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
在隆回县城以北,有一座小镇名六都寨。寨市小镇,拥有数千人口,据悉明代开宗始祖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时,他们的部队在这一片留下过足迹;贺龙部队的战士也在这一带打过仗,流过血。1970年春,我们一群喝着辰河水长大的孩子,来到了寨市小镇的米珠峰下,成为隆回二中的初中新生。
当时,国家根据毛泽东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小学到高中改为九年制。初中和高中均由三年改为二年。我从1970年初进入隆回二中,到1974年出高中毕业,加上后来回到母校参加短暂复习,准备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我在二中度过了难忘的、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年多时光。
上学所受外部环境影响
在我入读初中前后,影响最大的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教育大改革”。进入初中之前,国家已经开启16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运动。高等学校停止了从高中直接招考,而是推荐有生产和社会经验的“工农兵学员”进入高校。“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国大中小学大都停课闹革命。在学校读书没有教材,小学期间我读得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诗词》,不少语录诗词至今都没有忘记。在停课闹革命的背景下,我们小学的几年基本上没有学什么知识,文化成绩可以说是等于零。刚入初中时,数学老师在第一堂课出了几道题作为摸底测验。很惊讶的是,大部分同学对“1/2 + 1/3 ”都不知怎么计算。我们的母校、我们的老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肩负起历史性责任,接过了培育这些懵懵懂懂少年学子的重任。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大、中、小学一律复课,一边进行教学,一边开展“文化革命”。此后,各地中、小学陆续复课, 学生从各地停课串联中返回学校。我们班很多同学是停课多年后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初中班里大约50位同学年龄差距很大。有些是淘气贪玩的小孩,有些年龄较大的甚至已经结了婚。在中学阶段,学校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文、体育、音乐及农业基础知识等课程,没有历史地理课。
初中期间,我们村有七位同学在同一个班,其中一位与我们住的地方相隔甚远, 其他几位经常一起走路去学校。一路上,我们时而会追赶嬉闹。有一次,我们在路上比赛扔小石头,看谁扔得远。我在几个同学中,年龄是偏小的,扔石头比不过其他同学。然而,有位同学要求大家都得参加。结果,我不小心把一颗石子扔到了附近农田。当时扔了石子,比了赛也就没事了。到了学校,有位同学把我扔石子到农田的事告诉给了班主任,说我是破坏庄稼。这事在当时是很严重的,班主任老师找我谈话,要我写检讨,不然会开除学籍。老师的话把我吓坏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记。班主任后来说,我的学习成绩不错,照顾了我,所以给我的学期评语是:学业成绩优异;希望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做又红又专的好学生。
1971年,初中毕业后,根据当时政审要求和条件,我出身于贫下中农家庭,学业成绩也很不错,没有遇到太多困难就接着在隆回二中继续就读高中。
高中两年,学校开始抓教学质量。高中第一次摸底考试后,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高低,将原来的六个班次改编成了四个提高班(快班)和两个补课班(慢班)。各科教学都抓得很紧,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恢复到了“文革”前的教育状态。
然而,我们还是受到了外界大环境的影响。1973年暑期,东北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张铁生被推荐去参加大学招生考试,他在物理考试时遇上较大困难,于是在试卷背面写下《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便交了卷。不久,《辽宁日报》为此发表了《一篇发人深省的答卷》,紧接着《人民日报》予以转载。张铁生成为全国知识青年榜样并被铁岭农学院录取。此事对以后数年中小学教育带来很大影响,包括隆回二中的教学与考试从那时开始就明显松弛起来。学校不少课程考试变成开卷走过场,导致很多同学再也不去钻研课程,勤奋学习。
开门办学体验工农生活实践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审阅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信中对学生的要求是:学生以学为主,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五·七指示”一度成为各地学校办学的指导方针。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倡导教育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尤其强调文科教育要把学校办到“阶级斗争”和实际生活中去。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两次“开门办学”活动。
第一次是前往当时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开始修建的木瓜山水库参观学习,时间是一周。各年级各班选派代表参加,加上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十几位男女同学以及老师,我们整个队伍一百多人,浩浩荡荡步行前往距离学校约有20多公里的水库工地。师生队伍扛着红旗,背着背包,大有学习解放军野营拉练的派头。从学校到工地,我们沿途走着山路,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国际歌”。一路上,不少群众包括路过家门口时我的父母,还有一些小孩都跟着我们走了好远的路。到达水库的第二天、第三天,水库工地各方面负责人向我们介绍工程进展情况,我们还参加了两个下午的劳动。
参观中,看到大量民工在河流两岸的悬崖峭壁上拉着绳索,钻石开炮,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人山人海的场景。按照学校的要求,每位参加开门办学活动的学生都得交一篇作文。我写的题目是《木瓜山之歌》,主要以一位年过6旬的民工在悬崖上撬石放炮,被工地誉为“老黄忠”的事迹为基础而写成的。学校的文艺慰问演出是在我们准备离开前两晚,除了大量民工坐在大坪里,整个周围都站满了其他观众,还有不少人在两面土堆上观看。领队老师也就是我的班主任亲自登台,演出了他自编自导的一种叫做“常德丝弦”曲调,赞颂木瓜山水库工地的全体民工。
还有一次是去县氮肥厂“体验生活”,时间也是一周。各班级代表加上老师大约50人,就住在氮肥厂礼堂。氮肥厂为的是支援农业生产和农业学大寨运动,县里通过艰苦奋斗建起来的。二中请氮肥厂一位学习“毛著”先进退伍军人到学校做过宣讲报告,所以这位退伍军人就成了我们那次活动的联络人。通过在氮肥厂的几天体验,我写了一首短诗,叫做《氮肥厂抒情》,主要是以坐落在赧水河畔的氮肥厂厂区建设为题材写成的。在离开氮肥厂的最后一天,学校与氮肥厂经过商量把我们送到离厂区不远的县城自由活动。我一个人背着小挎包,在从来没有去过的县城转悠了半天。我在县城一座水井边流连忘返,还在井旁一个小卖店买过两个包子充饥,临走时把一个茶杯落在卖包子的地方。在这半天里,我知道原来除了农村的家和隆回二中,还有那么大的一片世界!我第一次感觉到外面的天地很宽广。
准备高考让我重返母校
1974年初隆回二中毕业后,我回到农村任劳任怨地做起了各种农活,后来通过参与考试竞争,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在这期间,我一直期待着推荐上大学的机会。随着中国第一代主要领导人陆续陨落,社会各方面开始发生变化。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十余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简称恢复高考)。我没有进行任何复习尝试参加了初次高考,结果名落孙山。
到1978年高考前两个月左右,我收到高中班主任老师一封信,动员我回母校参加高考复习准备应考。经过充分考虑后,我带着老师的信回到了母校。我的初高中两位班主任老师,也是两位语文老师耐心等候着这位已在农村摸爬滚打数年的寒酸学生。我的初中班主任老师是科班出身,高中班主任没有读过大学,是自学成才的。他们两位同在一个教研室,因为各自经历有所不同,在教学方法上有不相一致地方。除了教研室开会,他们很少面对面坐在一起。然而为了我和我的复习考试,为了一个学生的高考前程,他们两位一起在一间小房等着我的到来。一阵寒暄过后,为了谁先对我说话,两位老师客气地推让。最终还是先由初中班主任老师介绍了他的高考经验和高校求学经历,鼓励我参加复习。两位老师在动员我参加复习准备迎考这件事上,意见是完全一致的。
那天下午,两位老师跟我谈了许多,一直谈到傍晚。到了晚上八点多钟,他们担心我一人回家走数公里山路不很放心。于是,高二班主任老师竟然让我与他同睡学校礼堂讲台旁边一间小房。那天晚上,老师还给我烧了洗脚水,要我好好烫烫脚睡个好觉。他嘱咐第二天就回家把被子带来,插入复习班准备复习考试。在两位老师劝导鼓励下,我跟父母说明情况后,于1978年上学期中途插入文科复习班。在复习班里,我获得大量与高考相关的知识和资料,经过短暂准备,我在当年考入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在我进入二中上学的年代遇上了”文化革命”,我们是不幸的,虚度了许多美好年华。我们也是幸运的,毕竟在复课闹革命之际进入学校学习,不但学习了文化,还通过学工学农锻炼了体魄,了解了社会,提高了写作水平。毕业多年后还迎来了恢复高考这一历史性变化,最终获得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个人无法选择时代,但可以通过努力适应时代,可以让我们所处的时代越来越好。那个年代在隆回二中上学的往事,永远是我生命中难忘的记忆,也是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和经历。
作者附注:本文系陆续忆述而成,写作过程中得到家人朋友、尤其不少同学校友浏览和帮助。该文修订过程中,校友欧阳文邦和尹锋编辑团队参考并借鉴相关信息做了改编,在此表示谢忱。离校时间较长,记忆不一定准确,欢迎有关同学校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