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天工開物版本叢刊
主編:陳殿 吳伯雄
出版社:巴蜀書社
書號:978-7-5531-2297-7
出版時間:2024年10月
册数:6册
中圖法分類號:N092
出版説明
中國具有源遠流長的文明史,不僅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還出現過長時間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在知識和技術没有明確區分的傳統社會中,人們爲滿足生産生活需要而世代積累起來的生産經驗和方法,隨着社會生産變革與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被加以總結和改進,後用于勞動實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科學技術文獻。这些文獻兼具經驗性與實用性等特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得到廣泛運用和傳播,是中國科學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科技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是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綜合性科學技術著作,是記録中國古代技術的代表性文獻之一。《天工開物》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篇,内容涉及作物種植、織物加工、植物染色、穀物處理、食鹽生産、製糖養蜂、陶瓷燒製、金屬冶鑄、舟車製造、燔石燒製、造紙殺青、武器製造、製麯釀酒、珠玉寶石采集加工等各個方面,並附有上百幅相關插圖,清晰地描繪了生産流程與技術操作步驟,真實展示了明代中國農業和手工業取得的技術成就。從内容講,此書不僅是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産技術的總結,更是中國古代科技著作的典範,爲研究明代社會的經濟、科技、文化等提供了重要參考。《天工開物》一書自明崇禎十年(一六三七)初刻本付梓刊行以後,正值社會動蕩之際,在國内並未受到重視,傳播不廣,僅楊素卿翻刻一版,因此《天工開物》在很長時間内不爲人所知。至二十世紀初期从日本回流以後,《天工開物》逐渐受到重視,得以多種版本影印刊行,廣傳後世。在域外,《天工開物》十七世纪流傳至日本後,因其科學技術價值受到日本衆多學者的關注,不同歷史階段一直被不斷地闡釋翻刻,在社會各個階層中廣爲流行,備受推崇,經久不衰。日本之外,《天工開物》還傳至朝鮮、歐洲等地,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和版本,是公認的古典技術典籍,有『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之稱。《天工開物》的傳播與時代需求相契合,其内容之先進性與實用性,既滿足了社會發展之需求,又藴含了中國特有的技術理念,成為中國科技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要著作。人類每一次的進步都離不開對科學技術的探索,科技是國家强盛之基,科學的傳承與迭進是歷史文明前行的動力。《天工開物》作爲明代科學技術的典範之作,在中國傳統技術發展與變遷中占據重要地位,在研究科技史、工藝史等方面具有寶貴的史料價值,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深入發掘《天工開物》中的傳統技術觀念,不僅在推動現代科技的發展上具有現實價值,對解决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問題也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有鑒于此,我們多方搜集了明代至民國間刊刻印行以及日本印行的版本共計七種,整理編排,影印出版,原書圖文,一存其真,希望能爲相關研究領域提供可靠的原始資料。編者見聞無多,識力有限,疏舛之處,敬祈教正。編者識
二〇二四年七月
總目録
第一册
天工開物 三卷 明 宋應星 撰 明崇禎十年涂紹煃刻本 一
第二册
天工開物 三卷 明 宋應星 撰 明末清初書林楊素卿刻本 一
第三册
天工開物 三卷 明 宋應星 撰 民國十六年武進陶氏涉園石印喜咏軒叢書本 一
天工開物 三卷(一) 明 宋應星 撰 民國二十二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萬有文庫本 四六五
第四册
天工開物 三卷(二) 明 宋應星 撰 民國二十二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萬有文庫本 一
天工開物 三卷 明 宋應星 撰 民國二十五年上海世界書局鉛印本 一七七
第五册
天工開物 三卷 明 宋應星 撰 日本明和八年菅生堂刻本 一
第六册
天工開物 三卷 (附《天工開物》之研究) 明 宋應星 撰 日本 三枝博音 撰 日本昭和十八年十一組出版部影印明和八年大阪菅生堂本 一
推荐语
1、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是记录中国古代技术的代表性文献之一。《天工开物》不仅是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技术的总结,更是中国古代科技著作的典范,为研究明代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提供了重要参考。
2、《天工开物》流传至日本后,因其科学技术价值受到日本众多学者的关注,不同历史阶段一直被不断地阐释翻刻,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广为流行,备受推崇,经久不衰。日本之外,《天工开物》还传播至朝鲜、欧洲等地,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和版本,是公认的古典技术典籍,有“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之称。
3、本书多方搜集了明代至民国间刊刻印行以及日本印行的《天工开物》版本共计八种,整理编排,影印出版,原书图文,一存其真,希望能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可靠的原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