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菜文献集成 | 邹锦良

文化   2024-12-03 09:00   四川  


书名:粤菜文献集成
主编:邹锦良
出版社:岭南古籍出版社
书号:978-7-8077-5011-6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册数:15册
中图法分类号:TS972.182.65



出版説明


地大物博,物華天寶,中國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歷史底蕴,可在飲食之道上充分發展,甚至形成一套有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古人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長久的飲食發展歷程中,中國形成了八大菜系,在八大菜系形成前,据徐珂《清稗類鈔》記載,清代已有所謂四大菜系。而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四大菜系,粤菜都已然在列。

『天下所有之食貨,粤東幾盡有之;粤東所有食貨,天下未必盡有。』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如是説。誠然,世界之大,各地皆特有物産,屈氏此語不盡爲真,却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粤地物産之豐富、飲食文化之發達。

我國自古就是飲食大國,無論從飲食本身的數量、品質而言,還是從對飲食的追求和理解深度而言,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古言『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在以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飲食不僅是日常所需,更成爲禮儀、教化、社會之源,從帝王將相至普通百姓皆離不開這件事。

關於飲食的專著層出,而與飲食相關的記載更是不絶於史。在這些文獻中,方志尤其帶有地域特色,它們記載一地之物産及飲食風俗,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閩粤一帶,在明清之前算不上富饒宜居之地,但在物産方面,閩粤之豐却能在種種文獻中得到印證。《晋書》形容此地『包山帶海,珍异所出』;《南齊書》也稱『南土沃實』;宋代著名『吃貨』蘇東坡被貶惠州,却未氣餒,坦然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之句。到了明清以後,豐富的地方志對閩粤地區的物産與飲食之道更有着相當詳細的記載。

這些地方志不僅分稻穀、鱗介、禽、果等類羅列一地物産,更詳細叙其形貌、口味等。譬如記述某些物産味美,以及當如何烹飪,清乾隆《澄海縣志》便記載馬鮫『市上多鬻之,味甚美』;血鰻則因『多血』,故『晒乾食之佳』;鰛『腌以爲醬,味頗佳』;江瑶柱的做法則應當『一沸即起』,便得佳肴,『甘鮮脆美,不可名狀』。清光緒《潮陽縣志》記載金橘『以糖漬之,可作茶品』,梅亦如此;對不同魚類不同部位的佳處亦有描述,『鰱之美在腹而鱅之美在頭』;記載稻穀作物的用法也各有不同,譬如蕎麥宜『作粉餌』。清道光《廣東通志》介紹章舉(亦曰章魚),稱『閩粤人多采鮮者,薑醋食之,味如水母』。而對某些特殊物産,也多有細節描述,譬如河豚,乾隆《澄海縣志》載其『性多毒』,光緒《潮陽縣志》亦説其『味甘腴,人争嗜,然間有毒,能殺人』,這對我們如今料理河豚這種特殊魚類是有重要參考價值的。

這些地方志中介紹可食用之物,還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光緒《潮陽縣志》記載蘿蔔被『潮人呼爲菜頭』,如今潮汕人亦如此稱呼蘿蔔,並有相當多相關菜色;又載『潮之笋多近苦者』,苦笋煲是潮汕菜中的一道名菜,潮汕人似乎尤其鍾情苦味,除了苦笋,苦瓜亦爲佳肴,『閩粤之人多嗜之』;陳皮是閩粤地區引以爲豪的特産,志書中早已記載柑『餅皮可入藥』;另外,《潮陽縣志》引《嶺南雜記》中對禾蟲的記載,『禾蟲身軟如蟲,小如箸,長二寸餘,中有白漿,狀甚可惡,海濱田中禾根所産,縷縷如血絲,隨水而出漾,至海濱寸寸自斷,即爲此蟲,土人取而食之』,道光《廣東通志》亦有此引。禾蟲是閩粤地區頗爲特别的物産,至今仍有食客好之,『禾蟲宴』甚至相當有名。道光《廣東通志》還記載各種物産以何地爲最佳,譬如赤鬃魚『出儋州昌化者佳』,『麵條魚出澄邁』等,這也是如今進行粤菜研究所不可或缺的資料。

在方志記載中,我們還能看到粤菜中的文化,如乾隆《澄海縣志》載車鰲被『梁元帝以爲味高食部』;石『鹽漬之食佳』,『楊慎贊曰:蘭陵紫,發花應春』,『郭賦:石應節而揚葩』。而光緒《揭陽縣續志》提及芥藍,不僅介紹其『揭産以棉湖、桃山爲最,花時采食尤佳』,還講述了其中典故,傳『六祖未出家時爲獵户,不茹葷血,以此菜與野味同鍋隔開煮食』,這使人不僅望文生涎,更得其中之雅趣,豐富了物産與飲食的文化内涵。

如果説地方志是對粤菜文獻的鋪墊,那麽晚清開始,『食在廣州』之説風行,關於粤菜的專著便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最值得關注的當屬紅杏主人的《美味求真》,它記載了一百八十餘種粤地常用菜譜,是晚清粤菜鼎盛時期的見證,在當時流傳極廣,有『粤菜第一書』之稱。這是對粤菜文獻之承續。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裏,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在進一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今天,飲食早已不僅是爲了果腹,更是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體現。八大菜系各具特色,精彩紛呈,粤菜以其豐富精細得到各地人民的關注和喜愛,這並非一朝一夕而成。浩如烟海的粤菜相關文獻向我們展示了閩粤地區的物産寶藏,講述着其地的飲食故事,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保障。《粤菜文獻集成》的編纂是對廣東地方志飲食文獻、粤菜專書等粤菜文獻的首次系統整理,共收録文獻一百三十三種,也是對粤菜文化的大力弘揚。新時代要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飲食自是題中應有之義,相信本書能在廣東飲食文化建設與旅游開發方面提供歷史的智慧。編輯過程中有所疏漏,望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編者識

二〇二四年九月



凡例


  (⼀)本書系統收集、整理粤菜相關⽂獻,從粤、瓊等地⽅志、粤菜專書中摘取内容,收録⽂獻共計一百三十三種。

  (⼆)本書分⼗五册編排,除總⽬録外,各册均有分⽬録。⽬録項包括題名、作者信息、出版信息、⾴碼等。

  (三)本書所收不同⽂獻之間不加隔⾴,可按各册分⽬録檢索。

  (四)本書⼒求在保持底本原貌的基礎上對圖版作技術處理,⽅便讀者使⽤。



總目録


第一册

昌化縣志 物産 清 李有益 修 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 一

昌化縣志 物産志 清 璩之璨 重修 一九三三年抄本 九

長樂縣志 物産 孟昭涵 修 一九一七年鉛印本 一五

長樂縣志 物産 清 侯坤元 修 民國間鉛印本 七五

潮連鄉志 物産 盧子駿 纂修 一九四六年鉛印本 八一

潮陽縣志 鹽課 魚課 鹽鈔 物産 明 黄一龍 修 明隆慶六年刻本 一〇四

潮陽縣志 物産 清 周恒重 修 清光緒十年刻本 一一七

潮陽縣志 物産 清 周恒重 修 一九四二年鉛印本 一七一

潮州府志 鹽法 物産 清 周碩勳 輯 清光緒十九年刻本 一八七


第二册

潮州志 物産志 饒宗頤 總纂 一九四九年鉛印本 一

澄海縣志 物産 漁課 鹽課 清 金廷烈 修 清乾隆二十九年刻本 八七

澄海縣志 物産 清 李書吉 修 清嘉慶二十年刻本 一八七

澄邁縣志 魚課 鹽課 清 謝濟韶 修 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本 二七五

赤溪縣志 物産 王大魯 修 一九二六年刻本 二七九

重修電白縣志 物産 清 章鴻 修 清道光年間刻本 三二七

重修電白縣志 物産 鹽法 清 孫鑄 修 清光緒十八年刻本 三五五


第三册

開建縣志 物産 清 余瀚 修 民國年間抄本 一

大埔縣志 物産 明 吴思立 陳堯道 纂修 明嘉靖刻本 一一

大埔縣志 鹽課 物産 清 張鴻恩 修 清光緒二年刻本 一七

民國大埔縣志 鹽課 物産 劉織超 修 一九四三年鉛印本 三七

儋州志 土産 土貢 清 韓祐 修 一九三三年抄本 六一

儋縣志 物産各類 土貢 鹽課 彭元藻 曾友文 修 一九三六年鉛印本 八五

德慶州志 物産 清 楊文駿 修 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 一七七

東安縣志 物産 清 汪兆柯 修 一九三六年鉛印本 一八五

東莞縣志 物産 鹽法 清 陳伯陶 修 一九二七年鉛印本 一九三

恩平縣志 地理 清 佟世男 修 清康熙二十七年刻本 三三一


第四册

恩平縣志補遺 物産 聶崇一 修 一九二九年鉛印本 一

恩平縣志 物産 鹽課 余丕承 修 一九三四年鉛印本 七

番禺縣志 鹽課 物産 清 任果 修 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一〇九

番禺縣志 物産 清 李福泰 修 清同治十年刻本 一四九

番禺縣續志 鹽法 農業 漁業 清 梁鼎芬 修 一九三一年刻本 一七三

豐順縣志 物産 清 葛曙 修 清同治四年刻本 二四一

佛山忠義鄉志 物産 鹽法 清 吴榮光 修 清道光十一年刻本 二四九

佛山忠義鄉志 農産品 汪宗準 修 一九二六年刻本 二五九

感恩縣志 物産 鹽法 魚課 周文海 修 一九三一年鉛印本 二六七

高明縣志 物産 清 鄒兆麟 修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 二九五

高要縣志 物産 鹽課 清 韓際飛 修 清道光六年刻本 三〇三

宣統高要縣志 鹽法 物産 清 馬呈圖 修 一九三八年鉛印本 三三七


第五册

高州府志 物産 鹽政 清 黄安濤 修 清道光七年刻本 一

高州府志 物産 鹽政 清 楊霽 修 清光緒十六年刻本 二七

廣東通志 鹽法 物産 清 郝玉麟 修 清雍正九年刻本 九三


第六册

廣東通志 物産 鹽法 清 阮元 修 清道光二年刻本 一


第七册

廣東通志 物産 廣東鹽法 廣東鹽法徵訪册(一) 鄒魯 修 一九三五年稿本 一


第八册

廣東通志 物産 廣東鹽法 廣東鹽法徵訪册(二) 鄒魯 修 一九三五年稿本 一


第九册

廣東通志 物産 廣東鹽法 廣東鹽法徵訪册(三) 鄒魯 修 一九三五年稿本 一


第一〇册

廣州府志 鹺政 物産 清 金烈 張嗣衍 修 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一

廣州府志 物産 鹽法 清 戴肇辰 修 清光緒五年刻本 一七一

海豐縣志 物産 清 于卜熊 修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二四九

海豐縣志 物産 清 蔡逢恩 修 一九三一年鉛印本 二五五

海康縣志 土産 清 鄭俊 修 一九二九年鉛印本 二六五

海南島志 農業 鹽業 水産 工業 陳銘樞 修 一九三三年鉛印本 二八一

海陽縣鄉土志 物産 清 翁輝東 黄人雄 修 清光緒三十四年抄本 三五七

鶴山縣志 鹽課 物産 清 劉繼 纂修 清乾隆十九年刻本 三六五

鶴山縣志 物産 鹽課 清 徐香祖 修 清道光六年刻本 三七五

花縣志 物産 清 王永名 修 清同治五年刻本 三八五

花縣志 鹽法 物産 農業 孔昭度 修 一九二四年鉛印本 四〇七

化州志 物産 清 彭貽蓀 章毓桂 修 清光緒十六年刻本 四二七

懷集縣志 物産 清 孫汝霖 趙準 修 清光緒元年刻本 四四九

懷集縣志 物産 周贊元 修 一九一六年鉛印本 四五九

惠州府志 物産 清 劉溎年 修 清光緒七年刻本 四六五


第一一册

會同縣志 土産 陳述芹 修 一九二五年鉛印本 一

嘉應州志 物産 清 吴宗焯 李庆荣 修 温仲和 纂 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 一一

揭陽縣志 鹽法 物産 清 劉業勤 修 清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三九

揭陽縣續志 物産 清 王崧 修 清光緒十六年刻本 一一三

開平縣志 物産志 鹽課 清 王文驤 修 清道光三年刻本 一八九

開平縣志 物産 余棨謀 修 一九三三年香港民聲印書局鉛印本 二四一

樂昌縣志 物産 劉運鋒 修 一九三一年鉛印本 二六三

樂會縣志 物産 鹽志 清 林大華 纂修 清宣統三年石印本 三四三

樂會縣志 土産 清 程秉慥 纂修 清抄本 三七二

雷州府志 土産 清 雷學海 修 清嘉慶十六年刻本 三八一


第一二册

連山縣志 食貨 何一鸞 修 一九二八年鉛印本 一

臨高縣志 物産 魚鹽志 清 樊庶 纂修 清抄本 二五

陵水縣志 土産 清 高首標 纂修 一九三三年抄本 三三

龍川縣志 鹽政 物産 清 胡瑃 修 清嘉慶二十三年刻本 四三

龍門縣志 物産 鹽法 清 毓雯 修 清咸豐元年刻本 九三

龍門縣志 縣物志 招念慈 修 一九三六年鉛印本 一一七

羅定志 物産 周學仕 修 一九三五年鉛印本 一二七

茂名縣志 物産 清 秦沅 王勳臣 修 清嘉慶二十四年刻本 一五一

南澳志 物産 清 齊翀 纂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一六一

南海縣志 物産 鹽法 清 潘尚楫 修 清同治八年刻本 一六九

南海縣志 物産 清 桂坫等 纂 清宣統三年刻本 二一五

南雄府志 物産 明 譚大初 纂修 明嘉靖二十一年刻本 二四九

南雄府志 鹽課 物産 清 梁弘勳等 修 清乾隆十八年刻本 二五七

平遠縣志 物産 盧兆鼇 修 一九三五年鉛印本 二六九

平遠縣志 物産 清 劉駿名 修 民國間抄本 二七七

普寧縣志 鹽法 清 蕭麟趾 修 一九三四年鉛印本 二八五

清遠縣志 物産 鹽法 清 李文烜 修 清光緒六年刻本 二八七

清遠縣志 鹽法 土産物 吴鳳聲 修 一九三七年鉛印本 三〇七

瓊山縣志 物産 鹽法 清 李文烜 修 清咸豐七年刻本 三四三


第一三册

瓊州府志 物産 清 明誼 修 清光緒十六年刻本 一

曲江縣志 土産 清 秦熙祚 修 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一四九

曲江縣志 鹽政 土産 清 張希京 修 清光緒元年刻本 一五五

饒平縣志 鹽課 物産 清 劉抃 修 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一六五

仁化縣志 土産 明 胡居安 修 明嘉靖三十六年藍絲欄抄本 一八三

仁化縣志 鹽法 物産 清 陳鴻 修 清光緒九年刻本 一八八

三水縣志 物産 清 李友榕 修 清嘉慶二十四年刻本 二〇一

韶州府志 物産 清 額哲克 修 清刻本 二〇七

石城縣志 物産 鹽課 清 蔣廷桂 修 清光緒十八年刻本 二五五

石城縣志 物産 鹽課 鍾喜焯 修 一九三一年鉛印本 二九七

始興縣鄉土志 物産 清 張報和 纂修 清光緒三十三年文茂印局鉛印本 三三五

始興縣志 物産 鹽法 陳賡虞 修 一九二六年石印本 三五一

順德縣志 土産 清 陳志儀 修 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三八三

順德縣志 物産 鹽法 清 郭汝誠 修 清咸豐三年刻本 三八九

順德縣志 物産 鹽法 周之貞 修 一九二九年刻本 四一一


第一四册

四會縣志 物産 鹽課 清 陳志喆等 修 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 一

遂溪縣志 物産 清 喻炳榮 修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 四五

萬州志 土産 鹽法 清 胡端書等 修 清道光八年刻本 六一

文昌縣志 物産 清 張霈 陳起禮 修 清咸豐八年刻本 八五

翁源縣新志 物産 鹽法 清 謝崇俊 修 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本 一二五

香山縣志 鹽法 物産 清 暴煜 修 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一三三

香山縣志 物産 鹽法 清 祝淮 修 清道光八年刻本 一五九

香山縣志 物産 鹽法 清 田明曜 修 清光緒五年刻本 二一〇

香山縣志 鹽法 魚課 物産 清 申良翰 修 清抄本 二四九

新安縣志 物産 舒懋官 修 一九三〇年鉛印本 二六七

新會縣志 物産 鹽法 清 林星章 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二七一

新寧縣志 物産 鹽課 清 張深 修 清道光十九年刻本 二九五

新寧縣志 物産 鹽法 清 何福海 修 清光緒十九年刻本 三〇七

新寧鄉土地理 物産 雷澤普 修 清宣統元年刻本 三二五

信宜縣志 物産 清 敖式槱 修 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三三五

興寧縣志 鹽法 物産 清 仲振履 修 清咸豐六年刻本 三五五

徐聞縣志 土産 鹽課 漁課 清 王輔之 修 一九三六年鉛印本 三六九

崖州志 土産 清 李如柏 修 一九三〇年抄本 三九五


第一五册

陽春縣志 物産 鹽課 清 陸向榮等 修 一九二一年鉛印本 一

陽春縣志 物産 鹽課 清 藍榮熙 修 民國間鉛印本 二三

陽江縣志 物産 魚課 鹽課 清 李澐 修 清道光二年刻本 四五

永安縣三志 物産 清 叶廷芳 修 清道光二年刻本 六七

重印永安縣志 物産 清 裘樹榮 修 一九四〇年鉛印本 七七

重印永安縣續志 物産 清 孫義 修 一九四〇年鉛印本 八一

增城縣志 物産 清 趙俊 修 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本 九一

增城縣志 物産 王思章 修 一九二一年刻本 一〇七

肇慶府志 物産 清 史樹駿 修 清康熙十二年刻本 一二七

肇慶府志 物産 鹽法 清 屠英等 修 清光緒二年刻本 一六九

重修鎮平縣志 鹽法 物産 清 潘承焯 吴作哲 修 民國間抄本 二三七

直隸南雄州志 物産 鹽法 清 余保純 修 清道光四年刻本 二五一

中山傳信録 物産 清 徐葆光 撰 清康熙六十年刻本 二八一

美味求真二卷 清 紅杏主人 編 清光緒間刻本 三〇一


推荐语


1、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在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饮食早已不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八大菜系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粤菜以其丰富精细得到各地人民的关注和喜爱。
2、浩如烟海的粤菜文献向我们展示了闽粤地区的物产宝藏,讲述着其地的饮食故事,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保障。
3、本书的编纂是对广东地方志饮食文献、粤菜专书等粤菜文献的首次系统整理,共收录文献一百三十三种,也是对粤菜文化的大力弘扬。
4、新时代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饮食自是题中应有之义,相信本书能在广东饮食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方面提供历史的智慧。

采薇阁书店
文化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