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在线回眸系列之十三: 偶遇

文摘   文化   2024-05-25 07:48   北京  

跨国在线回眸系列 TNCCS SERIES
回眸系列之十三:偶遇

编者的话

宋代学者朱熹诗言人生:“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时而想着写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线也在脑中回响着,可是仍在寻找合适的落笔点。该怎么写呢?
故事的开头也许是主人公从乡下来到城市,又从这一方到了那一面。他总是随着时光列车跑啊,跑啊!因为从乡下走来,走了很远的路,他总是在赶最后一班车。一路上,他遇上了她,还有很多好人。
在这一过程中,他学会了朝着一定目标前行,有了坚持坚守,他成就了自己的成长故事。编发这一“回眸”系列,希望对于他与所有思索成长着的朋友有所启迪启发。

偶 遇

记得小时候翻阅过马克·吐温的《汤姆历险记》,作家们也常写“奇遇记”、“历险记”之类。我是普通人,所以只能写点“偶遇记”。人这一生本身就具有偶然性,有的偶然甚至成为缘分,有的偶然成就人生。不少“偶然”或“偶遇”,成为生活中的美好回忆。


那是北方三月,刚刚下过一场大雪,室外仍然白雪皑皑。早上八点左右出门乘车上班,需要步行约十分钟至公共汽车站。我喜欢乘公车上班,在公共汽车上可以自由自在地看看书,听听书,听听音乐。


在前往公车的路上,我可以独自观望清晨无人走过的路边雪景或者小道风情, 还可以考虑当天所要做的事。雪地行走使我想起孩提时远在故土的父辈与邻居雪天狩猎,还有我与小伙伴打雪仗、堆雪人的情景。浮想联翩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上前行。走在清晨还没人走过的雪地,白雪渗入雪地鞋里,思绪随着白雪飘游。


离公共汽车站还有近百米,看到远处一辆公车驶来,急忙抄近道走小路去赶那班车。公车站旁有个小坡,匆忙中一骨碌竟然滑溜而下。不小心撞着一位女士,把她手里端着的咖啡洒了一身。不少老外爱端着咖啡边走边喝,哪怕是雪天。看到女士身上的咖啡,我不知如何是好。慌乱中,我顾不上拍打自己身上的雪,赶紧爬起来对她说:“不好意思,撞到你了。”


那位女士看着外套上的咖啡,轻轻摇了摇头。而我则紧张起来,摸了摸口袋里的零钱说:“对不起,我给你再买一杯咖啡吧?”女士抬头看了看难堪的我,忽然微笑着说:“没关系,不是你的错,是雪地太滑了。你没伤着吧?”如沐春风的话语让我悬着的心放下了。我还在一个劲地道歉,女士却摆摆手转身走了。那时我刚来这片土地不久,这件小事让我感动。看着女士远去的背影,我想起郭冬临和牛莉小品《一句话的事》经典台词,“一句话能成事儿,一句话能坏事儿”。


也许是“欲速则不达”。这么一摔倒出岔,我赶的车已经开走了,只得继续等车。按照公车时间和过往经验,八点半之前该有一班车路过。遥望远处,没有公车到来的迹象。我随手取出莫言的《我的高密》,在雪中候车棚戴着手套顺便翻阅起来。最近坐车一直在翻看这本书,感触不少。


山东高密是莫言的故乡,他的作品大都是围绕乡土创作出来的。莫言说过,没有对故乡的偶遇、灵感、情缘和想象力,就没有他的创作和作品。翻到莫言在哥伦比亚大学谈论他的《丰乳肥腎》创作动机、素材灵感和写作过程,简短的演说都是谈及创作和创新,还有偶遇机遇给他带来创作灵感收获。


从莫言的哥伦比亚大学讨论,想起他在巴黎图书馆的一次演讲。莫言在那二十几分钟讲话中,引经据典,提及中外十几部小说。他几乎每隔一分钟涉及一部经典,包括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德国作家聚斯金德《香水》,还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卡夫卡《变形记》以及蒲松龄《聊斋志异》等。那篇短短演讲甚至还涉及拿破仑及其科西嘉岛,大马哈鱼产卵现象以及现代互联网知识。


整个讨论的基本意思就是说,所谓作家的成功不外乎两种情形:一是把现实中发生过的无数偶然事件有声有色地再现出来;另一是把将要发生但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它呈现出来。关于后一点,我忽然想起被誉为世界三大数学家的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有一位相当成功的商界朋友也说到,没有市场,他可以创造出市场来。也许这就是“机遇”的作用或“偶然”力量吧。


今天运气不好,等了二十多分钟还不见车来。正在这时,一辆黑色车牌为“195”的尼桑日本车忽然停在公车站前不远处。我感到十分偶然和惊讶,因为这辆车与我家的一模一样。我家艾丽斯怎会在此时把开出来?没有听说她要开车出来呀。我不相信这是自家的车。这时,车里又亮起了“紧急灯”,还在等候,人没有出来。我还是不相信是我家的车。有时我家艾丽斯开车,我也时而“作弄”,要她走出驾驶室呼叫。然而,车亮着紧急灯,既不开动,也没开门。


一会儿后,副驾驶旁的车门开了,我想看看到底是谁。车门开了以后,还是没有人出来。这时我有所好奇,想知道个究竟,鼓起勇气靠近车门, 看看是不是我家的车。我“哇”的一声,原来是一对“恋人”!还在车里恋恋不舍(又像讨论问题)。我及时转过神(身)来连说“对不起”,今天已是第二次说“对不起”。而后男士从车里出来,还朝我笑脸相迎!


老外在很多场合比起国人好像大方健谈些,有时我也喜欢与人攀谈。我跟这位男士说,你们这辆车太像我家的了,车牌尾号也是“195”(很少注意我家车的车牌字母)。这位老外好像看出我一人在等车,又好心地跑回去跟他车内的“女朋友”说,“杰西卡,这位先生在这里候车,天气很冷的,是否给他搭个便车呀!”今天出门,竟然遇上这么样的好人,真的是巧遇啊。


我觉得不好意思,不能搭她的便车,况且也不知道人家往哪个方向去。正在谦让中,远处的公车来了。一下子来了两辆,这在以前也出现过。我在寒冷中已经等了近半个小时。匆忙跟那位友好男士打了声招呼,上了公共汽车。整个车上就我一人,我跟司机打趣说,这是专车呀!


上车后,我还在回味刚才的偶遇,回味路人谦让和相助的情景。回味着,回味着,又在车上回到了莫言的哥伦比亚大学演讲以及他的创新思维与理念。他在演讲中说到创作《丰乳肥腎》的灵感来自于某次乘坐地铁。莫言说,他在地铁口偶遇一位母亲把两只丰乳分别塞在两个小孩嘴里, 看上去两个小孩像是双胞胎。


莫言路过时在旁边看得出奇,看得动人,看得流泪。他由此想到他自己的母亲,生过十多个孩子,存活下来的只有四个。他想起了全世界母亲和人类的母爱,也想起了人类延续的伟大。于是,他从地铁口的偶遇开始, 把想象中自己的母亲及其相关事情加在一起, 创作出上官鲁氏及其八个子女,还有混血男儿“上官金童”的生存故事。


莫言的《丰乳肥腎》五十五万字,那是在1994年莫言母亲去世后不久,集中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写出来的。莫言说是为了纪念他的母亲而作,也许这又是某种偶缘的作用力。他说大约三个月仅去过两次教堂,其余时间都在写作。


初稿完成后,他的体重增加十多斤。所以莫言说,他跟别的作家不同。别人因写作而减重,他写出这部长篇小说,身体却在增重。据说这部小说有过许多讨论甚至争论,在日本还有过专门研讨会。争论的焦点是作者创造出一个中西混血儿上官金童。一派说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派则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和忽悠。


像莫言这样的作家,就一些偶然事件就可以创作出一部长篇小说来。也许,这就叫“巧遇”和机遇创造人生。突然,公车内广播发出“上官金童”站(很相似的英文站名谐音)已到,我从遐想中回到了现实。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个世界好像充满“偶遇”。你猜,我又碰上啥?一下车又注意到刚才那辆“195”尼桑,而且准备停在我去办公室停车场!


简直是“天作之美”,看来非得与这位“美女”攀谈几句了。女士一眼看出了我是那位等车的夫子,她也感到“偶遇”:原来我们去同一个地方!寒暄过后顺便问及为何在公车站不远处停留那么久,她说那位男士是刚熟悉的朋友,他在附近经营一家商店,很有思想和学识。“我在做创新方面研究,还准备办份刊物,想请他加盟。”女士说道。


简直“神”了!她在搞创新研究,还想办杂志!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聊了起来。我问她搞啥创新研究。女士指着嘴巴,我知道了,在搞“食品创新”。跟我一样,而我搞的是创新政策,且是亚太方面的;她搞的是国内创新,但愿相识不晚。还有太巧的事……。


她看到我手里拿着一本《我的高密》,便问道, “你在读莫言?” 她还知道中文“莫言”!随即攀谈起来:“你去过中国?” 她说在北京大学学过中文!惊讶过后,我问道,“那你对中文和中国文化觉得怎么样呢,特别是与西方文化相比较?” 于是,她滔滔不绝说起中文来:中国文化好,太古老了,但需要创新。又说到她的兴趣点上去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到了同一栋楼的过道。我还是听住了脚步,忍不住接着问道:“中国文化如何创新呢?” 她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其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这下子我傻了,因为我一直觉得东西方文化是不同的。在美国做访问学英文时,我就时而与朋友争论,还发表过短文,列举东西方文化差别。


我说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体” 和“个人主义”。譬如,英文的“我”在任何时候都是“大写”,而且大写的“我”就是英文“个人主义”第一个字母。西方文化也是“自由主义”,华盛顿“独立宣言”就强调六个字“自由、平等与博爱”嘛;还有西方人格是“独立主义”,小孩还没长大就想离开家。你看加拿大中央政府与省政府一起做事,还要签份协议。美国纽约地区的法律到加州或者华盛顿就不一定管用。


我们到了电梯口,还是在继续聊着。女士笑着说道,中国文化把姓氏放在第一,而西方人更甚,婚后还要改姓夫家姓氏。中国是中央政府控制一切,西方也是老板说了算呀。中国的孔子有“家庭主义”,西方也有。譬如,福特家族、肯尼迪家族,还有洛克菲勒家族等,多有势力啊!莫言说得好,创新吧!把东西方文化结合起来。我被眼前这位美女弄得“无语”了!脑子里装着“偶遇”中的“创新”,还有“创新”中的“偶遇”。


下车后步行至办公楼的十几分钟,我们一直在谈论着。时钟指向九点半,我需要开始一天的工作。该跟女士说声“再见”了。她上四楼科技局,我在七楼政策局研究中心上班。今天的邂逅,还有与这位女士的对话,“偶遇”太多。好一位创新女士,看上去是一位想把东西方文化融合起来的创新者。


跨国在线TNCONLIN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Council of Studies (TNCCS)、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Review (TNCR)、加拿大渥太华联合学院指导下的跨国公司(TNCs)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