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子
Hello大家好呀!这是姐妹瓜写作的第七个年头了,也是大家陪伴我们的第七年。年末总结想了许久,文档开了又删,无论如何落笔都觉得有失妥当。大抵是因为2022年对许多人来说底色总是惶茫,肉身与时代撞击,命运终也成了无解。在这样新旧交替的混沌交点上我们不知道应如何书写过去,又该怎样期待未来。
商讨许久,发现大概只有一样事情无比确定——确定它所带来的喜悦与能量;确定它在2022给我们带来的所有治愈,以及2023仍会持续带来的温暖与光芒;确定它值得在这个万念俱灰的当下,拿出来总结、书写与分享。2022年一月份伞子姐姐写了一篇有关读书的分享,我们也将读书作为2022年的收官之作。是无心,但也是潜意识中的私心吧。至少,这被书包围的一年即便有过许多暗淡时日,也总还是有值得留恋的好时光。
以下分享我们这一年看过的书,以及书在我们心中生长出的力量。由于我和伞子姐姐的书单加起来太长,所以分上下两篇发出。上篇是胡子妹妹的荐书分享,明天同一时间会发出下篇伞子姐姐的读书分享。我们的记录将以随笔展开,文末会整理出完整书单供大家参考~
分享在小窝里的阅读时刻~
#1
关于身体的一切
今年看了好多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书籍,一来肯定是「职业病」作祟,二来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真的稍有不注意就开始全面接收来自身体的求救信号。
我知道内地的很多小伙伴都刚刚经历了病毒感染,或目前仍在康复阶段,一个朋友跟我说已经好长时间没这样大病一场了,感觉整个人都通透了,宛若新生。他说这句话带着玩笑的意味,我内心深处却无比认同。随着年龄渐长,恐怕处理各种病痛亦或亲朋好友的病痛是我们必经的人生课题吧。
有些朋友发烧到38度,骂骂咧咧地打电话来跟我诅咒病毒,我总是耐心安慰他们,你这是身体免疫系统在帮你打仗呢,熬一熬就好啦,不需要吃那么多药,不用太担心。说完后旋即想起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过,人一旦病倒于榻前,「人自然会忽略着科学,向虚暝之中寄托一份虔敬的祈盼。」不禁在内心深处笑了,觉得自己太不会安慰病人了。
但这并不妨碍我对疾病相关书籍的痴迷,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自己身体的强烈好奇。这些书籍大多偏学术性质,严谨地论证疼痛、癌症、病毒和免疫细胞,我以为我会因为阅读这些文字对病痛产生更深的恐惧,结果却恰恰相反。我因为邂逅它们而从此变得更敬畏自己的身体,更留意身体所给我的信号,在那些不得不与病痛相处的日子里,亦有了比悲观更有趣的视角来看待自我与疾病的关系。
我在《The Science of Pain》里明白了疼痛不全然是为了折磨,它是健康的重要吹哨者。在《众病之王》这部详细描述癌症前世今生的书里我看到了细胞对身体的重要统治力量,而那些一发不可收拾的细胞恶性增生又是如何被一些细微的生活习惯所诱导,引发了强大的蝴蝶效应。在《Immunity:A Journey into the Mysterious System That Keeps You Alive》里我读到了免疫与细菌和病毒的战场何其壮美激烈,但世间一切都应平衡,免疫武器的大开杀戒也可以在毫秒之间决定我们生死。
也许更让我惊喜的,是两本关于疾病和身体的自我剖白的散文,一个是爱尔兰作家希内德写的《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还有一个是中国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们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身体,病痛,以及那些几乎要跟疾病和命运缴械投降的瞬间,但是最终他们总是在跟疾病争夺自我主权的过程中生长出了一个更坚韧和勇敢的自我。希望大家都能读到这两本书,感受我们仍不被疾病剥夺时的幸福,以及提前学会如何跟我们终有一天要面临的病痛去相处。
关于身体的一切,这是我2022年阅读的第一个主题。在2023年初经历一场病毒的扫荡也许不全然是坏事,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去跟病痛交手,跟身体和解,去珍惜每一次自由呼吸的当下。
《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
#2
那些女性的故事,平凡却可爱
今年读了好多小说,但每次让我一捧起就废寝忘食的居然都是女性作家的作品。当然了,也有一些很精彩的男作家写的作品(比如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但在年末的这篇总结里我愿意留出专门的位置来跟大家分享女性作家的作品,因为这些书写里有我的影子,有每一个女孩的成长与挣扎。那些我们所无法表述的愤恨、不甘、狡黠、潇洒,都由这些作品得以抒发与呈现。
首先推荐杨本芬的《秋园》。那天下午书荒,想起一个记者朋友给我推荐过这本书,于是找来看看,没想到花了一下午一口气读完,非常惊喜和感动。文字很美,轻轻巧巧地展开一位普通女性的一生,可那些文字下又分明坠着时代、命运、父权社会的层层重量。我想起小时候妈妈的生日礼物是希望我们给太婆(我外婆的妈妈)写一本小传,因此我们听妈妈讲了许多太婆的故事。后来奶奶病重时,在广州惨白的加护病房外也听爸爸讲了许多奶奶的故事。我知道杨本芬也是在晚年才开始写作《秋园》,以她母亲作为故事蓝本。我再次感受到写作的必要性,它是我们通往过去,连接那些生前没有机会深入了解的女性的入口。
当代女性作家的写作里非常喜欢张天翼的《如雪如山》和郭爽的《月球》,而且非常庆幸的是,我们还在播客中采访到了郭爽,进一步了解了女性在小说创作中真实的心路历程。我很喜欢女性作家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们似乎都非常擅长把握生活里极为抽象和琐碎的细节,由此发散开去,让故事和人物都在这个细节上自由而澎湃地生长开来。
而今年最喜欢的小说,莫过于在年末看到的马来作家黎紫书的《流俗地》。故事以一位盲女的视角展开,她虽看不见,却感受着南洋华人社群的风土民情、政治时局、那些卑微人物的命运起伏。尽管在几个人物命运后都总有一声深重的叹息,但整部作品读下来竟是暖色调的温柔。作者以她的细腻情感共情着小说里的人物,而这份关照又传达到读者心里,带来真实的疗愈。
我时常在想,那些生活里的细节一定是要对生活有足够洞察和耐心的人才能捕捉到的,不知道这是否得益于性别,女性总是更关注周围的环境(而非自己),关注他人感受,关注眼下正发生的事情(而非遥远的未来)。
这当然也算某种性别刻板印象,但我竟有那么一刻在内心窃喜,也许这是我最喜欢的性别红利了。昨天去徒步,路上遇到两家人正好停下休息。两位爸爸面红耳赤地争论俄乌形势与能源危机,而两位妈妈则抱着好奇的孩子去认识路边正经过的蚂蚁。我不禁莞尔,似乎理解了那些女作家眼里的可爱世界是如何得来的。
《流俗地》是今年最惊喜的长篇小说
#3
最后
2022年的大部分难,几乎都被读书稀释了。在香港生活,房子越住越小,今年搬进了仅有10平米的小套房,又恰好有几次不幸成为「密接」,按学院要求只得居家自我观察。意外的是,像我这么喜欢户外的人,居然也分外享受在小窝里独自呆着的时光。只要拧开一盏台灯,翻开一本书,空间可以变得无限辽阔,身心也就获得无限自由。
写这篇总结时我才发现,去年读的书意外地串联起我们过去一年写过的一些重要文章。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把这些文章和书本系统地梳理出来,算是一次小有仪式的年终总结,我们2023年见啦!(实际上明天就见哈哈哈,大家记得关注伞子姐姐的书单,比我多太多了……)
1. 《Pain: The Suffering of Science》(作者:Patrick Wall)
围绕这本书我们开始了第一篇山湖共话哦!可以戳这里回顾:《从「成瘾剂量」中看我们与疼痛的关系》
2.《众病之王》(作者:穆克吉)
围绕这本书我写了一篇深度探讨健康的文章,戳这里回顾:《聊一个我们避而不谈的话题》
3.《Immunity:A Journey into the Mysterious System That Keeps You Alive》(作者:Philipp Dettmer)
围绕这本书写了一篇免疫系统科普文,对当下正经历病毒的大家应该有许多启发,戳这里回顾:《聊一个我们避而不谈的话题(II)》
4. 《秋园》(作者:杨本芬)
5.《如雪如山》(作者:张天翼)
关于女性议题的文章大家可以戳小伞这篇回顾:《在遍地的女性叙述里,寻找自己》
关于女性写作的播客大家可以戳我们的山湖共话:《重新看见消失的女性》
6.《月球》(作者:郭爽)
我们和郭爽的聊天可以在这个播客里听到:《对话郭爽:用书写触碰自由》
7.《流俗地》(作者:黎紫书)
8. 还有一本是年度最佳, Daniel Kahneman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因为我曾经用一整篇文章分享过这本书,所以这篇文章里没赘述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戳:《通往理性人的道路,只能卷》
评论里来分享对你2022年改变最大的一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