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的棺材板儿压不住了

文摘   社会   2025-01-10 11:37   北京  

1.错在程序不明

广州一地铁口翻新,搞了个棺材造型。

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倒是有点超写实主义风格。

有人就吐槽,哪怕换个颜色也行啊,还非要用红色,那就不是疑似,那就是了。

网友们大为震惊,广州这地方对“升官发财”迷信到情难自已的地步啦?

别说,还真别说,作为全国常住人口以及流动人口最多的区域,以“敢为人先”著称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这里还真就是“传统”与“创新”并行不悖,这里既有非常传统的宗祠文化、宗族文化,又有着对于自由主义与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的身体力行。

于是乎——棺材造型的地铁口能这么大大方方地建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敢为人先嘛。

就是老百姓不干了——我们广州人是爱打个小算盘,但大是大非上从来不糊涂,你这是搞了个神马东西?

然后,主管部门也是从谏如流,一夜过后就拆特了。

确实有效率。

它压根儿也不该盖起来啊,错在哪啊?

程序不明。

甭管是建、还是拆,都不跟人商量——说建就建,说拆就拆。

这不是领导自己家里的客厅啊,这是城市客厅啊。

建之前不该公示嘛,不该和市民商量一下嘛?

拆之前不该说明嘛,不该和市民商量一下嘛?

一建一拆,得,又是一个GDP数据。

2.错在层层分包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跟市民商量的事儿大概率就难办,就算商量了也是形式主义,2024年要涨水电气价格的时候不也有听证会嘛,结果呢?与会的市民代表都说好好好,涨得好,散会以后被其他市民骂惨了——该涨,它还是涨了,有啥用呢?

一个地铁口的翻新,撑死了几十万的造价预算,这点小钱在广州这地方大概不算个事儿,也就没必要自找麻烦和大家商量了。

说到造价,就不得不说层层分包的恶习。

同样是众所周知的行业秘密,一个公共项目的立项金额也许是几千万几个亿,经过层层分包过后,最后实际干活的人能拿到十分之一就算不错了。

钱是一方面,项目效果是另一方面——谁也不会指望一个立项一百万的项目,有人用一百块钱也能做到同样的效果……

但有的人就是“信”——不信也得信,用李雪健老师的话来说,你不拿我怎么拿,我不拿耿专员怎么拿……

最后就是实际干活的人罪该万死——他的层级最低,拿的钱最少,背的锅最大。

还记得土木实习生王念璞吗?

20231230日,山东济南的一处“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城市内涝治理”排水工程现场发生沟槽坍塌事故,三名作业者被当场压死。

被控制的三名责任人之中,有一人被调查组认为“负有主要责任”。

这个人名叫王念璞,是个24岁的年轻人,并且是实习生……

论资排辈儿,就数他最无关紧要,所以:

就数他“主要责任”。

这是个啥抽象行业啊?

实际上,涉及到公共项目的行业,大抵都是如此抽象。

因为发号施令的“甲方”不可能亲自下地干活,拿钱干活的“乙方”也不可能绕开各种“中间商”盘剥,最后就是最没有发言权的人,冒着最大的风险。

而这个风险,是层层分包过程中被人为制造出来的。

3.错在货不对板

我还是愿意相信这个地铁口在设计之初不是长这个样子。

当然我也相信它的灵感来自广州市花木棉花,而不是棺材板儿。

那为啥最后盖出了一个棺材呢?

货不对板嘛。

为啥货不对板?除了前面提到的程序不明、层层分包,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预算本来也不足,其实这个造型不用改,换成其他建筑材质就不像棺材了,比如用玻璃,它就通透了,但成本就上去了,还是钱闹的。

当然了,为了利润最大化选用最差的材料也可以避免货不对板的,但与钱匹配的另一个要素就是:审美。

审美这东西,是要花钱砸出来的。

我从不相信有人天生就是没有美感的土包子,包括大多数领导……是什么让他们变得没有审美呢?当然是某种追求绝对安全的话语体系——就像大多数普通人追求安全而省吃俭用一样,区别是领导有钱不敢花,普通人是真的没钱花。

而审美、设计、尤其是公共项目的设计,真的是不花钱不出活儿啊。

设计大师为啥贵?当然是因为他的活儿好啊,一百块钱是买不来好活儿的。一分钱一分货。设计领域,没有“偷工减料”这一说。

事情最后处理了四个人,都是项目公司的内部人员:规划设计与产品策略部朱某某,作为该项目景观设计师,对事件负有直接责任;规划设计与产品策略部李某,作为部门负责人,对事件负有直接责任;公司经营管理团队杨某,作为产品分管副总经理,对事件负有管理责任;公司经营管理团队吴某某,作为公司联席总经理,对事件负有管理责任……

还好,没有用实习生顶罪。但他们也绝对感到很冤……

这种事情,罪魁祸首从来都不是最后被罚的人……

阿亮评论
社会学科班出身,看透了社会那一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