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書院文獻叢刊 | 鄒建鋒 王學偉

文化   2024-11-14 09:00   四川  

主編:鄒建鋒 王學偉
出版社:巴蜀书社
书号:978-7-5531-1816-1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册数:13册
定价:9800元
中图法分类号:B248.25-53

出版説明

文獻是學術研究的基礎,在文史領域尤其如此。當代對陽明文獻的整理已經有豐碩的成果,對陽明本人及其後學的文獻整理在近十餘年來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隨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我們仍然認爲,在當代的陽明學研究中,文獻整理仍然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在現有的文獻成果中,主要涉及王陽明及其親傳弟子、再傳弟子的文集,而地方志及書院志中的文獻資料由於較爲分散,鉤沉輯佚,費時費力,以致部分重要的史料至今仍然没有進入學者的研究視野。

明代中後期,陽明學風靡一時,這除了陽明思想本身的因素以外,還與陽明學的傳播方式有關。陽明一生汲汲於講學,他的弟子散佈四方,在浙江、貴州、江西、湖南、廣東、福建、廣西等地都有他的追隨者。陽明本人非常重視師友之間的砥礪切磋,這可能與他的學問經歷有關。明孝宗弘治十八年(一五〇五),陽明在北京與陳獻章(一四二八—一五〇〇,字公甫,廣東江門白沙鎮人,人稱『白沙先生』)的弟子湛甘泉(一四六六—一五六〇,名若水,甘泉其字,廣東增城人)相識,志趣相契,相約終身共學。六年以後,陽明在送甘泉奉使安南(今越南)的序文中説,自得甘泉爲友,『而後吾之志益堅,毅然若不可遏,則予之資於甘泉多矣』。根據這段坦誠的自述,可見陽明在學問上的成長多得力於朋友之間的切磋與砥礪。通過講學以及師友之間的切磋砥礪來求得學問上的進步,這是陽明學者群體的共識。在陽明先生的後半生,以及明代嘉靖、隆慶、萬曆年間,陽明學的講會以及書院獲得了蓬勃發展。陽明生前每至一地,總能聚集同志『共學』。如正德初年在北京,有湛甘泉、黄宗賢(一四七七—一五五一,名綰,宗賢其字,又字叔賢,浙江黄岩人)等人。甚至在讁所貴州龍場,在當地土人的幫助下,陽明也建了龍岡書院作爲講習場所。他作詩記録當時講習的情况,説『講習有真樂,談笑無俗流,緬懷風沂興,千載相爲謀』,同時講學的同志有席書(一四六一—一五二七,字文同,號元山,四川遂寧人)、冀元亨(一四八二—一五二一,字惟乾,湖南常德人)等人。嘉靖初期,陽明在紹興,門人弟子多隨侍左右,每一臨講,環座而聽者數百人。陽明去世以後,門人繼承遺志,杭州的天真書院,寧國府的水西精舍,江西的青原山、懷玉書院等都成爲傳播陽明學的重要場所。

與書院以及講會有關的陽明學史料,主要包括書院志、書院記、書院講義、會語等,這些文獻是考察陽明學的理論内涵以及歷史發展的基本材料。雖然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有關史料并不容易收集。編者長期從事陽明學的文獻研究,今與采薇閣書店合作,將散落在地方志、書院志的有關文獻輯録整理,彙爲一編,相信對於推進陽明心學的研究不無參考價值。

本編文獻大致可以分爲以下幾類:一是地方志中的書院『小傳』,關於書院的創建、修葺、擴建等事宜皆有介紹,是研究陽明心學在明清時期傳播的重要資料;二是自成卷帙的書院志,除對書院的創建、修葺、擴建等詳細介紹外,並對書院的基本制度(如院規、祀典、會則、訓約等)進行了詳細介紹,書院志中還記載了弘揚陽明心學的學者生平、講學軼事、學術講義、書籍藝文等,這對於研究明清陽明心學的傳承流變具有重要意義;三是有關陽明心學書院的課業類文獻,如《陽明書院課業》《安定書院小課二集》等,這對於研究陽明心學與科舉考試的關係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需要特别説明的是,本編中收録了一份極爲珍貴的文獻。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十二月,陽明五十五歲,閑居在越。門人劉邦采(約一四九一—一五七六,字君亮,號師泉,江西安福人)集合江西安福的同志,組成講學團體『惜陰會』,并請陽明書寫會籍。陽明爲作『惜陰説』并親筆書寫了文稿,這篇文獻是關於陽明學者群體講學活動的生動記録,後來被編入《王文成公全書》卷七。嘉靖中後期,『惜陰會』成爲陽明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組織。該會成立的第二年,『遠近豪傑聞風而至者以百數』,規模迅速擴大。嘉靖十三年(一五三四)以後,鄒守益(一四九一—一五六二,字謙之,號東廓,江西安福人)奪官鄉居,仿效『惜陰會』的制度,組織同志進行講學活動。隨着講會規模的擴大,鄒守益先後創建復古書院、復真書院等講學場所,極大地推動了陽明學在江西地區的傳播。在清康熙間刊行的《安成復真書院志》卷一中收録了《王文成公惜陰説親筆》,全篇以手稿上版,刊刻精良。雖然不是陽明書法的真跡,但保留了真跡的風貌和神韻。當代通行的《王陽明法書全集》之類的文本皆未收録此篇,僅僅作爲研究陽明書法的材料也未可忽視。另外,該稿還有一定的校勘價值。《全書》本與書寫稿有數處異文。《全書》本『至於發憤忘食也』,親筆稿『憤』下有『而』字。又末句『然則小人亦可謂之惜陰乎』,親筆稿作『然則小人亦可以爲惜陰乎』。親筆稿篇末比《全書》本多『陽明山人書於稽山草堂』十字。相互比較,可見原稿保留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有助於研究工作的深入。

關於史料整理,學者通常傾向於『涸澤而漁』,要『一網打盡』。不過,就明清史的研究而言,『一網打盡』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關於陽明心學書院的文獻整理,學術界已經有一些成果。在陳谷嘉、鄧洪波先生主編的《中國書院史資料》(浙江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中就有『王湛之學的崛起與明代書院的振興』的專門節目,其中輯録了有關文獻數十篇。台灣學者吕妙芬的《陽明學士人社群》(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七年)也對陽明講會以及書院的歷史信息作了整理(見原書附録『陽明講會資料』)。此外,當代學者吴震、錢明等先生也有專著或專文論述陽明講會以及陽明書院的歷史發展情况。雖然有這些重要的成果,但就原始文獻的發掘而言,還是有不少『漏網之魚』。我們輯録的《陽明心學書院文獻叢刊》,在選目上參考了前輩的成果,希望能爲有關研究提供一份相對充實的基础性文獻。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由於文獻情况複雜,『滄海遺珠』在所難免,以後有新發現再陸續增補。本編的選目以及編輯工作,零碎駁雜,頭緒繁多,難免有不當之處,希望方家不吝指正。

編者識
二〇二二年三月十一日


總 目 録

第一册
勳賢祠志 不分卷    喻均    陳善    明萬曆十二年刻本
稽山書院尊經閣記 王守仁    明隆慶六年謝廷傑刻王文成公全書本卷七 七五
山陰縣志•稽山書院 明  許東望  修  楊家相  重修  張天複等  纂  明嘉靖三十年刻本卷四 八五
紹興府志•稽山書院 明  張元忭  孫鑛  纂修  明萬曆十五年刻紹興府志本卷十八 九一
西湖遊覽志•天真書院 明  田汝成  撰  明嘉靖二十六年嚴寬刻本卷六 一〇一
天真精舍志前序 天真精舍志後序  孫應奎    明萬曆間刻燕詒録本卷六 一〇五
天真書院改建仰止祠記  鄒守益    清刻東廓鄒先生遺稿本卷四 一一七
天真精舍勒石  薛侃    一九一五年公昌印務局鉛印本薛中離先生全書卷十二 一二五
姚江書院志略 二卷    邵廷采    清乾隆五十九年重刻本 一二九
姚江書院傳  邵廷采    清光緒二十年越中徐氏重刊思復堂文集本卷一 四一一
姚江書院記 姚江書院後記    邵廷采    清光緒二十年越中徐氏重刊思復堂文集本卷四 四三三
姚江書院訓約  邵廷采    清光緒二十年越中徐氏重刊思復堂文集本卷十 四四五
刻姚江書院志略端由  邵廷采    清光緒二十年越中徐氏重刊思復堂文集本卷十 四五五
餘姚縣志•姚江書院 清  周炳麟  修  邵友濂  孫德祖  纂  清光緒二十五年刻餘姚縣志本卷十 四六一
諸暨縣志•紫山書院 清  沈椿齡  修  樓卜瀍  纂  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卷十二 四七一
衢州府志•克齋先生講舍 明  楊準  修  趙鏜等  纂  明嘉靖四十三年刻本卷四 四七七
克齋先生講舍記 佚名    明天啟二年刻衢州府志本卷十二 四八一
祭酒王材題李公遺愛祠記  王材    明天啟二年刻衢州府志本卷十二 四八五
西安縣志•克齋講舍 清  姚寶煃  修  范崇楷等  纂  清嘉慶十六年刻西安縣志本卷十 四九一
衢縣志•衢麓講舍 鄭永禧  纂  一九三六年鉛印本衢縣志卷三 四九五
嘉興縣創建仁文書院記  車大任    清康熙二十四年刻嘉興縣志本卷九 四九九
仁文書院碑記  岳元聲    清康熙二十四年刻秀水縣志本卷十 五〇七
第二册
蔡白石先生講院記  廖汝恒    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清泉縣志本卷三十一
石鼓書院志 二卷    李安仁等    明萬曆刻本
思賢書院會籍記  王畿    清康熙十六年刻嘉善縣志本卷十一 三七一
永康縣志•五峰書院 清  徐同倫  修  俞有斐等  纂  清康熙十一年刻本卷二 三七七
第三册
五峰書院志 八卷  首一卷     程尚斐  衛賢    清木活字本
第四册
五峰書院志 八卷    程尚斐  衛賢    一九三六年活字印本
增修萬松書院記  王守仁    魏頌唐    一九三六年浙江財務學校鉛印敷文書院志略本 四二七
武林梵志•報恩寺 明  吴之鯨  撰  明萬曆間刻本卷三 四三三
仁和縣志•萬松書院 清  趙世安  修  顧豹文  邵遠平  纂  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卷九 四三七
虎林書院 聶心湯記  聶心湯    清康熙五十七年刻錢塘縣志本卷四 四五一
湖州府志•一庵書院 清  宗源瀚等  修  陸心源等  纂  清同治十三年刻本卷十八 四五五
長興縣志•養正書院 静虚書院 清  張慎爲  修  金鏡  纂  清順治六年馴雉堂刻本卷二 四五九
慈湖精舍會語  王畿    明萬曆四十七年刊龍谿王先生全集本卷五 四六五
復修慈湖書院記  錢德洪    清乾隆三年增刻慈谿縣志配抄本卷十四 四七三
東泉書院記  豐熙    清乾隆三年增刻雍正慈谿縣志本卷十四 四七九
餘姚縣志•龍山書院 清  周炳麟  修  孫德祖等  纂  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卷十 四八三
餘姚志•龍山書院 清  唐若瀛  修  邵晋涵  纂  清乾隆四十六年刻本卷十三 五〇九
第五册
姚江龍山課藝初刻 不分卷    周來賓等    清光緒十九年刻本
第六册
瀛山書院記  王畿    清康熙二十四年刻遂安縣志本卷十
瀛山三賢祠記  錢德洪    清康熙二十四年刻遂安縣志本卷十
瀛山書院志 十卷  首一卷    方宏綬    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一三
東淘精舍記  郭汝霖    明萬曆二十五年郭氏家刻石泉山房文集本卷九 四四七
東淘精舍舊圖 重修精舍祠圖附始末事狀 舍圖新舊辨 報德齋考 明  王艮  撰
明萬曆刻心齋王先生全集本卷一 四五五
增修甘泉縣志•安定書院 清  徐成敟  桂正華  朱公純  總輯  陳恩浩等  總纂  范用賓  重纂
清光緒年間刻本卷六 四六五
安定書院講學别言  王艮    明萬曆刻心齋王先生全集本卷三 四七五
第七册
安定書院小課二集 不分卷    錢振倫  評選  清光緒十三年刻本
東林書院記  王守仁      秦緗業  總輯  清光緒七年刻無錫金匱縣志本卷三十六 二四一
增修甘泉縣志•甘泉書院 清  徐成敟  桂正華  朱公純  總輯  陳恩浩等  總纂  范用賓  重纂
清光緒年間刻本卷六 二四七
南畿志•新泉精舍 明 聞人詮  修  陳沂  纂  明嘉靖間刻本卷五 二七一
九華山陽明書院記  鄒守益    清刻本東廓鄒先生文集卷四 二七五
仰止亭記  吕柟    清光緒十七年印活字本青陽縣志卷十一 二八三
九華山仰止祠記  歐陽德    清光緒十七年印活字本青陽縣志卷十一 二八九
重建陽明祠今祀四先生碑記  李如桂    清光緒二十六年刻九華山志本卷七 二九五
重修王陽明祠記  段中律    清光緒十七年印活字本青陽縣志卷十一 三〇三
重修陽明祠暨四先生合祀碑記  錢清    清光緒二十六年刻九華山志本卷七 三〇七
陽明先生書院記  鄒守益    清刻東廓鄒先生遺稿本卷四 三一三
蕪湖縣志•陽明書院 清  梁啓讓  修  陳春華  纂  一九一三年活字印嘉慶本卷二 三一九
甘泉書院記  吕柟    清光緒十七年印活字本青陽縣志卷十一 三二三
中亭記  汪景    清光緒二十六年刻九華山志本卷七 三二九
九華山雙華精舍記  任柱    清光緒十七年印活字本青陽縣志卷十一 三三五
九華山鳳臺精舍記  柯喬    清光緒十七年印活字本青陽縣志卷十一 三三九
徽州府志•斗山精舍 明  何東序  修  汪尚寧等  纂  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卷九 三四三
斗山會語  王畿    丁賓    明萬曆四十七年刊龍谿王先生全集本卷二 三四七
斗山書院講章  湛若水    清康熙二十年黄楷刻湛甘泉先生文集本卷二十 三五三
斗山書院題六邑會簿  鄒守益    清刻本東廓鄒先生文集卷七 三六三
寄鄒謙之書二  王守仁    明隆慶六年郭朝賓刻王文成公全書本卷六 三六九
寄鄒謙之書三  王守仁    明隆慶六年郭朝賓刻王文成公全書本卷六 三七七
復初説  王艮    明萬曆刻心齋王先生全集本卷三 三八三
復初贈言  鄒守益    清刻本東廓鄒先生文集卷二 三八七
廣德州新修復初書院記  鄒守益    清刻本東廓鄒先生文集卷四 三九三
復初書院講章  鄒守益    清刻本東廓鄒先生文集卷七 四〇一
書廣德復初諸友會約  鄒守益    清刻本東廓鄒先生文集卷七 四一一
復初書院條約  周廣業    一九四〇年燕京大學圖書館鉛印本蓬廬文鈔卷八 四一七
廣德州志•復初書院 明  李得陽等  修  明萬曆四十年刊新修廣德州志本卷二 四二五
水西精舍記  鄒守益    一九一九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刻寧國府志本卷二十二 四二九
書水西同志聚講會約  鄒守益    清刻本東廓鄒先生文集卷七 四三五
水西會約題詞  王畿    丁賓    明萬曆四十七年刊龍谿王先生全集本卷二 四四一
水西同志會籍  王畿    丁賓    明萬曆四十七年刊龍谿王先生全集本卷二 四四七
水西會條 一卷    查鐸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四五五
水西會語 一卷    查鐸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四六九
第八册
水西答問 一卷    翟臺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朂水西書院諸生  羅汝芳    明崇禎五年刊羅明德公文集本卷五 一〇七
修葺水西書院記  施閏章    清乾隆刻施愚山先生文集本卷十二 一〇九
涇縣志•水西書院 清  李德淦  周鶴立  修  洪亮吉  纂  清嘉慶十一年刊涇縣志本卷八 一一五
赤山會語 一卷    蕭雍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一五九
涇縣志•赤麓書院 清  李德淦  周鶴立  修  洪亮吉  纂  清嘉慶十一年刊涇縣志本卷八 一九九
涇縣志•雲龍書院 清  李德淦  周鶴立  修  洪亮吉  纂  清嘉慶十一年刊涇縣志本卷八 二〇三
朂志學書院諸生  羅汝芳    明崇禎五年刊羅明德公文集本卷五 二一三
報志學書院諸生  羅汝芳    明崇禎五年刊羅明德公文集本卷五 二一七
南譙書院記  羅洪先    明嘉靖四十二年劉玠刻念菴羅先生集本卷五 二二一
全椒縣志•南譙書院 明  楊道臣  修  明泰昌元年刻全椒縣志本卷一 二二九
興復書院碑記  靳輔    清康熙二十二年刻安慶府志本卷十五 二三九
正學書院碑記  蕭復陽    清同治十一年熙湖書院刻太湖縣志本卷三十九 二四五
鳳陽府志•壽州循理書院 清  馮煦  修  魏家驊等  纂  張德霈  續纂  清光緒三十四年活字本卷十三 二五一
同仁書院記  焦竑    清康熙十四年刻繁昌縣志本卷十四 二五五
同仁書院記  劉元卿    清咸豐二年重刻劉聘君全集本卷七 二五九
與辰中諸生  王守仁    明隆慶六年郭朝賓刻王文成公全書本卷四 二六五
辰州虎谿精舍記  鄒守益    清刻東廓鄒先生遺稿本卷四 二六九
辰州虎谿精舍記  羅洪先    明萬曆四十五年陳于廷刻石蓮洞羅先生文集本卷十二 二七九
金陵答問 金臺答問(節選)明 湛若水    明萬曆七年吴瀹刻湛甘泉先生文集卷十二卷十三 二八七
虎谿書院修道堂記  羅洪先    清康熙五年刻辰州府志本卷八 二九五
重修陽明書院碑記  黄澍    清同治十二年刻沅陵縣志卷四十三 三〇一
增修虎谿書院齋房碑記  雷成樸    清同治十二年刻沅陵縣志卷四十四 三〇七
重建虎谿書院碑記  蔡用錫    清同治十二年刻沅陵縣志卷四十四 三一一
沅陵縣志•陽明書院 清  郎廷槤  修  張佳晟  纂  清康熙四十四年刻本卷三 三一五
湖南通志•虎谿書院 清  李瀚章  修  清光緒十一年刻湖南通志本卷七十 三二一
龍山書院略  蔡國珎    清康熙五年刻辰州府志本卷八 三二七
沅陵縣志•讓溪書院 清  守忠等  修  許光曙等  纂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卷十三 三三一
第九册
安成復真書院志 十卷  存六卷    王吉    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第十册
新修復真書院志序 復真志序  王吉      王謙言    清康熙五十二年刻安福縣志本卷七
復真書院藏書序  劉陽    清康熙五十二年刻安福縣志本卷七 一一
重修復真書院記  施閏章    清乾隆刻施愚山先生文集本卷十二 一五
答復真書院書  鄒德泳    清乾隆四十七年刻安福縣志本卷二十 一九
吉安府志•復真書院 清  定祥  修  劉繹  纂  清光緒二年刻吉安府志本卷十九 二五
復古書院記  聶豹    明嘉靖四十三年吴鳳瑞刻雙江聶先生文集本卷五 二九
復古書院記  鄒守益    清刻本東廓鄒先生文集卷四 三五
復古書院志序  鄒守益    清刻本東廓鄒先生文集卷一 四三
復古書院贈言  鄒守益    清刻本東廓鄒先生文集卷二 四七
復復古書院記  傅應楨    清康熙五十二年刻安福縣志本卷七 五三
復古書院志序  鄒德泳    清乾隆四十七年刻安福縣志本卷十八 六一
創建復古書院記  程文德    清乾隆四十七年刻安福縣志本卷十九 六七
重修復古書院記  王時槐    清光緒三十三年刊塘南王先生友慶堂合稿本卷三 七三
答復古問 復古書院申語  羅洪先      程文德    清乾隆四十七年刻安福縣志本卷二十 八一
復古書院續置田記  劉元卿    清咸豐二年重刻劉聘君全集本卷七 八七
安福縣志•復古書院 清  高崇基等  修  王基  劉映壁  纂  清乾隆四十七年刻安福縣志本卷五 九五
吉安府志•復古書院 清  定祥  修  劉繹  纂  清光緒二年刻吉安府志本卷十九 一〇三
江西通志•復古書院 清  曾國藩  劉坤一等  修  清光緒年間刻江西通志本卷八十一 一一五
荆杏雙修引  郭子章    清康熙八年刻青原志略本卷七 一二一
重修青原緣起  鄒元標    清康熙八年刻青原志略本卷七 一二七
青原贈處  鄒守益    清刻本東廓鄒先生文集卷二 一三三
青原嘉會語  鄒守益    清刻本東廓鄒先生文集卷三 一四一
録青原再會語  鄒守益    清刻本東廓鄒先生文集卷三 一四七
九邑講語  鄒守益    清刻本東廓鄒先生文集卷七 一五五
重修傳心堂碑記  龍遇奇    清康熙八年刻青原志略本卷四 一六三
青原會館學田記  彭舉    清康熙八年刻青原志略本卷六 一六九
青原山昆廬閣記  施閏章    清乾隆四十六年刻廬陵縣志本卷四十二 一七三
募九邑重新傳心堂引  釋笑峰等      施閏章  補輯  清康熙八年刻青原志略本卷七 一七九
會館學田租數  釋笑峰等       施閏章  補輯  清康熙八年刻青原志略本卷十三 一八三
青原志略•書院 清  釋笑峰等  撰  清  施閏章  補輯  清康熙八年刻青原志略本卷三 一八九
廬陵縣志•青原會館 清  平觀瀾等  修  黄有恒等  纂  清乾隆四十六年刻廬陵縣志本卷十八 二六三
吉安府志•青原會館 清  定祥  修  劉繹  纂  清光緒二年刻吉安府志本卷十九 二七三
江西通志•青原會館 清  曾國藩  劉坤一等  修  清光緒年間刻江西通志本卷八十一 二七九
吉安府志•陽明書院記 清  李鎔經  撰  清光緒二年刻吉安府志本卷四十七 二八三
陽明書院課業 不分卷    佚名    清稿本 二八七
第十一册
汪太守呈請修復詳文  汪可受      劉繹  纂輯  清同治十年刻白鷺洲書院志本卷八
汪可受請復祀二程子文雲爲鷺洲書院告成請復  汪可受    清乾隆四十六年刻廬陵縣志本卷十八
白鷺洲書院志•藝文•記 清  劉繹  纂輯  清同治十年刻本卷五卷六 一七
廬陵縣志•景賢書院 清  平觀瀾  修  黄有恒  錢時雍  纂  清乾隆四十六年刻本卷十八 九七
廬陵縣志•依仁書院 清  平觀瀾  修  黄有恒  錢時雍  纂  清乾隆四十六年刻本卷十八 一〇九
明新書院記  鄒元標    淸宣統三年刻禾川書本卷十四 一一七
陽明先生書院記  葛寅亮    清康熙十二年刻九江府志本卷十七 一二三
九江府志•匡廬陽明書院 清  江殷道  修  張秉鉉等  纂  清康熙十二年刻本卷六 一二七
贛州府志•陽明書院 明  余文龍  修  謝詔  纂  清順治十七年湯斌重刻本卷五 一三一
陽明書院記  湯大坊    清道光五年刻贛縣志本卷三十一 一三五
移易風俗申文  黄泗    清乾隆十五年刻興國縣志本卷十六 一四三
崇義縣志•旗陽書院附王文成公教條四則 清  羅洪鈺  纂修  清咸豐六年刻本卷三 一五三
旗陽書院記  黄師圖    清咸豐六年刻乾隆崇義縣志本卷十二 一六五
興國安湖書院記  羅洪先    清順治十七年湯斌重刻天啟贛州府志本卷二十 一七三
西原敬止堂記  王時槐  清光緒三十三年刊塘南王先生友慶堂合稿本卷三一八五
書西原惜陰會籍  王時槐  清光緒三十三年刊塘南王先生友慶堂合稿本卷六一九三
西原會規十七條  王時槐  清光緒三十三年刊塘南王先生友慶堂合稿本卷六一九九
惜陰申約 惜陰説 鄒守益  清刻本東廓鄒先生文集卷七二一五
安福縣志•惜陰會説 明 王守仁  撰  清乾隆四十七年刻安福縣志本卷二十 二二一
廬陵縣志•西原會館 清 平觀瀾等  修  黄有恒等  纂  清乾隆四十六年刻廬陵縣志本卷十八 二二五
吉安府志•西原會館 清  定祥  修  劉繹  纂  清光緒二年刻吉安府志本卷十九 二三三
廬陵縣志•西原會館 王補  修  曾燦材等  纂  一九二〇年刻廬陵縣志本卷十四 二三九
明學書院記  鄒元標    清乾隆四十六年刻廬陵縣志本卷十八 二四五
復禮書院記  劉元卿    清康熙五十二年刻安福縣志本卷七 二五一
書復禮月會籍  劉元卿    清咸豐二年重刻劉聘君全集本卷十二 二五九
吉安府志•復禮書院 清  定祥  修  劉繹  纂  清光緒二年刻吉安府志本卷十九 二六五
識仁書院記  劉元卿    清咸豐二年重刻劉聘君全集本卷七 二六九
識仁講院會規引  劉元卿    清咸豐二年重刻劉聘君全集本卷九 二七五
謀道會籍引  劉元卿    清咸豐二年重刻劉聘君全集本卷九 二八一
戊戌識仁冬會記 丙午識仁問答記  劉元卿    清咸豐二年重刻劉聘君全集本卷九 二八七
江西通志•識仁書院 清  曾國藩  劉坤一等  修  清光緒年間刻江西通志本卷八十一 三〇五
題修中道會館募書  劉元卿    清咸豐二年重刻劉聘君全集本卷十二 三〇九
仁文會約序  鄒元標  明萬曆三十五年刊鄒南皋集選本卷四三一五
仁文書院記  鄒元標  明萬曆三十五年刊鄒南皋集選本卷五三二一
仁文會約語  鄒元標  明萬曆三十五年刊鄒南皋集選本卷七三二七
仁文書院商語  顧憲成    明崇禎無錫顧氏家刻顧端文公集本 三三三
第十二册
仁文書院志 十一卷  圖一卷    岳元聲    明萬曆年間刊本
重修仁文書院記  李日宣    清乾隆二十一年刻吉水縣志本卷二十九 三〇五
仁文書院興廢紀略  李元鼎    清乾隆二十一年刻吉水縣志本卷三十 三一三
重興仁文書院碑記  徐大坤    清乾隆二十一年刻吉水縣志本卷三十 三一九
吉水縣志•仁文書院附條約 清  申發祥  修  廖恒  纂  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卷十 三二五
吉安府志•仁文書院 清  定祥  修  劉繹  纂  清光緒二年刻吉安府志本卷十九 三三一
養中書院題辭  蔡汝楠    明嘉靖刻自知堂集本卷八 三四三
正學書院記  羅洪先     范淶等 明萬曆十六年刻新修南昌府志本卷二十七 三四九
闢石蓮洞始末  羅洪先    清乾隆二十一年刻吉水縣志本卷三十 三五七
石蓮洞記  施閏章    清乾隆二十一年刻吉水縣志本卷三十 三六三
第十三册
吉水縣志•正學書院附語録四條 清  申發祥  修  廖恒  纂  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卷十
南昌府志•正學書院 清  陳蘭森  王文湧  修  謝啓昆  纂  清乾隆五十四年刻本卷十七
太極書院碑  郭汝霖    明萬曆二十五年郭氏家刻石泉山房文集本卷十 一一
泰和縣志•求仁書社 清  宋瑛等  修  彭啓瑞等  纂  清光緒五年刻泰和縣志本卷八 一九
泰和縣志•萃和書院 清  冉棠  修  沈瀾等  纂  清乾隆十八年刻本卷八 二三
復修雲津書院記  鄒守益    清刻東廓鄒先生文集卷四 二七
懷玉書院會語  王畿丁賓  明萬曆四十七年刊龍谿王先生全集本卷二三三
玉山縣懷玉草堂斗山端明書院志 不分卷   闕名    清鈔本 三九
懷玉書院碑  王宗沐    明萬曆元年劉良弼刻敬所王先生文集本卷十六 一一五
懷玉書院記  王宗沐    清道光三年刻玉山縣志本卷三十一 一二九
懷玉山志•書院附卷首懷玉書院圖 清  朱承煦  修  清乾隆四十年刻懷玉山志本卷二 一三三
玉山縣志•懷玉書院 清  黄壽祺等  修  吴華辰等  纂  清同治十二年刻玉山縣志本卷四下 一六一
萬安縣志•雲興書院記 明  王圻  撰  清同治十二年刻萬安縣志本卷十八 一八九
萬安縣志•雲興書院 清  歐陽駿  周之鏞  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刻萬安縣志本卷六 一九三
王畿重修書院記  王畿    清康熙十二年增修白鹿書院志本卷十 一九七
鄒守益宗藩義田記  鄒守益    清康熙十二年增修白鹿書院志本卷十二 二〇三
南安府道源書院科舉碑記  王謙    清乾隆間刻南安府志本卷十九 二〇七
重建道源書院記  游紹安    清乾隆十三年刻南安府大庾縣志本卷十九 二一三
修復綿江書院記  吕若愚    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卷九 二一九
饒州府志•兩河書院 清  王澤洪  修  吴俊等  纂  黄家麟  增修  王用佐  增纂  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卷十 二二七
明宗書院小記  王心純    清乾隆四十五年刻清江縣志本卷二十八 二三一
紫陽書院集序  王守仁    清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會要王文成公全書本卷七 二三七
何陋軒記  王守仁    明隆慶六年郭朝賓刻王文成公全書本卷二十三 二四三
君子亭記  王守仁    明隆慶六年郭朝賓刻王文成公全書本卷二十三 二四九
君子亭記  吴瑞徵    清道光二十九年刻大定府志本卷五十五 二五五
賓陽堂記 重修月潭寺建公館記 王守仁    明隆慶六年郭朝賓刻王文成公全書本卷二十三 二五九
龍場生問答  王守仁    明隆慶六年郭朝賓刻王文成公全書本卷二十四 二六九
示諸生教條  王守仁    清咸豐二年刻道光修貴陽府志本餘編卷二 二七七
貴州通志•龍岡書院 明  謝東山  修  張道等  纂  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卷六 二八五
朱麟陽明書院記  謝東山    張道等    明嘉靖三十四年刻貴州通志本卷十二 二八九
陽明書院碑記  阮文中    清咸豐二年刻道光修貴陽府志本餘編卷六 二九五
陽明祠記  馮成能    清咸豐二年刻道光修貴陽府志本餘編卷六 三〇一
重修陽明書院碑記  楊雍建    清咸豐二年刻道光修貴陽府志本餘編卷八 三〇九
陽明書院碑記  田雯    清咸豐二年刻道光修貴陽府志本餘編卷八 三一三
貴州通志•陽明書院 明  謝東山  修  張道等  纂  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卷六 三二一
席書與王守仁書  謝東山    張道等    明嘉靖三十四年刻貴州通志本卷十一 三三三
席書送别王守仁序  謝東山    張道等    明嘉靖三十四年刻貴州通志本卷十一 三三九
貴州通志•文明書院 明  謝東山  修  張道等  纂  明嘉靖三十四年刻貴州通志本卷六 三四七
重修貴山書院記  德隆    清咸豐二年刻道光修貴陽府志本餘編卷九 三五五
建敷文書院修德息兵記  季本    明嘉靖十七年刻南寧府志本卷九 三六三
廣西通志•敷文書院 明  林富  修  黄佐  纂  明嘉靖間刻本卷二十六 三七三
廣西通志•陽明書院 明  蘇濬  纂修  明萬曆二十七年刻本卷十二 三七七
廣西通志•陽明書院 清  郝浴  修  清 王如辰 等纂 清康熙刻本卷十一 三八一
廣西通志•梧山書院 明  林富  修  黄佐  纂  明嘉靖間刻本卷二十六 三八五
東泉書院記  張岳    明嘉靖十七年刻南寧府志本卷九 三八九
西樵山石泉書院記  方獻夫    清乾隆二十四年刻廣州府志本卷五十五 三九九
重修養正書院記  聶豹    明嘉靖四十三年吴鳳瑞刻雙江聶先生文集本卷五 四〇七
上杭縣志•陽明書院 清  趙成  趙寧靜  纂修  清乾隆十八年刻本卷二 四一七
段巘生撰陽明書院時雨堂記  段巘生    清乾隆十八年刻上杭縣志本卷六 四一九
平山書院記  王守仁       俞嶙    清康熙十二年刊王陽明先生全集本卷六 四二五
浚縣志•東山書院 清  劉德新  修  馬秉德  修  清康熙十八年刻本卷二 四三三

编后记:


在撰写《阳明心学人物志》的八九年时间里,由于千百种文献的大规模收集和寻找过程中,在漫长岁月里,我们意外且惊喜地发现《五峰书院志》《瀛山书院志》《石鼓书院志》等大规模记载阳明心学人物的书院文献,欣喜若狂!虽然,学术界已有著名前辈影印整理大规模书院类文献,但截止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有专门影印整理阳明心学书院文献。阳明心学书院文献分散在不同学科的文献里,且不易被阳明心学爱好者所阅读,研究,有鉴于此,编者觉得很有必要归类统筹,整理汇编,以飨学界。

推荐语: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王阳明。”阳明心学的诞生,正是王阳明本人及其弟子乃至交游群体集体努力的结果,而书院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是对阳明心学书院文献的整理汇编。
2、与书院以及讲会有关的阳明学史料,主要包括书院志、书院记、书院讲义、会语等,这些文献是考察阳明学的理论内涵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材料。本书将散落在地方志、书院志的有关文献辑录整理,汇为一编,相信对于推进阳明心学的研究不无参考价值。
3、本编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地方志中的书院“小传”,二是自成卷帙的书院志,三是有关阳明心学书院的课业类文献。

采薇阁书店
文化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