌现出一大批潘建军所说的“互联网会展公司”。
不是我悲观,我认为这件事远非潘建军、卫哲所描述的那样简单。这些年来,大家都在说数字化、AI、大数据、大模型,其实大多数人对此理解非常肤浅,拿个什么AI小眼镜就开始高谈阔论。
而我认为会展行业变革的根基不在于各种眼花缭乱的数字产品,而是真正的AI大数据、大模型。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去打造,注定只是花拳绣腿,做做样子,炒炒概念。
第三,线下展会2025年没有被打败,不意味着2125年不会被打败。
我始终认为,在未来,“情景科技”一定会改变会展业态。科技的力量不仅改变会展业,还会改变各行各业。千万别轻视“科技”的力量。
(文中图片仅为示意,如有不妥联系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