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农民的攀比及形成过程
一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问题,比如贫穷、毒品、落后、思想观念保守……这些问题分散在各个地方,有的地方沾染一两条,并因此出名。
凉山就是这样的地方。
在凉山各个地方,经常看到有关思想观念之类的宣传标语,许多人说要转变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这是一个笼统的词语,他们毫不吝啬地频繁使用这些词语,看似什么都说了,但又觉得空空如也;反过来,看似什么也没有说,但又觉得什么都涉及到了。
“转变百姓的思想观念”这句话从他们嘴里说出来,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仿佛他们自己的思想观念已经很先进,不需要转变了,只有老百姓落后,似乎百姓的思想观念是自己突然变坏的。
但是仔细想想,老百姓在社会底层,没有所谓的“精英分子”阶层带头,怎么会出现这种奇奇怪怪的攀比和炫耀?就像古人说的:上行下效。
跟一个人、一个群体划清界限其实很容易。
在凉山,有时一群人在一起交流,说到某个人物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坐到了某个位置,跟他一个家支的人会说:“我跟他是一家的,”或者说:“他是我家门儿。”
这跟阿Q说自己和赵老爷是本家,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说到一个人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他又会说:“我不认识他。”
同样是凉山,说到某某情况,很多人会说:“那是东五县,我是某某地方的,我们那边不是这样。”似乎这样说,就划清了界限,保留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形象。
农民,作为社会底层,很多时候都是“被”发声的那一群人,各种奇奇怪怪的词语被用来形容他们,其中好的词语有“朴素”“单纯”,不好的词语就太多了。当一个农民表现出“不朴素”,他们会高高在上地指责:“现在的农民不单纯了。”
二、凉山的表面现状。
1.等级观念
解放前的奴隶社会,凉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分别为土司、黑彝、白彝、娃子、锅庄娃子(奴隶),就连黑彝内部也分为上等血统和下等血统,白彝内部分为无主白彝、世袭白彝和娃子白彝,无主白彝觉得自己比一般的黑彝还高贵。
民主改革期间,奴隶制度被彻底废除,自1956年以来,上层建筑一直尝试让凉山的彝族人学会平等观念。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与资源分配制度又造成了过大的贫富差距,于是,消失了几十年的等级观念死灰复燃。
只是这一次不再是家族与社会为主导,而是以个人为主导。
在凉山的婚姻中,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情况尤为突出,人们按照工作分为选调生、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等,按照学历分为博士、研究生、本科、专科等,笼统地看分为有工作的和没工作的,按职务分为乡镇上、县上、州上等。
各个等级明码标价,各路人士待价而沽。
纵然有人能用一系列逻辑来反驳我,但是这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然后待价而沽的思想观念,本质是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只是换了种方式。这种等级思想在各个阶层都有,只是在婚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重男轻女
许多人会说自己不是重男轻女的人,他说的是真的。我说的凉山彝族重男轻女思想依然存在,也是真的,毕竟个体无法代表群体。
在凉山,有很多人谈到高额彩礼时,说父母培养女儿,供她读书出来花了不少钱,所以高额彩礼钱有它存在的意义。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物,觉得花那么钱供养女儿并不值得,所以拿回来理所当然,换句话说:女儿本来不值得花那么多钱,但是既然不得不花了,那就以彩礼钱的方式要回来。
3.男权主义
男权主义俗称大男子主义。
“高额彩礼钱有助于婚姻稳定,因为离婚需要赔钱。”这种说法在凉山大行其道,我从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大学生、农民的口中不止一次听到过这种说法。
凉山农村每年都有不少彝族妇女因为家庭原因自杀,这一部分群体很少被人注意到,假设高额彩礼钱能够稳定婚姻,那么我们在赞美稳定的婚姻之前,需要考虑一下稳定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样婚姻是否值得去稳定?
国家规定的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如果说“彝族婚姻稳定”这样的数据和说法会给某些人带来好处,那么他们获取好处的代价是一部分人牺牲幸福和自由,尤其是女性群体。一个民族的男人,稳定婚姻的方式不是加强家庭责任感,不是用爱对待妻儿让他们感受幸福,而是用物质的枷锁捆绑女性,这样的民族注定不会有前途。
4.女权主义
这里说的女权,是特指变了质的女权。
许多参加工作的女大学生说:“这是(高额彩礼)报答父母的一个途径。”
“结了婚之后,我的工资就归男方了,而彩礼是回报父母的一个途径,结了婚就没有机会孝敬他们了”。这是许多参加工作的彝族女大学生的看法。
首先,结了婚工资不是归男方家,而是归他们的小家庭,没有哪个公公婆婆要求自己的儿媳妇上缴工资卡,这是强加在彝族父母身上莫须有罪名。
其次,如果想报答父母,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挣的钱回报父母,而不应该是“我想回报父母,但是我挣不了钱,所以用你父母的钱来回报我父母。”
三、下面,谈谈彩礼钱。
最先把聘礼抬起来的,是先一步摆脱了农村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和商人,在凉山俗称为:工作干部和老板。他们拥有更多资源,在族人中可以算是“特权阶级”,有能力用高价彩礼来表明身份,也可以同时满足虚荣心。
其次,当时上学的女孩子很少,少数“读出来了”的女孩子因此显得弥足珍贵。这种情况至今已演变成“明码标价”,女孩子的学历和礼金直接挂钩。
上世纪90年代起,国家大力发展矿产业,凉山各地出现了各种矿老板,这些矿老板对矿产成分和冶炼技术并不娴熟,也不需要娴熟,只要在自己的矿洞挖到矿,那就是千万富翁了。
还有十几年前的贩毒分子,轻轻松松可以拿到几十万乃至于几百万的交易,导致许多人从事这种违法犯罪行为。
再有一种是农民工老板,我在另一篇文章里提到过,带着农民工去打工抽提成的人,每个人轻轻松松抽到几万到几十万的大有人在。
不管是矿老板还是贩毒分子,亦或是农民工老板,在得到大量金钱的时候,并没有用这些钱去投资本,而是消费。
钱在他们手里既没有形成资本,也没有让他们实现本质上的阶级跨越,他们只是凉山中人富裕的那一部分,这些金钱最后逐渐以各种形式回归到市场上去。因此,当时代的潮水褪去之后,他们给凉山留下的只有虚荣和攀比的社会风气。
调研了几个县之后,发现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底层的彝族农民几乎都100%支持治理高额彩礼钱现象,都觉得彩礼钱已经让人们:“娶个老婆花了半条命。”
就连以彩礼钱低而著名的木里和盐源的农民也感受到彩礼钱上升的格外迅速。
而彝族官员们,除了少数人极力赞同治理高额彩礼现象,绝大部分彝族官员并不支持治理高额彩礼钱,或者处于摇摆状态,个人估计他们在等州委常委们最终的文件,好当墙头草,他们有一系列的理由鼓励高额彩礼,部分理由如下:
1、高额彩礼钱有助于婚姻稳定,因为离婚需要赔钱;
2、高额彩礼钱是保障女性地位的基础之一,或诸如此类跟女权相关的理由;
3、父母培养女儿,供她读书出来花了不少钱。这个理由主要针对有工作的女大学生。
4、其他理由……
四
攀比不一定是坏事,主要看攀比的是哪一方面,而且攀比无处不在,国与国之间也会攀比综合国力,富豪之间也会攀比谁的资产更多,谁的影响力更大,所以每年的福布斯排行榜才能拿到数据公布。攀比是一种竞争的表现形式,也是人类的本性之一,就连小孩子也会攀比谁的玩具更酷。
我一直觉得是最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和最先进入体制内的那群人,把凉山的社会风气带起来的。他们几十年前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凉山后来的社会风气走向。
还是那句话:钱在他们手里既没有形成资本,也没有让他们实现本质上的阶级跨越,这些金钱最后逐渐以各种形式回归到市场上去。当时代的潮水褪去之后,他们给凉山留下的只有虚荣和攀比的社会风气。
(由于时间紧迫,只是提出了概念,没有系统叙述,等有时间了再展开说说)
荞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