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阿兰·德龙,“法兰西神颜”爱而不得的一生

体娱   明星   2024-08-19 22:14   北京  


|作者:高塬 白情情 

薄唇,高鼻,雕塑般立体的眉骨下,一双蓝眼睛,深邃忧郁。

8月18日,当法国影星阿兰·德龙去世的消息见诸报端时,多少人脑海中浮现的是这张英俊的脸庞。

“无论是《克莱因先生》还是《洛可兄弟》,无论是《豹》还是《独行杀手》,阿兰·德龙都扮演着传奇般的角色,给世界带来梦想,他令人难忘的面孔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忧郁、迷人、神秘,他不仅仅是一个明星,他是一座法国丰碑。”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发文悼念他。

而对于中国影迷来说,阿兰·德龙还有另外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佐罗”——一位警恶惩奸,锄强扶弱的欧洲侠客。

1978年,电影《佐罗》在中国上映,先后有7000万观众走进电影院,只为一睹阿兰·德龙的银幕风采。此后,他成了无数70后、80后最难忘的英雄形象之一。

盛名之下,阿兰·德龙却这样回顾自己的一生,鲜花、掌声、佳人总是围绕在侧,“什么都有,除了幸福”。

原来,盛世美颜下藏着一副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痛苦面具,即使风光一世也难掩这位巨星内心的孤独与落寞。



叛逆的底色

193511月,阿兰·德龙出生在离巴黎不远的索镇,他的父亲是一名电影院的经理,母亲是一名助理药剂师。

4岁那年,阿兰·德龙的父母离了婚,年幼的他开始了居无定所、没有安全感的日子——有时和父亲生活,有时和母亲,因为双方都重组了自己的家庭并且有了孩子,他时常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

“我成了一个拖油瓶,我成了大家的麻烦。”他回忆道,“和继父一起生活时,他老是打我。”

阿兰·德龙掰着指头算过,读书期间,他一共换过17所学校,由于缺乏管教,不管到哪里他都不停地违规、逃学。

刚满17岁那年,他在报上看到了招兵通告,决定参军。这是离开家乡的唯一途径,父亲也欣然同意,就这样,阿兰·德龙成了法国海军的一员,当年那批新兵中最年轻的一个。

可就算到了军队里,他仍然难改叛逆的性格。
1956年,因为无视军纪,偷开吉普车外出,并且掉进沟里出了车祸,阿兰·德龙被海军剥夺了一等兵军衔,并遣送回国,提前结束了5年的服役期。
经历了这种不光彩的事情,他不得不反思自己:“我做了一些蠢事,只能提前离开军队。但军队的经历还是让我变了一个人。我能成长为一个男子汉。“

回国后,没什么一技之长,阿兰·德龙打过各种零工。打工时,他常去巴黎雷吉娜宾馆附近的一家酒吧,一来二去和几个姑娘混熟了脸,她们慷慨地给他提出职业建议——别浪费了这张脸,去拍电影、做演员。其中几位姑娘还帮忙牵线搭桥,给他争取机会和导演见面。

命运的齿轮自此开始转动起来。对于为什么决定走上表演之路,阿兰·德龙是这样说的:“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她们眼中最帅的那个男人,最高大、最强壮的那个男人,于是,我按照她们建议的那样,去做了演员。”


“我从来不是在表演”

1957年,经朋友推荐,22岁的阿兰·德龙在电影《当女人卷入时》中出演了一个小角色,这是阿兰·德龙的处女作。

虽然是绿叶,但青涩的阿兰·德龙颇具星相,比之片中的男女主演也不逊色。同时,在表演方面一张白纸的他,经过点拨,反倒凭借自然生发的演技令导演伊夫·阿雷格莱赞赏有加。于是第二年,伊夫·阿雷格莱又说服自己的哥哥马克·阿雷格莱在他的新片《卿本佳人》中起用阿兰·德龙。

· 《当女人卷入时》剧照。

“伊夫·阿雷格莱告诉我说,你听好了,不要演,平时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希望你能做你自己。你平时怎么看,那就怎么看;你平时怎么动,那就怎么动;你平时怎么说话,那就怎么说话。这句话我一直都记着,每次演戏的时候都会想到。所以我从来不是在表演,我一直都在做我自己。阿兰·德龙曾在采访中这样回忆银幕首秀对他的影响。

很快,初出茅庐的他又连续拍了近十部电影,渐渐成了法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演员。

事业走上正轨,爱情也悄然而至。1958年,在拍摄电影《花月断肠时》期间,阿兰·德龙和20岁的奥地利女演员、曾饰演“茜茜公主”的罗密·施奈德假戏真做,陷入热恋,两人还在一年之后订了婚。

· 《花月断肠时》剧照。右为女演员罗密·施奈德。

热恋中的阿兰·德龙在事业上同样有所突破。1960年,他出演了另一部重要作品——《怒海沉尸》。该片根据著名小说《天才雷普利》改编。据说,导演本来想让阿兰·德龙饰演被杀的男二号,但他断然拒绝,坚定地要饰演为财杀人的穷小子“雷普利”。导演拗不过,只好同意。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电影上映后,有影评人评价:“阿兰·德龙扮演的冒牌富家子充满了‘俊美坏男人’的邪恶魅力,可以认为是影史上的经典角色之一。”

· 《怒海沉尸》剧照。

彼此的事业都蒸蒸日上,但两人的感情也因为发展轨迹的不同越来越淡。1963年,阿兰·德龙给罗密写了一封分手信,结束了这段持续了五年的恋情。 

分手后,两人都开始了新的生活。罗密转向好莱坞发展,阿兰·德龙则很快与法国模特兼演员娜塔莉·德龙结婚,并迎来了新的巅峰:在动作冒险电影《黑郁金香》中,他一人饰两角;在惊悚犯罪电影《独行杀手》中塑造沉默寡言的杀人机器;在剧情片《教授》中诠释复杂多变的人性……

· 《独行杀手》剧照。

难得的是,在分手后的岁月里,阿兰·德龙和罗密·施耐德依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他们在1968年的电影《泳池》中再次合作,之后又在1972年的《刺杀托洛茨基》中同台演出。

1981年,罗密14岁的儿子意外去世,阿兰·德龙给予她许多支持和安慰。1982年5月29日,罗密·施耐德在巴黎的公寓中因心脏骤停去世,年仅43岁。在得知罗密去世的消息后,阿兰安排将她与儿子合葬,并称罗密是他"一生挚爱"。 

在日后许多采访中,阿兰·德龙都感慨与罗密的感情:他曾经离幸福那么近,最终却又她失之交臂。

那份迟来的深情,最终给阿兰·德龙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中国观众的意难平

中年之后的阿兰·德龙依然获奖无数。1984年,《我们的故事》上映,49岁的阿兰·德龙获得凯撒奖最佳男演员奖;1995年,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将终身成就奖授予他;2019年,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金棕榈奖”也为他加冕。

而在中国观众心中,阿兰·德龙最经典的形象依然是英雄佐罗。影片《佐罗》是1976年后第一批引进中国的译制片之一。银幕上,40岁的阿兰·德隆虽已不复往昔的青春逼人,却因为岁月的沉淀,酝酿出更加成熟的魅力。

“从今天开始,我们不打无辜的人!让你们看看公正的判决!”

“现在,去抓真的罪犯:受贿的法官、作假的证人,这个狠毒的执法官!”

危急关头,每当佐罗骑马奔来,一袭黑衣,扬起风尘,他嘹亮的嗓音说起台词时,总能击中中国观众的心。

人们倾慕于电影中除暴安良、优雅绅士的英雄,顺理成章地将这种喜爱投射到阿兰·德龙身上,最终成为一个时代的群体记忆。

· 《佐罗》剧照。

阿兰·德龙曾多次来华。1985年,北京崇文门西大街2号,马克西姆餐厅,阿兰·德龙在这里举行了自己的50岁生日聚会,现场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

1987年,他和佐罗的配音演员童自荣会面,他友好地“感谢这位把我变成中国人的朋友”,表示自己听过他的配音,没什么意见能提,配音已经足够出色,“如果不好的话,我一定会说的”。

· 阿兰·德龙与童自荣(前排左二)会面。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阿兰·德龙又来到上海,担任世博会法国馆的形象大使。

在接受主持人曹可凡的采访时,他谦逊地感谢了中国影迷:“正是通过中国观众,法国人才知道原来他是一位世界级偶像。”他还郑重地对着采访镜头许了个愿:“希望在离世前来中国拍一部电影。”

如今,这个美好的愿望随着他的逝世落了空。

同样让许多影迷观众意难平的,还有他褪去名人光环后,并不幸福的个人生活。

阿兰·德龙摇摆、逃避的性格缺陷,源于破碎的原生家庭。这或多或少造成了当年少不更事的他,和挚爱的“茜茜公主” 罗密·施奈德分手的悲剧。随后他又经历了一段又一段不尽如人意的情感关系,最终也未能找到厮守一生的良伴。

亲人曾和他对簿公堂,孩子比年轻时的自己更加叛逆。晚年的他,疾病缠身,独居瑞士。

· 阿兰·德龙与罗密·施奈德。

或许是为了缓解寂寞,他养了许多条狗。在他的庄园里甚至有一座宠物狗墓地,里面埋葬了35只狗,每只狗都有自己的墓碑。他说:“这些狗陪我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我从它们那里得到的温情,比从人类那里更多。

也许就像那句话说的,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阿兰·德龙把最美的容颜和天赋奉献给了电影艺术,在获得名利与敬仰的同时,也要承受人世间的事与愿违、生离死别。

但无论如何,属于他的时代影像,会被永远镌刻在影迷心中。盛世美颜之下,有阿兰·德龙寻求幸福却终不能得的一生,也有被胶卷记录下的、永不褪色的传奇。


监      制:张    勉
编      审张    勉
轮值主编:余驰疆

长按上方二维码

关注人民文娱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人民文娱
人民文娱,有经典也有潮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