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漫谈 | 「留白」的西方学术生活。

情感   生活   2023-11-07 12:00   广东  
(关注姐妹瓜,这是我们第419篇原创)


#0

引子


Hello大家好呀!连轴转地结束了一周的访问活动,周末又加班加点赶完了一篇论文,此刻已是深夜。为了兑现两周一更的流水账诺言,我还是努力坐在电脑前给大家码字。来不及列大纲了,这篇文章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大家娱乐看看~

 

我感觉cultural shock最明显的地方还是工作习惯,今天来聊聊东西方的学术氛围差异,各自利弊,以及它们产生的文化土壤。提前声明,文中思考或许有些偏颇,毕竟只来源于我有限的学术经验,大家权且当补充一种新鲜视角。内容比较多原本打算分上下两篇,最后也懒得了,当是补回上周的缺更。


#1

留白」的英国学术 vs「写实」的亚洲学术

 

来英国工作生活一个月后,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准确的比喻来区分亚洲(本文特指中国香港和内地)及英国的读博特点,可惜久寻未果。直到最近在牛津逛Ashmolean Museum,里面的展区设计刚好把中西方艺术摆在一起,我才突然有了具象的感知。

 

西方美术里的油画讲求写实,画布被人物色彩撑满,细节沟壑悉数呈现。而中国美术里的山水油墨画讲求留白,勾勒几笔,传神写意重于复刻现实,画布的大半江山留给观者自我发挥。而在读博生活里,这两种艺术对应的特质却恰好错配——西方导师的博士指导更注重「留白」,亚洲导师的博士指导则更为务实。

 

具体什么意思我在后文会展开写,但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些初步感觉,先来分享一个小插曲。我导师在我来英国之前专门跟我开了一个会,会议内容关于我在英国具体要完成哪些事情。而我在跟英国导师面谈时还没把我的任务清单全盘托出,她就直接来了句:「Relaxed in London and try to explore!」(在伦敦就是来放松和探索的)甚至还会在周末突然喊我们去看烟花……

 

那么,特种兵的亚洲学术和散漫探索的西方学术,到底哪个更好呢?先在文章开始留个悬念,我在后面会分享我心目中的答案。


分享一些喜欢的油画作品~

 

#2

组会=团建

 

英国交流让我感觉冲击最大的是两边完全不同的组会风格。

 

在香港开组会那是货真价实在开会,甚至我们组还有一个轮流moderator制度,也就是几个学生轮流主持/分享一个话题,确保大家每周都有些takeaway。香港开会完全没有闲聊的时间,上来就开始各自汇报进度,讨论接下里的工作安排,每次开完会我都饿得能吞下两大块芝士蛋糕……

 

在英国开组会更像是一周一次的茶话会,重点是联络组内感情,update一下彼此近况。即便你过去一周啥也没做导师也不会对你有任何批评,她相信学生有各自的工作节奏。我印象中几次组会不是在英国导师开会带回来的巴西蛋糕分享中度过,就是在吐槽英国的保险制度中度过……

 

#3

 导师对博士生的期待


你可能要问,假如组会都不需要汇报工作进度,那学生岂不是很容易放任自我散漫到底?

 

没错,这个已然就是事实。我认识的好几个英国博士生进度都比较慢,他们要么不慌不忙做田野,要么把几万字的东西推翻重来,能四年内准时毕业的只占很少数。而这些少数里,其实都存在一个特质,那就是他们还是按照国内的培养制度来约束自己——马不停蹄地做项目发文章过一种强J的生活。

 

与之相反,香港的博士生们天天打卡上班。没错,用上班这个词并不为过,很多博士生更像是给导师打工的「社畜」。在被死线追赶和被压缩的自由里,换来的是论文的高产和漂亮的履历。


 最近总在上班时间逛公园,英国的秋天太美了!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源于不同的导师期待。理论上,英国导师可以无限收学生(只要你想),一个导师带十个博士是很寻常的事情。因为这些博士的奖学金都不来源于导师项目,大部分人是「带资入组」,要么是自己掏钱读书,要么就是拿国家奖学金。谁掏钱谁说了算,这个朴素的资本主义逻辑在学术里同样适用。因为学生自己掏钱,学生对自己的博士课题就有很大的主导权。导师不会干涉学生的课题选择,当然也不会在学生身上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导师的角色更像是supervisor而不是boss,他们会在大方向上做守门人,确保你在right track上,其他事情一概都是学生自己决定和完成。

 

香港和内地的博士生奖学金是从学校或者导师项目里出,我们的话语权自然会弱很多。比如在港大读博我们是需要每年义务服务大学100个小时的(包括助教和其他行政工作)。而教授也不能无限收学生,每年每人只有2个名额,收学生前也得慎重考虑,看有没有合适的项目给学生做。在香港,学生基本进组就开始做项目,导师把方案书写好了,你把它从头到尾执行出来就可以。收回来的数据也会用来做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导师自己也能对基金方有所交代。在这种场景下,导师和学生是利益共同体,自然导师也会对学生上心很多。TA在学生身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其实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对项目的必要投入。

 

写得有点绕,但简单来说就是英国导师对学生几乎没有期待,我在大方向上替你把把关,能不能毕业全靠自己(所谓宽进严出)。香港导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高效打工人,有明确的KPI驱动(所谓严进宽出。我们的读博生活也比较公司化,比如要全勤、定期开会、有事不来得请年假,以及称呼导师为老板……


分享前几天在剑桥拍到的照片


#4

思考型博士 vs 执行型博士


两种学术氛围里培养出来的博士会有很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英国,高度自由和追求散漫探索的「留白」风格会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也能鼓励学生花更多时间去思考自己的博士课题。但弊端是,对于缺乏独立思考和自驱力的博士生而言,他们未必能在「留白」里读出太多有意义的信息。相反,迷茫可能会成为常态。

 

在香港,异常忙碌和追求高效成果的「写实」风格会给学生更具象的任务目标,但在被琐碎的工作占据后,某种程度上也会剥夺学生的自主思考空间。我在以前的推文中写过这种制度下的培养局限,未来当学生需要独当一面独立做科研时,或许他们更多做的还是「临摹」工作,而很难生产真正有创新突破的研究成果。

 

当然折中是最好的方案,不至于太抽象疏远,也不至于太事无巨细。但无论走的是哪种路径,博士还是应该要尽快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术习惯。同时也要学会转化视角,在享受某种制度带来的福利时,也要承认和接受随之而来的成本与代价。此原则适用于人生中绝大多数事情。


分享夜幕来临前的牛津


#5

有愚蠢的问题

外一点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英国的学术非常鼓励交流与合作。我刚来的时候特别羡慕这一点,总在想这一套完全可以嫁接回香港发扬光大。在这边工作一个月后我知道美梦估计难成真,因为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交流合作,其实需要特殊的文化土壤。

 

首先是去中心化,或者说非等级化的办公文化。有一次我在部门的组会上遇到一个看起来特别和蔼亲近的老师,他一直很有兴趣地问周围同学各种研究课题里的问题,我以为他是刚到学校的新老师所以问题比较多。等开完会回到办公室,我问其他同学这个新老师是做什么方向的,大家告诉我这个教授去年刚发了Science(学术顶刊)……

 

这边无论是导师还是教授还是行政人员,全都没有任何架子,他们也会积极参加系里各种活动,包括PhD的一些初步学术成果分享会。这个事情在香港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教授大都没有时间参加学生活动,即便参加,也不会跟学生有太多交流。而且如果在香港会议上看到某个教授出席,大家的第一反应还是害怕,内心深处还是有非条件反射的对权威的敬畏。但在英国即便看到领域内「大牛」你也不会害怕,甚至有点兴奋,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跟TA交流一下学术问题。


 和导师在剑桥交流,收获满满~


除了权力结构不明显,英国人从小培养出来的「Don’t be afraid of asking stupid question」也在这种开放交流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有一次参加系里的会议,在场大家的背景都不一样。有一个教授想要成立一个新的小组,他还没什么想法,也就纸上随便列了个一二三,就直接在会上分享出来了。分享完还问所有人,能不能给他多贡献点想法。我当下第一反应是,这个事情如果让我做,我可能先加班两天搞个10页PPT再来个逐字稿……

 

英国人非常直接,在他们脑海里好像从来不存在「stupid questions」。与其自己闷头苦想,或是等待答案完美了再与别人交流,不如即刻就来问问大家看法。在即时反馈中你会很快发现自己的认知盲区,少走许多弯路。

 

但亚洲人还是比较看重「面子」,或者更准确说,在意别人尤其是上级对自己的看法。这导致我们很害怕问愚蠢的问题,即便课上举个手发言都得斟酌再三。

 

我在英国给研究生上了两节课,班上一半中国人一半英国人,是个不严格但非常有趣的天然对比实验。英国学生上课非常活跃,他们会随时打断你,想到什么就把问题抛到老师跟前。而中国学生总是坐在后排,安安静静地记笔记,甚至不愿意跟我有太多眼神交流……

 

第一次上完课我有点懊恼,因为准备好的内容大半都没讲完。我的英国同学安慰我,在这边教学的主要任务是「stimulate thoughts」(刺激想法),而不是「feed them knowledge」(喂养知识)。假如你的课能让学生产生很多问题和讨论,而不是让他们疯狂记笔记,那恰恰证明你的课是让他们感兴趣的。

 

打破权力结构和鼓励主动发问,统一起来就是敢于对权力上位者发问,或许是一切多元交流与合作的先决条件。

 

在英国上课,我从学生给我的反馈里也学习到很多~


流水账不小心又写太长,但发现还有好多话题没聊完。大家可以留言区接着讨论你们更喜欢哪一种模式~下周一会接着更新与这个话题高度相关的另一个观察——关于英国的「自己执生」文化。我们下周不见不散啦!


看在我熬大夜写文章的份上,大家请多多点赞哈哈哈

姐妹瓜的生活谈资
我们是一双叕双胞胎,想和更多的朋友心有灵犀,产生共鸣~希望我们的日常感悟和干货,能启发大家思考,让你们爱上用文字记录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