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在线回眸系列: 故乡的记忆

文摘   文化   2024-03-15 21:44   湖南  

跨国在线回眸系列 TNCCS SERIES
回眸系列之三:故乡记忆 

编者的话

宋代学者朱熹诗言人生:“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时而想着写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线也在脑中回响着,可是仍在寻找合适的落笔点。该怎么写呢?故事的开头也许是主人公从乡下来到城市,又从这一方到了那一面。他总是随着时光列车跑啊,跑啊!因为从乡下走来,走了很远的路,他总是在赶最后一班车。一路上,她遇上了她,还有很多好人善人。在这一过程中,他学会了朝着一定目标前行,有了坚持坚守,他成就了自己的成长故事。编发这一“回眸”系列,希望对于他与所有思索成长着的朋友有所启迪启发。

故乡的小河


 记:“…… 这小船在三个划船人手上,当真俨然一直向辰河上游飞去。” 
沈从文《湘行散记: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当代知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美文《湘行散记》中的《辰河小船上的水手》,描述了孕育湘西父老和故土的壮美辰河。小时候,时而哼唱歌剧《芳草心》主题歌《小草》。《小草》反映平凡梦想与追求,体现豁达与乐观,博得一代人欢喜。后来觉得水滴比小草更为平凡,更具心灵慰藉。


读过老聃《道德经》有关水的文字后,我感觉到了小草与水的相互依存。《道德经》认为,“水“与”道”具有同等含义。“上善若水”,历来广为引用。水像小草那样,默默无闻,任人使用;水比小草更为宽宏,从不攀高,直入大海。与小草不同,水的品格在于柔弱中的刚强,低洼处的淡定。老聃奉水的精神为“上善”。水为生命之源,现代都市无不立于水缘之处


故乡的辰河,源远流长;饱经风霜,可歌可泣。与水为邻,视水为友,会产生无尽的力量。《湘行散记》中描述作为母亲河的辰水,反映出湘西大地一代一代艰难抗争与奋勇前行。辰河汇入资水,流经洞庭湖,奔向东海。上世纪40年代命名的辰河,与同期50年代热议的湘西“梅山文化”交互辉映,至今影响和孕育着湘西父老的精神品格。孩童时节,我常在辰河戏水抓鱼,还在辰河参与抢救落水儿童。辰河戏水感受着水的执着与力量;水中抓鱼分享着小河的奉献和给予;漂流放排救助小孩,历炼出与水为友的荣耀与自豪。辰河赋予故乡故土无尽价值,支撑起父老乡亲的奋争与自豪!

 

父辈把几间木房就近搭建在辰河支流交汇的“双江”口岸。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约八、九岁,我开始在辰河戏水。当时父母肯定是不让玩水的,只能偷偷地玩。最难忘的一次是与小伙伴偷着下水,有惊无险转危为安的记忆。那一次,就在小伙伴和我所玩的辰水河边,一队村民顺水划着木筏列队而过,老家把这叫做“放排”。到了排尾,觉得可以攀上木筏,一览水上风光。放排师傅眼睛盯着前方,无暇注意后排“小偷”。大我两岁、有点水性的小伙伴极力怂恿我,冒然而又奋勇追赶前行木排。一脚踩空,河水吞没全身。水中挣扎刹那,手脚并用,似乎天昏地暗。或许是略知水性的小伙助推了我,或许就是某种力量激励着我,就在那一刹那,忽然可以从水中游动起来。惊险瞬间,转危为安!祸之福兮所倚,自此可以在水中漂浮游动,于是更为喜爱河戏水。


那段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光,至今留在纯真的记忆里。很多时候的茶余饭后,跟随手握铁锤的二叔来到辰河边。 二叔敲打左右石块,正在石头底下乘凉聚会的鱼群被惊吓而跑了出来,游出水面,乖乖地进入二叔鱼筐。后来成为二叔助手,提着小渔筐,打捞被惊吓而出的鱼群,用以改善家里生活。再长大一点,亦可独自下河抓鱼。记得就那么几年时间,辰河鱼群全被捕获,悄然灭迹。村民使用各种土法,包括不知哪来的小炸药包,投掷河潭,大量炸死的鱼群漂浮水面或者沉入河底。有次村民连续爆炸鱼群,凭着逐渐熟悉的水性,竟然潜水抓回数条优质鱼类,父母与邻居高兴地分享,美美地改善了生活。


中学毕业后,开始扶犁杖耙,春播秋收,每年如此。到了夏季,几乎每天都会在辰河游泳消暑。两年后成为乡村教师,学校就在辰河边上,仍是与水为友。学生来自河岸两旁,村民架起一座小小木板桥。每逢春雨绵绵季节,住在河边的老师担负起在桥头迎接学生的任务。一次滂沱大雨,河水快速上涨接近桥面。有个对岸过桥上学的小孩,忽然从桥面落入正在上涨中的河水。从没见过的情形,忽如其来的不幸。两岸村民从来没有如此惊异,如此聚集,几乎全部来到河边。我那时候的水性,不足以救人。眼看着小孩漂浮于辰河洪水之中,对岸一位水性好的村民已经跃入辰河。说时迟那时快,我作为最接近小孩的人,也毫不犹豫地跳入刚至春季仍有寒意的辰河水。
 

小孩漂游千余米之后竟然得救了!原来是那天有珠算课,孩子头枕一个大而沉的木制算盘。村民说,不是两位救助者救了小孩,而是那个保命的算盘救了孩子,漂游千余米才不至沉入水底。小孩得救的事再次表明,祸兮福所倚,福祸相互依存,小孩背负沉重的算盘,却在关键时刻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一故事还告诉人们,与水为友可以感受到水的力量;与水为邻可以历练出奉献和给予的精神。 


辰河故事,还在继续。湘西这片与水为友的村民,还为奉献于治水而获得过史诗般的声誉。从前,在交通尚未发达的年代,人的自身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水的奉献精神充分展示在湘西这片土地上。就在沈从文先生描述的辰河两岸,聪明智慧的村民一反使用双腿的步行交通,借助河道开启辰河交通运输,留下可歌的历史。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湘西村民借助河道,把大量木材相互捆绑,造成木筏,顺着辰河流向远方。农村期间,我每年冒险参与多次伐木放排的记忆,成为一生中斗智斗勇的难忘时光。

更为可颂的是,湘西村民与河水为友,竟然创造出似船似筏的“毛板船”。该船最初由廉价松木制成,且多用马钉固定木板。造船价格低廉;不用刨光涂油,装运货物就行。后经改进,采用厚实松木拼订而成,于是成为名符其实的“毛板船”。得力于毛板船的使用,湘中以及来自于湘西云贵等地的货物如土纸、茶叶和木材等,经陆路到此,得以借助水上运输,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据传,毛润之先生的父亲毛贻昌老人曾用毛板船运送大米做生意,往来于湘西各地。毛板船的创造,影响改变了湘西水运发展进程,加快了湘西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变迁。此类毛板船发展壮大后,还有湘西商人占据武汉鹦鹉洲的故事。船友们在长江汉江交汇处抢占繁忙码头,至今仍有湘西船民在武汉三镇留下的宝庆街和宝庆码头等文字记载和历史。


走出大湘西,平生与故乡为友的沈从文先生,硬是把养育他的湘西山水描绘成世间美景和人间天堂。从文先生赞美辰河的万能水手,赞颂故乡的美丽山河。清纯辰河,滋润着代代淳朴山民。涓涓流水,更是孕育出史称首位“睁眼看世界”的魏家先人。还是涓涓辰河,滋润着湘西故土,把淳朴村民带到了湘西以外的大千世界。


(注: 本文有关图片系作者以前有关作品所集)

跨国在线TNCONLIN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Council of Studies (TNCCS)、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Review (TNCR)、加拿大渥太华联合学院指导下的跨国公司(TNCs)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