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汽车工业为德军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轮式和半履带军用车辆,帮助德军赢得了波兰和西欧诸战役。苏德战争开始之后,希特勒“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德国陷入了持久战。
当时间来到1941年的秋冬季,德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泥泞的大地和寒冷的天气经常会让轮式车辆寸步难行,后勤不足的恶果也愈演愈烈,对摩托化部队的影响尤其明显。受各种条件所制约,德军装备的机动车辆本来就不够用,车辆损耗居高不下更令这种情况雪上加霜,其中炮兵牵引车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大量的步兵师此时还在用马匹牵引火炮,当时德军用来拖炮的半履带牵引车性能优秀,但结构过于复杂,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产量无法满足需求,而卡车一类的“代用品”在路外的表现又不尽人意,难堪大任。一些部队将缴获的苏军拖拉机和牵引车用来拖炮,但它们与德军的车辆维修和保养体系格格不入,能够正常使用的数量并不多,只能说是一种权宜之计。因此,东线德军急需一种越野能力强大,结构相对简单的火炮牵引机具。
其实,德军早已对部队装备车辆型号庞杂,数量不足的现状有所警醒,陆军最高统帅部(OKH)主管装甲兵、摩托化部队与骑兵装备的阿道夫·冯·施耐尔上将(Adolf von Schell)在1939年发起了为期四年的“施耐尔计划(Schnell Programm)”,旨在削减在产车型,将产能集中到几个性能优秀、便于生产的型号上来,由此提高产量,简化后勤。大众82、斯太尔1500和3吨欧宝闪电卡车都是“施耐尔计划”标准化车型的代表,不过施耐尔一开始并没有考虑对炮兵牵引车进行简化,这个问题后来得到了“元首”的关注。1941年11月,希特勒在会议上提出,鉴于军用车辆很难在前线撑过两年时间,所以没有必要把现有的那些复杂、昂贵、能够保用好几十年的半履带牵引车继续生产下去。应当重新开发一系列结构更为简单的牵引机具投入生产,除了需要继续保持精良的工艺和扎实的用料之外,其他的能简化就简化,能省略的就省略。
阿道夫·冯·施耐尔(1893-1967)
武器局6处随后提出了履带式和轮式两种“东线牵引车”的方案,两者德文分别为Raupenschlepper Ost和Radschlepper Ost,缩写均为RSO。奥地利的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Steyr-Daimler-Puch)很快就拿出了对应的两个设计,都是在现有的斯太尔1500A重型越野车上改进而来。其中的履带式方案(后来的RSO/01)大获成功,得以投入量产,截至战争结束,RSO/01与其改进型RSO/03由多家厂商联合生产了2.8万余辆。
相比之下,斯太尔的轮式牵引车方案就不那么吸引人了,它本质上就是在斯太尔1500A的卡车型号上改用大直径钢缘车轮的改型。这一款在性能上与履带式的同胞兄弟相去甚远,而且显得毫无诚意,没有走到量产阶段。
斯太尔的轮式东线牵引车方案。
如今提到RSO,大家多半会想起图上的这种小型履带式牵引车,同期的几个轮式方案早已被世人遗忘。
除了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之外,武器局还邀请了位于斯图加特的保时捷公司为他们设计了一个备选方案。公司主脑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很受希特勒的信任,所以在1942年4月的时候,希特勒直截了当地向保时捷提出了他到底想要个什么玩意儿——这位奥地利代理下士对战争的很多认知还停留在一战时期,那时候他可能在战场上看过大轮炮兵牵引车,所以,他想要的是一种装了四个大直径钢制车轮,只能低速行驶,牵引力强劲,结构粗陋的车辆。好巧不巧,奥匈帝国在一战期间用来牵引斯柯达重炮的奥地利-戴姆勒M16炮兵发电车,以及机械驱动的M17炮兵牵引车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而保时捷也恰好是它们的设计师。
一战时期的奥地利-戴姆勒M17炮兵牵引车,绰号“歌利亚”,德军也购买过这种车辆。
希特勒想要部队在1942年入冬的时候能用上新型牵引车,所以留给武器局和各家厂商的时间并不宽裕。为了以防万一,武器局让法国的拉蒂尔公司(Latil)对他们的大轮牵引车进行改进,在法国战役的时候,德军缴获了不少拉蒂尔TARH1/2牵引车并投入使用,它们的质量相当过硬,如果需要,可以继续生产改进过的型号(拉蒂尔FTARH)。武器局希望拉蒂尔能够在1942年12月达到每月1000辆的产能。
拉蒂尔TARH一系车辆的产量大约有570余辆,多于斯柯达RSO。
希特勒对大直径全钢轮的执念不无道理,这种行走装置已在农用拖拉机上广泛使用多年,不需要安装轮胎,因此也不会消耗宝贵的橡胶,而且足够结实耐用,不过,它的局限性也相当大。钢轮非常适合在泥泞地带行驶,但如果遇上地面积雪或结冰的情况,尤其是被来往车辆压实又再次结冻的积雪路面,就会打滑得一塌糊涂。在此之前,保时捷博士曾经亲赴东线考察,他当然知道那里的情况并不只是泥泞那么简单,然而,希特勒和他的幕僚们并没有征求保时捷的意见,也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他们只是拍拍脑袋,把任务布置下去,然后等着出结果。保时捷博士倒也知趣,他深知这些人非要活在自己的平行世界里,类似于这样莫名其妙的项目还不知道有多少,闭上嘴埋头苦干就是了。
配备钢轮的兰茨斗牛犬拖拉机,这是德国最常见的拖拉机型号。
在经过将近7个月的紧张设计之后,内部代号为175的保时捷轮式牵引车样车在1942年10月宣告完成。样车于10月末运抵贝尔卡(Berka)的试验场进行测试,11月时军备部长斯佩尔到场视察了测试情况。1943年1月4日,保时捷和拉蒂尔的样车在东普鲁士的元首大本营附近进行了对比测试,希特勒对保时捷175样车的性能表示满意,并要求制造试生产批次400辆,生产合同由捷克的斯柯达公司承接,在德国占领捷克之后,斯柯达由赫尔曼·戈林工业集团(Hermann Göring Werke)代管。
保时捷175的样品模型,车头造型与实车完全不一样。
希特勒等人观看斯柯达RSO样车演示。
外观尺寸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