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96岁的著名演员田华获颁“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田华是《白毛女》中勤劳美丽的农村姑娘喜儿,是《党的女儿》中敢爱敢恨的共产党员李玉梅,还是《法庭内外》中刚正不阿的法院院长尚勤……演艺生涯中,她塑造了许多经典银幕形象,是广为人民群众熟知和喜爱的艺术家。
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田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如今,“初代银幕女神”经过岁月洗礼,留下的影史经典女性形象,依旧散发着动人魅力,让一代又一代观众念念不忘。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日子里,回望影史,仿佛又回到往昔那段峥嵘岁月。
田华的成长经历,印证了一句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928年,田华出生于河北唐县的一个贫困村落,那时她还叫刘天花,“田华”是后来参加抗战文艺工作时起的艺名。
因为家境困难,她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掐谷子、拾柴火、搂草等农活,还去地里摘棉花打短工,帮助家里减轻负担。
9岁那年,母亲因长期贫困和劳累而病倒,不久去世。多年后,田华在传记中回忆,母亲去世那天想吃绿豆糕,买回来却根本咽不下去,于是就用水泡软了弄成糊再喂,可母亲已经咽不下了,一到嘴里就吐出来。
“那情景,我永远也忘不了,所以我这一辈子都不吃绿豆糕。看到绿豆糕,就想起我娘。”她说。
当时,她的生活就像河北民歌《小白菜》唱的那样:“小白菜呀,心里黄呀,两岁三岁,没了娘呀。我想亲娘在梦中啊,亲娘想我一阵风啊……”
直到加入抗敌剧社,田华的命运发生转折。
那是1940年初夏,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在部队巡回演出时,来到了河北省唐县固城村。从小爱唱歌跳舞的田华听说后很是激动,随她所在的“南放水村儿童团”跑去看演出。
“帐篷舞台”里演绎的《我们的乡村》贴近生活,朴素亲切,让一直接触乡村戏曲的她“完全被迷住了”,也让她产生了“要是我能穿上军装,该多好”的念头。
·1942年,田华(右一)在话剧中饰演村姑。
没想到机会马上就来了。
第二天,抗敌剧社的指导员来到学校挑演员,问她愿不愿意。父亲虽然舍不得女儿,但还是同意了。就这样,12岁的田华骑着马跟随指导员跋山涉水来到了剧社驻地,成为儿童舞蹈队的一员,开始接受党和军队的培养,开启了长达几十年的革命生涯。
当时剧社活动特别多,慰问战士、群众宣传、驻地教歌、开办识字班等,给田华提供了很多学习机会。
第一次正式演出是慰问参加“百团大战”的革命队伍,在一个舞蹈的最后,她爬上梯子向凯旋的抗日官兵敬礼,直到最后一个士兵通过。虽然胳膊都举酸了,但她心里特别高兴和骄傲,因为这是她参军后的第一个正式角色。
·田华在抗敌剧社期间的照片。
随后,她陆续参加了剧社创作的《子弟兵和老百姓》《让地雷活起来》《红枪会》等文艺节目。
大多数时候,初出茅庐的田华都是本色出演。
在《子弟兵和老百姓》一剧中,田华扮演一个农村小姑娘,父母在“反扫荡”中被敌人杀死,家里房子被烧掉,粮食被抢走,孤身一人,寒冬腊月,衣不遮体。
田华的童年同样充斥着亲人被敌人残害的场景:三哥于1937年聂荣臻部队来河北时当兵,第二年牺牲在冀东的一场战役里;二哥在一场鬼子扫荡中牺牲;大伯被烧死在红薯窖里;大姐被一边喊“花姑娘”一边追赶的鬼子吓疯了;父亲也被敌人抓去,最后病倒身亡。
田华想起这些悲惨遭遇,很快进入了角色。
从排练到演出,情到深处,她甚至哭得泣不成声,台词也说不清了。后来导演和前辈告诉她,有激情是对的,但要学会控制感情,因为演戏是艺术,而不是生活的单纯再现。
在艺术实践与前辈指导中她逐渐懂得了艺术、生活和技巧的关系,为她后来的演绎事业打下了基础。
1944年4月4日,16岁的田华入了党。
她说,在面向党旗宣誓时决心一生为人民服务,一辈子对党忠诚。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部队打到哪里,田华就跟随着抗敌剧社演到哪里。从保定、石家庄到天津,再到张家口、宣化、北京,为部队官兵演,为驻地群众演,还曾在张家口为苏联红军演出。
“艺术是我们的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唱着抗敌剧社的社歌,走过战乱烽火的年代,艺术这把枪,田华一握就是80多年。
·田华与苏联电影演员交流合影。
纵观田华的演艺生涯,真正的高光时刻还要数电影《白毛女》的上映。
在抗敌剧社时,田华本就有机会出演歌剧《白毛女》,但是导演担心田华年纪太小,对角色体会不深,所以就让她先承担了场记的工作。
在演员排练时,坚守岗位的田华情绪常常随着剧情起伏,在排练场感动到热泪滚滚,慢慢地,她对《白毛女》的故事结构、主题思想都了然于胸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49年4月,田华随抗敌剧社到了北平。秋天,她接到电影《白毛女》剧组要来团里选演员的通知。田华对当年的细节记忆犹新:“那天剧组的人是下午3点多来的。”
在剧社的办公室,剧组工作人员问她:“你就是田华?”“对。”“多大了?”“21岁了。”“看过电影吗?”“看过。”“喜欢吗?”“喜欢。”“想演电影吗?”她一点儿没犹豫,脱口而出:“想!”
·田华饰演的白毛女。
就这样,在《白毛女》导演水华和王滨的坚持下,田华成了“喜儿”。不过,因为此前没有演电影的经验,接到角色后的田华心里多少有些打鼓。
好在导演鼓励她:“你有你的优势,生在农村,又是河北人,从小生活的环境和喜儿差不多,我们相信你能演好。没演过电影也没关系,谁都不是天生就会的嘛。”这下,田华有了信心。
此外,为了更好地贴近人物,田华跟随剧组到了河北平山县的小山村。在平山,她和一个叫凤澡的女孩子交上了朋友,两人一起下地干活。
·电影《白毛女》海报。
1951年,田华的电影处女作《白毛女》公映,轰动全国。
银幕上,勤劳善良、不屈不挠的喜儿赢得了无数观众青睐,扮演者田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正应了那句时髦的话,我一不留神就成了电影明星。”田华回忆说。组织上也对她的成绩给予肯定,破格连调两级。她还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新中国妇女代表到丹麦参加世界妇女大会。
此后,田华不断拓宽戏路,尝试各种电影题材。
1958年,田华在电影《党的女儿》中,饰演了坚定沉着、机智英勇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李玉梅。围读剧本时,田华就感到很有激情和冲动,李玉梅对战友深挚的爱、对敌人刻骨的恨更让田华感同身受,她带着对先烈的敬仰、创作的热忱参与到拍摄中。
“是党给了我一切,是军队培养了我、教育了我。我就是党的女儿。”田华的倾情投入,再次成就影史经典,茅盾曾评价:“田华塑造的李玉梅形象是卓越的。没有她的表演,这部电影就不能给人以那样深刻而强烈的感染。”
《党的女儿》之后,田华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相继拍摄了《碧海丹心》《夺印》《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奴隶的女儿》《猎字99号》《法庭内外》《通天塔》《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10多部电影。
她也因为出色的成绩,先后荣获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中国电影世纪奖”,入选新中国22大影星行列。
细数田华留给人们的银幕角色,大多是充满民族气节、有血有肉的新东方女性形象,这样的女性之美,健康、蓬勃、充满力量,是新中国电影长廊里一抹令人无法忽视的绚丽色彩。
·田华参演电影《白求恩大夫》剧照。
“服务人民是一生奉行的原则”
回首演艺之路,田华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离不开战争岁月的洗礼,同时,也离不开她作为一个演员的自我坚守——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扎根生活、服务人民是作为演员一生奉行的原则”“文艺作品来源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回馈的对象”
“祖国改变了我一生,党改变了我一生,解放军改变了我一生,人民更改变了我一生,我这个人就是属于国家的”“我始终告诫自己要做一个有奉献的人,还艺于民,这也是我的座右铭”……
始终心系人民的田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离休后,62岁的她依然活跃,却不为名利。
1996年,她创办了“田华艺术学校”,请来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的老艺术家们为学生传道授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又联合老艺术家们筹建希望小学,被“山花工程”执委会授予“爱心大使”,为革命老区的孩子们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当家人生病,家庭遭遇困难时,田华却始终恪守原则,从艺期间从未接拍过一条广告。她解释说:“我是人民的演员,我要为人民服务,不能为人民币服务。”
国家的重要纪念和庆祝活动、重要节日、重大演出、赈灾义演等活动,也总能看到她的身影。
·2018年,田华参加活动为少先队学生佩戴红领巾。
2009年9月,田华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和著名主持人陈铎一起朗诵诗歌,需要反复几十遍排练,当时她腿部骨膜炎急性发作,靠偷偷吃止疼片坚持,不让任何人发现。
对田华来说,只要是接下了任务,再难也会完成;只要党和人民需要,她就“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只要生命不终结,艺术的帷幕就永不落下。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夕,当得知自己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时,满头银发的田华说:“这个荣誉太高了。我觉得它不是给我个人的,是人民的。‘人民艺术家’这几个字,我最看重‘人民’这两个字。”
说话间,耄耋之年的田华,依旧眼里有光,精神矍铄,老去的容颜下一片丹心永远赤诚、年轻,这是一位“人民艺术家”最美的样子。
老一辈艺术家德艺双馨的美好品质和优秀人格闪闪发光,无论何时,他们都是演艺行业的榜样与标杆。
关注人民文娱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