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去KTV了

文摘   社会   2025-01-08 16:34   北京  

每次为了省下这点钱,黛拉都要和杂货商、菜贩子还有肉贩子讨价还价半天,弄得面红耳赤。——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1.过去这十年

2015年迄今,这十年,明显能感觉到从小额消费向大宗消费转变,从体验消费向资产消费转变。

为啥会这样呢?

因为80后这代人已经步入中年——甚至中老年了。

80后作为过去十年事实上的主力消费人群,他们的转变带动了消费趋势的转变。

此前某大V的文章出现了“80后中老年”的字眼,有读者说能不能把“老”去掉,作者表示抱歉,不行,因为这是事实。

80后成为“中老年”并不全都是“噩耗”,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这代人成为了社会中坚。

中坚的意思不是领导,而是主导。毫不客气地讲,过去这十年的消费潮流,是在80后这代人的主导下演进的。

他们买啥,啥就火——商家想让啥火,他们就会买啥。

不少行业的发展曲线与此高度相关,比如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打球健身为代表的大众体育产业、影视音乐产品为代表的文娱产业。

所以这是过去这十年消费浪潮里最显著的一个“消费共和”。

其中至少有三个要素支撑起了这种消费共和,而这三个要素也是80后之前的消费人群所不具备的——80后之后的人群不再感兴趣的。

说到本质上其实还是那句老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正如漠河舞厅终将消失于茫茫人海,不是没人了,而是没有那个时候的人了。

第一、流行音乐的黄金年代。

总有人感慨说也就流行音乐没亏待80后。这是有事实依据的。最适合KTV里当麦霸的那些歌儿,几乎都是80后青少年时期火起来的,比如15-20岁这个年龄段,按此推算,则正好是1995-2005年之间。

第二、80后人群收入“稳定-爆发式”增长。

2015年,第一批80后进入35岁这个关键的人生行程。我本人也是在那年实现了一次收入的跃迁。

当时35岁还意味着年富力强,而不是今天狗都不闻的惨状。

每年春节回到老家也能发现当地重要位置上的人正在一步步变成同龄人。

这不奇怪,每一代人都有这样一个稳定跃迁的过程。

区别在于,80后这代人的跃迁,显得更急促、更有爆发力。

比如去年还是个普通人,今年成了一把手。

比如去年还到处哭穷,今年买了大奥迪。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是曾经伟人画下的那个圈里,或者繁花里面的宝总,他们的跃迁也不具备这样的爆发性,而80后这代人的财富爆发力最强、且具有普遍性——普遍有“稳定地发一笔横财”的机会。

最大的原因当然是“四万亿”,各个行业的四万亿(包括但不限于政策补贴、产业普遍较高的自由度等等),有一说一:80后里的很多人是的的确确吃到了这波时代红利的。

第三、从后现代到新科技时代的过渡。

80后这代人已经很“酷”了,他们不是传统,也不是现代,而是后现代。

这说的是社会思潮。

但这代人又没酷到完全消灭传统那种地步,90后比80后又酷的多,到了00后,那就酷到没边儿了,同时又因为科技手段的进化在社会、生活认知上清醒得多的多。

作为一个过渡阶段的主力人群,这批人的消费模式既有前所未有的特点,比如极强的“流行周期”,唱K就是典型代表,一种流行生活方式流行了很多年,这在以前或者现在都是难以想象的。又有后无来者的特点,比如消费价格与收入水平处于黄金分割点,一言蔽之,消费得起。同时这代人身上的共性又超强,不像今天的年轻人成长轨迹五花八门,所以能够凝聚共性、价格适中的消费场所就与他们一拍即合。

2.你拿生活没辙

所以当看到2015年至今至少有9万家KTV倒闭这个新闻的时候,一切都能解释得通了。

我记忆里,最早从2005年我20岁开始,我和身边的小伙伴最流行最常去的集体消费场景就是KTV

“唱会儿去啊”,成了一句令人心潮澎湃的接头暗号。

也就是从2015年开始,去得少了。近年则彻底不去了。

我属于同龄人里比较“早衰”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同龄人应该还是坚持唱K的,同时对于部分90后、00后也有一定的延续性、消费惯性传导。

随着时间继续向前,可玩的噱头越来越多、收入状况越来越不明朗、80后那代人拱起来的那些行业随着世界一起成了昨日黄花,KTV就是典型代表。

对于80后来说,成家立业、生活稳定(或者落魄),总之不再年轻,很多人也感慨——生活好像没啥奔头了!

我们拿生活没辙了!

这是“中老年”必然遭遇的局面。

所以那些人到中年还有奋斗的动力与勇气的人,那是真的厉害。

3.生活拿你没辙啦

今天的年轻人,怕是早早地就没有这种驱动力,因为没必要了……

倒也不是什么阶层固化,而是时代使然。

并不是80后那代人神通广大,而是当时赶上了一个大时代。

现在很显然不是——至少暂时不是。

所以年轻人发现再怎么使劲也于事无补,索性算了。

呐,无欲则刚。

生活也拿你没辙啦。

好日子真没过几天。客观来讲谁也不想这样。

但谁也没辙。

除非……真的深化改革、全面改革,把从前想都不敢想的某些原本就不合理、各种奇怪的限制彻底放开。温文尔雅按部就班研究研究然后聊胜于无的老套路,和现在年轻人真正需要的激励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阿亮评论
社会学科班出身,看透了社会那一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