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八道 | 浅聊一下博士最后一年。

情感   2024-09-24 12:10   广东  
(关注姐妹瓜,这是我们第447篇原创)

Hello大家好呀!真的是失踪了好久好久,加上我上一条朋友圈语焉不详的「离港煽情」,很多朋友专门私信问我是不是准备出国工作了。今天冒泡来更新一下近况,本人还在大湾区!博士进入最后一年了,跟导师申请了回内地闭关写毕业论文,所以就彻底从香港搬离了。今天这篇又是碎碎念,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博士最后一年的生活和近期感悟,也给即将毕业的自己留一点日后回顾的素材。


1.      

士最后一年发生了几件大事。一个是刚好来香港满7年了,上个月填写永居申请的时候顺便翻了自己刚到香港浸会大学读硕士的照片,留着齐刘海剪着蘑菇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曾经那么青春活力……


巧合的是,今年上半年很荣幸被浸会大学邀请去教授一名研究生课程,课程内容恰巧是我的研究领域健康传播。七年前还是学生,七年后竟然角色调转,成了站在讲台上启发学生的人,一下子竟不知要感慨时间过得太快还是已经过了太久。在港大读博我们是要义务做助教的,从2021年到现在我也为同一门课做了4个学期的助教,按理说教学经验还是有一些。但是助教跟lecturer(讲师)的区别还是比我想象中大很多,要自己独立设计课程大纲,决定课程考核方式,每一节课自己来选reading,准备PPT,根据学生反馈不断做调整……


我原以为讲自己熟悉的东西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准备,但自己理解跟把自己脑袋里的东西用最简洁易懂的方式告诉没有相关背景的学生,这中间还隔着十万八千里。我的课程被安排在了周六上午,下课后回到广州就又要开始马不停蹄地准备下周的课了,基本周日和周一全天都要用来备课。一周内其余的时间要改手上的论文以及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真正实现了全年无休……


辛苦是真的辛苦,但也蛮享受整个过程的。在独立教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不喜欢教学,因为做助教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糟心的学生。更客观的原因是,教学和科研虽然都提倡两手抓,但现实就是教学一定会侵蚀做科研的时间(所以我的毕业论文目前仍进度缓慢……)。但真正站到了讲台上,看着学生们好奇的眼睛,看到他们因为拥有了新的知识和见解而恍然大悟的样子,以及下课后有学生给你发长邮件,告诉你今天的课上某个知识让他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这所有微小而闪亮的时刻都让我感觉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


小小的展示一下学生的反馈~


相比起来教学的正向反馈真的非常及时。科研的正向反馈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半甚至更久,这个过程还得面对评审对自己的论文各种挑刺和贬低……不过说回来,我觉得我之所以很享受教课,也是因为教的内容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也是我在科研里深耕了5年的学术成果。


如果不是过去五年读那么多文献,做那么多批判性反思,也有过一些相关的发表,我觉得我没法在讲台上自信地给学生分享我的见解。所以科研和教学还是要手拉手一起走,这也让我第一次感觉自己「空中楼阁」里的研究有了一些现实的转化和落地,至少抽象的理论终于变成了具象的知识和见解嵌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里了。


小伞混进我的课堂给我来了个学生视角偷拍哈哈哈


2.

外一重身份转换就是准备进入job market了。因为我九月份才进入博士四年级,其实还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直到前两天在广州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才有了突如其来的紧迫感。


我跟好朋友一起去的,这个组织刚好也在招博士后,我们本来带着了解一下的心态去跟负责人Joseph教授聊,没想到教授直接提议,要不要一边走楼梯一边来个elevator pitch……然后我们就莫名其妙地在下楼梯的过程中被轮番提问:你的研究兴趣是什么,你有几篇发表,你未来10年计划是什么,你怎么研究XXX问题的……关键是这楼梯还是声控的,每次教授提出一个问题,惨白的灯就唰地在楼梯间亮起,有一种被审问的压迫感……


当然Joseph是很好的教授,他也很认可我博士期间的成果。但是直到这个时刻我才意识到,我即将不是学生了,而是要努力往成为一个独立研究者的身份转换。这才终于理解为什么我导师常跟我说,你以后会发现,博士期间的生活是多么值得怀念,什么问题都可以去问导师也有团队为你兜底。毕业以后就是你自己独立去带团队了……


我问Joseph你对博士后的期待是什么。除了发表和申请项目这些传统期待以外,他还提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要求:要学会mentor团队里更年轻的人。学术圈其实本质上就是mentor和mentee的关系,我们在某个阶段是mentee,但再往后我们也要成为别的mentee的mentor。


在给研究生上课后这样的感觉尤为明显,因为每个人的期待不一样,学习方式也不同,要怎么照顾每个人的独特性又使他们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索新知识,我觉得这个是我这学期在不断思考的事情。当然,成为mentor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传授这么简单,还有情绪价值的输出,人生方向的指导和规划,帮助年轻人寻找学术方向和热情。越临近毕业,越要用所谓「社会人」的角色期待来要求自己,要从学生思维尽快切换成独立职场人思维。


周末参加的很有趣的学术活动


3.

后还想聊聊博士毕业后的去向。坦白说我这段时间对科研感觉有点疲惫,一个是因为新的想法总是在遭遇挫折,感觉很难有大突破;另外一个是投稿也遇到了些麻烦,轮番修改三篇论文几乎要耗尽我的心力。更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在这种非常强调产出和成果的评价系统里还能坚持多久。我还是喜欢自由自在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但是这样的「自由」在现实的学术评价系统里是一种奢望。


周末参加的学术会议却重新燃起了我做学术的热情。一个是因为现场追星成功,两年前看的一个教授发在柳叶刀上的论文,没想到那天在现场见到本尊了!而且教授人特别好,还主动加了我微信。她非常鼓励我去更好的平台做科研,还分享了许多她自己博士后过程中的经验,真的受益匪浅。


另外Joseph还邀请我跟好友参观了他们在医院里做的田野实验,我近距离观察了他们招募和收集数据的全过程。虽然我自己也做过很多项目,也有医院里收数据的经验,但是以前没有机会跟参与者聊天。这一次我问了几个参与者对这些干预材料的看法,没想到他们都觉得帮助很大。那种真真切切看到参与者因为你的研究而受惠的冲击还是挺大的,我也下定决心要在博士后做出转变,希望能去真正的田野里做干预,关注真实世界的健康行为。


这一篇是在备课间隙潦草写完,我也不知道博士四年级该用什么结尾来总结。只能说是混乱和迷茫,成长与平静都有的混杂状态,但这种混杂也是某种自我探索的必经过程吧。如果你也在经历混沌的自我探索过程,我的建议是,角色转换带来的冲击,以及一直认识新的朋友和经历新的故事所带来的新鲜见解,也许会给你的自我探索带去一些些启发吧。


一起共勉~


再忙也还是有朋友们的扶持。最后放几张忙碌间隙里的快乐瞬间~


给非常要好的朋友们过生日


给非常要好的朋友过生日+1,大家在风雨天里窝在一起看电影的感觉好棒


上个月底办读书会,后面「浩浩荡荡」的朋友们是我永远的后盾~



欢迎大家分享你们的近期生活和感受~


姐妹瓜的生活谈资
我们是一双叕双胞胎,想和更多的朋友心有灵犀,产生共鸣~希望我们的日常感悟和干货,能启发大家思考,让你们爱上用文字记录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