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习录‖037.不要乱编架子
每个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有人爱吃甜的,就有人爱吃辣的。我们觉得拳架子不重要,就有人视若珍宝。有人还专门去学各种稀有的罕见的拳架子,所以,也就有人爱编各种拳架子。
比如,我在《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中提到的李文杰先生学的那套拳架子,以及马老学的武式、杨式架子,这些都和外头练的不一样。不少人私信过来,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些资料。我很奇怪,我们明明了说这些架子不重要,为何大家还这么喜欢“买椟还珠”呢?
还有人问过我吴式拳的“方架子”,我还特意去问过马老师。马老说,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没有这个“方架子”,这个架子是吴鉴泉当年给学员教拳的时候,为了方便学员记忆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吴式拳老是“画圆”,不好记,也不方便教学,吴先生就给这些动作标记了1、2、3、4,这是为了好记,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变成了特殊的“方架子”了。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我们也编过套路,但都不是什么特殊的架子。比如,马老在东单教拳的时候,有人反映一趟拳打下来时间太长,马老就挑选主要的动作,编了一个“十三势”,后来又编了一个半长不短的“三十四势”,一个比较长的“六十六势”。这些架子动作有多有少。只是在动作衔接上有所变化,并没有改动吴式太极拳的内涵,更没有“独创一派”。多练几个动作,练全了,就是完整的“八十三势”,练少点,就是“六十六势”,再练少点,也只是时间上的差别,一点也没有改变吴式拳原有的内涵。
马老的恩师是刘晚苍,师爷是王子英,这两个人功夫好,人品高尚,从来没有“自成一派”的念头。包括王家“南吴北王”的称呼,也不是王家人自己叫出来的,是后人出于对王家在北方普及吴式太极拳贡献的尊重而叫起来的。
对拳架是如此,对拳理也是如此。我们说了这么多,都离不开老拳论,尤其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我们很“保守”,我们不会轻信那些没有根据的说法。比如杨露禅告诉全佑,“守住中定往开打”。这就是吴式拳的根本。现在有一种说法,说杨露禅传给全佑的是:“圈里推人,圈外打人。”对于这类传言,我们不听,也不信。(公众号:潜真堂)
我们觉得,拳架可以有多种,但理论应该是一个,是统一的,至少大家公认的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吴、杨一家,孙、武一家,都把王宗岳《太极拳论》作为圭臬。大家的架子风格不同,简单说,杨、吴就是一个方、一个圆,大架小架老大老二,都是杨露禅先生教的。所谓方、圆,也是相对的而言的。武家是书香门第,不以教拳为业,传给郝家,郝家把武式拳传播起来,郝家又传孙禄堂,演变成孙式。实际就是杨家和武家两家的东西,大家对拳论的理解不同,环境不同,所以风格也就不同。
郝月如说:“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太极拳如果核心在样式,就不会改变这么多东西,换这么多样式。因为如果样式这么重要,这四家差别这么大,早就“各奔东西”了。但实际上,这四家的内涵是相同的。比如,同样是掤捋挤按,同样的搂膝拗步,虽然这四家的练法不一样,但是原理是一个,也都能练出高人。这就说明这个形式的背后,那个内涵才是最重要的,是统一的。(公众号:潜真堂)
如果我们把老拳论都抛开,只想突出自己,没有继承,就去“创新”,搞新理论、编新套路,恐怕太极拳的内涵就会越丢越多。没有继承,就会一代不如一代,最后把太极拳的特色弄没了,就和其他武术门类没有区别了。
从我们这一支看,王子英先生保住了王家的东西,马老希望把它传下来,不要在我们这里丢失了。当然,这个“保住了”“传下来”的,不是多少个架子,而是真正的内涵。
部分专辑链接
视频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