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院課藝總集叢刊 | 魯小俊

文化   2024-11-14 09:00   四川  

主編:魯小俊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书号:978-7-5402-6048-4
出版时间:2021年04
册数:160
中图法分类号:G649.299-5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项目“清代书院课艺整理与研究”(编号19VJX095)阶段性成果。



前  言

魯小俊

清代是書院史上最爲繁榮的時期。據鄧洪波教授統計,清代書院共計五千八百三十六所,是唐至明代書院總和的近兩倍。清初書院承明代之餘緒,以講學爲主。至雍正、乾隆年間,考課逐漸盛行;嘉道以後,考課成爲書院最主要的事業,而講學幾近廢弛。


一、書院考課的情形


書院考課的情形,各家不盡相同,但又有相近之處。茲引锺毓龍《説杭州》中的記載,以見晚清杭州書院考課之一斑:
院中多設齋舍,以供肄業者寄宿。本城人寄宿者雖少,而外府外縣之人寄宿者則多。蓋此等書院,雖設于杭城,並非杭州人所專有。凡本省之人,皆可來投考肄業而寄宿也。山長例須住院,然住院者甚少。且有在外遙領者,惟校閲文字而已。院中皆置有學田,或存儲鉅款,收其租息,以供優秀者之獎賞,名曰膏火。每年二月至十一月爲考試之期。月考二次,初二日朔課,由撫、藩、臬、運四署輪流命題。仍爲二文一詩,限一日一夜繳卷。十六日曰望課,由院長命題,兩日繳卷。二月二日之朔課,名曰甄别。蓋各書院皆有一定之名額,而應考者多,必須有所淘汰。此次獲取者,此一年中,每月皆有卷分到,可以期期應考。若不取,則須待來年矣。故此一日中,三書院中應考者爲甚多,東城講舍次之。若詁經精舍,則所考者非八股試帖,而爲經義史學詞賦,應者寥寥矣。
其次甄别考試,亦仿院試之法,聚考生于學院之中而考之。午膳時,各給以點心票一紙。限以鷄鳴到場,日暮繳卷。然考者固覺其苦,主辦者亦嫌其麻煩而多費,遂改爲散卷。自散卷之法行,各人就其家中構思。文筆敏捷者,則倩人代抄。則一人盡一日一夜之長,可以作成十數卷。幸而多取,則可以出賣與不取而無卷之人,亦生財之道也。繳卷在門斗處。分題目、分卷者亦門斗也。考試等第高者曰超等,次曰特等,再次曰一等。超等所得之膏火多,前十名尤多,特等次之,一等則無膏火矣。朔課由官廳主考者,于超等前十名别有加贈,名曰加獎,其數遠較膏火爲多。官廳有時爲省事起見,並兩月之朔課于一次,名曰夾課,則其加獎之數尤爲可觀。寒士生涯,于此誠不無小補也。故秀才入學後,所以競爭于文字而使之日進者,惟在于此。
以上記載,還可參以當事人之敘述。來裕恂,蕭山人,著有《漢文典》《中國文學史》《匏園詩集》等,曾任浙江省文史館館員。他早年肄業崇文、紫陽書院和詁經精舍。《匏園詩集》卷四《喪中遇月課,徒步至杭,領卷回家,竭一日之力,成三藝。翌晨渡江繳卷,復歸家,因詠之》,作于光緒十八年。其時乃父新亡,詩即詠喪中趕考之情形:
 居喪底事涉江邊,寒士生涯誠可憐。只爲省垣逢月課,藉資膏火擘雲箋。傷心醫少回春藥,太息家無續命田。如此奔波衣食計,那禁血淚泣漣漣。
月落星沈霜滿篷,布帆穿破大江風。幾行草木含愁態,萬斛波濤訴苦衷。旅客頻驚以楚楚,棘人怕看霧濛濛。煙消日出吴巒見,上岸匆匆到院中。
課卷攜來不自安,思量題目易和難。途中即事文思構,渡口粗將篇局完。待到歸家搖筆底,便行伏案寫毫端。邇來唯讀士喪禮,勉强分心弄弱翰。
三更燈火豆光沈,制藝完成八韻吟。收拾簡觚須費手,勘磨文字豈安心。曉風殘月晨熹恨,白露蒼葭舊路尋。爲問渡頭人涉否,隔江紅日現遙岑。
 再如汪詒年,是汪康年的胞弟。長期協助汪康年主持和經營《時務報》《中外日報》,後在商務印書館任職。所編《汪穰卿先生年譜》曾憶及當年參加杭城書院考課之事:
 杭城敷文、崇文、紫陽三書院,例于朔望試士子,朔課一日,望課二日。先生與詒年,或作二卷,或作三四卷不等,隨作隨寫,徹夜不輟。遇詁經精舍考課日,别二人合作一卷,先生任經解,詒年任詞賦。時或遇題目不多,期限稍寬,則二人各作一卷,均由洛年爲之謄寫,亦徹夜不輟。比事畢,即各挾卷趨赴收卷處交納,雖遇雨亦如是。洎交卷歸,天甫黎明,曉風吹人,腹中覺饑,則就道旁豆腐擔啜腐漿一盂,以解饑寒,蓋數年如一日云。
 又如林駿,温州人,以坐館爲業,兼應温州中東書院、肄經堂和瑞安玉尺書院的考課。《林駿日記》中有不少關于考課的記載,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挑燈』、『爇燭』、『三鼓』、『四鼓』、『鷄鳴』、『天曙』等詞,出現的頻率很高。如『至三更始脱稿』,『至三更始完篇』,『挑燈欲足成之而未就』,『迨就枕時,已鷄聲唱曙矣』,『至三鼓始脱稿。嫌未愜意,復加點竄,迨就枕已鷄鳴矣』,『夜半復草草[構]第三篇文時,天已曙』,『燈下倦眠』,『挑燈達旦,不遑伏枕矣』,『宵,挑燈足成之。殘月斜欞,村鷄唱曉,始就枕』,『構思至三漏下,始成半篇。精神疲倦,伏枕高眠』,『因限期迫促,批衣遽起。即時伸紙磨墨,危坐構思,至天曙始成半篇』,『亥刻,續作賦四段,至五鼓脱稿』,『宵,爇燭抄玉尺文共二篇,作試帖詩二首』,『至四鼓始寢』,『至四鼓始脱稿』,『困倦殆甚,夜漏頻催,只成半篇就寢,村鷄唱曉矣』,『至天曙,成二藝』等等。不僅熬夜寫作,白日裏也常常分秒必爭。光緒二十五年八月廿四日,林駿家在城隍廟設建普利道場,林駿隨家人乘舟至廟拈香。『以府課肄經堂限期太促,袖攜筆硯,坐齋宫改竄昨夕所作賦,並作試帖詩』。人生苦短,課卷苦多。勤于應課,甚至疲于應課,是很多士子的共同經歷。
嘔心瀝血日夜應課,除了意在訓練舉業或學術,最直接的動機就是獲取膏火獎賞。王錫彤,衛輝人,是著名的實業家。少時曾在修武鹽肆帳房習業,每月工資銅錢千枚。後應衛輝淇泉書院月課,『每月輒獲獎錢數千。持歸供母,大自誇詫,以爲較修武鹽肆小夥之月錢爲多』。後又考取開封大梁書院,『月支膏火銀一兩五錢,足爲飲食之需。每月再得獎金,仍可寄家爲養』。再後來以坐館爲業,仍應淇泉書院月課。坐館『每年修脯可得銅錢三十餘千』,月課『又月得錢數千』,加上作爲廩生,爲『應考童生簽字作保,亦薄有收入』,總算下來,『窮秀才每年所獲,計及百千而歉,亦未嘗不可苟活』。柳詒徵,鎮江人,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圖書館學家。他在《記早年事》一文中講到:『士之雄于文者,可不授館,專以應書院月試爲生,月可得數十千』。他自己每月參加揚州、鎮江的官師課凡七次,『師課膏火少,官課較優,常鎮道、兩淮運司主之者尤優,額定膏火外,前十名皆有花紅銀一、二、三兩不等。試或不利,卷僅文數百文』,『均計之,年亦得百數十千,視館穀爲優,第升黜不恒,不能視爲固定收入也』。藉膏火爲生,以膏火養家,這是寒士治生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課藝寫作的時空優勢


書院生徒考課的試卷通稱課藝,也叫課作、課卷。咸豐二年進士范鳴龢,曾經比較過書院課藝與房稿、墨卷的區别:
 竊嘗以爲,房稿之文,雖多名作,而或不能盡中有司之繩度;鄉會諸墨,固亦不無佳構,而苦于鎖院之拘制、時日之迫促,故作者閲者皆不得以盡其長。若夫書院課試,其時甚寬,其境甚暇,作者閲者並得以窮極其心思才力之所至而無遺憾;且主講者既當代老宿,其應試者又皆通都大邑魁奇宏達之彦;而所刊者則又益擷菁英、取其最上者,而登之于篇。故吴蘭陔氏所謂『聲情極合時趨,思力迥超流俗』,未有如書院課藝者也。顧鄉會墨之出,不脛而走海内;課藝則限于方隅,天下之士,往往不能遍睹,餘嘗惜焉。
據此説來,書院課藝較之于房稿、墨卷,因爲寫作時間寬裕、環境寬松,又有名師指點,更能激發作者的創作才力,也更容易符合有司的持擇標準。
所謂『其時甚寬』,指的是比起科舉正場,書院考課的時限要寬裕一些。有的在院扃試,如杭州敷文書院,『每課一四書文、一試帖,或一論,或一疏。辰刻散卷,申刻交卷,不准給燭』申甫詩句:『登堂坐階靜塵慮,清風習習生輕縑』。余元遴詩句:『紛攜筆硯到岩隈,雜遝筵多傍座開』。彭藴章詩句:『揮毫四座靜不喧,庭院日長晝閉門』。這些詩寫的都是在書院内的考課。
也有的可以在院外完成,是爲散卷。前述來裕恂、汪詒年、林駿等例,即是這種情况。散卷有當日交卷的,如商衍鎏回憶説:『我每月必向各書院應考,到課期晨興往書院看題目,回家寫作,傍晚到書院交卷』。也有的用時很長,如江蘇東台的吉城,參加光緒十五年上海求志書院的秋季課。十一月初三日,從友人處獲知題目,隨即開始查書,準備答題;初九日,見到初三日《申報》上登載的求志書院秋季課全題,凡經學、史學、掌故、算學、詞章、輿地六類,共有二十餘題;至二十八日,吉城全力以赴,完成其中大部分題目,『通共二十五頁,交聚盛局寄去』。吉城十一月份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答題上。一般來説,這種學術性的考課,需要大量查閲資料,較之于八股文和試帖詩的考課,耗時要長很多。
所謂『其境甚暇』,院外散卷的自不必説,其空間範圍遠超出書院;在院完成的,往往還得力于書院景觀的『江山之助』。杭州考課八股文的書院有三所,敷文處南山之巔,崇文居西湖之湄,紫陽則在城中。浙江巡撫梅啓照,曾闡述過三書院因風光不同而導致的文風差異:
 敷文居于山,崇文俯于湖,紫陽雖處闤闠,而特近山,有城市山林之致。故肄業于敷文者,其文多深秀峻拔,堅實渾成,刊浮華而標真諦,如山石之嶙峋,一空依傍;山容之厚重,不作膚詞;山氣之靜穆,不爲輕剽者。崇文臨煙波之浩渺,覽花柳之絢鬧,故其文華美典則,如錦之成,如采之繢。紫陽得一邱一壑之勝,山泉雲腳,時注于庭,故文輒悠然意遠,得抑揚宛轉之神。
 若論外部的自然風光,紫陽當比不上敷文和崇文,畢竟身處闤闠。不過,紫陽院内的景觀倒也别有韻致。書院建于康熙年間,在吴山之麓,舊名紫陽别墅。時人述其院景云:『枕山面江,中有層樓。樓旁有池,池有泉水,清漣可愛。後有花廳,紅緑參差,掩映階砌。再折而北,又有石門天成。石徑迂折,古木森陰,花香鳥語。饒山林之趣,而無城市之囂』。院中有螺泉、筆架峰、看潮台等十景,詩人詞客到此多有題詠。王同輯《杭州三書院紀略》,收録過若干首。他又曾將院中景觀與八股文寫作相聯繫:
城市而山林,肄業者誦讀之暇,可以遊息眺覽,以發揮其性靈。而其景之最勝者,曰螺泉,涓潔漣漪,可以狀文思之泉湧也;曰春草池,微波瀠洄,可以暢文機之生趣也;曰垂釣磯、筆架峰,奇石林立,可以狀文氣之突兀也。拾級而上,登其巔,觀瀾之樓渺矣,而其址自在。每當潮來,東望匹練浩瀚,如聞其聲,可以狀文勢之濤翻而波譎也。平視萬松嶺,隔城煙如束帶,群山蜿蜒,嵐翠撲眉宇;俯視西湖,鏡奩乍啓,六橋煙柳,奔赴舄下,則又合湖山之美而兼有之矣。
 前人論八股文,也有以自然爲喻的,但多從宏觀的山水著眼。如清初俞長城謂:『戚價人藩,峭刻陡立,瞿塘之峽也;李石台來泰,雄渾浩蕩,積石之門也;至于唐采臣德亮,突兀無端,萬斛並湧,是其錢江之潮乎?』王同則以微觀的視角,描述了别一種『江山之助』:近觀泉水漣漪、池波瀠洄、奇石林立,遠眺潮漲潮落,士子的文思、文機、文氣、文勢,皆可從中獲得啓發。唐白居易《白蘋洲五亭記》云:『大凡地有勝境,得人而後發;人有心匠,得物而後開。境心相遇,固有時耶?』書院之文可以是『境心相遇』的産物,科舉正場之文則幾無這個可能。


三、課藝總集的編刊


現今存世的課藝文獻,其形式有三種:一是課藝原件。多散見于各地公私藏所,如上海圖書館藏有東城講舍丁夢松課卷、鴛湖書院鍾樑課卷、金臺書院吴大澄課卷,福州臺灣會館藏有趙錦華興安書院課卷。二是課藝别集。如王元穉《致用書院文集》《致用書院文集續存》,爲其肄業福州致用書院時所作。這兩者存世數量都較少。
第三是課藝總集,這是存世課藝的主要形式。其名稱多爲『書院名+課藝』式,如《尊經書院課藝》《紫陽書院課藝》;亦有稱『文集』或『集』者,如《致用書院文集》《學海堂集》;此外又有少數稱『課集』、『會藝』、『文稿』、『試牘』、『課士録』的,如《研經書院課集》《培原書院會藝》《廣雅書院文稿》《嶽麓試牘》《滇南課士録》;還有個别稱『日記』的,如《蓮池書院肄業日記》。現今存世的課藝總集有二百餘種,以刊本爲主,另有少量稿本、抄本。時間最早者,是嘉慶六年阮元手訂的《詁經精舍文集》。
書院編刊課藝,往往『隨課隨選,隨付手民』,『隨排隨印』,故而課藝總集多具有連續出版物的性質。今所見著名書院的總集,亦多爲數編乃至十數編,如廣州《學海堂集》四集、成都《尊經書院課藝》三集、昆明《經正書院課藝》四集、杭州《詁經精舍文集》八集、蘇州《紫陽書院課藝》十七編。
課藝總集的刊期,短則一季一刊。如《上海求志書院課藝》,皆按季刊行。不過常見的則是一年一刊或數年一刊。如蘇州《紫陽書院課藝》十七編,刊于同治十一年至光緒十八年,以一年一刊爲主,間有三年一刊。江陰《南菁講舍文集》初集至三集,分别刊于光緒十五年、二十年、二十七年。
有些課藝總集,前後各編之間時間跨度很大。廣州《學海堂集》初集至四集,分别刊于道光五年、十八年、咸豐九年、光緒十二年。嘉定《當湖書院課藝》同治七年刊,《二編》光緒十三年刊,《三編》光緒二十二年刊。
並非所有生徒的課藝都能夠收入總集。考課普及,稿源自然相當充足。各家書院所存課藝,往往『卷帙山積,插架連屋』,『戢戢如束筍』。編選者『擇尤甄録』,故而由于『集隘,不能多載,遺珠之惜,誠所難免』。至于用稿率,有些總集的序言已經明言。杭州《敬修堂詞賦課鈔》胡敬序:『積時既久,散佚頗多,姑即所存,汰其繁蕪,抉其瑕類,十取一二,合前刻成十有六卷』。廣州《羊城課藝》陳其錕序:『乃裦曆歲所積,課藝盈千,删繁汰冗,得百十首付梓,以詔來茲』。江寧《鍾山書院課藝初選》孫鏘鳴序:『盡發府署所存前列卷二千餘篇,博觀約取,又得二百八十餘篇,爲《續選》』。可知這些總集的用稿率在十之一二。
還有些總集,結合序言和選録情况,也可知其用稿率。《黄州課士録》周錫恩序:『自庚寅夏迄辛卯春,諸生課作,千有餘篇。茲擇其尤雅,刊若干卷』。是集所收二〇三篇,則用稿率約十之有二。香山《豐山書院課藝》黄紹昌序:『計歲中閲時藝一千九百餘首,經説、史論、駢散文、詩賦八百餘首。明府謂宜擇其尤雅者,刻爲課藝。乃選時藝若干首,呈明府裁定,付之剞劂,而古學别爲一編』。上海圖書館藏是集皆時藝,凡二卷六十六篇。序中所云古學一編,未見。推算起來,時藝的用稿率尚不足百分之三點五。
又有少數總集,可知其作者入選的幾率。江寧《尊經書院課藝》薛時雨序:『院中士肄業者二百人有奇』。『起乙丑二月,迄己巳十二月,積一百餘課,存文若干首』。是集南京圖書館藏本僅一册,國家圖書館藏本六册,系全本。據全本,凡制藝一百六十一篇,作者三十八人。二百多人中,僅收録三十八人的課藝,亦可見入選總集之不易。
生徒所作課藝,入選課藝總集時,一般是全文刊登。也有特殊情况。有的總集在刊登全文之後,附録其他作者所作相關段落。如香山《豐山書院課藝》,陳金垣文後,附録楊彤英所作提比;梁煦南文後,附録唐景端所作起講。抄本蘇州《紫陽書院課藝》也是如此。如第一編收録巢序鏞等人制藝全文三十七篇,有評點;又收録汪宗泰等十七人所作『起比』『後比』『後四比』等段落,無評點。這有些類似于今日學術刊物的『論點摘編』。
總集所收課藝,往往附録評點。入選者皆是優秀作品,故而評點幾乎都是表揚性的。課藝原件中能夠見到的批評性意見,如『情文相生,稍欠錘煉。排律誤作五言』,『寓意規諷,未始不佳。惟極力作態,而筆力不足以副之耳』,『後幅尚不直致結,未有餘韻,前路未清』,『詩有佳句,惜失拈』,『起比有費解語,中段尤無文理』等等,在總集中則極少見到。
有些課藝總集的牌記部分標有定價。如常熟《游文書院課藝》:『板存蘇州長春巷西口傳文齋刻字店,每部紙張印工大錢壹佰貳拾文』。揚州《廣陵書院課藝》:『每部實洋杭連貳角二分,竹紙壹角八分』。江寧《奎光書院賦鈔》:『此賦原選十七年,止價貳佰文;又增選至十九年春,止定價每部三百文』。又有的課藝總集刊登廣告。江寧《惜陰書院東齋課藝》和《鍾山書院課藝初選》的廣告相同:
 金陵書院課藝九種,其板永存江寧省城三山大街大功坊秦狀元巷中李光明家,印訂發售,價目列左:
鍾山初選  四本製錢貳百文
        續    八本製錢柒百文
惜陰東齋  八本製錢柒百文
        西    八本製錢柒百文
尊經四刻  八本製錢柒百文
        二    兩本製錢壹百四十文
        初    六本製錢三百六十文
        三    四本製錢貳百四十文
              兩本製錢□□□□□
江寧《尊經書院課藝七刻》和《奎光書院賦鈔》的廣告也相同:
 江南城聚寶門三山街大功坊郭家巷内秦狀元巷中李光明莊,自梓童蒙各種讀本,揀選重料紙張裝訂,又分鋪狀元境、狀元境口、狀元閣發售,實價有單。
與今日的『大學學報』和『學術集刊』相比,清代書院課藝總集的刊期、發表週期都偏長,課藝題目不是作者自擬,用稿標準多與科舉考試相關;但從連續出版物這一本質屬性來看,書院課藝總集實開今日學報和集刊的先河。可以説,課藝總集是清代的書院『學報』和『集刊』。


四、課藝總集的傳播和接受



根據編選層次,可將課藝總集分爲初選本和二次選本。所謂初選本,指集内詩文系初次彙編成册者。這是今存課藝總集的主要形態。二次選本,則是從初選本中再選佳作、彙爲一編者。這類選本數量不多,今存十餘種,如《各省課藝彙海》、《五大書院課藝》、《最新兩浙課士録》、《雲間四書院新藝彙編》、《蘇省三書院課藝菁華》、《各省校士史論精華》、《選録金陵惜陰書院、浙江敬修堂論議序解考辨等藝》。如果説初選本類似于今之『學報』和『集刊』,二次選本則接近于今之『學報文摘』或『復印資料』。
閲讀某家書院的課藝,可能有緊迫的目標。清末狀元張謇,海門人。同治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他準備投考江寧鍾山書院,『起寫投考印結』,『購《鍾山課藝》』。數日後的三月初二日,『五更起,偕陳丈課鍾山書院』。張謇購買鍾山書院的課藝,目標很明確,就是觀摩該書院課藝,以利考取這家書院。
但更多的課藝閲讀,與投考哪家書院並無直接關係。吉城、林駿等人的日記表明,課藝也進入了士子的日常閲讀。師友間互相借閲書籍,其中就有課藝。例如《吉城日記》光緒十三年七月初十日:『從虎兄處借來《尊經書院五刻》六本』。次年六月三十日:『過虎臣,假來《金臺書院課藝》二本』。《林駿日記》光緒二十七年六月廿五日:『向軒兄借來《尊經課藝》四册』。綜觀日記,吉城記録他閲讀過的總集有《尊經書院五刻》《尊經書院課藝六刻》《金臺書院課藝》《紫陽書院課藝》《格致書院課藝》《南菁書院文集》,其中吉城只參加過上海格致書院的考課,他没有投考過江寧尊經、蘇州紫陽、順天金臺、江陰南菁書院。林駿閲讀過的有《尊經課藝三刻》《尊經課藝四刻》《金臺書院課藝》《惜陰書院西齋課藝》《惜陰書院東齋課藝》《雲間小課》《格致書院課藝》,他也没有參加過江寧尊經和惜陰、順天金臺、松江雲間、上海格致、杭州詁經等書院的考課。大體而言,他們閲讀的課藝多出自著名書院。既有八股文、試帖詩的總集,如尊經書院諸刻、《紫陽書院課藝》;也有經史詞章、新學西學的總集,如《南菁書院文集》《格致書院課藝》。著名書院課藝的示範價值,于這些書目可見一斑。
閲讀課藝與所考書院,雖未必有直接的對應關係,但在課藝類型上往往有相通之處。例如吉城,讀尊經、紫陽、金臺書院的課藝,當是爲參加西溪書院考課所做的功課,因爲西溪書院和尊經、紫陽、金臺一樣,主要考的是八股文和試帖詩。尊經等書院久負盛名,取法乎上而得其中,讀其課藝,當有益于考西溪書院。而吉城的日記中,未見記載閲讀過求志書院課藝。不過這不重要,因爲求志書院舉行的是學術型考課,查閲原典比參考範文更有價值。
日記中有關閲讀情况的記録,有時比較籠統,如吉城『閲紫陽文』,林駿『往館閲《尊經課藝三刻》』;有時會具體到所閲文體,如林駿『挑燈閲金臺書院四書文』,『挑燈讀惜陰書院西齋課賦』,『閲尊經書院四書文』,『宵,閲惜陰書院東齋雜作』 ;或者記下閲讀數量,如吉城『覽《尊經書院五刻》三本』,『閲紫陽書院文十餘首』、『閲《格致書院課藝》三卷』;偶爾還會記下某一篇文章,如林駿『閲《雲間小課》中《擬修廣寒宫上樑文》』至于閲讀感受,《吉城日記》中略有涉及。光緒十八年三月三十日記:『紫陽書院文以二秦爲最』。按紫陽書院各集課藝中,秦毓麒、綬章、夔揚三兄弟之文多有入選,『二秦』當指其中兩人。十九年六月十二記:『《尊經書院課藝》中有謝緒曾文,筆氣頗大,在姚燧、盧摯之上』。按謝緒曾,字功甫,江寧人。同治四年恩貢。《尊經書院課藝》以及《三刻》《四刻》皆收其文。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三:『閲《南菁文集》,孫同康固是作者』。孫同康,即孫雄,是《道咸同光四朝詩史》的編者。《南菁講舍文集》收其文五篇。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一記:『見《南菁二集》,其文多不如初刻』。初刻即《南菁講舍文集》,一八八九年刊;《南菁二集》刊于一八九四年。較之《二集》黄以周序所云『續之初集,文辭並美,誠復如班固所稱,老眼猶明,吾已從君魚受道矣』,吉城提供了另一種觀感。
所閲課藝作者當中,吉城最爲服膺的是陳光宇。光緒十八、十九兩年多次提及:『閲《尊經六刻》文,陳光宇真是健者』。『燃燭抄陳光宇時文八首』。『抄讀陳光宇時文二首』。『讀陳光宇時文』。『録陳光宇《「老者安之」合下節》題文』。『録陳光宇《「原思爲之宰」二節》文』。『讀陳光宇時文』。『抄讀陳光宇文一首』。按陳光宇,字御三,號玉珊,江寧人。光緒十六年進士。與夏曾佑同負盛名,又同有槍替之謗。未及中壽而卒。據梁溪坐觀老人《清代野記》,同治、光緒間,劉汝霖、陳光宇、周鉞『皆江寧槍手之卓卓者,所代中不知凡幾。陳入翰林後,竟因此永不准考差』。《尊經六刻》即《尊經書院六集課藝》,收其文十四篇。此外《尊經書院課藝四刻》收其文四篇,《五刻》十五篇,《七刻》七篇,《續選尊經課藝》十篇。單以入選數量而言,陳光宇也是最突出的作者之一。吉城對陳光宇的閲讀感受,與尊經諸集選編者的眼光,大體上是一致的。
吉城讀過《南菁書院文集》,光緒二十六年起又受南菁院長丁立鈞之聘,遙領閲卷之任。他因此曾發現江南鄉試有人抄襲南菁之文。二十八年十月初四日:『看江浙兩闈藝。江南副榜唐乃釗,其《元初用兵平西域》一篇,徑録南菁書院張葆元《漢通西域得失論》。據闈批:「本擬魁選,以首二藝多習見語,抑副。」不知第四藝剿襲更甚也』。發現書院課藝被鄉試闈藝抄襲,可算是課藝閲讀的特别發現。


五、課藝總集中的知識世界


清代書院課藝總集的内容,大致包括八股試帖、經史詞章、時務西學三類,其中後兩類總集近百種,對于瞭解清代後期書院的知識世界,具有較爲直觀的意義。這些總集,既有主要考課八股文的書院的小課集,如上虞《經正書院小課》、松江《雲間小課》、蘇州《正誼書院小課》、揚州《梅花書院小課》;也有博習經史詞章的書院的專集,和研習近代科學文化知識的書院的專集,如寧波《辨志文會課藝》、江寧《惜陰書院課藝》、武昌《經心書院集》、黄州《黄州課士録》、福州《致用書院文集》、昆明《經正書院課藝集》等;還有少數總集,將時文、古學、新學彙爲一編,如富陽《春江書院課藝》。
綜觀經史詞章、時務西學類的課藝題目,可以發現不同書院的知識重點多有區别。有的偏重經學,如杭州《詁經精舍八集》十二卷,前九卷皆是經解訓詁之作。題如《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解》《『夔曰』以下十二字兩篇重見説》《西旅獻獒解》《︿六月〉︿出車〉爲襄王時詩説》《士之弓合三而成規解》《舜歌南風解》《古者上卿下卿上士下士解》《延州來季子解》《『吾未嘗無誨焉』魯讀『誨』爲『悔』説》《接淅解》。後三卷爲賦、雜文和詩,題如《伊尹鳴殷周公鳴周賦》《大登高小登高賦》《中西學術源流考》《登葛嶺放歌》《蜂蝶問答》。這與詁經精舍『專試經解與碑版、考證諸作,即詩賦録取亦不多』,『課士首重經解,兼及策論、詩賦、雜文』的傳統是一脈相承的。
有的偏重詞賦,如江寧《惜陰書舍課藝》三卷,以詞章之學爲主:卷一賦,題如《擬楊炯︿渾天賦〉》《爲政猶沐賦『》《百官餞賀知章歸鏡湖賦》;卷二詩,包括樂府、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七言律、七言絶、試律,題如《擬謝元暉︿鼓吹曲〉》《擬曹子建︿贈丁儀〉》《擬東坡︿自金山放船至焦山〉》《顏魯公放生池懷古》《西瓜燈》;卷三騷、七、詔、策、啓、書、序、頌、論、銘,題如《擬淮南王︿招隱士〉》《七勖》《擬梁簡文帝︿與蕭臨川書〉》《楊嗣昌論》。這與惜陰書院掌教的個人趣味關係很大,歷來『主斯席者,率偏重詞賦』。
也有的具有綜合性,如富陽《春江書院課藝》,題有四類:四書文、五經文、雜文、算學。其中雜文居大半,既有《︿大學〉有『曾子曰』,︿中庸〉有『仲尼曰』,︿論語〉有『孔子曰』,與全書體例迥别,其義安在》《漢魏六朝三唐之詩皆本于︿三百篇〉,其間有詞意相合者,試詳證之》《歷代帝王建都之地形勢得失論》《歷代和戎得失歲幣多寡論》《諸葛亮治蜀、王猛治秦論》《自鐵木真爲蒙古大汗,至忽必烈滅宋,七十年間,拓地之廣,爲歷代所未有。試詳考之,並系以論》等傳統經史詞章題,也有《論專制共和政治之得失》《近人譯西書,有平等、平權、自由之説,試申其義》《西人稱地球吸月,月吸潮汐,其説然否》《拿坡侖似廿四史中何人》《滑鐵盧之役爲歐洲戰禍之結局論》《英入印度,主客之勢,衆寡之數,萬不相敵,竟轄其全境,果遵何術以致此》《英日聯盟于東亞損益何如》等時務西學題。作爲今存刊刻時間最晚的書院課藝總集,《春江書院課藝》可謂是世紀之交書院知識世界的典型反映。
很多書院都有閲讀指南。以史部爲例,主流傾向是優先讀紀傳體,尤重前四史。如福州鼇峰書院規約:『史則《史記》、兩《漢書》《三國志》必當熟看,庶得唐人三史立科之意。其餘歷代各史,視材質功力有餘及之可也』。廣州萬木草堂規定,讀史『先以四史,如有餘日,則以《晋書》《南北史》《隋書》繼之』。與之相應,在課藝總集的史學題中,前四史考得最多。以《漢書》題爲例:廣州《學海堂三集》有《讀︿漢書〉擬︿西涯樂府〉二十首》,寧波《浙東課士録》有《︿漢書·古今人表〉不著今人説》《︿漢書·外戚傳〉書後》,上海《求志書院課藝》有《︿漢書·藝文志〉分兵家爲四種,推其例于輿地家當有幾種》,蘇州《正誼書院課選二集》有《問︿漢書〉顏注得失》,南昌《經訓書院文集》有《書︿漢書·儒林傳〉後》,江陰《南菁文鈔三集》有《班固︿西域傳贊〉詆漢通西域之失,其言得失若何》等等。
與此同時,前四史之外的史學題也不少。如杭州《詁經精舍文集》有《南宋中興四將論》,寧波《辨志文會課藝初集》有《問漢唐宋各有分科取士之法,孰爲最善》,太倉《婁東書院小課》有《南宋張魏公論》、上海《求志書院課藝》有《︿五代史〉不立韓通傳是第二等文字説》,常州《龍城書院課藝》有《明初設立糧長論》,江陰《南菁文鈔二集》有《讀︿金史·交聘表〉》,江陰《南菁文鈔三集》有《宋太祖納女真貢馬論》,揚州《安定書院小課二集》有《近人作書多宗北魏,考之︿魏書〉,當日以書名者凡幾家,今有石刻流傳否》,武昌《經心書院續集》有《︿元史·儒學傳〉論》《明季東林復社論》,成都《尊經書院課藝三集》有《宋童貫約金攻遼、史嵩之約元攻金論》,常州《龍城書院課藝》有《日本稱中國曰支那,其義若何,始見何書,試道其詳》,《最新兩浙課士録》有《姚宋優劣論》《羅馬亂時甚于五代論》,《五大書院課藝》有《︿唐書〉︿宋史〉大食傳補注》《歷代商政與歐洲各國同異考》,《蘇省三書院課藝菁華》有《苻堅拿破崙第一優劣論》《國朝黄梨洲、顧亭林、王船山三先生論》等等。可知書院士子的實際閲讀,往往超出了最低限度的推薦書目,而接近于理想的閲讀要求。
考課題目的知識呈現,還有一個突出的現象,即特别注重鄉邦文獻。本來,吟詠地方風物,就是部分書院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蘇州的書院,寫《新修滄浪亭落成詩》;廣州的書院,寫《詠嶺南茶》;蕪湖的書院,寫《于湖棹歌》;武昌的書院,寫《夏日遊琴台記》;南昌的書院,寫《鄱陽湖十六韻》。但吟詠風物遠遠不夠,書院還鼓勵士子留意鄉邦文獻,因此課藝總集中有很多這樣的題目:《顏魯公治湖州政績考》,《和方孚若︿南海百詠〉》,《關中形勢考》《擬唐人︿登慈恩寺塔〉》,《沅郡各礦表》,《問福建茶市利弊》》),《黄州險要論》《湖北水利策》,《擬四川藝文志》,《姑蘇論詩絶句》,《讀吴梅村詩》等等。對于士子而言,鄉邦文獻具有特殊的親近感,最能引起共鳴的;賡續一地文化命脈的使命感,亦由此得以培植和提升。


六、關于《清代書院課藝總集叢刊》


《清代書院課藝總集叢刊》從存世的書院課藝總集中,選取一百三十餘種影印出版。選目注重綜合性、代表性。就課藝類型而言,既有八股試帖類總集,也有經史詞章類、時務西學類總集;就版本形態而言,以刊本爲主,也兼收部分稿本、鈔本;就成書時間而言,以光緒間課藝爲主,兼有嘉慶、道光、咸豐、同治間課藝;就書院所在地區而言,以華東爲主,兼及華南、華北、華中、東南、西北、西南地區。另外,少數頗具文獻價值的課藝别集或相關書院文獻,一併附録于後。
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

詁經精舍文集 (一) 卷一至卷六 清 阮元 輯  清嘉慶六年揚州阮氏琅嬛僊館刻本一


第二册

詁經精舍文集 (二) 卷七至卷十四 清 阮元 輯  清嘉慶六年揚州阮氏琅嬛僊館刻本一


第三册

詁經精舍文續集 八卷 清 羅文俊 訂 清同治十二年成都錦江書院重刻本一


第四册

詁經精舍三集 (一) 十一卷 清 俞樾 編次 清同治七年刻本一


第五册

詁經精舍三集 (二) 十一卷 清 俞樾 編次 清同治七年刻本一


第六册

詁經精舍三集 (三) 十一卷 清 俞樾 編次 清同治七年刻本一

詁經精舍四集 (一) 卷一至卷七 清 俞樾 編次 清光緒五年刻本三二五


第七册

詁經精舍四集 (二) 卷八至卷十三 清 俞樾 編次 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第八册

詁經精舍四集 (三) 卷十四至卷十六 續選一卷 清 俞樾 編次  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詁經精舍六集 (一) 卷一 清 俞樾 編次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三一五


第九册

詁經精舍六集 (二) 卷二至卷十二 清 俞樾 編次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一


第十册

詁經精舍七集 十二卷 清 俞樾 編次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一


第十一册

詁經精舍八集 十二卷 清 俞樾 編次 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七集 (一) 不分卷 清 吴左泉 鑒定 查亮釆 朱文炳 編校  清光緒十四年刻本四八一


第十二册

紫陽書院課藝七集 (二 ) 不分卷 清 吴左泉 鑒定 查亮釆 朱文炳 編校   清光緒十四年刻本一


第十三册

紫陽書院課藝九集 不分卷 清 沈壽慈 楊振鏣 編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一


第十四册

崇文書院課藝九集 不分卷 清 馬傳煦 許承綬 鄒在寅 編 清光緒十七年刻本一


第十五册

崇文書院課藝十集 不分卷 清 翁燾 許承綬 姚巳元 編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一


第十六册

湖舫課藝 八卷 試帖一卷 清 薛慰農 輯  清光緒二十年重印同治六年浙江實墨齋刻本一

敷文書院課藝六集 (一) 不分卷 清 張楨 嚴曾鑒 張景雲 編  清光緒十七年刻本二三七


第十七册

敷文書院課藝六集 (二) 不分卷 清 張楨 嚴曾鑒 張景雲 編  清光緒十七年刻本一

敷文書院課藝七集 (一) 不分卷 清 吴超 楊振鎬 許祥身 編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三五三


第十八册

敷文書院課藝七集 (二) 不分卷 清 吴超 楊振鎬 許祥身 編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一

學海堂課藝八集 (一) 不分卷 清 楊文瑩 輯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三七七


第十九册

學海堂課藝八集 (二) 不分卷 清 楊文瑩 輯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一

德潤書院課藝 不分卷 清 尹元煒 編 清道光元年刻本一七三


第二十册

月湖書院課藝 不分卷 清 呂子班 輯 清鈔本一


第二十一册

浙東課士録 四卷 清 薛福成 編 清光緒二十年薛氏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崇實書院課藝 (一) 卷一 清 陸廷黼 編  清光緒二十一至二十二年崇實書院刻本一


第二十三册

崇實書院課藝 (二) 卷二至卷四 清 陸廷黼 編  清光緒二十一至二十二年崇實書院刻本一


第二十四册

崇實書院課藝 (三) 卷五至卷六 清 陸廷黼 編  清光緒二十一至二十二年崇實書院刻本一


第二十五册

蕺山書院課藝 不分卷 清 馬傳煦等 輯 清同治七年刻本一

龍山書院課藝 不分卷 清 龍山書院 編 清刻本四四三


第二十六册

姚江龍山課藝初刻 不分卷 清 周來賓等 輯 清光緒十九年龍山書院刻本一

若溪書院課藝 不分卷 清 孫德祖 編 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五四三


第二十七册

九峰精舍文集 六卷 首二卷 清 王棻 編 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一


第二十八册

上海求志書院丙子春季課藝 不分卷 清 上海求志書院 輯 清光緒二年刻本一

上海求志書院丙子夏季課藝 不分卷 清 上海求志書院 輯  清光緒二年刻本二二九


第二十九册

上海求志書院丙子秋季課藝 不分卷 清 上海求志書院 輯 清光緒二年刻本一

上海求志書院丙子冬季課藝 不分卷 清 上海求志書院 輯  清光緒二年刻本三一五


第三十册

上海求志書院丁丑春季課藝 不分卷 清 上海求志書院 輯 清光緒三年刊本一

格致書院丙戌課藝 一卷 清 王韜 輯 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大文書局鉛印本二〇七


第三十一册

格致書院丁亥課藝 一卷 清 王韜 輯 清光緒十四年上海著易堂鉛印本一

格致書院戊子課藝 一卷 清 王韜 輯 清光緒十四至十五年弢園鉛印本一一三

格致書院己丑課藝 二卷 清 王韜 輯 清光緒十五至十七年弢園鉛印本二七九


第三十二册

格致書院庚寅課藝 二卷 清 王韜 輯 清光緒十六至十八年弢園鉛印本一

格致書院辛卯課藝 二卷 清 王韜 輯 清光緒十七至十八年弢園鉛印本三三三


第三十三册

格致書院壬辰課藝 二卷 清 王韜 輯 清光緒十八至二十年弢園鉛印本一


第三十四册

格致書院癸巳課藝 二卷 清 王韜 輯 清光緒十九至二十一年弢園鉛印本一

格致書院甲午課藝 二卷 清 王韜 輯  清光緒二十至二十四年格致書院鉛印本三七一


第三十五册

正誼書院課選二編 不分卷 清 朱珔 選 歐陽泉 編   清道光十五年刻本一


第三十六册

正誼書院課選三編 不分卷 清 朱珔 選 歐陽泉 編 清道光十六年刻本一


第三十七册

正誼書院課選四編 不分卷 清 朱珔 選 歐陽泉 編 清道光十八年刻本一


第三十八册

紫陽正誼課藝合選 不分卷 清 雪岑氏 編 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一


第三十九册

紫陽書院課藝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方其洪 程詒孫 編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一


第四十册

紫陽書院課藝續編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包桂生 編 清同治十三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三編 (一)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包桂生 編  清光緒二年刻本三〇七


第四十一册

紫陽書院課藝三編 (二)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包桂生 編  清光緒二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四編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方其洪 編 清光緒三年刻本一七九


第四十二册

紫陽書院課藝五編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程詒孫 編 清光緒四年刻本一

 

第四十三册

紫陽書院課藝六編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秦炳斗 編 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七編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陳灝 編 清光緒六年刻本二九七


第四十四册

紫陽書院課藝八編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程詒孫 編 清光緒七年刻本一


第四十五册

紫陽書院課藝九編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談鈞 編 清 清光緒八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十編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唐毓和 編 清光緒九年刻本二九七


第四十六册

紫陽書院課藝十一編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方泩 編 清光緒十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十二編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唐毓和 編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二九七


第四十七册

紫陽書院課藝十三編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沙駿聲 宗伯五 編  清光緒十二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十四編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程詒孫 編  清光緒十三年刻本二六九


第四十八册

紫陽書院課藝十五編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宗伯五 編 清光緒十四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十六編 (一)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包桂生 唐毓和 程詒孫 編  清光緒十七年刻本二九三


第四十九册

紫陽書院課藝十六編 (二)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包桂生 唐毓和 程詒孫 編  清光緒十七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十七編 不分卷 清 潘遵祁 鑒定 宗伯五 編  清光緒十八年刻本一三九

惜陰書院課藝 一卷 清 褚成博 鑒定 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二九五


第五十册

尊經書院課藝初刻 不分卷 清 薛時雨 編 清同治九年刻本一


第五十一册

尊經書院課藝二刻 不分卷 清 薛時雨 編 清光緒八年刻本一

尊經書院課藝三刻 不分卷 清 薛時雨 編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二四七


第五十二册

尊經書院課藝四刻 (一) 卷一至卷二 清 薛時雨 編 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第五十三册

尊經書院課藝四刻 (二) 卷三至卷四 清 薛時雨 編 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第五十四册

尊經書院課藝四刻 (三) 卷五至卷六 清 薛時雨 編 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第五十五册

尊經書院課藝五刻 (一) 不分卷 清 薛時雨 編 清光緒九年刻本一


第五十六册

尊經書院課藝五刻 (二) 不分卷 清 薛時雨 編 清光緒九年刻本一


第五十七册

尊經書院課藝六刻 不分卷 清 薛時雨 編 清光緒刻本一


第五十八册

鍾山尊經書院課藝合編 不分卷 清 秦際唐等 輯 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第五十九册

鍾山尊經書院課藝補編 不分卷 清 秦際唐等 輯 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鍾山書院乙未課藝 不分卷 清 梁星海 輯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二九九


第六十册

龍城書院課藝 經古精舍課藝一卷 致用精舍課藝一卷 (一)   清 華若谿 繆荃孫 同輯 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一


第六十一册

龍城書院課藝 經古精舍課藝一卷 致用精舍課藝一卷 (二)  清 華若谿 繆荃孫 同輯 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一


第六十二册

龍城書院課藝 經古精舍課藝一卷 致用精舍課藝一卷 (三)  清 華若谿 繆荃孫 同輯 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一


第六十三册

龍城書院課藝 經古精舍課藝一卷 致用精舍課藝一卷 (四)  清 華若谿 繆荃孫 同輯 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一


第六十四 册

龍城書院課藝 經古精舍課藝一卷 致用精舍課藝一卷 (五)  清 華若谿 繆荃孫 同輯 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一


第六十五册

南菁講舍文集 六卷 清 黄以周 輯 清光緒十五年刻本一


第六十六册

南菁文鈔二集 六卷 清 黄以周等 輯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一


第六十七册

南菁文鈔三集 (一) 卷一至卷八 清 丁立鈞 輯 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一


第六十八册

南菁文鈔三集 (二) 卷九至卷十六 清 丁立鈞 輯 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一


第六十九册

安定書院小課二集 不分卷 清 錢振倫 評選 清光緒十三年刻本一

梅花書院課藝三集 (一) 不分卷 清 晏端書 評選 清光緒八年刻本二三五


第七十册

梅花書院課藝三集 (二) 不分卷 清 晏端書 評選 清光緒八年刻本一


第七十一册

安梅書院觀風選存 一卷 清 完顔麟慶 輯 清道光二十年四並堂刻本一

廣陵書院課藝 不分卷 清 范淩 選 清光緒六年揚州鎔鑄樓鉛印本一七五


第七十二册

寶晋書院課藝 不分卷 清 佚名 編 清稿本一

端溪書院課藝 一卷 清 趙啟襄 輯 清嘉慶二十一年刊竹崗齋九種本三一五


第七十三册

學海堂集 (一) 卷一至卷八 清 阮元 輯 清道光五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七十四册

學海堂集 (二) 卷九至卷十六 清 阮元 輯 清道光五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七十五册

學海堂二集 (一) 卷一至卷八 清 吴蘭修 輯 清道光十八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七十六册

學海堂二集 (二) 卷九至卷十一 清 吴蘭修 輯 清道光十八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七十七册

學海堂二集 (三) 卷十二至卷十五 清 吴蘭修 輯 清道光十八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七十八册

學海堂二集 (四) 卷十六至卷二十二 清 吴蘭修 輯  清道光十八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七十九册

學海堂三集 (一) 卷一至卷七 清 張維屛 輯 清咸豐九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册

學海堂三集 (二) 卷八至卷十四 清 張維屛 輯 清咸豐九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一册

學海堂三集 (三) 卷十五至卷二十四 清 張維屛 輯 清咸豐九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二册

學海堂四集 (一) 卷一至卷五 清 金錫齡 輯 清光緒十二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三册

學海堂四集 (二) 卷六至卷十一 清 金錫齡 輯 清光緒十二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四册

學海堂四集 (三) 卷十二至卷十六 清 金錫齡 輯 清光緒十二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五册

學海堂四集 (四) 卷十七至卷十九 清 金錫齡 輯 清光緒十二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六册

學海堂四集 (五) 卷二十至卷二十三 清 金錫齡 輯  清光緒十二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七册

學海堂四集 (六) 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八 清 金錫齡 輯  清光緒十二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八册

羊城課藝 四卷 清 陳其錕 選編 清咸豐元年芸香堂刻本一


第八十九册

菊坡精舍集 (一) 卷一至卷八 清 陳澧 輯  清光緒二十三年羊城西湖街富文齋刻本一


第九十册

菊坡精舍集 (二) 卷九至卷二十 清 陳澧 輯  清光緒二十三年羊城西湖街富文齋刻本一


第九十一册

廣雅書院文稿 (一) 不分卷 清 佚名 輯 清鈔本一


第九十二册

廣雅書院文稿 (二) 不分卷 清 佚名 輯 清鈔本一


第九十三册

鳳山書院課藝 (一) 不分卷 清 李翹芬 編 清光緒二十六年刻本一


第九十四册

鳳山書院課藝 (二) 不分卷 清 李翹芬 編 清光緒二十六年刻本一


第九十五册

金臺書院課藝 不分卷 清 徐鏞 輯 清道光十三年刻本一


第九十六册

金臺書院課士録二集 不分卷 清 張集馨 選 清光緒四年刻本一


第九十七册

金臺書院作文本 不分卷 清 佚名 撰 清鈔本一

蓮池書院肄業日記 (一) 卷一至卷五 清 黄彭年 輯 清光緒五年刊本三三


第九十八册

蓮池書院肄業日記 (二) 卷六至卷十 清 黄彭年 輯 清光緒五年刊本一


第九十九册

學古堂日記 (一) 不分卷 清 雷浚 汪之昌 選 吴履剛等 編  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〇册

學古堂日記 (二) 不分卷 清 雷浚 汪之昌 選 吴履剛等 編  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一册

學古堂日記 (三) 不分卷 清 雷浚 汪之昌 選 吴履剛等 編  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二册

學古堂日記 (四) 不分卷 清 雷浚 汪之昌 選 吴履剛等 編  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三册

學古堂日記 (五) 不分卷 清 雷浚 汪之昌 選 吴履剛等 編  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四册

學古堂日記 (六) 不分卷 清 雷浚 汪之昌 選 吴履剛等 編  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五册

學古堂日記 (七) 不分卷 清 雷浚 汪之昌 選 吴履剛等 編  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六册

學古堂日記 (八) 不分卷 清 雷浚 汪之昌 選 吴履剛等 編  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七册

蘆臺課藝 (一) 不分卷 試帖一卷 清 管遹羣 編  清道光十七年京都琉璃廠榮林齋刻本一


第一〇八册

蘆臺課藝 (二) 不分卷 試帖一卷 清 管遹羣 編  清道光十七年京都琉璃廠榮林齋刻本一


第一〇九 册

蘆臺課藝 (三) 不分卷 試帖一卷 清 管遹羣 編  清道光十七年京都琉璃廠榮林齋刻本一


第一一〇册

會文書院課藝初刻 不分卷 清 赫舍里·如山 編 清光緒七年刻本一


第一一一册

萍鄉課士新藝初編 四卷 清 顧家相 編 清光緒二十七年會稽顧氏萍鄉縣署刻本一


第一一二册

萍鄉課士新藝續編 四卷 清 顧家相 編 清光緒二十八年會稽顧氏萍鄉縣署刻本一


第一一三册

關中書院課士詩 四卷 清 路德 輯 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一

關中書院課士賦 (一) 卷一 清 路德 輯 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三二一


第一一四册

關中書院課士賦 (二) 卷二至卷四 清 路德 輯 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一

關中書院試帖 一卷 清 陳僅 編 清道光三十年刻本二七三


第一一五册

關中書院課藝 (一) 不分卷 清 柏景偉 選編 清光緒十四年刻本一


第一一六册

關中書院課藝 (二) 不分卷 清 柏景偉 選編 清光緒十四年刻本一


第一一七册

關中書院課藝 (三) 不分卷 清 柏景偉 選編 清光緒十四年刻本一


第一一八册

城南書院課藝 七卷 補遺一卷 清 陳本欽 編 清咸豐四年刻本一


第一一九册

校經堂二集 九卷 清 陸寶忠 訂 清光緒十四年刻本一


第一二〇册

嶽麓書院課藝 四卷 清 徐棻 編 清光緒十八年半學齋刻本一


第一二一册

鼇峰課藝初編 不分卷 郭伯蔭 編 清咸豐五年福州鼇峰書院刻本一

致用書院文集光緒丁亥年 不分卷 清 致用書院 編  清光緒致用堂惟半室刻本四一九


第一二二册

致用書院文集光緒戊子年 不分卷 清 致用書院 編 清光緒致用堂惟半室刻本一

致用書院文集光緒己丑年 不分卷 清 致用書院 編  清光緒致用堂惟半室刻本二〇九


第一二三册

致用書院文集光緒庚寅年 不分卷 清 致用書院 編 清光緒致用堂惟半室刻本一

致用書院文集光緒辛卯年 不分卷 清 致用書院 編  清光緒致用堂惟半室刻本一九三


第一二四册

南屏課藝 不分卷 清 沈鎔經 輯 清光緒四年靈山書院刻本一

紫陽課藝約選 不分卷 清 汪宗沂 編 清光緒十七年刻本一七五


第一二五册

經心書院續集 (一) 卷一至卷五 清 譚獻 輯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一


第一二六册

經心書院續集 (二) 卷六至卷十二 清 譚獻 輯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一


第一二七册

黄州課士録 八卷 題辭一卷 清 周錫恩 編 清光緒十七年黄郡刊本一


第一二八册

郢中課藝 二卷 清 宋承麟 輯 清光緒十三年刻本一

鸞翔書院課藝 不分卷 清 楊延俊 選 清光緒鉛印本二〇三


第一二九册

尊經書院初集 (一) 卷一至卷三 清 王闓運 輯 清光緒十年四川省城刻本一


第一三〇册

尊經書院初集 (二) 卷四至卷六 清 王闓運 輯 清光緒十年四川省城刻本一


第一三一册

尊經書院初集 (三) 卷七至卷九 清 王闓運 輯 清光緒十年四川省城刻本一


第一三二册

尊經書院初集 (四) 卷十至卷十二 清 王闓運 輯 清光緒十年四川省城刻本一


第一三三册

尊經書院二集 (一) 卷一至卷三 清 伍肇齡  閲選  清光緒十七年尊經書局刻本一


第一三四册

尊經書院二集 (二) 四至卷八 清 伍肇齡  閲選 清光緒十七年尊經書局刻本一


第一三五册

蜀秀集 (一) 卷一至卷三 清 譚宗浚 輯 清光緒二十三年成都尊經書院刻本一


第一三六册

蜀秀集 (二) 卷四至卷五 清 譚宗浚 輯 清光緒二十三年成都尊經書院刻本一


第一三七册

蜀秀集 (三) 卷六至卷八 清 譚宗浚 輯 清光緒二十三年成都尊經書院刻本一


第一三八册

蜀秀集 (四) 卷九 清 譚宗浚 輯 清光緒二十三年成都尊經書院刻本一

滇秀集初編 四卷 附雜文一卷 清 許印芳 編 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二七九


第一三九册

經正書院課藝二集 六卷 清 陳榮昌 編 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一


第一四〇册

經正書院課藝三集 (一) 卷一至卷二 清 陳榮昌 編 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一


第一四一册

經正書院課藝三集 (二) 卷三至卷六 清 陳榮昌 編 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一


第一四二册

經正書院課藝四集 (一) 卷一至卷三 清 陳榮昌 編 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一


第一四三册

經正書院課藝四集 (二) 卷四至卷六 清 陳榮昌 編 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一

各省課藝汇海 (一) 論語上十卷 論語下十卷 大學四卷 中庸四卷 孟子上三卷  孟子中二卷 孟子下三卷 目録七卷 清 擷雲腴山館 輯  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三六九


第一四四册

各省課藝汇海 (二) 論語上十卷 論語下十卷 大學四卷 中庸四卷 孟子上三卷  孟子中二卷 孟子下三卷 目録七卷 清 擷雲腴山館 輯  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四五册

各省課藝汇海 (三) 論語上十卷 論語下十卷 大學四卷 中庸四卷 孟子上三卷  孟子中二卷 孟子下三卷 目録七卷 清 擷雲腴山館 輯  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四六册

各省課藝汇海 (四) 論語上十卷 論語下十卷 大學四卷 中庸四卷 孟子上三卷   孟子中二卷 孟子下三卷 目録七卷 清 擷雲腴山館 輯  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四七册

各省課藝汇海 (五) 論語上十卷 論語下十卷 大學四卷 中庸四卷 孟子上三卷  孟子中二卷 孟子下三卷 目録七卷 清 擷雲腴山館 輯  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四八册

各省課藝汇海 (六) 論語上十卷 論語下十卷 大學四卷 中庸四卷 孟子上三卷  孟子中二卷 孟子下三卷 目録七卷 清 擷雲腴山館 輯  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四九册

各省課藝汇海 (七) 論語上十卷 論語下十卷 大學四卷 中庸四卷 孟子上三卷  孟子中二卷 孟子下三卷 目録七卷 清 擷雲腴山館 輯  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〇册

各省課藝汇海 (八) 論語上十卷 論語下十卷 大學四卷 中庸四卷 孟子上三卷  孟子中二卷 孟子下三卷 目録七卷 清 擷雲腴山館 輯  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一册

各省課藝汇海 (九) 論語上十卷 論語下十卷 大學四卷 中庸四卷 孟子上三卷  孟子中二卷 孟子下三卷 目録七卷 清 擷雲腴山館 輯  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二册

各省課藝汇海 (十) 論語上十卷 論語下十卷 大學四卷 中庸四卷 孟子上三卷  孟子中二卷 孟子下三卷 目録七卷 清 擷雲腴山館 輯  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三册

各省課藝汇海 (十一) 論語上十卷 論語下十卷 大學四卷 中庸四卷 孟子上三卷  孟子中二卷 孟子下三卷 目録七卷 清 擷雲腴山館 輯  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四册

各省課藝汇海 (十二) 論語上十卷 論語下十卷 大學四卷 中庸四卷 孟子上三卷 孟子中二卷 孟子下三卷 目録七卷 清 擷雲腴山館 輯   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五册

各省課藝汇海 (十三) 論語上十卷 論語下十卷 大學四卷 中庸四卷 孟子上三卷  孟子中二卷 孟子下三卷 目録七卷 清 擷雲腴山館 輯  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六册

各省課藝汇海 (十四) 論語上十卷 論語下十卷 大學四卷 中庸四卷 孟子上三卷  孟子中二卷 孟子下三卷 目録七卷 清 擷雲腴山館 輯  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七册

各省課藝汇海 (十五) 論語上十卷 論語下十卷 大學四卷 中庸四卷 孟子上三卷  孟子中二卷 孟子下三卷 目録七卷 清 擷雲腴山館 輯  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八册

中西時務課藝彙編初集 不分卷 清 張海邨 鑒定 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一

詁經精舍自課文 二卷 清 俞樾 編次 清末刻弟一樓叢書本七五

紫陽書院題解 不分卷 清 廖鴻章 撰 清刻本一六三

學海堂丁亥課士録 不分卷 清 翁心存 輯 清稿本二八五

菊坡精舍課卷 一卷 清 金佑基 撰 清末稿本三二九

菊坡精舍課卷 一卷 清 劉己千 撰 清末稿本三四三


第一五九册

廣雅書院諸生課題 一卷 清 廖廷相 輯 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一

廣雅書院東省諸生夏季功課部 一卷 清 廣雅書院 編 清鈔本四四九


第一六〇册

蓮池書院月課文 不分卷 清 劉登瀛 撰 清光緒寫本一

蓮池書院試卷 一卷 清 劉彤儒 撰 清光緒鈔本二〇九

致用書院文集續存 不分卷 清 王元穉 編 一九一六年無暇逸齋叢書鉛印本二二一

超山書院課程 一卷 清 徐繼畬 撰 清咸豐退密齋刻本三四九




推荐语


1、书院是当代传统文化研究与复兴建设的热点,本书是清代书院课艺文献的整理汇刊。

2、清代是书院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据邓洪波教授统计,清代书院共计五千八百三十六所,是唐至明代书院总和的近两倍。

3、清初书院承明代之余绪,以讲学为主。至雍正、乾隆年间,考课逐渐盛行;嘉道以后,考课成为书院最主要的事业,而讲学几近废弛。因此遗存下来大量的课艺总集文献,是研究书院教育史的重要史料。

4、本书是武汉大学鲁小俊教授所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项目“清代书院课艺整理与研究”(编号19VJX095)的阶段性成果。

采薇阁书店
文化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