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瑜伽与涵养道德
古话说:有没有修德,是区别大道和小术最根本的界限。
那“瑜伽”是大道还是小术呢?
有关瑜伽的典籍众多,其中以帕坦伽利的《瑜伽经》
最为权威,
《瑜伽经》的成书时间,有人认为在公元前三四世纪,
也有人认为要迟至公元5世纪,众说纷纭,无从稽考。
在古老的《瑜伽经》中将瑜伽修习路径清晰的划分为
阶梯式的八步,称八支瑜伽。
如下图:
瑜伽八支的前两支内容套用古话,我们可以称为 “戒”,
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制戒:即一个瑜伽士的社会行为准则(对外),具体包括非暴力、不偷盗、不淫乱、不妄语等等,
而内制:即一个瑜伽士的内在行为准则(对内),指成为一个修行人需要具备的内在品质,比如自律、知足、清净、研读经典,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的渴求等等。
从这部分内容可以清晰的看到,在帕坦伽利的时代,瑜伽作为一种生命修行法,已经严格的对瑜伽士们提出了接受禁制和劝制的道德主张,并且将这两部分内容放在了修习瑜伽具体功法(体位法、呼吸、冥想)之前,足可见它的重要性。
再回到,开篇我们的追问?
瑜伽是大道还是小术?
答案是肯定的,
瑜伽即“大道”。
古老的瑜伽作为一个历经千年而持续焕发生命力的科学,身心体系,可以看的出它的内容架构已经很清晰且完善了。
涵养道德是古来各家练功的“要旨”,因为“德为功母”即德是功的基础。我们熟知的佛家、道家关于修行也有都这些严格的戒律要求。
古人不叫“涵养道德”,比如说道家、佛家讲持戒。
“
佛家的戒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居士戒,
有五戒:杀、盗、淫、妄、酒。
另外还有十戒、八戒,比丘戒。
出家人的戒律有250条之多。
“
而道家的戒名目更多,什么天仙戒、无极戒、智慧大戒等等。道家的老子,法家的韩非子在书里解释的时候也讲过类似的内容,老子曾经讲过“重积德”的问题,这实际上也是要涵养道德的意思。
再就是“孔窍虚”,一般有几种解释,心也叫心窍,还有七窍,眼、耳、鼻、口等这些跟外界接触的东西,不要太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要让内心里面非常空虚,这也是“涵养”的要诀。
“
儒家虽然对练功夫讲的不多,但是对于涵养道德讲的很多,比如儒家的孟子就提出来要“持其志,勿暴其气”,也就是说要很好的控制住情感,不要随意把气散出去,暴露出去。
再有孟子的“养浩然正气”。养,怎么去养呢?
“以直养而无害”,“德”字古时的写法就是一个“直”一个“心”,“直心”就是德,直心就能把气养起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才能身心和谐自在。
综上所述,能看的出,各家各派由于立场不同,对戒律问题强调的侧重不同,我们不要认为戒律是个坏东西,而是要看到它积极的意义。
需要首先明确的是,
戒律的本质:
其本质上都属于涵养道德的范畴。
戒律就两方面内容:坏事不要去做,好事多做。
“
戒律的目的是什么呢?
即:为了创造一个条件,无论练习什么功夫,都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心的稳定”。
例如:有些朋友练瑜伽,身体能力增强了,能量足了,可是不知缘由的脾气也大了,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容易发火,容易跟人吵。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身体的能量需要“心”去驾驭,
“精神活动”才是身体的“统帅”精神一紊乱,
身体内的气机一下子就乱了套。
史上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古时候功夫越高的人,越要注意德行的培养,
因为只有你把德修好了,平时日常生活有所为、有所不为,意即“戒生定,定生慧”,
在这个基础之前练起功来,那才是真功夫。
“
所以过去老师教徒弟不是先教方法。
练武术不是先教招数;练气功不是先教诀窍;
而是来了之后,先让你磨性子。
什么时候把你磨得一点火气,没有了,也不着急、
也不容易生气,这就是在练习“心”的稳定度。
老师看你能够有好事就干,助人为乐,
他才教你练功夫。如果性情刚烈,品行恶劣,
学了功夫,不但帮不到你反而是害了你,
有可能还会危害社会。
所以,只有你能真正练的情绪平稳了,
老师再告诉你方法,
具体一练,一下子就解决问题了,
这样练功功夫就非常容易上的去,
要强身健体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这里,
希望启发更多的朋友能重新审视“道德”这个话题,正确的看待各家各派关于“涵养道德”的各种要求,能体会到“修德”被放在了高度重视的位置的目的和这份良苦用心。
感谢阅读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