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楼小夫妻为啥有吃不完的苦

文摘   社会   2025-01-05 13:23   北京  

2023年11月,亮亮与丽君买的房子烂尾了,去售楼处维权还被打了,他们眼睛里的光,消失了……

光芒消失的整个过程,犹如一部风靡全网的短剧,可惜不是“霸总爱上我”而是“好人没好报”……

这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俩彻底“出圈”,先是回了老家,后来又辗转了不少地方,又是自驾游,又是拍短视频,总之还是想抓住这波“泼天富贵”,但却总也不尽如人意,有些人就笑话他们俩,说他俩没苦硬吃、不适合做自媒体云云……

也不能说这种观点是单纯的阴阳怪气和杠精作祟吧,因为不如人意,确实成了这对烂尾楼小夫妻的一种“标签”,但这能怪他们俩不会做自媒体吗?我觉得不能,要怪的话,也肯定不能怪当事人,“受害者有罪论”总是占据着多数人的内心,包括一些看上去理客中或者有正义感的看客,这些人永远不是历史的主角,但他们是人群的大多数。

这就是小夫妻有吃不完的苦的根本原因——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热爱反转”“爱看别人倒霉”的自作聪明的时代,越奋斗,结局就越悲惨……真正的罪魁祸首反倒被乌合之众们遗忘了。

回顾小夫妻的日常,真的宛如一个“普通青年”的可悲寓言。

二人最早引发关注的那条短视频,我看过,我相信读者朋友里肯定也有人看过:

“我本来想给你买块肉,但一想到我的工资,我就给你买了一块豆腐。”

好笑又可爱。亮亮一边记录下丽君,一边笑着安慰她。我感慨于这一对小夫妻的“务实”又由衷地能感受到他们的“无助”,但这是整个大环境使然,只要他们还能乐观地把生活的真相展现出来,就说明他们还有信心、还有爱、还有倚靠,他们并非孤立无援,他们有彼此。这些年奋斗让他们一步步拥有了城市里的生活成果,对此丽君真诚地对着镜头说:我老公棒棒哒!

此情此景,尤其是对于那些常年奋斗在大城市里的朋友们,太治愈了。大家在他俩的视频里看到了“奋斗者的心酸”,它精准地打在了我们的心头,唤起了一些让人充满力量的东西。

那个东西,名叫希望。

看见与我们一样的奋斗者既心酸又有希望的生活,我们会抹着眼泪发出由衷的微笑,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见了自己——年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将来的自己。

如果仅仅是记录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而没有情绪价值,那亮亮和丽君就是无数记录者里平凡的一对,就比如有很多北漂奋斗者“卖惨”博眼球,什么每天通勤三小时、住在八环外上班在二环、外地媳妇嫁给本地人……看一看也就过去了,没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东西。

而亮亮和丽君最可贵的价值在于他们通过镜头表达出了真实鲜活的信念:两个从农村来的年轻人,每天都在真实地生活,真实地获得,他们乐在其中,尽管没有一个字提到奋斗,但每个行动都在证明奋斗。

这种信念的力量是有感染力的,它让更多的人相信,付出总有回报,一天更比一天好。

所以说亮亮与丽君,就是你和我,是千千万万平凡又伟大的普通人,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缩影,他们道出了我们对于时代的整体信仰:只要奋斗,就有回报,谁也夺不走奋斗的本能与获得的意志。

当事情上升到这一步的时候,我们终于发现这对小夫妻之于整个时代的巨大价值,他们用微小的行动,证明了时代的伟大,这种伟大容不得任何人来质疑、污蔑、无视、伤害……

直到他们在维权现场被打……是谁在打他们?我认为不是开发商雇来的同样来自于农村的年轻打手,我认为不是同为底层人却为了每月3000块工资而变得凶狠的售楼处员工,我认为不是落在他们身上的拳头,一定另有其手。

打他们的,是一双看不见的手。

结语:

理念、信念、信仰,是指导一代又一代奋斗者们生生不息的精神价值,每一代人的信仰或许不同,但在总体方向上,是一种能够让每个时代的老百姓看到希望的福祉从而保持积极奋斗的精神力量,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在个人生活层面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的根本驱动力——中国人的内心世界足够丰富、尽管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我们有强大的现实信仰,就是“我们的时代是善意的、鼓励奋斗的”。

这是我们这个民族自发形成的普世价值,它不像“制衡”“平等”“自由”等等高大上的现代价值观念,但它实实在在地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年轻奋斗者们蓬勃向上“活着”的姿态,我们因此而像铜豌豆,砸不扁、煮不烂、打不碎,我们总是相信明天会更好,我们的国家会更强大,我们的小日子会给予每个微小的付出以等量的回报。

现在,这种曾经驱动中华民族不断奋进的民间共识与群体力量,被一个烂尾楼摧毁了,并通过短视频被更多的人眼睁睁地看到了,动摇了。接下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小夫妻的“不顺经历”又加强了这种动摇——然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出现了——

人们有点不相信了,害怕了,尔后反噬了,开始诅咒小夫妻,说他们是活该……之前同情他们的人,有一些也加入了“反转”的队伍,这是最可悲的。

再次证明了天下之大,奋斗者无处可去?一代年轻人的信心——比金子更宝贵的信心——正在被赤裸裸地击溃!击溃他们的,仅仅是那个烂尾楼开发商吗?

阿亮评论
社会学科班出身,看透了社会那一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