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国家治理文献丛刊 | 何孝榮

文化   2024-11-20 09:00   四川  

主編:何孝榮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书号:978-7-5402-6401-7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册数:132册
中图法分类号:D691.2-55


前 言

《明代國家治理文獻叢刊》八十餘種文獻即將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影印出版,這是一件令人欣喜之事。現對本叢刊之相關背景和内容略加敘述,是爲前言。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國務不可不懂也,事本不可不摶也。』(《商君書·壹言》)在人類發展史中,中國曾長期處于領先地位,并産生了璀璨的中華文明,究其原因,與中國自古形成的完備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體系密不可分。知所從來,才能明其將往。現代國家治理的概念,源自西方。英文中『治理』(Governance)源于古典拉丁文和古希臘語中的『掌舵』一詞,有控制、引導和操控之意。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强調政府放權和向社會授權,實現多主體、多中心治理等主張,社會自我治理以及社會組織與政府的平等共治等内涵。根據世界銀行的定義,『國家治理』(National Governance)是『一個國家的權威得以運用的傳統和制度』,其核心是一個國家圍繞國家權威的分配而形成的制度化關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雖没有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治理概念,但就『治理』而言,則是通過『治國理政』來體現的。治國理政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命題。事實上,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了豐富的國家治國思想,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國家制度,也積累了大量的治國經驗。

歷史上,中國很早就開始關注國家的起源與功能。自夏朝建立,逐步確立起穩定而强烈的國家觀念。中國古代社會的國家治理主要是基于維護封建的君主專制、實現和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百姓安居樂業的治理目標。而各朝各代的統治者則會依據各自統治需求,選取不同的治國思想并實施不同的治國之策。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治國思想是儒家、道家和法家。儒家的治國思想中强調『仁』『禮』和『天』。『仁』是最高的政治目標和原則,認爲君主只有『愛民』,施行『仁政』才能達到王者的志業。『禮』是儒家社會觀的體現,要求用『禮』來規範國家和約束人民的行爲,統治者也要『克己復禮』,這體現了儒家德治和人治的思想特點。西漢的董仲舒進一步發展了儒家的思想,提出『天人感應』『法行天道』等政治觀念,通過神化儒學,達到『皇權天授』的目的。漢武帝也藉此學説,開創了盛世局面,儒家學説也由此成爲正統。道家,講究『道生萬物』的哲學觀,認爲『道』是世界的本源,統治者應該『無爲而治』,順應自然,順應民意,『有爲』反而會影響社會的發展,成爲社會問題産生的根源。同時也主張『小國寡民』的社會觀。西漢初年,『文景之治』的實現,即是基于道家的『黄老思想』。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主張『性惡論』,認爲追求利益是人類的本性。政治與道德無關,統治者應該采取强權政治來維護統治,而不是道德規範。强調法律的威懾作用,主張『法』(法律)、『勢』(君主的權勢和威勢)、『術』(權謀之術)并行。

從總體來説,傳統中國的治國之道,是以『德治』爲核心的治國之道。嚴格意義上的正式、統一的政府是始于秦漢,也是從秦漢開始,中國才逐步形成一整套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往往以『治道』代『政道』,即以行政代替政治。這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特點,也是中國封建專制國家綿延不絶而治國之策靈活多變的原因。中國也因此建立起完備的國家行政體系:中央上,形成了以皇權爲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以三省六部爲代表的中央政務管理體制,以及對上諫言、對下彈劾的監督制度;地方上,施行郡縣制度,設置『都護府』管理少數民族地區事務。此外,還有包括科舉制度等涉及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明朝上承宋元,下啓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個極爲重要的王朝。明代統治者在吸收和借鑒中國傳統政治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上,又加以創新發展,進一步强化了以皇權爲中心的中央集權,維護了朱明王朝的統治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强盛。

明朝政治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創設于明朝前期。建國初,明太祖沿襲和采用元朝政治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管理六部事務;地方設行中書省,統管地方軍政事務。隨著政權穩固和政權建設探索,明太祖開始改革、創新政治制度。洪武九年(一三七六),他首先改革地方官制,廢除行中書省,改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民政財政、刑法和軍事。各布政使司管轄範圍大體相當于元朝各行中書省,所以仍習稱行省、省。省下設府(直隸州)、縣(州)二級。洪武十三年(一三八〇),明太祖改革中央官制,廢中書省和丞相制度,分其職權于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延續千年的丞相制度至此廢除。同時,明太祖改御史臺爲都察院,設立大理寺、通政使司等。這樣,國家的行政、監察、司法實現分置,行政效率得到提高,以皇帝爲中心的專制主義集權空前强化。

除在政治制度上强化中央集權外,明朝還在統治思想、軍事制度、法律制度,及經濟政策上進行了體制與機制的系統構建。

在統治思想方面,明太祖規定以儒學的改造流派程朱理學爲官方哲學,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專取《四書》《五經》命題,而以程、朱派的集注爲依據。永樂年間,明成祖編定《四書大全》《五經大全》《性理大全》,以統一思想,且作爲科舉考試標準。于是,程朱理學成爲明朝的官方哲學和統治思想,復述程朱的八股文成爲科舉考試的重要内容,從而將士人思想禁錮在程朱理學上。

在軍事制度方面,明初創設衛所制度,地方上由都指揮使司統領,統屬于中央的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一三八〇),明太祖廢大都督府,設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管各地衛所和都指揮使司。衛所、都督府負責管理、訓練軍隊,調遣征伐及任免將官則聽命于兵部和皇帝。衛所兵源爲軍籍世襲,負責守衛及征戰,閑時在當地屯種。

在法律制度方面,明朝建國前就制定了《大明令》,其後明太祖又下令以唐律爲藍本,編訂《大明律》并頒行,律令相輔并行,『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設範立制』。同時,明太祖又先後頒布《洪武禮制》《諸司職掌》《大誥》三編及《大誥武臣》等,加强法律制度建設,并在其中體現出『重典治吏』的特點。

在經濟政策方面,明初編訂户籍,建立黄册、裏甲和魚鱗圖册制度,加强對民衆控制,并徵收賦税。明太祖鼓勵墾荒,移民屯種;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以恢復經濟。

明中期以後,政治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又有所調整。官制方面主要表現爲内閣的出現和地位的逐漸提升,且與司禮監一起形成輔佐皇權運行的兩架馬車。軍事制度方面,在北部邊境和一些軍事重鎮推行營伍制,營兵側重于征戰戍守,以募兵代替衛所世襲之兵。法律制度方面,《會典》將各種政令收入其中,并在司法實踐中形成則例、條例、事例;政府編纂并頒布《問刑條例》,終而以『律例體系』代替了『律令體系』。

總的來説,明朝建立了包含政治、軍事、法律、經濟、統治思想等制度在内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尤其是明初空前强化了以皇帝爲中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使得王朝統治和社會秩序穩固,生産得到發展,國力大大增强,從而形成了『永宣之治』。中期以後,王朝面臨内憂外患,皇帝多怠惰昏庸,但在個别時期,統治者仍能對各項制度進行調整、補充,雖不盡完善、統治危機不斷加劇,但國家政治制度和治理體系依然能夠維持基本運轉。明朝的統治得以維持二百七十餘年,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能夠發展到高度成熟的水平,且明王朝成爲當時亞洲中心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國』,這顯然有賴于較爲完善的一整套封建政治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發揮作用。明朝政治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一定程度上也爲其後的清朝所繼承與發揚。


明朝政治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取得了較爲成功的效果,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并且相關歷史文獻的整理,能夠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提供一定的歷史借鑒和史料參考。

本叢刊收集明代國家治理文獻八十二種,主要選取政府文書和政治人物的相關論述等,内容涉及詔令、奏疏、政記、政論、政訓(官箴)五類。具體來説,包括:

(一)詔令類有《大明令》《御製大誥》及續編、三編,《資世通訓》《孝慈録》《教民榜文》《皇明祖訓》《高皇帝御製文集》《三朝聖諭録》《皇明詔令》《明寶訓》《洪武寶訓》《永樂寶訓》《洪熙寶訓》《宣德寶訓》《正統寶訓》(附《天順寶訓》),《成化寶訓》《弘治寶訓》《正德寶訓》《嘉靖寶訓》《隆慶寶訓》《聖諭講解録》《皇明詔制》。

(二)奏疏類。有《皇明名臣經濟録》《燕對録》《諭對録》《敕諭録》《御制詩賦録》《皇明疏議輯略》《户部題稿》《皇明嘉隆疏抄》《皇明疏鈔》《皇明留臺奏議》《萬曆疏抄》《神廟留中奏疏匯要》《禎朝詔疏》《聖論》《奏疏》《小兒事疏》《傃庵野抄》。

(三)政記類。有《聖政記》《洪武聖政記》《國初禮賢録》《文廟靖難記聖政記》《仁廟聖政記》《宣宗聖政記》《景泰聖政記》《皇明政要》《嘉靖大政類編》《撫黔紀略》《寶坻政書》《萬曆大政類編》《甲乙記政録》《續丙記政録》《續丁記政録》《新政》《聖朝新政要略》。

(四)政論類。有《大學衍義補纂要》《皇明經濟文録》《治安要議》《政問録》《國朝名公經濟文鈔》《皇明經世實用編》《皇明論衡》《新刻皇明經世要略》《治平言》《皇明經濟文輯》《論略》《黄梨洲先生明夷待訪録》《日知録》(選)、《黄書》。

(五)政訓(官箴)類。有《御製官箴》《薛文清公從政録》《官箴集要》《牧鑒》《國子先生璞山蔣公政訓》《實政録》《宦游日記》《居官水鏡》《牧津》《新刻精纂詳注仕途懸鏡》《居官必要爲政便覽》《居官格言》《牧民政要》《治譜》。

這些文獻,或爲官修,或爲私修,或爲詔令奏議,或爲政論政記,基本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足迹,呈現出明朝官員士人對政治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思考。我們選擇影印的基本上爲各文獻的明代刻本、抄本,皆爲珍本、善本,不少甚至是孤本。因此,本叢刊的影印出版,無論是版本價值,還是學術研究意義,乃至現實借鑒作用,都值得肯定。祝賀本叢刊的出版!

何孝榮
二〇二一年一月六日于天津

總目録
第一册
【詔令類】
大明令 一卷 明 朱元璋 撰 明萬曆四十一年鎮江府丹徒縣刻皇明制書本 一
御製大誥 一卷 明 朱元璋 撰 明洪武十八年内府刻本 九三
御製大誥續編 一卷 明 朱元璋 撰 明洪武十九年内府刻本 一八九
御製大誥三編 一卷 明 朱元璋 撰 明洪武十九年内府刻本 三四五
資世通訓 一卷 明 朱元璋 撰 明刻本 五一五
孝慈録 一卷 明 朱元璋 撰 明萬曆四十一年鎮江府丹徒縣刻皇明制書本 五三七
教民榜文 一卷 明 朱元璋 撰 明萬曆四十一年鎮江府丹徒縣刻皇明制書本 五九九
皇明祖訓 一卷 明 朱元璋 撰 明洪武禮部刻本 六三五
第二册
高皇帝御製文集 二十卷 明 朱元璋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三朝聖諭録 三卷 明 楊士奇 輯 明正統七年刻本 五九一
第三册
皇明詔令(一) 卷一至卷七 不著編者 
明嘉靖十八年傅鳳翔刻二十七年浙江布政司增修本 一
第四册
皇明詔令(二) 卷八至卷十三 不著編者 
明嘉靖十八年傅鳳翔刻二十七年浙江布政司增修本 一
第五册
皇明詔令(三) 卷十四至卷十八 不著編者 
明嘉靖十八年傅鳳翔刻二十七年浙江布政司增修本 一
第六册
皇明詔令(四) 卷十九至卷二十一 不著編者 
明嘉靖十八年傅鳳翔刻二十七年浙江布政司增修本 一
第七册
皇明寶訓(一) 四十卷 明 吕本 等輯 明萬曆三十年秣陵周氏大有堂刻本 一
第八册
皇明寶訓(二) 四十卷 明 吕本 等輯 明萬曆三十年秣陵周氏大有堂刻本 一
第九册
皇明寶訓(三) 四十卷 明 吕本 等輯 明萬曆三十年秣陵周氏大有堂刻本 一
第十册
皇明寶訓(四) 四十卷 明 吕本 等輯 明萬曆三十年秣陵周氏大有堂刻本 一
第十一册
皇明寶訓(五) 四十卷 明 吕本 等輯 明萬曆三十年秣陵周氏大有堂刻本 一
第十二册
皇明寶訓(六) 四十卷 明 吕本 等輯 明萬曆三十年秣陵周氏大有堂刻本 一
第十三册
皇明寶訓(七) 四十卷 明 吕本等 輯 明萬曆三十年秣陵周氏大有堂刻本 一
第十四册
聖諭講解録 一卷 明 張福臻 撰 明天啓二年刻本 一
皇明詔制(一) 卷一至卷二 明 孔貞運 輯 明崇禎刻本 五五
第十五册
皇明詔制(二) 卷三至卷五 明 孔貞運 輯 明崇禎刻本 一
第十六册
皇明詔制(三) 卷六至卷八 明 孔貞運 輯 明崇禎刻本 一
第十七册
皇明詔制(四) 卷九至卷十 明 孔貞運 輯 明崇禎刻本 一
第十八册
【奏疏類】
皇明名臣經濟録(一) 卷一至卷五 明 黃訓 輯 明嘉靖三十年汪雲程刻本 一
第十九册
皇明名臣經濟録(二) 卷六至卷十一 明 黃訓 輯 明嘉靖三十年汪雲程刻本 一
第二十册
皇明名臣經濟録(三) 卷十二至卷十九 明 黃訓 輯 明嘉靖三十年汪雲程刻本 一
第二十一册
皇明名臣經濟録(四) 卷二十至卷二十三 明 黃訓 輯 明嘉靖三十年汪雲程刻本 一
第二十二册
皇明名臣經濟録(五) 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七 明 黃訓 輯 明嘉靖三十年汪雲程刻本 一
第二十三册
皇明名臣經濟録(六) 卷二十八至卷三十一 明 黃訓 輯 明嘉靖三十年汪雲程刻本 一
第二十四册
皇明名臣經濟録(七) 卷三十二至卷三十六 明 黃訓 輯 明嘉靖三十年汪雲程刻本 一
第二十五册
皇明名臣經濟録(八) 卷三十七至卷四十 明 黃訓 輯 明嘉靖三十年汪雲程刻本 一
第二十六册
皇明名臣經濟録(九) 卷四十一至卷四十四 明 黃訓 輯 明嘉靖三十年汪雲程刻本 一
第二十七册
皇明名臣經濟録(十) 卷四十五至卷五十三 明 黃訓 輯 明嘉靖三十年汪雲程刻本 一
第二十八册
燕對録 一卷 明 李東陽 撰 明嘉靖十二年刻明良集本 一
諭對録(一) 卷一至卷五 明 朱厚熜 張孚敬 撰 張汝紀 張汝經 輯 
明萬曆三十四年蔣文彥刻本 七三
第二十九册
諭對録(二) 卷六至卷十五 明 朱厚熜 張孚敬 撰 張汝紀 張汝經 輯 
明萬曆三十四年蔣文彥刻本 一
第三十册
諭對録(三) 卷十六至卷二十四 明 朱厚熜 張孚敬 撰 張汝紀 張汝經 輯 
明萬曆三十四年蔣文彥刻本 一
第三十一册
諭對録(四) 卷二十五至卷三十四 明 朱厚熜 張孚敬 撰 張汝紀 張汝經 輯 
明萬曆三十四年蔣文彥刻本 一
第三十二册
皇明疏議輯略(一) 卷一至卷五 明 張瀚 輯 明嘉靖三十二年大名府刻本 一
第三十三册
皇明疏議輯略(二) 卷六至卷十七 明 張瀚 輯 明嘉靖三十二年大名府刻本 一
第三十四册
皇明疏議輯略(三) 卷十八至卷二十五 明 張瀚 輯 明嘉靖三十二年大名府刻本 一
第三十五册
皇明疏議輯略(四) 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一 明 張瀚 輯 明嘉靖三十二年大名府刻本 一
第三十六册
皇明疏議輯略(五) 卷三十二至卷三十七 明 張瀚 輯 明嘉靖三十二年大名府刻本 一
户部題稿 一卷 明 梁材 李廷相 等撰 明抄本 三二九
第三十七册
皇明嘉隆疏抄(一) 卷一至卷三 明 張鹵 輯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三十八册
皇明嘉隆疏抄(二) 卷四至卷六 明 張鹵 輯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三十九册
皇明嘉隆疏抄(三) 卷七至卷九 明 張鹵 輯 明萬曆刻本 一
第四十册
皇明嘉隆疏抄(四) 卷十至卷十二 明 張鹵 輯 明萬曆刻本 一
第四十一册
皇明嘉隆疏抄(五) 卷十三至卷十五 明 張鹵 輯 明萬曆刻本 一
第四十二册
皇明嘉隆疏抄(六) 卷十六至卷十八 明 張鹵 輯 明萬曆刻本 一
第四十三册
皇明嘉隆疏抄(七) 卷十九至卷二十二 明 張鹵 輯 明萬曆刻本 一
第四十四册
皇明疏鈔(一) 卷一至卷五 明 孫旬 輯 明萬曆十二年刻本 一
第四十五册
皇明疏鈔(二) 卷六至卷十三 明 孫旬 輯 明萬曆十二年刻本 一
第四十六册
皇明疏鈔(三) 卷十四至卷二十 明 孫旬 輯 明萬曆十二年刻本 一
第四十七册
皇明疏鈔(四) 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七 明 孫旬 輯 明萬曆十二年刻本 一
第四十八册
皇明疏鈔(五) 卷二十八至卷三十七 明 孫旬 輯 明萬曆十二年刻本 一
第四十九册
皇明疏鈔(六) 卷三十八至卷四十三 明 孫旬 輯 明萬曆十二年刻本 一
第五十册
皇明疏鈔(七) 卷四十四至卷四十九 明 孫旬 輯 明萬曆十二年刻本 一
第五十一册
皇明疏鈔(八) 卷五十至卷五十六 明 孫旬 輯 明萬曆十二年刻本 一
第五十二册
皇明疏鈔(九) 卷五十七至卷六十三 明 孫旬 輯 明萬曆十二年刻本 一
第五十三册
皇明疏鈔(十) 卷六十四至卷七十 明 孫旬 輯 明萬曆十二年刻本 一
第五十四册
皇明留臺奏議(一) 卷一至卷五 明 朱吾弼 等輯 明萬曆三十三年刻本 一
第五十五册
皇明留臺奏議(二) 卷六至卷十 明 朱吾弼 等輯 明萬曆三十三年刻本 一
第五十六册
皇明留臺奏議(三) 卷十一至卷十四 明 朱吾弼 等輯 明萬曆三十三年刻本 一
第五十七册
皇明留臺奏議(四) 卷十五至卷二十 明 朱吾弼 等輯 明萬曆三十三年刻本 一
第五十八册
萬曆疏抄(一) 卷一 明 吴亮 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一
第五十九册
萬曆疏抄(二) 卷二至卷四 明 吴亮 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一
第六十册
萬曆疏抄(三) 卷五至卷七 明 吴亮 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一
第六十一册
萬曆疏抄(四) 卷八至卷十二 明 吴亮 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一
第六十二册
萬曆疏抄(五) 卷十三至卷十七 明 吴亮 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一
第六十三册
萬曆疏抄(六) 卷十八至卷十九 明 吴亮 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一
第六十四册
萬曆疏抄(七) 卷二十至卷二十五 明 吴亮 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一
第六十五册
萬曆疏抄(八) 卷二十六至卷三十 明 吴亮 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一
第六十六册
萬曆疏抄(九) 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五 明 吴亮 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一
第六十七册
萬曆疏抄(十) 卷三十六至卷三十九 明 吴亮 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一
第六十八册
萬曆疏抄(十一) 卷四十至卷四十三 明 吴亮 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一
第六十九册
萬曆疏抄(十二) 卷四十四至卷五十 明 吴亮 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一
第七十册
禎朝詔疏(一) 卷一至卷四 明 朱東觀 輯 明崇禎十六年刻本(有抄配及缺頁)  一
第七十一册
禎朝詔疏(二) 卷五至卷十一 明 朱東觀 輯 明崇禎十六年刻本(有抄配及缺頁)  一
第七十二册
傃庵野抄(一) 卷一至卷六 明 蔡士順 輯 明崇禎刻本 一
第七十三册
傃庵野抄(二) 卷七至卷十一 明 蔡士順 輯 明崇禎刻本 一
第七十四册
【政記類】
聖政記(一) 卷一至卷三 明 宋濂 撰 明抄本 一
第七十五册
聖政記(二) 卷四至卷七 明 宋濂 撰 明抄本 一
第七十六册
聖政記(三) 卷八至卷十二 明 宋濂 撰 明抄本 一
洪武聖政記 一卷 明 宋濂 撰 明嘉靖袁氏嘉趣堂刻金聲玉振集本 四〇九
國初禮賢録 一卷 (題) 明 劉基 撰 明嘉靖袁氏嘉趣堂刻金聲玉振集本 四五三
第七十七册
文廟靖難記聖政記(一) 卷一至卷四 明 不著撰者 明抄本(有缺頁)  一
第七十八册
文廟靖難記聖政記(二) 卷五至卷八 明 不著撰者 明抄本(有缺頁)  一
第七十九册
文廟靖難記聖政記(三) 卷九至卷十一 明 不著撰者 明抄本(有缺頁)  一
第八十册
仁廟聖政記 二卷 明 不著撰者 明抄本 一
宣宗聖政記 不分卷 明 不著撰者 明抄本 一三九
景泰聖政記 不分卷 明 不著撰者 明抄本 二二三
第八十一册
皇明政要 二十卷 明 婁性 撰 明嘉靖五年刻本 一
第八十二册
嘉靖大政類編 二卷 明 黃鳳翔 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一
撫黔紀略 一卷 明 江東之 撰 清乾隆八年江氏刻瑞陽阿集本 四三九
第八十三册
寶坻政書 十二卷 明 劉邦謨 王好善 輯 明萬曆刻本 一
第八十四册
萬曆大政類編(一) 不分卷 明 佚名 輯 明祁氏澹生堂遠山堂抄本 一
第八十五册
萬曆大政類編(二) 不分卷 明 佚名 輯 明祁氏澹生堂遠山堂抄本 一
第八十六册
萬曆大政類編(三) 不分卷 明 佚名 輯 明祁氏澹生堂遠山堂抄本 一
第八十七册
萬曆大政類編(四) 不分卷 明 佚名 輯 明祁氏澹生堂遠山堂抄本 一
第八十八册
萬曆大政類編(五) 不分卷 明 佚名 輯 明祁氏澹生堂遠山堂抄本 一
第八十九册
萬曆大政類編(六) 不分卷 明 佚名 輯 明祁氏澹生堂遠山堂抄本 一
第九十册
甲乙記政録 一卷 續丙記政録一卷 續丁記政録一卷 新政一卷 
明 徐肇臺 輯 明崇禎刻本 一
第九十一册
聖朝新政要略 十卷 訪單一卷 附録一卷 題外史氏 輯 清抄本 一
第九十二册
【政論類】
大學衍義補纂要(一) 卷一至卷三 明 邱濬 撰 明 徐栻 編輯 明刻本 一
第九十三册
大學衍義補纂要(二) 卷四至卷六 明 邱濬 撰 明 徐栻 編輯 明刻本 一
第九十四册
皇明經濟文録(一) 卷一至卷三 明 萬表 輯  明嘉靖三十三年杭郡曲入繩游居敬刻本 一
第九十五册
皇明經濟文録(二) 卷四至卷七 明 萬表 輯  明嘉靖三十三年杭郡曲入繩游居敬刻本 一
第九十六册
皇明經濟文録(三) 卷八至卷十一 明 萬表 輯  明嘉靖三十三年杭郡曲入繩游居敬刻本 一
第九十七册
皇明經濟文録(四) 卷十二至卷十五 明 萬表 輯  明嘉靖三十三年杭郡曲入繩游居敬刻本 一
第九十八册
皇明經濟文録(五) 卷十六至卷二十二 明 萬表 輯  明嘉靖三十三年杭郡曲入繩游居敬刻本 一
第九十九册
皇明經濟文録(六) 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九 明 萬表 輯  明嘉靖三十三年杭郡曲入繩游居敬刻本 一
第一〇〇册
皇明經濟文録(七) 卷三十至卷三十五 明 萬表 輯  明嘉靖三十三年杭郡曲入繩游居敬刻本 一
第一〇一册
皇明經濟文録(八) 卷三十六至卷四十一 明 萬表 輯  明嘉靖三十三年杭郡曲入繩游居敬刻本 一
第一〇二册
治安要議 六卷 明 陳建 撰 一九二〇年刻聚德堂叢書本 一
政問録 一卷 明 唐樞 撰 清咸豐六年唐氏書院刻木鐘臺全集本 一五三
國朝名公經濟文鈔(一) 卷一至卷二 明 張文炎 編 明萬曆十五年玉屑齋刻本 二三一
第一〇三册
國朝名公經濟文鈔(二) 卷三至卷八 明 張文炎 編 明萬曆十五年玉屑齋刻本 一
第一〇四册
國朝名公經濟文鈔(三) 卷九至卷十一 明 張文炎 編 明萬曆十五年玉屑齋刻本 一
第一〇五册
皇明經世實用編(一) 卷一至卷八 明 馮應京 輯 
明萬曆三十一年刻本 一
第一〇六册
皇明經世實用編(二) 卷九至卷十五 明 馮應京 輯 
明萬曆三十一年刻本 一
第一〇七册
皇明經世實用編(三) 卷十六至卷二十 明 馮應京 輯 
明萬曆三十一年刻本 一
第一〇八册
皇明經世實用編(四) 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 明 馮應京 輯 
明萬曆三十一年刻本 一
第一〇九册
皇明經世實用編(五) 卷二十五至卷二十八 首一卷 續集二卷 明 馮應京 輯 
明萬曆三十一年刻本 一
第一一〇册
皇明論衡(一) 卷一至卷三 明 茅維 輯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一一册
皇明論衡(二) 卷四至卷六 明 茅維 輯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一二册
新刻皇明經世要略(一) 卷一至卷三 明 黃仁溥 輯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一三册
新刻皇明經世要略(二) 卷四至卷五 明 黃仁溥 輯 明萬曆刻本 一
治平言 二卷 明 曾大奇 撰 明末刻本 三七七
第一一四册
皇明經濟文輯(一) 卷一至卷五 明 陳其愫 輯 明天啟七年刻本 一
第一一五册
皇明經濟文輯(二) 卷六至卷十一 明 陳其愫 輯 明天啟七年刻本 一
第一一六册
皇明經濟文輯(三) 卷十二至卷十八 明 陳其愫 輯 明天啟七年刻本 一
第一一七册
皇明經濟文輯(四) 卷十九至卷二十三 明 陳其愫 輯 明天啟七年刻本 一
第一一八册
論略 一卷 明 張溥 撰 明崇禎刻七録齋文集本 一
黃梨洲先生明夷待訪録 一卷 明末清初 黃宗羲 撰 清初刻本 一二三
日知録(選) 五卷 明末清初 顧炎武 撰 清康熙三十四年潘耒遂初堂刻本 二二九
第一一九册
黃書 一卷 明末清初 王夫之 撰 清同治四年曾氏金陵節署刻船山遺書本 一
【政訓(官箴)類】
御製官箴 一卷 明 朱瞻基 撰 明抄國朝典故本 八三
薛文清公從政録 一卷 明 薛瑄 撰 明萬曆綉水沈氏刻寶顏堂廣秘笈本 一〇九
官箴集要 二卷 明 汪天錫 輯 明嘉靖十四年刻本 一三三
第一二〇册
牧鑒 十卷 明 楊昱 輯 明嘉靖三十四年李仲僎刻本 一
國子先生璞山蔣公政訓 一卷 明 蔣廷璧 撰 明金陵書坊王尚樂刻本 三四九
第一二一册
實政録(一) 卷一至卷二 明 吕坤 撰 明萬曆二十六年趙文炳刻本 一
第一二二册
實政録(二) 卷三至卷五 明 吕坤 撰 明萬曆二十六年趙文炳刻本 一
第一二三册
實政録(三) 卷六至卷九 明 吕坤 撰 明萬曆二十六年趙文炳刻本 一
第一二四册
宦游日記 一卷 明 徐榜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一
居官水鏡 四卷 明 劉時俊 撰 明萬曆刻本 一七
第一二五册
牧津(一) 卷一至卷七 明 祁承㸁  撰 明天啟四年刻本 一
第一二六册
牧津(二) 卷八至卷十六 明 祁承㸁  撰 明天啟四年刻本 一
第一二七册
牧津(三) 卷十七至卷二十五 明 祁承㸁  撰 明天啟四年刻本 一
第一二八册
牧津(四) 卷二十六至卷三十四 明 祁承㸁  撰 明天啟四年刻本 一
第一二九册
牧津(五) 卷三十五至卷四十四 明 祁承㸁  撰 明天啟四年刻本 一
第一三〇册
新刻精纂詳注仕途懸鏡 八卷 明 王世茂 撰 明天啟刻本 一
第一三一册
居官必要爲政便覧 二卷 明 不著撰者 明崇禎金陵書坊唐氏刻官常政要本 一
居官格言 一卷 明 不著撰者 明崇禎金陵書坊唐氏刻官常政要本 六三
牧民政要 一卷 明 不著撰者 明崇禎金陵書坊唐氏刻官常政要本 八七
治譜(一) 卷一至卷五 明 余自强 撰 明崇禎十二年刻本 一二三
第一三二册
治譜(二) 卷六至卷十 續集一卷 明 余自强 撰 明崇禎十二年刻本 一



推荐语


1、明朝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取得了较为成功的效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且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能够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史料参考。

2、存世的明代国家治理历史文献,或为官修,或为私修,或为诏令奏议,或为政论政记,基本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足迹,呈现出明朝官员士人对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3、明朝建立了包含政治、军事、法律、经济、统治思想等制度在内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本丛刊收集明代国家治理文献八十二种,主要选取政府文书和政治人物的相关论述等,内容涉及诏令、奏疏、政记、政论、政训(官箴)等五类。

采薇阁书店
文化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