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考公可能像辛亥年托关系进宫

文摘   社会   2025-01-06 16:38   北京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1.本来是公办教师,有编制。

2.经过官方手续调进镇政府工作,县委组织部明确其为编内人员。

3.这不就放心了嘛,政府人都说了你是编内人,还有啥不放心的?

4.踏踏实实干了30年,历任镇政府企业办公室副主任、经管站副站长等职务。

5.到了60岁,办退休了,镇里查了半天说,你不是公务员。

搁谁头上能接受这样的晴天霹雳?政府说的话也能是谎话?合着人家这30年是在镇政府打酱油呐?担任过镇里的干部,结果是“弼马温”?

魔幻现实主义鼻祖马尔克斯先生都想不出来这么天马行空的故事呀!吴敬梓的《官场现形记》都相形见绌呀!论魔幻,还得是咱们身边耳濡目染的现实主义呀!

这不是小说,居然是真事儿,发生在广东惠州博罗县福田镇,当事人叫曾耀强。老曾过去这几年一直在为这事儿拉锯,事发的2023年已经63了,跟他同龄的退休干部都领了三年公务员退休工资了,他的公务员身份还在掰扯。

两口子过日子还有个事实婚姻呐,在组织部委任下,为政府干了30年的事实居然换不来一张公务员身份的证明纸……

凭空消失的公务员身份,实在是匪夷所思。一开始我以为又是那种“几十年不上班在外逍遥到退休了来单位扯闲篇儿”,或者“当初也没身份只是他自己一直没当回事”,结果不是啊,人家一直在上班,还担任过政府干部……

当地人社部门给他的答复是——查询不到可证明其公务员的材料,不能认定其作为公务员退休,只可按普通企业职工办理退休。

“按规定”起来,对自己人都这么狠……

再结合最近关于“编制”“铁饭碗”等一系列的新闻事件,恐怕这种“消失的公务员”幺蛾子放在全国肯定不只这一件,有人说的好,这既不是历史遗留问题,也不是什么改革造成的误会,就是一个基本的公信力问题,尤其是现在各地财政状况面临挑战,涉及到退休人员的“利益问题”,能抠一分是一分……

不得不重新审视在当前形势下,“考公”“考编”还算不算一个靠谱的选择。

第一、各地缩编节流,公务员待遇大不如前。

此前江苏那边出了个政策,编内人员可以保留编制,不发工资,出去创业三年,三年一到,要想再回编制也可以,或者创业创的好就索性下海。

大有1992年之后“停薪留职”鼓励公职人员下海的那股子开放劲儿。

问题是1992年经济势头嗷嗷待哺,下海经商遍地是机会,现在这形势,下海……

尤其是基层公务员,真的是两难,本身福利待遇就一砍再砍,之前我写隰县罢工事件,后台很多基层公务员小伙伴大倒苦水,实在是逼的没办法了;可你让他们离开机关吧,干啥去啊?年轻人在政府里练就的都是察言观色、发号施令,属于是古时候“读圣贤书”“君子不器”的那种套路,真让你撸起袖子干点儿什么事儿,哪儿干得了呢?

可福利这趟列车上眼瞅着装不下这么多人了,减速了,有的人就要被踹下去……

第二、考公也有周期性,现在考上公务员,很可能相当于194X年加入……或者1911年托关系进了宫……

里面的人发愁,外面的人还削尖脑袋要进去,真是一切皆可《围城》。

每年国考竞争依旧激烈,而且更可怕的是,不只考编竞争激烈,就连以前毕业生们瞧不上的普通应聘求职也卷到不行——

双非毕业生根本就排不上号,简历给人家看都不看,至少从985211看起,好一点儿的大单位比如工行这种的,北大清华都靠边站,因为一大堆常青藤名校的硕士博士都颠颠儿地送上简历……

这种形势之下,千军万马地考进编制,本以为这辈子的饭辙有人管了,这可真说不好,赶明儿铁饭碗大改革,1998年之前东北的工人大哥们也万没料到自己也有被扫地出门的一天……

形势比人强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早就说过了:坏周期毕业的年轻人,是永远都赶不上好周期毕业的那批人啦。一步差,步步差,很可怕。

第三、考编还是要考,考完去不去再说。

好了,再愁人也还是得往前看。生在这么个周期里,又能如何?该是你的命运,坦然面对就好了,因为没别的办法。

至于考编,该考还是考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了也白考,一是考不上,二是就算考进去也就是熬一辈子的命,尤其基层公务员,钱少事儿多还背锅,为人民服务这事儿真的很有挑战性,对于磨练人的意志力、忍耐力倒是不二之选,想要追求别的,今时不同往日,趁早断了念想。

最好的结局可能也就是平稳退休,避免像老曾一样白干30年……但风险也有,就是根本等不到退休那一天就X了……

乐观点,积极点,好几十年的时间呢,路还长,多留个心眼,脚踩在实地,总不会错。

阿亮评论
社会学科班出身,看透了社会那一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