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力卡
2024年2月15日。
中国还在龙年春节假期里,我和熊在新西兰完成了我们第一本书的写作。
历时3年半,我们一边经历疫情滞留中国,陪伴失学少年闲空,搬家11次;一边着手开始写作,记录我和熊从2004年以来,成为同事,成为男女朋友,成为夫妻、成为父母的生活经历与养育细节。
书稿写完,我和熊才意识到,过去20年,我们只做了一件事。
究竟是什么事,让我们愿意花上人生最宝贵的20年?真诚地邀请大家有机会阅读我们的书,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关于书的出版,我和熊的想法是把这件事交托出去,在虚空中邀请与我们、与这本书有缘的出版社、出版人和编辑。
人生本来如此,充满不确定性,充满一切可能性,充满未知的创造性。但就像我和熊感觉的那样,一切又是那么的确定。
这封信怎么写,我并不知道。第一本书截稿后的放松,我是着实体验到了。于是,我把这一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几个朋友。他/她们的回应让我受益,精神百倍。
一个小范围朋友群
我:先在这里告诉大家,我们的书稿基本完成,近期将邀请与我们有缘的出版社共同合作。
朋友R:太好了,期待中。
我:谢谢,感觉太不容易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不容易。即使到现在,我们对书稿还有很多不满意之处,但实在不想再改了。@朋友R,也想问问,你为什么期待这本书?
朋友R:因为大概知道这本书记录了你们养育孩子的细节,思路,思想背景等等,我觉得会对很多父母有帮助,我会推荐给我们学校一年级的家长。
我:怎么感觉你已经看了书稿了?
朋友X:真是太好了。
我:哈哈,你不敢说期待了,怕我追问(大笑表情)
朋友X:R就是我们的代表。
我:她代表你什么了?追问,继续穷追不舍。
朋友X:她写出了我的期待,只是我想把书推荐给所有我认识的人。
我:会对他们太刺激了吗?
朋友S:我感觉我等了几辈子了。
我:我感觉我写了几辈子了。
朋友S:我期待读完后我的感受和收获。
朋友Y:太好啦,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看到书呀?
我:年后联系出版社,期望后续工作可以加快速度。
朋友Y: 尤力卡,书稿的完成对你们来说很不容易,我能感觉到你的激动与开心,也很高兴你第一时间和我们分享。和你们分开后时常想念,特别怀念和你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光,感觉听你们说话,怎么都听不够,自己困惑时,有时你们一句话就可以让我拨云见日,我一直都好期待你们的书……这本书必将成为我的床头读物。
我:哈哈,咋说得那么好啊,谢谢你,很受鼓励。完成书稿,我好像不是激动和开心,是感觉不能再改了,必须宣布截稿了。@朋友Y,没想到吧?因为今天的宣布,得到好友反馈,让我感觉不是独自在工作,而是和大家一起工作,有种创造的体验。谢谢你们!
朋友Y:哈哈,这种感觉很有意思,我还不能体会,但我很激动和开心。
我:写过书,更体会读书这件事其实是很诡异的。所以,与作者对话是很重要的,不能死读。太难了。
我:今天告诉大家这个消息,其实是我想在地上打滚,宣告完成。好像刚刚跑完一场马拉松。
朋友S:在什么材质的地上?
我:草地。这里有太多草地,没有人。
朋友X:哈哈,脑补图景。
朋友S:因为有图景了,所以,我们大家一起打滚吧。
朋友L:书真的要出版了吗?真的是等好久了。要说我为啥一直翘首以待等书出版,虽然从和你们的聊天中,了解到你们养育孩子的细节和背景,但是对我来说还是很碎片,落实到实际生活有时还是被搞的一嘴毛。我感觉读你们的书肯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毕竟这么近距离的接触过作者,还与你们有过“亲密接触”,会有隔空对话的感觉。
朋友X:一嘴毛。真是太形象了。
我:@朋友L,你说“碎片化”,我感觉很准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停止一切分享,想尽快把书写出来,让大家有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再来就具体议题进行讨论。写书的过程中,我数次想截取其中一段在公众号里分享,发现都有些困难。就是遇到你说的这个情况,觉得还是读者完整地阅读可能会更清晰一些。你的回应帮助我记起这个感觉,太好了,谢谢你。
不过,可能你阅读之后,还会有一嘴毛的感觉。因为文字是单向度的,总会挂一漏万。书出版后,大家有个整体框架,后续我们可以与大家进一步讨论。
总体感觉是,闲空16岁了,我和熊也遇到了比以前更深入的养育议题,真心觉得为人父母不容易。我们也有很多问题,很多困惑,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做。但我们有信心的是,我和熊可以认真地讨论,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好的答案。
朋友S:需要帮助推荐出版社吗?
我:太感谢了,出版社信息我们是需要的。我们计划通过公众号邀请信,找到真正想了解这本书可能的价值,愿意用心编辑策划的编辑、出版人和出版社。到时候,你再感觉一下,是否将邀请信给你认识的出版社编辑看。
我自己以前由于工作关系,与国内很多出版社都有交往。我曾供职的报业集团也有自己的出版社。但我这次不想用这些途径找出版社,实在是不希望对方只是出于人情考虑。朋友引荐,通过公众号文章了解,相对会客观一些,完美避开了直接人情因素,更可能为我们找到真正有缘的出版社。这是我和熊喜欢的方式。
我们一定不会拒绝了解我们的朋友的推荐,因为我们已经早早祷告,怎知朋友不是我祷告后,老天爷派来帮助我的。我胆小,不敢拒绝朋友和老天爷的好意。“臣妾做不到啊!”
朋友S:这样太好了,我还在想,要怎样介绍你们,才可以把我心中对你们的了解讲得非常的详细、全面、客观。
好友C君
我:过年期间,第一时间告诉你,书稿写完了,非常不易,想得到你的安慰。
C君:哇哇哇,祝贺你!我今天在外面跟一位老师学习,晚点回复你。我们要有眼福啦。
我:我是主动投怀求抱抱。你过年期间学习新知的状态很安慰我。
C君:我是全面贯彻你以前在一个群里提出的:全心全意为自己服务。
我:你总是这样,彻底贯彻,落实到位。
好友C君:你写书稿是不是累坏了?
我:书稿不能再改了,写到后来已经自己都忘记是否写过某事了。体量太大的书稿和长篇文章写作很不一样,这次是领教了。还有很多,写不动了,以后出增订版吧。要回顾过去20年我们的生活、养育细节,冲突、困惑,着实不易。
好友夫妻S君Y君
我:@S君,@Y君,过年期间,第一时间告诉好友,我和熊的书稿已经基本完成了。感觉太不容易了!原来第一次“生孩子”是这个感觉啊。
S君(妻子):我们今天一天都准备狂飙赶路,现在中途龙泉小憩吃顿农家饭。十月怀胎不易,能一起陪伴你们的骨血问世,我觉得无比荣幸,也无比开心。
Y君(丈夫):希望早一点看到成品,最好出版社通知你尽快准备第二版第三版印刷。
熊乾佑:谢谢,承你吉言,注意休息。
我:哈哈,看到你们小憩,我都很高兴。主动求安慰的体验真不错。出版社我准备写信,向宇宙发出邀请。看你们环游中国,心里想着尽快回来一起浪。
S君:Y同志今天开了整整8小时车。我们盼着你们回来,我还盼着创建共同社区呢!
S君:我们今天还在义乌,计划里今晚到家。孩子已经对漂泊的旅行生活有点熬不住了。(注:过年前,Y君已经带着孩子自驾三个多星期。)
我:Y君一下子给的剂量有点大,下次带我们去比较好。
S君:一下子激发了我的期待。
Y君:我们逛到现在,地图显示才游历了100万公里而已,中国真的太大了。我现在挺喜欢中国的,语言通,美食不愁,交通便利,几乎没啥解决不了的困难。比国外旅游自由多了,开销也没那么大。
我:你这么说,气不气人。(因为尤力卡身在新西兰,想回而暂不能回国享受——编者)
S君:我们可以在途经喜欢的城市或地方住下来,享受风土人情和四季风情,再慢慢走。
Y君:熊尤力卡全国朋友多,可以搞个沿途寻访,与人交流乐趣也很多的。
S君:嗯,各展所长,我可以负责沿途所有的食宿安排。
我:过去的三年,因为疫情,我们一家有机会在中国各地居住,感觉确实非常好。
好友SHU君
我:过年期间,问候朋友,也想第一时间告诉你。我和熊的书稿基本完成了。原来,第一次“生孩子”是这个感觉。
SHU:哈哈哈,真好哇,真好哇。非常期待,“生孩子”肯定不容易,多生就习惯了。
我:着实不容易啊,还不知道出版社编辑那里如何说呢?对了,想问问你,书出版,你期待发生什么呢?
SHU:养育孩子,父母心中要有方向,也需要很多细致和扎实的工作。对待孩子,我大方向是确定的,但面对具体问题怎么找到切入口,有很多的迷茫,需要更多具体的参考。
我以前看你的博客,现在看你的公众号,里面关于闲空和你们生活的一些片段描述,有很多启发,也帮我更了解自己。好几次,看着你的文字被触及,泪目,我很清晰,这个泪目有点儿像在迷雾里看不清,你的文字,帮助我了解自己,对孩子教育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我在北京,常听学员们说到青春期的孩子厌学,甚至抑郁,在学校的孩子也渐渐失去光彩。我想,家长们可能都很需要这样扎实的养育细节作参考和共勉。还有,如何与渐渐老去的长辈相处,如何面对在医院里的困境,如何面对离去的亲人……
我做父母课堂,有几位学员重症后,两位离开,两位正在和病魔做斗争。也有婚姻遇到困境的,有愿意表达,善于学习,被同学们支持,慢慢发现并不是无法逆转的……
这些议题,都是我们正在面临,需要一起探讨和学习的。我们需要像你们这样扎实、细致的介绍和参考。公众号里已经可以看出散落在各处的,你们对这些议题的关注与触及。相信你们书中对这些议题有更详细的描述,所以,我真的非常期待你们的书尽快出版,也真诚地邀请你们来我们这里做现场分享。
我:SHU,谢谢你这么具体详实的回应,这些都体现出你日常的思考与实践,很触动我。随着闲空一点点长大,家庭养育的内容越来越不同。我也在思考孩子教育的出路,最深的体会是养育的时机非常重要。还有,就是学的、知道的还是太少。
尽管到目前为止,总体看来,闲空的养育是不错的,但我和熊的体会依然是,家庭教育真的是太重要了,也太不容易了。这也是我们出这本书,以及未来计划出书的想法:希望与更多中国年轻一代父母同行。
至于你谈到的如何面对生死、疾病、父母老去……这些议题我们在书中确实也有所涉及。尽管这些话题多少显得有些沉重,但从我和熊的经历来看,这也应该是每个家庭成长、成熟、变化的共同历程,是家人彼此陪伴、彼此见证的最最真实的历程。如何看待和应对婆媳关系,如何与老年父母相处,如何与去世的亲人告别……我个人的体验是,直面这些议题,帮助我和熊收获人生重要的意识转换与成长。
你的反馈帮助我对现状有更多的了解,谢谢。想问问,你说的孩子厌学等,是传统教育学校的孩子还是新教育学校的孩子?
SHU:厌学的孩子多数还是传统学校的。但身边新教育的孩子,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和自由被过度强调,认为孩子谈恋爱才正常。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也是一个议题。家长都有良好的愿望,但缺少清晰确定的心智,容易被事务带走。
我:这些的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新西兰,一些青春期的孩子,有的宣布自己是性别流动者,有的时候孩子聚会会偷偷吸大麻……吸电子烟很常见,耳钉,鼻钉,肚钉,纹身,穿睡衣上学……
SHU:我被震动了,让我消化一下。我的天啊。你是怎么让闲空可以独善其身的?
我:这是个好问题,我没有想过,容我想想。有一点是很确定的,我们和闲空的沟通非常好,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了这个基础,我和熊看中的,闲空大体都是认同的。所以实践下来,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有一个前提,你们的沟通决定着你是否还能影响你的孩子。
有意思是的,闲空看到表现如此的同学,反而异常珍惜他失学三年后的学习机会,对于那些别人觉得很酷的东西,包括对于未来自己的追求、伴侣、家庭等,尽管他目前还只有16岁,很多想法还刚刚开始形成,但与他交流下来,感觉他都有自己的想法。
当然,我说的这边孩子的状态并不是画面的全部,闲空在新西兰有非常要好的朋友,与同班或其他年级男生女生也有不错的关系。他们一起滑冰,滑雪,骑自行车,组乐队,一起散步,聊天,吃东西……他们也各自有各自的鲜明的性格、爱好和擅长。既能在一起玩,又都有独处的能力。还有一点很明显的,即将进入17岁的闲空,尽管我们看来有些晚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对思考的兴趣。他的这些变化,让我和熊对人究竟是怎么回事真的很感兴趣。
SHU:很高兴听你介绍这些。如何爱孩子,如何与孩子建立好的关系,家长需要非常具体的做法和参考。
我: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这次试着在书里把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这些很容易模糊的概念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解读了一下。我摘一小段:
(熊乾佑:)所以在教育领域,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既然教育学是一门学问,那么也就意味着在我们学习这门学问的时候,需要把“爱”当作技术名词——也就是当作我们一点也不明白的术语,这样才能有效地学习。说不清楚“爱”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先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讨论“爱”到底是什么上。先学会“三句话”,陪伴孩子的感受,陪伴家人,陪伴自己。
……
SHU:很同意你们的观点,你公众号里有些文章,描述你们在上海时,与孩子的对话,让我有机会看到一些具体的做法,对我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我:我对“如何做”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可能因为之前从事记者工作,见过太多的学者,谈理论谈得很好,具体到做时,就断层了。理论很重要,它帮助我们明晰,但如果落实到操作上,有断层,说明还不够。
书稿完成后,我和熊准备设计一些网络小互动,看看如何有趣而轻松地进入一些家庭对话。今天早上我们还在谈论这个。总体的感觉是,养育孩子这件事真的挺不容易的,我和熊算是全面参与,尚感觉不易,何况其他不接触教育研究、工作非常繁忙的家长。孩子都是很好的,如果每个家庭都发生小小的转变,效果是非常惊人的。我跟熊开玩笑说,我们只生了一个孩子,陪了那么多年,现在闲空即将可以交托出去了(还有两年高中毕业),我们可以陪一陪别的父母养孩子了。
SHU:那真好哇,我也等着呢。
我:你客气了,我观察你,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你只是爱学习。和我一样。
尤力卡
借着书稿完成,有很多想法希望与你们交流(我们与你们算半个同行,我和熊以前都曾做过记者、编辑,但只限在报纸上。这次写书,体验到书稿体量大,与报纸编辑的工作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也希望有机会向你们学习)。
除了书稿的交流,我和熊也很希望无论是这次还是未来,与你们有更多内容上的交流。原因是,我们都从事大众传媒工作,对公众话题的参与、讨论有着天然的兴趣,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多多少少有些使命感,这一点在我更为明显些。
家庭养育、学校教育、亲人关系的梳理与重建、个体的界限和精神独立、身心健康、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儿童养育的关系……这些议题都是我和熊长久以来关注和思考的。
这些看似一个个大议题,在我们看来,都与每个人——每个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都可以从理论的学习,化到具体每日、每事“如何做”上。这是最最有趣和吸引我们的。
我们期待与你们合作,带着我们这些年的观察、学习与实践,一点点交流、出版,与更多与我们一样渴望学习的新一代中国家庭——带着活力和痛苦、挑战和创造力的中国家庭,共勉,共同创造。
因为有太多的感慨、想法和计划希望与你们交流探讨,我们的邀请信也将不止一封地,随着我们近期的所想所感,陆续奔向陪伴我们多年的读者和你们。
计划中还会写几封信给你们,不确定是几封。确定的是,我们真诚地期待收到你们的回应!
尤力卡
我们生了个孩子
我们结婚了
要不要办酒,怎么办?
如何应对婆媳关系
自己带孩子的好处
新生儿须知,我们掉进坑里
培训阿姨,我丝毫不含糊
发工资了,阿姨的脸反倒不好看了
为什么不让孩子叫人
如何购买一架钢琴
如何管理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越来越难了,但也不是不能)
……
与母亲告别
……
明日预告
尤力卡,曾任上海《新闻晨报》23年职业记者,编辑。从业16年的妈妈。
熊乾佑,曾任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记者、编辑,新西兰执业针灸师。从业16年的爸爸。
尤力卡
如果,您就是那位与我们未来有缘合作的出版人/编辑,真诚地邀请您联系我们,让我们成为合作者,成为伙伴。联系方式见下方邮箱。也欢迎了解我们的朋友真诚推荐,感谢。
欢迎留言、联系或写信。
xinshijie1010@126.com
回应来信会采用匿名刊登方式,希望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