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还在,只是换了一代人

美食   2024-11-17 17:20   四川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年味还在,只是换了一代人


1

这个彝族年,对我而言略有不同,今年我要去老丈人家拜年。这是我作为女婿,第一次去拜年。这点改变给多年不变的枯燥年味增添了一丝趣味。

这几年许多人都在说:年味没了。

甚至有的朋友讨厌过年。

过年意味着串门,串门意味着社交,社交意味着回答长辈的问话。

长辈的问话永远朴素而务实。

面对还没有考上工作的晚辈,他们会问:考到工作了没?

面对还没有对象的晚辈,他们会问:有没有喜欢的人了?要不要给你介绍一个?

面对打工的晚辈,他们会问:今年挣到多少钱?

面对上班的晚辈,他们会问:现在工资有多少?

…………

他们喜欢这样问,也可能不喜欢,但是只能这样问。

有时候我在想,他们这样问是不是也是言不由衷?他们和年轻人有代沟,但是又想和年轻人套近乎,他们想找和年轻人的共同话题。看到身边的人都这样和晚辈沟通,他们以为这就是沟通的方式,这就是和年轻人的共同话题……

现在,人们把过年当成一个任务,祖先交代下来的任务,操作完流程就算是完成任务了。我是这些人中的一份子。

小时候,年味是很浓的,每当10月份,我就开始算日子,一直算到11月,临近彝族年就一天一天算日子。

那时候我在等什么?年味是如何产生的?我也说不上来,用网友的话来说:只是觉得很有仪式感。至于仪式感从何而来,我也说不清楚。

可能是放开了吃肉,有平时得不到的花生瓜子和水果饮料……

我的老妈很善于省吃俭用制造仪式感,导致几十年后形成了固定思维,我给她带去成箱的盐源苹果,她存起来,说是过年的时候吃。我给她带去芒果、榴莲及超市的最新水果,她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说是存起来过年的时候吃……

我告诉她不用存,能吃多少我就买多少。

她说:“要存,要拿给孙子孙女吃。”

现在,我知道小时候的瓜子水果是怎么来的了。


2

彝族年和汉族的春节不太一样,彝族人是过年当天杀猪,据说过年猪是拿给祖先的。

杀过年猪有很多繁琐的仪式,现在这些仪式一点一点被抛弃,并用上了科技产品。

以前杀猪之前要在火堆里烧一块石头,杀猪之前“尔擦苏”,做一下净宅仪式,杀猪的时候要把猪架在门槛上,猪毛要用干蕨草烧……

这些繁文缛节已经被年轻人丢的差不多,只有少数老人还在坚持着。

我家一直没有这么繁琐,倒是每年都要在院子里挖个坑,架着锅烧开水,第二天用来烫猪毛。由于第二天一大早杀猪,所以火坑得前一天晚上准备好。

过年的前一天,吃了晚饭,我就开始邀请父亲去挖坑。

有一年的过年前一天,我隔壁邻居正在挖坑,他和老婆吵了一架,他妈妈让他别生气,不要把锅砸了。

他觉得自己被冤枉了,他那么仔细的人会砸锅吗?

我的邻居越想越气,觉得自己都被误解了,要不干脆把锅砸了吧!不然对不住被冤枉的自己。

于是,他真的把锅砸了。

砸完锅,他好受一点了。

他妈妈没有冤枉他了,虽然锅没了,但自己终究没有被冤枉。

过年那天,当村子里的人都杀好猪,准备吃猪肉的时候,他还在四处串门,挨家挨户借锅……

村子里有几个勤劳的人,觉得每年都挖一个坑,杀完猪又填坑,实在麻烦,要不在外面修一个灶台,灶台上面留一个宽大的凹槽,适合一头猪舒舒服服躺在上面挨开水烫。虽然代价有点大,但是一劳永逸,以后每年都用,说不定以后自家孙子都用得着。

说干就干,村子里很快出现了好几个造型别致的灶台。

村子里的灶台修好的第二年,吉普赛人来到马孔多带来世界最新发明……哦!不好意思,串台了。外地做生意的人来到村里推销便携式燃气罐,小的燃气罐可以烧4头猪,大的燃气罐可以烧6头猪。

从此用燃气罐烧猪毛的方式在村里流行起来,村民含泪拆掉了灶台。


3

有时,我在想,回家养猪收入是不是比上班多一点呢?不当职业养猪人,只养季节性的猪。

我发现很多族人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或上班,或务工,他们临近彝族年才会回来,买一头一百来斤的猪过年,过完年又各奔东西。

因此,每年五六月开始养猪比较合适,养早了,猪太大卖不出去。养晚了,猪太小不好卖。

但是养猪面临着一个问题,如果喂饲料,猪肉不好吃,我不想坑族人,也会对我的信誉造成影响。喂粮食我一定会亏本。

今年我父母在老家喂了3头过年猪,不到两个星期干完了4袋玉米。我一算,如果这样喂,不算人力物力,每头猪也要亏本1200多块钱。幸好玉米是家里种的,本来就是用来养过年猪。

城里很多人没吃过纯粮食喂出来的猪肉。去年,我从老家带了一点猪肉给城里的邻居,过了几天,邻居问我:“哪里可以买这种猪肉?”

他说,他从来没有想过猪肉可以这样好吃,肥肉不腻,反而有一股香味。


4

前天,我在老家,第一次意识到年味还在,只是换了一代人。

邻居两口子出去打工了,孩子留在家里让爷爷奶奶照顾。几个月以前,邻居家的孩子就一直在等彝族年了,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过年,父母就会回来。

上个月,我在老家看到有爷爷奶奶用彝族年威胁不听话的孙子,他们说:“要是你不听话,我就打电话给你父母,让他们过年不回来了。”

孩子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虽然他很不想听话,但他还是乖乖听话了。

现在的孩子不缺肉吃,不缺新衣服,不缺玩具,可他们还是在等过年。

只是下个月,过完年,他们又会出去打工,孩子将继续等下一次过年。

成年人有成人的仪式感,孩子有孩子的仪式感,只是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这种等待叫仪式感,也无法理解自己的仪式感代价为何如此沉重。

如果过年需要有年味,想必苦苦等待一年之后的相聚,就是孩子们所谓的年味了吧!

翻开历史,凉山的彝族曾经迁徙过好几次,最后一次他们选择在凉山定居,几百年后他们又迎来背井离乡,只是没想到是以这种方式开始。


荞麦文学
生活是一首简单的歌


荞麦文学
荞麦是生活,文学是理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