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为啥不进电影院了

文摘   社会   2024-12-30 09:14   北京  

先看数据:2024年全国电影市场总票房395.4亿,比2023年下滑28%。并且是一种“结构性衰退”,啥意思呢?就是硬件设施在增加,但整体观众人数大幅减少,说明不是某个城市的人们不爱去影院,而是所有人都意兴阑珊。

对比上一年,全年观众减少了3.6个亿,下滑比例,也是28%。票价涨了,票房和场次全倒退回了2022年的水平。2022年啥情况,大家应该还都没忘。心心念念的恢复消费,并没有出现。

为啥会这样?我总结有三个原因:影片不行、消费替代、生活升级。

第一、影片不行

今年票房冠军就是那个被骂惨了的《热辣滚烫》,票房34.5亿。这是自2017年以来第二低的票房冠军,仅仅高于2020年《八佰》的31.1亿,也是近4年来(2021《长津湖》57.44亿-2022《长津湖之水门桥》40.67亿-2023《满江红》 45.44亿)票房冠军首次未突破40亿。

近十年票房冠军里面,被骂的最惨的是谁?

2023年:《满江红》以45.44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2022年:《长津湖之水门桥》以40.67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2021年:《长津湖》以57.73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2020年:《八佰》以31.10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35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2018年:《红海行动》以36.52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2017年:《战狼2》以56.94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2016年:《美人鱼》以33.91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2015年:《捉妖记》以24.38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2014年:《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以19.78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吴京、张艺谋、贾玲——非要争个被骂冠军的话,那肯定是贾玲……

影片确实不行——我看了《热辣滚烫》,从技术层面来讲,翻拍得还是不错的,那为啥还说它不行呢?其实就是大家讲烂了的那个词——情绪价值。

上映之前过度营销减肥一百斤,物极必反,说得太多必然惹人烦;故事题材又过于小众,健身减肥别看大家人人都在说,实际上付诸行动的人我估计十个里面连一个都平均不上,我自己也常年运动、打拳,对此深有体会,要不是我这种不上班的人,鬼才有时间天天运动……片子里讲的也是一个死肥宅不上班爱上打拳并找到了人生目标的故事,这个故事太没有可行性了,提供不了社会面的情绪价值,徐峥的《逆行人生》社会性好一些,但其实也是同样的问题——主角的代表性太窄了。

所以不是影片技术不行,而是情绪价值不行,韩国电影为啥猛啊?直面深刻、普遍、人人不可幸免的社会问题,而不是不痛不痒搞擦边,咱们也有过这种爆款,《我不是药神》就是,再远一点,第五代导演的集体出圈也是因为直面社会与历史。

那现在为啥不行了呢?我不晓得。晓得我也不说。

第二、消费替代

这个原因就懂的都懂。影院投资遍地开花,票价日益走高。平均算下来一百块钱一张电影票,一个多小时的体验,嗖一下就没了,看完了怅然若失,还不如吃顿火锅儿来得实在。

此前看到一个观点说,这些年电影过度讨好下沉市场是一种战略性的错误,因为下沉市场的观众从来都不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核心受众。这就导致从硬件到软件,全走偏了——装修豪华的影院在县城里如同摆设,发生在大城市里的轻喜剧题材在乡镇上看得人汗流浃背……

文化这个东西,从来都不会从上而下,反之,从来都是从下而上这样去生长的。——电影这玩意儿,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众文化,短视频才是大众文化。

第三、生活升级

写到这里我倒是有了新的想法,大家不想去影院看电影,可能一方面是消费降级不愿意花这份儿钱,觉得不实在。那为啥觉得不实在呢?四个字:体验不好。

体验不好反而又说明大家对生活的要求更高了,对吧——我小时候进电影院是很神奇的体验,因为县城里就一家电影院,那是工业化的象征,乌漆嘛黑的电影院里、溜光水滑的木纹折叠板凳、如同粮票饭票一样的电影票……那是啥体验啊?是向往新生活的体验,大家都很敬畏这种体验。

现在进电影院完全不一样了,看手机的、打电话的、踢椅背的……就特别有隐喻感——主动张罗着把人往一块儿凑的事儿,体验就不可能好,因为动机就不对,不是为了让大家拥有舒服惬意的体验,纯为了成片成片地嘎……电影如此、旅游也如此。

人是群居动物,我发现这个概念有很大迷惑性。其实是没辙的人才需要通过群居获取帮助,有辙的人恨不能离群索居逍遥自在,为啥越高档的社区越讲究私密性啊?人根本就不应该是群居动物,《乌合之众》把这事儿早就研究透了。

所以啊,总说刺激消费,最后都变成了刺激消费者。体验好了才怪。

阿亮评论
社会学科班出身,看透了社会那一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