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5月15日,奥地利正式结束了为期十年的分区军事占领,重新成为完整的主权国家。作为军事援助,从奥地利撤出的美、英、法、苏占领军向新成立的奥地利联邦军(Österreichisches Bundesheer)移交了部分武器装备,其中包括来自苏军的27辆T-34/85,外加一辆配套的T-34坦克牵引车。
奥地利联邦军的红色圆圈和白色倒三角军徽,沿用自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奥地利空军军徽。
1957年出现在阅兵式上的奥地利T-34/85,炮塔侧面绘有军徽图案。作为永久中立国,奥地利在重建军队时接收了来自两个阵营的武器,此外还有一些二战德军遗留的装备。
奥地利联邦陆军装甲部队的前身是50年代初建立的“B宪兵快速反应部队(Alarmabteilungen der B-Gendarmerie)”,也就是能够快速部署的准军事警察单位。分队共有三个营,在美、英、法占领区各有一个营,各自编有装备美制M8灰狗装甲车的机动车队。1955年秋季,B宪兵快速反应部队的机动车队被抽调出来,重新配备M24霞飞轻型坦克,改编为“应急边防机动巡逻教练营(Provisorische Grenzschutz-Schulabteilung/mot)”,年底时又更名为“装甲兵学校(Panzertruppenschule)”。
B宪兵快速反应部队装备的灰狗装甲车。
奥地利装备的M24坦克。
1956年夏天,奥地利战后首支正式的坦克训练部队——第1坦克训练营(1.Panzerschulabteilung)在林茨附近的霍尔兴建立。该营编有营部和两个连,其中第1连装备T-34/85,第2连装备M24坦克,第二年3月又将第2连拆分,扩编出第3连,之后搬迁到位于茨韦法兴和布鲁克-诺伊多夫的新营地。T-34/85成为了奥地利联邦陆军的第一种主力坦克,战后的第一批装甲兵都是在这种坦克上面训练出来的。1959年5月20日至6月20日期间,第1坦克训练营参加了在阿伦特施泰格训练场举行的大型军事演习,来访奥地利的时任苏联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在6月13日应邀到场观摩。
奥地利所接收的T-34/85是苏军占领部队当时的现役装备,新旧程度和生产厂家各异。
附赠的T-34T牵引车是战后才出现的制式装备。
奥地利T-34/85参加军事演习。
T-34/85在奥地利的服役时间并不长,由于缺乏备件和维护不当,它们的车况很快恶化。1958-59年间,奥地利军方用新到的美援M47坦克替换了第1坦克训练营装备的T-34/85和霞飞,该营也随之改编为第9装甲旅第33装甲营。
奥地利陆军早期装备的三种坦克,M24、T-34/85和M47。
奥地利T-34/85采用三位数战术编号,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字体,目前看来似乎实心字体出现得要晚一些。
奥地利装甲部队对T-34/85评价不高,认为其可靠性和舒适性都非常差,和它同期被淘汰的还有英国提供的御夫座坦克。
由步兵部队改编而成的第3装甲旅第10装甲营1连接收了17辆车况相对较好的T-34/85,这支部队到1960年4月的时候也完全换装了M47。截至1964年,奥地利联邦陆军装甲部队已经淘汰了所有的T-34/85,它们被转交给负责边境防御的封锁部队(Sperrtruppe),重新部署在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边境防备华约集团入侵。在下奥地利边境地区一共建有76处守备部队碉堡,其中19处是外立面厚度60cm的混凝土车库式碉堡,T-34/85整车停放其中,碉堡正面为坦克主炮留有射口,可以充当火力点使用。
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两大阵营关系逐渐缓和,奥地利封锁部队的规模逐渐减小,直至完全解散,充当火力点的T-34/85也被悉数报废,其中有4辆被博物馆和兵营保存。封锁部队永备工事的拆除工作从199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09年结束。最后一辆T-34/85直到2007年才被拖出,运到奥地利-斯洛文尼亚边境伍尔森山口的奥地利碉堡博物馆露天展览——在同一处博物馆内还复建了一处混凝土车库式碉堡,里面还有另外一辆T-34/85。
保存在维也纳军事博物馆等地的T-34/85实车。
被放置在车库碉堡中展览的T-34/85。
奥地利碉堡博物馆里的T-34/85炮塔火力点,它是来自捷克的展品,奥地利自己的T-34/85没有照此部署。
2007年10月,奥地利从毛特豪森一带回收的最后一辆T-34/85,经简单整修后放在碉堡博物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