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家支文化:同一家支的人能不能通婚?

美食   2024-09-11 16:13   四川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彝族家支文化:同一家支的人能不能通婚?


前几天,一个读者向我倾诉,她和男朋友谈了2年多恋爱,今年准备结婚。上个月准备让双方家长见面时,家长听说了对方的姓氏,就不同意这门亲事,原来她和男朋友是同一个家支的人,按照家支的族谱,她还是男朋友的姑妈。

她说自己从小在城里长大,对彝族的习俗不是很了解,她问我,彝族同一个家支的人都不能结婚吗?她爸妈和长辈都说不可以。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不敢贸然回答,毕竟我不是上帝,可不可以通婚我说了也不算啊!

于是,只能趁有空简单梳理一下彝族家支情况,给这位读者一些参考。

彝族同一个家支的人互称为“此维”,其中“此”是指隔着7代及以内的同宗族(男)成员,“维”是指隔着8代及以上的同宗族(男)成员。按照彝族古老礼法,7代及以内的“此”不可以通婚,而8代及以上的“维”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通婚的,但是通婚前需要做重大的分支仪式,从此以后两家人不再以“此维”相称,而是以亲家相称,也就是不再是同一个家支了。

那么,凉山彝族以前有没有过同一家支通婚的情况?

还真有,而且不少。

但是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兹莫或土司和黑彝家支中,有些家族在自己阶层中找不到合适的通婚对象,而他们不想放低身段和下面的阶层通婚,更高阶层的人又不愿意和自己通婚。于是,做一场分支仪式,把家支分成2支或多支,从此开亲。

而白彝家支,以前可能有过,也可能没有,在我的知识储备中,似乎没有听说过,如果有,读者可以在留言板留言。

白彝家支分支仪式少或者没有,主要是2个原因:

1、是白彝人口基数大,开亲的范围广,在本阶级内很容易找到开亲对象。

2、维护个人权益的集团模式不一样。土司和黑彝维护个人权益除了靠本家支的集团力量,还依靠姻亲家支集团,比如解放前好几次黑彝间械斗,弱势一方最后是靠舅舅或老婆的家支集团找回了场子。他们把联姻经营成一个联盟,联盟又靠联姻持续牢固,一旦和某个家支集团开亲,就会受到整个联盟保护,联盟内的2个家支成员发生冲突也一般被视为内部冲突,并不影响以后继续开亲。

而白彝维护个人权益的集团就只有家支,白彝的亲家开亲,基本上都是一代亲,二代远,三代见面都不识。所以家支越强大,个人利益就越有保障,很多白彝家支都在努力壮大本家支力量,避免家支内部分化和出现矛盾。

这种情况下,明令禁止家支内部通婚,就成了保障家支壮大、维护家支共同利益的一大举措,毕竟按照风俗,一旦开亲了,就得做家支分支仪式,这个口子一旦放开,家支联盟就会慢慢瓦解。

实际上,土司和黑彝也会明令禁止家支内部通婚,他们人数更少,家支经不起折腾,分几次,就把家支联盟直接分没了。而且,家支分支仪式是极为重大的事,是家支长老在家支生存受到挑战的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才会做出的重大决定,不是谁爱上谁就来一次分支联姻。

解放前的凉山,没有统一政权、法律、军事保护私人权益,家支是一个联盟,或者一个集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集团,用来保障成员的权益。

凉山及周边的彝族有几百万人口,大约有几十上百个家支,每一个彝族人都归属于某一个家支集团,小一点的家支有数万人,大家支有几十万人。不同家支之间彼此平衡,出现了习惯法。彝族以前是有法律的,也曾有过统一政权,后来土司统治时代也有法律、教育体系、军队、衙门……明清时期土司被中央王朝“改土归流”之后,新的统一政权没有形成,进入了混乱时代,家支集团就是混乱时代的产物,习惯法是吸取了先前遗留的法律之后,各大家支之间互相博弈而完善出现的产物,属于特定时期大致符合各方势力的产物。

彝族家支的代数,目前一般在20代左右,两个同一家支的人遇到,经常问:你是几代了?20代左右,大概就是明清时期开始有了家支集团。

社会学中有个名词叫:均值回归。彝族的家支集团和习惯法是社会自带的纠错能力和均值回归在各方势力之间趋于稳定之后的平衡物。


那么,进入21世纪之后,彝族的家支情况又是什么个情况呢?

彝族的家支文化与汉族的宗族制度、乡绅制度一样,在不可挽回的逐渐瓦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彝族的家支、汉族的宗族制度和乡绅制度,都是旧社会法制不完善,法制不到基层的社会治理补充机制,是基层的人们为了保障自己利益,或者以保障个人利益的名义而出现的一种统治机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却是能够保障个人利益不被侵犯,这也是它们能够存在和被认可的基础。

但是,当法制完善,法制能深入基层,国家机器能更公平更完整地保护个人权益的时候,这些基层制度就会自然而然瓦解或者变异。

之所以说变异,是因为家支集团存在,还有一定的价值,不一定对所有人有益,但是如果能够有效利用这个庞大的集团,可以对会利用它的人产生利益。

目前,彝族的家支文化已经开始出现自我瓦解,年轻一代的人大部分对家支没有极强的概念,生长在城里的年轻人更是如此。30多年前,一个素不相识的本家支人遇到我曾祖父,他和我曾祖父在县城交谈一通,深受感动,在那个物资极为匮乏,大家都穷得叮当响的年代,那个人掏空兜底给我曾祖父买酒喝,然后他自己走路几十公里回家。20 多年前,一个素昧平生的本家支人来我爷爷家,长辈们杀了一只羊和一头猪款待他,那可是一家人大半年的口粮。

现在,除了少部分年轻人活跃在家支聚会中,大部分年轻人对家支并没有多少好感。

此外,从概率上来说,对家支集团的“归属感”与学历有关,一般学历较高的人,对家支都没有多少归属感,对家支的概念不够深。而学历较低的人,对家支的归属感普遍较深。当然,这个也不绝对,我身边也有不少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对家支的归属感极深、经常活跃在各自家支的聚会上,只是说概率不同。

对家支的归属感,也和地域有关,安宁河流域的彝族人对家支的归属感没那么深厚,而东五县的彝族对家支的归属感普遍强于安宁河流域。


言归正传,彝族同一个家支通婚行不行?

说实话,这不是行不行的问题,而是有好多地方早就出现了同一个家支通婚的情况,尤其是人口众多的大家支。

许多朋友搞不懂彝族家支和姓的区别。每一个家支都约等于一个大的氏族,家支下面有几十个姓,每个人报出自己的姓别人不一定知道他属于哪个家支,要说出自己的家支名才知道,因为每个家支下面的姓太多了,自己家支里的人都不一定认得全。此外,有些姓既有黑彝也有白彝还有土司,同一个姓可能分属好几个不同家支,所以仅仅通过姓,没法区分谁属于哪个“阵营”。

在错综复杂的家支关系下,一个家支的人结婚,除了文化价值观不太能接受,其实并没有多少生物科学属性。

去年和一个老表喝茶,他和一个陌生人打招呼,我问:“你们是家门儿?”

他说:“可能是吧!按照文化归类,我和他是家门儿,按照血缘就不知道了,我和他隔了17代,这17代中,但凡我祖上或他祖上谁的老婆出个轨,我和他就没有血缘关系了,反正古代也没有亲子鉴定技术。”

他说的话很糙,但是道理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荞麦文学
生活是一首简单的歌


荞麦文学
荞麦是生活,文学是理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