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前七回丹道意象略析

文化   2024-11-05 18:16   山东  

《西游记》前七回丹道意象略析

 

               

玄奘取经,其事颇具传奇色彩,被后人不断演绎传播,宋元间敷衍成话本、戏剧等。明朝后期,有某位丹道爱好者,根据戏剧、平话、小说等重新编创出前七回,塑造了不同以往的齐天大圣的独特形象[1],又将取经故事重新用丹道意象改编,于是有了奇书世德堂本《西游记》[2]。“彼以为浊世不可以庄语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谑笑谑以恣肆”,在丰富奇特的想象中,在诙谐调侃的语句中,他通过流连反复的比喻,也表述了“傲世之意”的丹道修炼意趣。所以明清时,不少人读其书,都以为是修道书。民国以来,思想开放,受文化、政治等影响,又有许多不同的解读。但是,说其为“证道书”,不免有过分解读的嫌疑;称其为游戏、解闷,也只是徒知其表。

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加速了小说艺术大众化进程。宋明以来,三教合一的身心性命之学观念逐步普及社会,而丹道修炼也广为传播(虽然丹道派别、方法比较复杂,功夫深入者非常有限,但人们总会自己“融会贯通”)。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了作者释放思想、情志的空间,才有了大众接受的土壤,于是造就了《西游记》的盛传。现代社会,丹道修炼知识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不少人通常要不就干脆否定丹道对《西游记》的影响,或者视而不见;要不就乱点鸳鸯谱,张冠李戴。笔者研究丹道多年,对其书处处寓意的金木交并、金精返本观念颇为在意,对其大闹天宫、西天取经两大段的文本结构也发现丹道的依据。因精力、学识不足,这里仅依据《西游记》文本,略析其前七回中的丹道意象。



“古本”西游记

 

一、《西游记》所述丹道的原则

 

《西游记》开篇诗说“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此句点明了作者在小说中想表达的意思,即造化会元、西游解厄。小说正文,作者改编“吴澄的《答田副使第三书》”[3],表述了先天混沌与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演化过程(《汉书·律历志》已开此说,其谓“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也。行于十二辰。始动于子,参之于丑得三,又参之于寅得九……此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故孳萌于子”。孟康注说“元气始起于子,未分之时,天地人混合为一,故子数独一也”),其实质不过混用乾卦之元亨利贞、十二地支之子丑寅来重新演绎大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而已。套用丹道观念,如果说逆则成仙的话,那么就要逆经这两大过程才能返本还源,即首先要龙虎交媾,返回寅初之时;其次贞下起元,才返到混沌之初。这隐含了《西游记》分作两大段文本的思想依据。

石卵受得天地精华化作石猴,目有两道金光(申猴属金),服饵水食,随后隐没,大约是说先天金精已隐于后天石矿中。猿猴是心的比喻,即人们常说的心猿意马(《西游记》将心猿与金猴两种意象混而为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则是心地的象征。水帘洞中有铁板桥,比喻水中有金。花果属木,处心地,则是火中之木。是说我们天造地设的心地中,原来就有金木诸象。如果去矿得金(将石字儿隐了),自可称王作圣(美猴王、天生圣人)。这是第一次说金木交并、金精返本,所以本段小结的诗说“假他名姓配丹成”。《西游记》经常说金木,与丹书通常说的龙虎相通,东方青龙为木,西方白虎为金,此龙从火中出,此虎向水边生。

东胜神洲也是木,西牛贺洲则是金。美猴王从东往西,便开始“西游”了。丹家称此为驱龙就虎,然后二物氤氤,凝结为金丹。虽然以东为主,却以西为“纪”(陈元之解作“彼以为大丹之数也,东生西成,故西以为纪”,丹经称作“饶他为主我为宾”),整部小说都如此,这是《西游纪(记)》题名的寓意。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俱指心。斜月三星之喻,南宋白玉蟾在《偃月炉图》中已说,其谓:“三点如星势,横钩似月斜。”其再传弟子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天心图》又有“钩横偃月,三点台星。斗杓斡运,虎啸龙吟”之句。王道渊也说:“三点如星理最深,钩悬偃月定浮沉。若人悟此玄中窍,大地山河尽作金。”天地生成之心,本无姓字,但“打破顽空须悟空”,所以借用须菩提之名。须菩提可以拆开为:须、菩提,即须要觉悟之意,亦即悟空之意(所以后文调侃说“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心既悟空,美猴王便有了名字。美猴王得名孙悟空,实为作者的妙手之笔[4]


《五福全书·修真秘诀·达摩歌》

 

二、须菩提所传口诀的来源

 

孙悟空既已彻悟菩提空性,辟除诸家旁门,于是可以修炼乌兔龟蛇、性命金丹之学(“心性修持大道生”))。《西游记》所记须菩提所传口诀为:“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这段文字,想必已是研究者耳熟能详的。但是这段文字的来源,却几乎没有人能够知道。如果大家对丹道有足够广泛深入的了解,才能发现这同样不是作者原创,还是“抄”的。

赵台鼎《脉望》卷八载:“显秘圆通行解诀,修习性命超生灭。都来本是神气精,除此三般无余说。无余说,体中藏,得遇明师道自唱(昌)。口诀原来深有意,屏除黑暗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蟠结。相蟠结,四象攒,中宫真土结灵铅。内有五行相匹配,自然龙虎会丹田。会丹田,总此诀,周天火候分明说。上弦细细吸淸风,下弦紧闭勿令泄。勿令泄,炁又急,强兵战胜用抽提。倒提小腹须着力,紧撮谷道内中提。内中提,贯斗危,明月辉辉顶上飞。若要三关夹脊透,倒提逆锁念啰哩。念啰哩,坚心志,撞透玄关二十四。月华光耀水晶宫,慧风吹起舍利子。舍利子,黄金色,二十四孕金莲摘。莲蕊中藏一点升,此明即是如来客,如来客,配无为,妙用无为无不为。纵横一撞昆仑透,三车搬运入华池。入华池,神水旺,滚滚黄河翻逆浪。醍醐灌顶过须弥,甘露洒心从此降。从此降,入漕溪,漕溪路有几人知。绛宫中间十二级,得来方作上天梯。上天梯,从此传,此是如来大法船。飞出天门生净土,超升三界作金仙。”[5]

显而易见,《西游记》的口诀实际就是“显秘圆通行解诀”浓缩。不知为何,也许是为了小说文字简便易读,也许不愿意把丹道的秘密说出,也许不符合其丹道观念,也许此处还只是着重表述心性修炼(本回目“悟彻菩提”),作者把后面内丹修炼的具体操作删除掉了,只留了些概念性的东西。由此笔者断定《西游记》并不是指导修炼的“证道书”,而是抒发(宣泄)作者情思的工具。与其将之称为修道书,还不如说它是劝道书。

“紧撮谷道内中提”“明月辉辉顶上飞”,这两句,我们可以在《性命圭旨》中找得到,“紧撮谷道内中提”又出现在《类修要诀·钱九华山人金锁歌》中。笔者二十多年前读书时就知道这些,后来从网上下载到《宝颜堂秘笈》,才读到《脉望》,虽然没有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也知道三者有联系。

《性命圭旨》有著名的采药四字诀(虽然不是上品丹法,却也有实用的一面),即吸、舐、撮、闭,其谓出自达磨祖师“形解诀”。达磨之说当然不可靠,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只有“显秘圆通行(形)解诀”与之沾边。依《性命圭旨》所引文,对照“显秘圆通行解诀”及其之后的相关文字,我们发现《脉望》收录的“显秘圆通行解诀”文字虽多,却并不完整,因为其中只有上弦吸气之吸、紧撮谷道之撮、舌拄上腭之舐,却无塞兑垂帘之闭。《钱九华山人金锁歌》文字简练许多,虽然表述采战之功,却有完整四字诀,其云:“鼓橐籥,往来诀,进则呼兮退则吸。舌拄上腭牙紧关,毋令气喘真精泄……精走泄,牢把截,上弦细细吸清风,下弦紧闭勿令泄。毋令泄,少人知,强兵战胜用枢机。倒吸小腹须着力,紧撮谷道内中提。内中提,三十六,上关提动下关续……无价珍,要安逸,夫妇交欢情意翕。壶中别有一乾坤,塞兑垂帘慢调息……若人透得金锁歌,陆地神仙能事毕。” 从内容上说,“行解诀”的抽提之法,就源自采战之术。由此推测,“行解诀”大致是在《金锁歌》上改造而成。

于是我们知道,先有《金锁歌》,然后才有了“形解诀”。《性命圭旨》和《西游记》根据各自的需要,对“形解诀”或略引其文,或改编其文。虽然目前无法断定《金锁歌》、《行解诀》的出现时间(《脉望》、《类修要诀》都是万历年间成书),但这可以让我们继续追寻,如果找到线索,那么《西游记》的前七回乃至整部小说出现时间的上限或许就有明确的证据了[6]

月兔日乌,龟蛇盘结,火里种莲,五行攒簇,简单的说,都与龙虎交媾、金木交并同义。此处作者的意趣仍然还在丹功“性上有”上,而心窍打开,“一窍通时百窍通”,也就有了天罡、地煞诸多变化。

 

三、断魔采金、九幽除名

 

水脏洞伏魔,大约是说“莫向肾中求造化,却须心里觅先天”。即将以往错用的精神收拾回来,断除形质(水脏洞混世魔王)的干扰,回归正道,元神复位(“断魔归本合元神”),然后才能采得水中金,即在“水府龙宫“中寻得真金(定海神珍铁)——如邵雍说:“天心复处是无心,心到无时无处寻。若谓无心便无事,水中何故却生金。”

“我们这铁板桥下,水通东海龙宫”,是说心地中自然通得龙宫,可以得宝。东为木,神珍铁为金,龙宫中依然金木相并。“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是说金精将出现,其后“金光万道”,则是形容金精发泄,所谓“一阳初动……温温铅鼎,光透帘帏”之意。此神珍铁“重一万三千五百斤”,一万三千五百指呼吸,古人以为这是人一天的呼吸次数,此处象征先天炁。“如意金箍棒,是说此金炼成能如人意,道书通常喻之作如意珠,如刘志渊《启真集》说:“谅不入巨海,不得如意珠。”陈虚白《规中指南》说:“劝君终日默如愚,炼成一颗如意珠。此采药之时节也。”能如意变小,大约是表述攒年簇日于一时之意,先天炁一时发现,自可“一时辰内管丹成”。既得其金,能大能小,大约是大周天界、细入微尘之意。此宝贝“可以摁在耳朵里面藏下”,肾开窍于耳,文学联想,故此水中金可以藏于耳朵。本段故事的丹道隐喻,较为隐晦,似乎达到浑然无迹的效果,却也不是非常深奥,可是,象陈士斌、刘一明等专门用丹道解读《西游记》的都没有说出清楚,却也奇怪。其后讨披挂一节,如陈士斌、刘一明之论,大约是说和合四象,出龙宫后“金灿灿的”,表示丹成。

此丹既成,“一身上觉充天,下觉塞地”(上察于天,下播于地),于是“四海千山皆拱伏”。按道书的说法,采得水中金,可以不死,做得陆地神仙,所以“九幽十类尽除名”。

 

四、金精入鼎、移神内院

 

依钟吕一系丹书说,采得真金结丹之后,肘后飞金晶、金玉液还丹,然后有移神内院之功(大意是说将元神安住于顶上泥丸、自己天宫之中温养,然后才可能脱胎神化),亦有各种魔事(《钟吕传道集》、《大丹直指》中列有十种魔事)。《西游记》巧妙的将以往流传的孙行者偷蟠桃、盗金丹、与诸天战斗故事与内丹修炼的金玉还丹、内院魔事结合,于是就有了热闹非凡、脍炙人口的大闯天宫故事,也将齐天大圣(心)的妖性充分的彰显出来。

孙悟空由太白金星引导,进入天宫,喻金晶飞入泥丸。弼马温养马,也只是温养心性之意。“昼夜不睡”,是念兹在兹,不可须臾离也之意。“肉膘肥满”比喻心广体胖。反下天宫,自号齐天大圣。从丹法来说,是“自上田至中田,中田至下田”,即是抽铅添汞之事,自可作圣。其后巨灵、哪吒与孙悟空之战,诸妖称大圣,虽是文学艺术(游戏文字),却也点明心性不净(本自天生圣人,却争竞齐天——“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魔事随着就来。

金星再次引导孙悟空入天宫,要他“安静”“宁神”。蟠桃,传说中的仙果,是仙丹之喻,如萧廷芝说:“阆苑蟠桃自熟时,摘来服饵莫教迟。几回下手潜偷处,无限神仙总不知。”偷仙酒、窃金丹,是玉液、金液还丹之喻。还丹入口,天地皆惊,所谓“脱胎入口身通圣,无限龙神尽失惊”。其后星宿天王、木叉二郎与大圣之战,作者鼓舞文墨,煞是好看。二郎神为何能够擒住齐天大圣?除《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已经铺好的观念外,笔者还没有找到丹道的依据。

既得玉液、金液,再入天宫,则是移神内院了。八卦炉中文武火锻炼,炼就一颗黍珠,显出本来真性,灵光彻太虚,逍遥物外仙,真乃“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虽然一身之功已了,但是贞下之元未启,八卦炉中可逃,五行之外怎到?

 

 

四、西取真经

 

元代陈致虚倡导彼家丹法,使真经有了特殊含义,如其在《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中颂曰:“太上端居太极先,本于父母未生前。度人须要真经度,若问真经癸是铅。”受其影响,取经同样也有了特殊含义[7],明清时还出现了《真经歌》《采金歌》。而明朝中后期,丹道理论出现了一次飞跃,丹家们在实践基础之上,结合彼家、清静丹法理论,将修炼核心分作两大段,一为己身阴阳交媾,一为乾坤阴阳交媾。虽然都说真阴阳从虚空(玄窍)中来,理论功夫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如嘉靖三年(1524)以前的《性命圭旨》原稿中有“鼎中有宝非真宝,重结灵胎是圣胎(谓将内院元神重新煅炼,而不是出神尸解)”之语[8]。约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孙教鸾得安师之传,有神仙复做神仙的玄珠之说[9],《金丹真传》记作:“若问玄珠妙用,神仙复做神仙。广施阴德满人间,勅赐金书玉简。玄座宝珠一颗,吞来羽化翩跹。”林兆恩万历七年(1579)至十五年(1587)间通过自身实践,提出(天地)阳丹、(虚空)舍利光[10]观念,建立再立乾坤之说。托名葛玄的《葛仙金液还丹诀》也有大坎离交媾玉液还丹、乾坤交媾金液还丹之说。

人们通常只看到《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醒目的“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词句,以为百回表述的都是同样的修行。殊不知其书经过创编后,寓意更深。笔者以为:《西游记》作者吸收了取经丹道新义与神仙复做神仙的丹道新理论,并用来改编西游故事。如果这样解读《西游记》,就能比较合理的解释大圣既已成物外仙(因心性不纯,又称妖仙),又得取经的丹道意象。

如来降伏大圣,是西游故事早已准备好的台词(佛能降伏心)。而作者在这里用如来喻指大道本体,故能“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大圣实际上只在自家天宫内院中折腾,并未到真正体证“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当然逃不脱如来的手掌,被压在五行山下。只有取得西方真金,才能阴阳交并,回归本源,于是顺理成章的就接上了取经(金)故事。

从贞观(喻贞下起元)唐三藏解救五行山下的大圣开始(喻金能点化。三藏前世为金蝉子),慢慢的西游路上,作者舞动文笔,嬉笑怒骂(世德堂所购本已有很多“科诨”语了),让人们看到一出出好戏。可是要驾驭这么庞大复杂的文字,并不容易。作者在订校中,大约随着意识流动,调整增删材料。然而,文本量巨大,难免有前后抵牾之处;精力不济,也难免有敷衍唐光禄(唐廷仁)[11]委托的时候。如果我们过分关注细节,大约就会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虽然说细节决定成败,但对创作大势并不适用,就象洪流一样,是大势决定细节。前七回也是如此,因此本文不纠缠细节,而只看其意识流动趋势中所想表述的金木交并、金精返本意象。

 

五、结语

 

世德堂所购本中,西游故事关注摄心成道。世德堂订校本中,出现大量的丹道术语和丹道意象,给人的直观印象就是它对丹道的深厚兴趣。明清以来,用丹道解读《西游记》的有许多,各有各的特点。笔者凭借多年研究丹道的收获,揣测《西游记》前七回,重新解读一通。以为《西游记》前后两大段文本有着丹道思想的依据,作者吸收了取经的丹道新义与神仙复做神仙的丹道新理论,以之说明西游取经。而前七回中混合了心猿与金猴两种意象,既表述了本性上有,但须去矿存金而得的丹道理念,又说明了金木并交,龙虎交媾才能结丹的思想。以为孙悟空出入天宫,表述的是金精入鼎、三田返覆、移神内院之事。这些即使并不都符合作者原意,也能自圆其说,可以自成一家之言了。

除了降心、炼丹、科诨之外,西游故事吸引眼珠的可能要算争斗了。从西游故事来说,就是一路征服内外妖魔,少不了战斗。从文学作品来说,只有各种冲突才能让文章吸引人。从心性来说,战退妄想执着,才是修行本分。争竞人我之心,实乃祸事之源。如果只是“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而不知上德若水,与时迁移,恐怕就要入魔了。孙悟空战斗力爆棚,取得真经,完成丹道修炼,成为大力王菩萨、斗战胜佛,终成正果。

世德堂本《西游记》虽然不是指导丹道修炼之书,但有大量的丹道术语和明显的丹道意趣,因此,我们称之为劝道书也不为过。



[1] 齐天大圣形象,如宋元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载:“且说梅岭之北有一洞,名曰申阳洞。洞中有一怪,号曰白申公,乃猢狲精也(后文又称白猿精)。弟兄三人: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弥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小妹便是泗洲圣母。这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变化多端,能降各洞山魈,管领诸山猛兽。兴妖作法,摄偷可意佳人;啸月吟风,醉饮非凡美酒。与天地齐休,日月同长。”后来与孙行者形象重合,如《西游记杂剧》载:“一自开天辟地,两仪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费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嗔,六合乾坤混扰,七冥北斗难分,八方世界有谁尊,九天难捕我,十万总魔君。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喜时攀藤揽葛,怒时搅海翻江。金鼎国女子我为妻,玉皇殿琼浆咱得饮。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鍮石屁眼,摆锡鸡巴。我偷得王母仙桃百颗,仙衣一套,与夫人穿着。今日作庆仙衣会也。”此处传说为通天大圣。大约成书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 左右的崔世珍《朴通事集览》记载了大圣取经前较为完整的形象:“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帘洞,洞前有铁板桥,桥下有万丈涧,涧边有万个小洞,洞里多猴。有老猴精号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入天宫仙桃园偷蟠桃,又偷老君灵丹药,又去王母宫偷王母绣仙衣一套,来设庆仙衣会。老君王母具奏于玉帝,传宣李天王引领天兵十万及诸神将,至花果山与大圣相战,失利,巡山大力鬼上告天王,举灌州灌江口神曰小圣二郎,可使拿获。天王遣太子木叉与大力鬼往请二郎神,领神兵围花果山,众猴出战皆败,大圣被执当死。观音上请于玉帝,免死,令巨灵神押大圣前往下方去,乃于花果山石缝内纳身,下截画如来押字封着,使山神土地镇守,饥食铁丸,渴饮铜汁,待我往东土寻取经之人,经过此山,观大圣肯随往西天,则此时可放。”

[2] 世德堂本《西游记》刊印于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它是在其所购之本上“为之订校,秩其卷目”而成。盛于斯(15971640)《休庵影语·西游记误》载:“余幼时读《西游记》,至‘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心识其为后人之伪笔,遂抹杀之。后十余年,会周如山,云:‘此样抄本,初出自周邸,及授梓时订书,以其数不满百,遂增入一回。先生疑者,得毋是乎?’盖《西游》作者,极有深意。每立一题,必有所指。即中间科诨语,亦皆关合性命真宗,决不作寻常影响。其末回云‘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据此,不少学者都持相同意见,以为周邸刊本,可能便是世德堂所购之本。据盛于斯之言,可知世德堂本刊印之后,周邸本仍然在流传。其说所增入的回目,世德堂本作“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其所说末回,世德堂本为九十九回,回目作“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周楫《西湖二集·愚郡守玉殿生春》有“就像《西游记》中五圣观混元大仙要用滚油煎孙行者的一般”之句,其所据或许也是周邸之版(世德堂本中只有五庄观镇元大仙一事可与参照),可知世德堂本的确重新“为之订校,秩其卷目”了(从其将棉改作仙,将见真如改作道归根,将五圣观混元大仙改作五庄观镇元大仙这几个简单的改动,也可略知其意趣)。订校其书者,陈元之序称其为“好事者”,《西游记》题作“华阳洞天主人”(陈澉以为陈元之、好事者、华阳洞天主人三人是同一人,见《〈西游记〉校者“华阳洞天主人”新考》),这两个名号正好从侧面反映了《西游记》的一点旨趣,即其书对道教的兴趣、对说事的兴趣。世德堂所购之书,虽然“关合性命真宗”,但其原叙“以为狲(孙),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心以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可摄”,并以此“为道之成耳”,明显是在说心性。其解孙为狲,用意也在心神(世德堂本“言学仙不必在远,只在此心”的夹批可能即是其语),则与世德堂本解孙为子系婴儿之论大相径庭。无论从大处看还是从细节看,都可知其兴趣更多的在心性上(其三藏之说,又类似民间宗教的调子),而不是丹道上。在世德堂本之前已知的西游故事中,都没有发现频繁使用丹道术语、又有丹道意趣的情况(民间宗教偶有用西游故事说教的,但都很粗鄙混乱。资料详见蔡铁鹰《西游记资料汇编》)。世德堂本标志着《西游记》故事定型(除唐僧出身一段外),其书出现后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3] 李天飞:《浅谈世德堂本〈西游记〉常见的校注问题》。收入黄霖、陈广宏、郑利华主编《2013年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 2015年,第919页。

[4] 参考李天飞:《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上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6年,第1415页。

[5]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6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齐鲁书社,1995年,第747748页。按此歌,龚居中《五福全书·修真秘诀》中引作《达摩歌》。

[6] 《西游记》第十九回猪八戒所吟之诗,其中有“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周流肾水入华池,丹田补得温温热”之句,大致改写自丹书“先补气,后补血,补得丹田温温热。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一身四大俱补通,致使精神无露泄”(《遵生八笺》所引)之语,此诗也还找不到出现时间(补气、补血之说,在《金丹真传》中已是有机组成部分)。《脉望》所引《锢鏴歌》云:“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九窍八门都补合,休教一点有漏泄。”也与之相关(锢鏴,大约即固漏,《张三丰全集》中有《固漏歌》,其中“上至须弥泥丸宫,下至涌泉彻幽奥”与之相似)。

[7] 明代孙绪(14741547)早已解读出此种含义,见《沙溪集·无用闲谈》。其谓:“谬悠之说,本非儒者所宜言。然因其言之非而折之,使归于正,亦吾儒辟异端之所当留心者也……凡欲作佛,不问老少华夷,但能降龙神、伏虎气,和合四象,攒簇五行,无不可者。《藏经》至于五千四十八卷,喻五千四十八日金经发见之时也。《度人经注》‘度人须用真经度,若问真经癸是铅’是也。释氏相传唐僧、不空取经西天。西天者,金方也,兑地金经所自出也。经来白马寺,意马也。其曰孙行者,心猿也。这回打个翻筋斗者,邪心外驰也。用咒拘之者,用慧剑止之,所谓‘万里之(诛)妖一电光’也。诸魔女障碍阻敌,临期取经采药魔情纷起也。皆凭行者驱敌,悉由心所制也。白马䭾经,行者敌魔,炼丹采药全由心意也……异端谬悠,本不足究。因与方外友谈之,漫识于此。”孙绪对西天取经“归之于正”的彼家丹法解读,不知何时被引入西游故事了?或者他人也有类似的想法?

[8] 《性命圭旨》由吴之鹤于其外祖唐皋(14691524)故箧中所得,后来大量增改,又加入了三一教内容,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刊印。重结灵胎句,其书称为“吾师尹公”之语,故称其为原稿中语。按:从功夫上说,早在元代栖云先生王志谨的《论冲和》中,就已经表述了不同的功夫层次,并提出“再立乾坤”的观念。

[9] 孙汝忠万历四十三年(1615)《金丹真传序》称其父孙教鸾生于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髫年好道,后得安师之传。安师去后,“寥寥湖海二十余年,未获同志,六十始至潞安”,故推测他于四十岁左右时得传丹诀。

[10] 《林子全书·自立性命》说:“心属火,其色赤,故谓之丹。余尝即此性命之心丹言之,概有其四。有所谓人丹,而曰紫金者,昔所称阴丹也,有所谓天丹,而曰黑金者,昔所称阳丹也。有所谓阴阳配合,而曰黄金者,昔所称三家相见结婴儿也。又有所谓非阴非阳,混混沌沌,而从太虚中来者,昔所称舍利光也。”《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277页。

[11] 上原究一:《金陵书坊唐氏世德堂主人考——两位“唐光禄”》。收入收入黄霖、陈广宏、郑利华主编《2013年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 2015年,第928942页。



文章已刊于香港《弘道》2019 年第4期,这是草稿。

杂志PDF下载:https://www.daoist.org/BookSearch(test)/pdf%20-%20hungdao.htm


當下書房
为振兴强盛国家而读书,为救度利益一切众生而读书;我读,你也读。努力读本科书、努力读课外书,无论任何年龄也不停读书,这是容易取得成功及无负此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自己而读书是小乘,为国家而读书是中乘,为众生而读书是大乘。#常观世音微语录#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