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八道 |在社交场合里成为宜人的I人。

情感   2024-06-17 12:04   中国香港  
(关注姐妹瓜,这是我们第440篇原创)

#0

引子


Hello大家好呀!广东连续几周大暴雨,心情也变得湿哒哒的,思考了很久要给大家写点什么轻松的话题。上一篇简单聊了一下竞争到合作的思维转变给我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哪些改变,有朋友在阅读完全文后私聊我,说这一篇里「战略」很多,但没有太多「战术」的指导,一个大I人要怎么突破社交的第一道防线去认识新朋友?

 

得了朋友的灵感,我决定在周一更新一篇社交方法论文章。联结他人是我们最看重的价值观之一,而认识新朋友这件事我们也是从毫无头绪到慢慢成为舒适区里的事情。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些切实可行的工具,虽说不能让你们一下子从I转E,但至少也能成为社交场合里一个宜人的I人吧。


#1

是什么样的人?讲个故事吧


故事是一个平平无奇的社交工具包,但很多人忽略了它的巨大价值。上周父亲节我们回家陪父母,饭间聊起许多工作里认识的人,我爸妈总是会问我,你觉得TA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大可以抛出一堆似懂非懂的形容词:内向、敏感、大方、善于察言观色……但这些词无济于让他们去感受一个人真实的人格魅力。于是我的讲述总是从一个故事开始:「我跟你们说一件事你就知道了……」故事讲完,他们内心就能勾勒出一个大致鲜活的形象了。

 

也许因为本科读的是人文专业,也爱读许多文学作品,我总是刻意训练自己讲故事的能力。一个普通的日常片段要怎么讲得有趣精彩,一段微妙的心理状态要怎么通过叙述变得具体可感,一个人要怎么描述才能鲜活而跃然于眼前。这个看起来像是中学语文所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正在许多人身上流失,所以社交才会变得「尬不可言」,而我们也总会感觉对方枯燥无趣。

 

最近读的一本把日常写得非常精彩的书!强推~


我们每个月会办一个读书会,其实这是非常宝贵的「sell」自己的机会。倒不是要大家别有目的地孔雀开屏,但难得大家牺牲周末的大半天其实不就是为了能认识些志趣相投的新朋友吗?可惜的是,我们观察过很多场活动,并不是每个人都很乐意或擅长展示自己。

 

前段时间我们办了一场无主题书本分享,其中一个朋友问一位刚分享完的女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呢?」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下一节会具体聊),可以让话题围绕女生本人延展开去。结果这个女生连连摇头摆手:「我今天来是分享书的,还是把关注点放在书本上吧」。


我看得出朋友眼里的兴致顿时暗淡了下去。在社交场合里如果你没有故事讲述的意识,那即便你向外输出了许多内容,大家回去后也依然很难对你本人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相反,故事里其实藏着许多个人的喜好、特质、价值观,你通过讲一个故事就能让大家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点对于面试者而言也是屡试不爽。

 

平时我也兼职帮很多本科毕业生申请北美的top院校研究生,申请的时候重头戏是一个叫做Personal Statement的个人陈述文档。每次学生交给我看的初稿都让我哭笑不得,大家谈及为何要读公共卫生,高频理由都是因为疫情,或我要如何未来给社会创造价值。说实话,面试官看到这样的陈述要怀疑是AI写的吧。

 

我每次会花很长时间跟学生聊天,聊他的生活、经历、感悟和思考。我最后会选择有趣的故事作为Personal Statement的起头,这个故事没有直接说出那些宏伟的热情的愿景,但每个细节都在传达一个信息:这个学生为什么喜欢而且适合这个专业。

 

大家下次可以尝试在自己亲密的人面前练习一下故事叙述的能力,把一件小事也能说得妙趣横生。也推荐一个很热门的播客叫「凹凸电波」,里面的主播真的有非常强大的讲故事的能力,谁又能拒绝如此有趣的灵魂呢?


这档播客真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快乐源泉!

 

#2

对他人保有好奇


识我们的朋友总是评价,我和小伞是「问题少女」,因为我们总是对别人有源源不断的问题。四月份我们在港中文深圳校区做TED演讲,接待我们的是几个大一大二的学生。学生们原本对我们有很多好奇,想跟我们取经如何找实习、做就业规划等等。结果我俩直接「反客为主」,抓着学生们问了一堆问题:你们专业课都是怎么上的?在华为实习的体验怎么样?年轻人现在的工作观是如何的?我感觉,我们面对任何人脑海里都会自动冒出无数的问题……

 

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真的是好奇心特别重的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如此不同,而限于精力时间的匮乏,我们只能体验自己的一种人生。但所幸我们拥有社交的能力,跟别人聊天总是能填补我们对不同人生选择的想象。

 

前面我们提到了讲故事的能力,大家不要误会,这不代表在一段对话中你就逮着机会无限输出。一个懂得社交的人知道如何把握节奏,在对话里适当地让对方成为主角,把讲故事的机会留给别人。我遇到过在社交里说个不停的人,即便TA偶尔停下来问你一个问题,那也只是为了TA的下一段输出作铺垫。他们并不真正关心他人的感受和经历。

 

对他人保有好奇不意味着单纯提问就够了,它需要你全神贯注于当下的对话中,能在对方的故事里找到合适的引子衔接到接下来的话题中。有些朋友可能觉得,跟一些明显与自己不同的人聊天(比如大一本科生)会不会是浪费时间。我觉得我对他人保有好奇是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每个人的见解和经历都能潜在地填补我的认知盲区。当然,这个假设也被无数次愉快的聊天所验证。

 

这也许跟早年我做学生记者的经验有关,每次找不同的信源做采访都会让你对同一个事件有更多维度的认识和思考,而这些是靠自己有限的认知资源很难获取的。

 

所以下一次在你对他人的讲述兴致寥寥时,尝试想象一下你是一个记者,而对方是个源源不断的素材库。只有当你对对方真正产生兴趣了,这个聊天也才会真正变得有趣起来。


和不同年龄段的朋友聊天总是能收获非常多新鲜的见解

 

#3

从「偷感」到「献感」


文章的最后,我想再简单聊聊如何跟比自己厉害的人聊天。这里的厉害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指的是比你经验丰富的前辈、领域内的专家、或任何你认为TA身上有你所珍视的品质的人。

 

最近网络上很流行「偷感」这个词,一个「偷感」很重的人指的是在社交场合里显得偷偷摸摸,紧张扭捏的状态。我跟一个香港朋友分享这个网络新词,他说「偷感」是不是指感觉自己从别人那里偷来了时间,而自己对他人毫无价值?我拍手称妙,朋友的比喻一下子点出了社交里的要害。

 

我其实曾经也是个「偷感」很重的人,那时候自己刚刚研究生毕业,既没经验也没世面,单是跟授课老师聊天就要心惊胆战大半天。那时候我爸跟我说,和再厉害的人聊天都要明白,对方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他也是吃五谷杂粮,不要觉得对方有多特殊。那时候靠着这样的心理暗示挺过了几场面试,但还是会不经意间露怯,被别人注视的时候忍不住大脑空白。



随着阅历和能力的提高,好像慢慢就释怀了。去年我在温哥华开会,下半年又在伦敦生活了三个多月,我数次主动邀约领域内很厉害的教授跟他们见面聊天。很神奇的是,我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感到紧张了。更神奇的场面是,我对着一个理论物理学的荣誉教授愉快地介绍着我们领域内的随机分组实验是如何操作的……

 

我后来明白了,跟任何比自己厉害的人聊天都首先要明白,你不是从对方身上偷时间。相反,你是在用自己独特的体验、知识和经验,给对方贡献你宝贵的时间。一旦你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你就不会再感觉这次聊天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对方所了解的事情其实也是有限的,总有些事情是你知道而他不知道的。

 

「献感」这个词听起来可能不太妥帖,但希望大家下次在社交中感到紧张时就想起这个词。你不是个小偷,相反,你应该是一个价值赋能者。

 

絮絮叨叨了很多我们在社交中的方法和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去一些启发。成为一个让大多数人喜欢的人,比成为一个能力超群者要重要得多。而能否做成这件事本身,是体现个体能力的最佳试金石。我希望你们都能拥有这样的能力,也能如下图所说,「众藤相聚」,拥有许多优质的朋友~


昨天爬山遇到了「众藤相聚」的路牌,太适合做今天的ending啦~


各位I人也欢迎来约姐妹瓜线下见面呀!

姐妹瓜的生活谈资
我们是一双叕双胞胎,想和更多的朋友心有灵犀,产生共鸣~希望我们的日常感悟和干货,能启发大家思考,让你们爱上用文字记录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