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Andreas Grüntzig 开发了“经皮腔内扩张”技术并使用第一例球囊血管成形术,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开启了介入医学的新时代,并塑造了现代冠脉疾病介入治疗的方法。该领域的研究促进了对冠脉疾病病理生理学的深入理解,并推动了治疗技术的发展。球囊成形术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ISR)风险高,促使人们开发遏制晚期管腔丢失的治疗新方法。
近期,来自Galway University Hospital和Ireland University of Galway的Aiden Kenny 和 Faisal Sharif在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he Expanding Role of Drug-Coated Balloons and Endothelial Dynamic Strain Assess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De Novo 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的社论文章。
该文评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信雷团队,应用基于冠脉造影的内皮动态应变(EDS)技术,用于比较不同大小冠脉经药球治疗的内皮力学状态差异,以尝试识别药球干预大血管病变的预后风险影响,并指出EDS技术在评估小血管中具有一定价值,可能有助突破于当前实践的局限性,如血管造影的视觉评估。
作者强调了DCB在大血管新发病变中的治疗潜力,但其长期疗效和临床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合新技术来评估。
CVIA近期文章推荐
欢迎投稿CVIA研究专栏《心血管疾病创新技术和器械设备的极早期研究》
【CVIA原创研究】心力衰竭发病年龄与全因死亡的关系:开滦研究
【CVIA研究快报】退行性二尖瓣返流对TAVI预后及适应症的影响
【CVIA原创研究】血清硒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来自2009-2018年NHANES健康和营养调查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