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因为我活得像个陀螺。
不管我发文章吐槽老公还是内涵婆婆,评论区总有人会歪楼对我发起灵魂的拷问:
你搞科研,教课,写公众号,还养俩娃做家务,能不能说说你到底是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做这么多事,又做得这么好?
这一问,把我问得挺不好意思。
我只不过是个凡人。
我时常和大家一样,累得只想刷手机呢。
怎么可能不累呢?
只是这么多年跌过的坑,让我在无意识陷入这样状态的时候,多了些意识和意志力,把自己从泥沼中“拔出来”罢了。
我知道,每次别人问你是怎么当超人的,老说自己是个凡人,似乎也有点烦人。
索性,今天,就给大家说说我十分平凡的人生里,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超能力吧。
我们的精力哪去了
回顾我们短暂而并不辉煌的一生,很多人可能会有一个共鸣:为啥我这一辈子总在干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小时候写着不想写但不得不写的作业,结果长大了还得干不想干但不得不干的活儿。
人生似乎是一场不情愿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顶上的身不由己。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和我一样,一想到必须去做一件超不想做但非得做不可的事情时,内心就会出现很多对抗的情绪。
“要是能不做这个就好了。”
“要不先刷手机休息会儿再做吧。”
“我的人生为什么这么难,总是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什么时候才能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需要去理这些烦人的事情!“
当这种对抗的情绪升起的时候,内心的焦灼和烦躁便升腾起来,内耗就开始了。
回头看我的前半生,我是个可以让意志力拖着身体往前高歌猛进的人。
那时候,内耗虽然有,靠年轻力壮地还能撑着。
但即便像我这样,自认为意志力和行动力都极强的人,内耗久了,也会陷入泥沼。
因为,心里总还有一部分在纠结地怜悯自己,想要赶紧应付交差了事。
而敷衍,是世界上最难又最耗神的事,没有之一。
它会让你盯着“结果”,想着“别处”,精神紧绷地脱离当下。
敷衍,表面上好像是在“省力“,表面是上进的意志战胜了懒惰的身体,但其实却因为身心无法合一,心里的不情愿给身体的行动带来了莫大的阻力。
当日常里大多数事都是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时,我们就需要不停地使用意志力去勉强自己与现实对抗,感受不到身心合一专注做事情带给你的平和喜悦与放松。
身体明明不想,但大脑却要一次次去说服自己:忍一忍坚持一下挺过去就好了。
但说真的,活到中年我们都已经知道,“挺过去熬过去”就好了和童话一样都是骗人的。
挺过了现在的难关,一定会有下一个挑战。
这种身心不一身不由己的内耗,便是对人的精力、活力和意志最大的消耗。
这也是为什么,对很多人来说,一天明明好像也没有做很多的事情,但却总觉得特别累。
当这种疲惫感经年累月地堆积下来,活力和精力被消耗,人便会对生活产生一种无奈的绝望感。
这种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极端的想法,觉得只有做巨大的改变,才能逃出现状。
在我最挫败最崩溃最焦灼最绝望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想过辞职。
(没辞职,是因为队友太靠不住了总是率先失业……)
可事实上,当我们处事的态度不变,即便有做出“宏大”改变逃离的勇气,也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处境。
只会在新的处境下,遇到新瓶装旧酒的问题。
勉勉强强硬撑解决不了问题,逃避也解决不了问题,那什么可以解决问题呢?
“不得不”还是“不敢不”?
我很喜欢写东西。
但有时候一想到“今天必须要写文章,不写就没法发文更新”的时候,我也会对写文章,这件我发自心底里热爱的事情,产生抵触情绪。
人对自由的追求总是这么根深蒂固。
但凡有一些“强迫”,即便那份强迫来自自己,内心里多少也会有几分不情不愿的对抗。
很多时候,不是每一件我们觉得“不得不做”的事情都非做不可。
“不得不做”的背后,往往藏着我们的恐惧。
玛雅小时候每一次过生日我都要亲手给她做蛋糕。
即便是我腰突卧床的那一年,我也坚持歪着个身子,从床上爬起来给她做了两个炫酷的生日蛋糕。
我真的那么想给她做生日蛋糕吗?以前我以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爱做蛋糕,玛雅爱吃我做的蛋糕。
但是当初那个即便病倒了还“带病当妈”非要给她做蛋糕的我,其实心里是害怕生日吃不到我做的蛋糕的玛雅会因此失望就不爱我这个不够好的妈妈了。
很卑微很渺小很没有必要,但对于曾经的我来说,那就是我害怕自己的孩子不爱我的一个精神深渊。
直到我愿意去望向这恐惧的深渊,从接纳自己爱自己允许自己不完美且放下“讨好”的那一刻起,
这些在潜意识里驱使着让我觉得自己“不得不”没选择的恐惧,才渐渐消散。
从前,这些过于旺盛的思绪和意识,会实实在在地阻碍我去专注于做事本身,成为我与当下产生联结的阻碍。
让我陷入不敢不做强打起精神敷衍把自己累个半死没有得到自己期待的回应又心生委屈的拧巴当中。
如今,我尝试着不再去想我如何去做才“够好”。
而只是在那个当下告诉自己:
你紧张了你害怕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你现在的感觉和状态吧。
也许,在下一次纠结于要不要逼自己一把之前,可以先审视一下自己的心绪。
是什么样的恐惧,什么样的责任感,迫使你觉得自己只许顶上不许掉链子呢?
在考虑to do or not to do之前,我们其实试一试,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鼓起去承受他人的失望和不开心的勇气,做一次不一样的选择。
看看,事情究竟会不会按我们担心的剧本发展。
也看看,就算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它究竟能坏到哪里去。
试着去投入每一个琐碎的当下
为生活去掉一些“不敢不”之后,剩下的课题就是如何面对“不得不”。
曾经看过一段安溥的采访。
她说:她发现自己和孩子相处的状态,反应的是自己内在的状态。
她说, 有了小毛头之后,无时无刻不被ta需要着、尾随着、占领着,想退回从前那种我想干什么我说了算,心情不好就独处自愈的日子,不可能了。
然后有一天,她顿悟到:
时常,我们总觉得只有不需要工作了,不需要照顾小孩了,不需要做家务的时候,我们才能放松。
但当我们一直在等这样的时刻出现的时候,就一直在和自己的生命错过。
“后来我把每天最琐碎的事情,变成我的神圣时刻。”
任何时候,我们都有可能静下心来,把手边的事做成自己一心一意为自己做的事。
感受自己当下的呼吸,肌肉的松紧程度,气息的流动,身体的冷暖。
那个投入的当下,就有可能是我们每个人美好的治愈时刻。
时常,放弃和拒绝,比勉强和将就,更需要勇气,但却是接纳现实接纳自己,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最佳方法。
当我开始练习“let it be”之后,慢慢的,我感觉自己的心里多出了不少“自由选择”的空间。
而这些空间,又会在“为生活所迫”的时间里,为我生出些精神力量。
我发现,任何一件小事,哪怕是以往让我十分反感的事,当我把担心和恐惧放下,做出拒绝或接纳的决定。
然后安定地与自己的决定相处,心里许多嘈杂的声音就被关了起来。
我反而能神清气爽地投入在事情本身当中,一些从前会无比消耗我的事情,如今竟然能为我赋能。
有朋友说,今年给自己做的计划首页写着:饭一口口吃,书一页页看,事一件件做。
新的一年,我也要和敷衍拜拜,与自己的生命靠近。
那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