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和他的名字

美食   2024-05-15 11:01   四川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西昌和他的名字


西昌是一片土地的名字,汉语的名字是西昌,彝语的名字是拉布俄卓。历史上这片土地的名字换过好几个。

《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国最为强大。那时的西昌名字叫“邛都”。

邛都国是汉朝时期,被汉武帝纳入汉朝的版图的,在那之前,邛都国的国王是拉布俄卓的兹米阿吉家族,是那个年代西南彝族中势力最大的家族之一,他的管辖地可能不是最大的,名气也不是最大的,但绝对是最富庶的王国,兹米阿吉家族掌管着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平原。

邛都国纳入汉朝版图之后,兹米阿吉成了汉朝在西昌的代言人,他和汉朝派来的太守一起管理这片土地。

尽管先秦时期,中央王朝也注意到了这片土地,秦军将领也曾带兵来过这里,但他们只是宣称:这片土地依归王土,并没有做出实质性行动。在那之前,安宁河没有汉族人定居,几乎全部都是彝族人,但是兹米阿吉家族和中原王朝绝对是打过交道的。

没过几年,兹米阿吉家族的官邸所在地陷下去,成为了一片湖水,被称为邛池,也就是今天的邛海。(彝族传说中的另一个版本是勒格阿史家族)。

从那之后,兹米阿吉家族迅速衰败,最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邛都国在汉武帝时被西汉征服,设为邛都县。不久,邛都的所在塌陷了,成了沼泽汪洋,改名为邛池。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邛都反叛,汉兵自越嶲水兴师讨伐,将其平定后,改为受越嶲郡管辖。

越嶲郡的辖区包括但不限于今天的凉山州,除了凉山州,周边很多县都归属越嶲郡管辖,越嶲即是今天的越西县,但是首府却一直是在西昌。

后汉书里记载的邛都叛乱,不止元鼎六年那次,实际上,在这之前的永平元年也叛过一次,但是规模不大,所以史书一笔带过。

据《后汉书列传》记载:永平元年(公元58年),姑复夷复叛,益州刺史发兵讨破之,斩其渠帅,传首京师。后太守巴郡张翕,政化清平,得夷人和。在郡十七年,卒,夷人爱慕,如丧父母。

后汉书里没有记载邛都的彝族人为什么叛乱,但是从史书记载的前因后果可以得知是中央王朝派来的官员横征暴敛,与当地的彝族原住民发生了矛盾。

于是,汉王朝重新派来了一个太守:张翕。

后汉书记载,张翕这个人政化清平,得夷人和,是个能力极强的人。在他的治理下,安宁河地区的彝族人和中原派来的汉族人和睦相处,实现了民族团结。张翕在越嶲郡当了十七年的太守,死在了工作岗位上,安宁河地区的彝族人自发前去给他追悼。

张翕死后,新来的太守就没那么好了,他和西昌的彝族人又闹出了矛盾,张翕苦心经营17年的民族大融合出现了裂缝,随着越嶲郡太守的更换,这种裂缝越来越大,直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暴发大规模冲突。

东汉时期,中原王朝无暇顾及边疆,汉朝皇帝自己都岌岌可危了,因此,汉朝在越嶲郡的影响力逐渐减少,最后连太守都只是有名无实了。

当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越嶲郡的太守位置已空缺多年,西昌昔日的当家彝族人也换了好几茬。

当地彝族人在西昌以家族的形式轮番登场,其中影响力最大、统治时间最长的是勒格阿史家族。

直到南北朝时期,中央王朝再次实现大统一,皇帝再次注意到了安宁河平原,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西昌改名为严州。这短暂的改名只是昙花一现,南北朝对西昌和当地彝族人的影响几乎为零。

直到中原地区又出了一个大神级别的李渊。

在李渊之前,隋唐时期西昌的名字也短暂叫过:西宁州。但是隋唐对西昌并没有实质性的统治,只是宣称这片土地归他管了,然后改了个名字。

唐高祖李渊上位后不同意西宁州,于是他将西昌改名为:嶲州。

接着就是大家熟悉的南召国了。

西昌是公元860被南召国统一的。

估计勒格阿史家族这个时候已经没落了,要不然他们肯定会很郁闷:自己占着肥沃的安宁河平原,却没能实现彝族的统一,反而自己被南方的南召部落吞并了。

南召国是彝族历史上唯一一个被中原王朝承认的统一王国。

尽管有些学者也认为夜郎国也是彝族建立,但是目前没有证据能直接证明。

南召国时期,南召的首府不在西昌,而是在西昌设立了建昌府。

元朝时期,建昌府改名为建昌路。

直到今天,西昌还有建昌路,以及建昌东路、建昌西路……这些路的名字来源是沿袭自南召国时期的名称。


明朝时期,西昌的名字又从元朝的建昌路改为了南召时期的建昌府。


清朝时期,越嶲郡被改名为宁远府,西昌设“西昌县”,西昌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同样是清朝时期,安宁河地区的彝族人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

民国时期,宁远府改名为“宁属”,但是西昌的名字不变。


吴三桂入西南,他的任务就是来荡平以彝族为首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

清朝时期,彝族的大本营是水西,也就是水西的安氏土司。吴三桂具体在水西屠杀了多少彝族人众说纷纭,但是大部分学者觉得有47-55万彝族人,彝族历史记载,水西彝族只剩38户人,死的死,逃的逃。

安宁河地区的彝族同样没能幸免。吴三桂的军队仅仅在西昌城,就屠杀了4万多彝族人,在安宁河平原屠杀了12万-16万彝族人,剩余的彝族人逃进山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开始下山。

我在凉山做调研时,一个81岁的藏族老人对我说,据他们祖先流传,那时的彝族人几乎被屠杀殆尽,十室九空,剩下的人逃进山里才得以存活。

从吴三桂进军西南,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安宁河平原只有少量彝族人居住,但是也有一些彝族人自吴三桂的势力消失之后,就陆续从山里搬了下来,回到祖籍地。比如,西昌旁边的西宁和礼州一直有一些彝族村庄。

今天的西昌还有一条土司路,土司路旁边是西昌的最后一个彝族土司的居住地,据说最后一个土司做了一系列骚操作,由于他横征暴敛,不得民心,治理无方,他的土地渐渐被汉族地主兼并,他得罪了彝族人,也得罪了汉族人,最后在路上被4个彝族杀手埋伏,于民国时期被击毙。


有少量彝族人隐姓埋名,以改汉姓,行汉礼,才得以逃过吴三桂的追杀。

我的一个冕宁的王姓汉族同学说,他祖上12代之前,是从湖南迁来的。他的祖先迁来之后,与当地彝族人通婚,在冕宁县城旁边成家立业,那时冕宁县城周边基本上都是彝族人。吴三桂时期,他祖上的亲家在他祖先的庇护下躲过一劫,后来干脆隐姓埋名,改汉姓,行汉礼了。


翻看地方志,西昌的历史上一共出现过3次民族大团结。

第一次是汉朝时期,汉武帝创下了基业。犹如上文所说,唐朝之前的朝代,实际上都是在吃汉武帝创下的基业老本,汉朝派来的太守张翕在越嶲郡郡府西昌实现了第一次民族大团结。

第二次是唐宋时期,尽管唐朝承认南召国是个王朝,但是唐朝对南召国的影响却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都大。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蕃学”,让少数民族的贵族子弟参加中原文化的学习,尽管宋朝的蕃学主要对象是藏族,但是覆盖面也扩大到其他民族。宋朝之后,彝族逐渐出了一些汉语文人。

而这两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两个古代王朝,没有之一。

清朝也曾一度强大,但是清朝的强大最先是派了吴三桂屠杀彝族,并且清朝的民族政策是偏向满、汉、藏、维、蒙,对于弱小的非主体民族几乎不怎么关心。


第三次民族大团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凉山的奴隶制其实也是吴三桂之后,在山里逐渐形成的现象。在吴三桂之前,安宁河地区的彝族,曾经也是封建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后,清朝时期被吴三桂赶进山里的彝族人,开始逐渐回到平原,回到他们祖先居住的地方。

这是继汉朝和唐朝之后,中国第三次强大,也是第三次民族大团结。

忽然在历史书上看到一句话:覆巢之下无完卵。社会一旦动荡,就是民族的灾难史、家庭的灾难史。

所以,和平才是最珍贵的。


荞麦文学
生活是一首简单的歌


荞麦文学
荞麦是生活,文学是理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