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子
Hello大家好呀!上周刚跨时区跟欧洲的学者们办完一场学术会议,有一些「新鲜滚热辣」的见解想跟大家分享。今天这篇文章简单论证一个有违直觉的观点:做太多自我反思为什么弊大于利?
#1
从「问题」意识到「解决」意识
上周的学术会议总共两天,第一天可能因为会议时间的关系(英国时间早上八点),我们的参与者流失率还挺高的。会议结束后已经是香港时间凌晨1点了,但我还是坚持留下来开复盘大会。
原本我是带着复盘和反思问题的心态参加的,于是当教授问我,「Ripple,你要不谈谈今天你对会议的看法?」,我忙不迭地列出了一堆我在会议上发现的问题:大家的参与度不够,我们互动平台太多参与者可能感觉混乱,嘉宾的时间把控不到位,结束了演讲后留给观众提问的时间不多……
教授礼貌地打断了我,说:「Please focus on solutions, not the problems.」(请你关注解决办法,而不是罗列问题)。我一下愣住了,这不是复盘会吗,不就是来反思今天活动流程有什么问题吗?另外一个年轻学者见我面面相觑及时解围,他鼓励大家思考,以往我们所举办的活动里有没有做得特别好的地方。
能跟喜欢的学者们一起工作真的收获良多!
我工作第一年也独立组织了一场大型比赛,于是我将信将疑地回忆起当初的「高光」时刻。那场比赛流程更复杂,涉及的参与者和嘉宾人数众多。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当时鼓励大家如果还没有讨论尽兴,可以移步到另外一个在线平台接着跟嘉宾互动。
我把这个观点抛出,复盘会的气氛立刻变得活跃起来。有教授接着说,我们去年的线上会议有主持人团队,这些主持人可以在这个在线平台上更结构化地引导参与者把话题深入下去。另外一个教授也兴奋地补充道,我自己学校的会议里有个很好的提示服务,在zoom会议期间会有后台主持人一直在聊天室鼓励大家移步到在线平台参与深入讨论。
那天我们的复盘会只开了半小时就高效结束,但半小时后,我们已经整理出了一份有关改善第二天会议的解决方案。我在想,假如那个教授没有及时把我们从反思问题带到脑暴方案的方向上,也许一个小时后我们会带着一长串的问题清单接着头疼……
这个事情对我启发很大,我一直觉得进步的前提是反思,但我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假如过往的经历是失败的,你一直反思自己的失败并不一定能把你带到正确的道路上去。但这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到今天才被我真正思考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人有天然的消极偏见。也就是说,我们会更关注自己失败的经历而不是成功的经历。有时候一个人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成功经历里还会有「安于现状」的风险,回顾成功而非失败往往被认为是阻碍进步的主要因素。
但真的如此吗?
活动结束后教授专门写邮件表达感谢,内心还是有点小开心的~
#2
建立你的「亮点」素材库
最近在读希思兄弟的《行为设计学》系列,我对其中一个故事印象格外深刻。
斯特宁(Jerry Sternin)是国际慈善组织“救助儿童会”的负责人,1990年越南政府邀请他前往越南村庄协助改善当地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当时他的KPI只有一个,那就是6个月内对当地儿童营养状况作出显著的改善。
暂停5秒想想,假如你是斯特宁,你会怎么做?
我猜很多人会提出一些「纲领性建议」,正如我们平时所读的科研报告或白皮书:营养不良是一系列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卫生状况、生活贫困、缺乏清洁饮用水,居民的营养知识水平不高等。问题确实是这些问题,但这些「纲领性总结」有一个问题,用当下时兴的话说就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我们只有六个月的时间,我们没办法一一突破这些结构性问题的瓶颈,那要从哪里下手?
斯特宁很聪明,他选择四处拜访农村,分别测量各村孩子的身高体重,并把这些数据按组归总。当这些数据被归纳分类以后,有趣的图景出现了——有一些家庭经济水平非常差,但孩子却长得更高更壮。也就是说,报告或直觉里所认为的贫穷和营养之间的负向关系可能是虚假的。那这些贫穷的家庭是怎么养育出了健康的孩子的?
Jerry Sternin在村庄拜访孩子
斯特宁接下来做了个案访谈,他的策略转向为找到当地社区里的亮点家庭,研究他们的成功实践并在全社区推广开去。第一步,他收集了村子里每户人家普遍的营养实践,即大部分家庭一天只给孩子吃两顿饭,吃的是易于消化的单种食材。
第二步,他系统地总结了亮点家庭的案例,排除一些并不适宜大范围推广的个案。比如某个孩子家里的舅舅家境良好,经常给这个孩子额外加餐。
最后一步,他一头扎入了那些亮点案例。通过研究成功案例斯特宁发现了有趣的规律,比如这些家庭一天给孩子喂4顿饭,进食总量不变但分多次完成。这是因为孩子的消化系统其实还没成熟,他们一次性不能消化过多食物。另外,亮点家庭的食物供给会更多元,他们会从稻田里采集小虾小蟹掺在孩子的米饭里。他们还会在米饭中加入甘薯叶,为孩子补充维生素。
要知道斯特宁是外国人,他靠自己根本不可能想得出这些本地化的饮食方案。但这些亮点家庭提供了创意的问题解法,且是低成本可大规模推广的饮食方案。故事的结局是,六个月后,当地65%的儿童营养状况得到了改善。研究人员继续收集了斯特宁离开后才出生的孩子信息,发现这种有益的改善还在坚持下去。
这个故事对我最大的启发是,我们应该关注亮点而非失败,我们甚至应该为自己建立「亮点素材库」,方便日后止步不前的时候随时调取。假如你总是起床失败,与其反思是不是自己太懒自制力太差,不如问问身边那些能坚持起来的朋友是怎么做到的。也许他们的方案很简单:把手机放在需要下床才能关掉的位置,起来后立刻打开窗帘让日光沐浴全身,在手机旁贴一个便利贴:冰箱里有你昨晚买的麻薯面包早餐,快来享用吧!(这个故事是我本人的真实案例,靠朋友的方法已经成功早起一周哈哈)
#End
追求快乐的进步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心理学上的两种状态。Rumination指的是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压力和失败中,不断思考哪里出了问题。Savoring指的是一种相反情况,即沐浴在自己的成功里并充分享受这份成功的喜悦。我们总觉得走出舒适圈是痛苦的过程,进步必然先经历自我反思的漫长磨练,但今天我们想给大家提供另一种思路:获得进步的方法也可以是快乐的,美好的,积极向上的,要实现这个,就要先放下对过度自我反思的执念。
前段时间写的文章获得了很多朋友关注(错过的朋友可以回顾:胡说八道 | 「职场中年」不想卷了,只想要聪明地努力。)很多人问我其中一个观点,反复练习为什么不必然能带来完美?我想这篇文章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因为反复练习很多时候建立在rumination上,它是背着沉重的失败负重前行,而不是跳出自我认知的局限,去积极探索新道路的可能。
希望大家的口袋里都有满满的高光素材,希望你们也能常常虚心请教别人的成功经验。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问题清单,而是一个清晰可行的行动计划。
我们也鼓励大家给我们私信或者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高光时刻。如果故事素材丰富,我们考虑出一篇读者高光分享的短文,让更多朋友从相互学习中受益。周一加油!
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