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历史学家林乾评点帝王将相:哪个不是逆风飞翔

体娱   明星   2024-06-21 20:35   北京  

· 6月7日,林乾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侯欣颖 /摄)

|作者:高塬

端午前夕,北京哗啦啦地下起大雨,赶地铁的上班族一边提着裤脚,一边抱怨天气。

历史学家林乾却不慌不忙,短袖衬衫配一条西裤,撑伞走在雨里,周身透着一股从容与静气。

林乾1995年来到北京,这位身材高瘦的吉林人一辈子研究明清史,这里是他魂牵梦萦的学术原乡。

传统史学观对他的影响根深蒂固,“要研究一级人物”。于是,盯着北京城来来往往的帝王将相,翻开宫里的档案、折子、起居注,看了快30年,他写下至今豆瓣阅读平台上评分最高的曾国藩传记;在一轮又一轮的“雍正热”中,追根溯源,他解开如环无端的历史谜团;后来,辗转北京与荆州,他又探寻“千古一相”张居正的权力之变与改革人生……

多年埋首故纸堆,风流人物,过眼云烟,林乾也说不清什么时候就熬伤了眼,却还是停不下来。

等到7月份,重新修订的第五版《曾国藩大传》应该会和大家见面,主要增加了人物大事年表、军事地图等内容。收了伞,落了座,人民文娱记者和林乾的对话,悠悠地展开了。




曾国藩在今天,肯定能成“网红”


人民文娱:纵观您的学术道路,曾国藩是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您和曾国藩因何结缘?

林乾:我的硕士论文写的是明清总督巡抚制度,最后一章谈到晚清军政大员的崛起,其中尤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这是我最早接触曾国藩的契机,但彼时只是一般性的学术写作。

转变发生在一次对史料的阅读中。在爬梳曾国藩文集时,我发现他写下了很多名言警句,比如现在经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16字家训,等等。我越读越好奇,他为什么能说出这么多金句?为什么从政商要人到平头百姓都读曾国藩?他的智慧何以历久弥新?这些都促使我决定做一番研究。

人民文娱:您对曾国藩的研究集中体现在《曾国藩大传》里,还通过短视频让近50万粉丝深入了解他。您说,曾国藩既是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晚清第一名臣;又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杀人如麻的“曾剃头”,但在这些头衔之前,青年曾国藩其实也很平庸、很迷茫,是吗?

林乾:是的。所以我说如果曾国藩穿越到今天,肯定能成网红为什么?因为他懂年轻人的迷茫和困境。他还懂宣传,写的文字漂亮而有韵味。他如果写微信稿,必定篇篇10+

30岁之前的曾国藩很平庸,他经常在日记里自我批评——“好色”“无恒”“欠修养”。

整日听戏下棋,高谈阔论,见到漂亮女孩眼发直,一言不合就吵架,骂起人来很难听。

真正自拔于流俗,始于他加入晚清理学家乌齐格里·倭仁的正学会他从此对标朱子,跑到琉璃厂买了本《朱子大全》,放在枕头边,天天翻。《皇朝经世文编》,第一遍用红笔标注,第二遍用黄笔,第三遍用绿笔。

和酒肉朋友割席,拒绝无效社交,像婴儿断乳一样戒掉水烟。等到32岁,曾国藩脱胎换骨。5年之后,他从四品文官被擢升为二品大员。

湖南人里,37岁官至副部级,曾国藩是第一人。所以我认为,戒陋习,苦读书,曾国藩是每一个想要逆风飞翔的普通人的榜样。



人民文娱:这两年,您还出版了《柄国宰相张居正》。同样是股肱之臣,张居正死后家破族沉,曾国藩善始善终。抛开外在因素,什么造成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

林乾:2016年开始,我三下荆州,到张居正故居考察,心里五味杂陈,因为称得上历史遗迹的东西寥寥无几。

张居正死后被抄家清算,万历皇帝甚至要把他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为什么?张居正一手将急剧下滑的大明王朝扶至中兴,他诚然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但他同样迷信权力、贪恋权力。他改革的雷霆手段,不乏僭越之举;当朝中有人反对改革,他不惜动用威权,将其廷杖致死,这些都是他被清算的个人原因。

但我也想强调一点,张居正对自己的结局其实了然于胸。他自比草席,甘愿任人践踏。

他的改革初心源自乡野。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他没有立即投身宦海,而是乡居6年,在山里盖了两间茅屋,开始种地。他像小农一般,精打细算一年的收成,切实感受到王朝基层的弊病。

因此,出山后的张居正才真正开始经世致用。所以有史家评说“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这并非过誉,不论生死与荣辱,他是真正心里装着天下苍生的士大夫。

再看曾国藩,他清楚地知道“居高履危而能善其终者鲜矣”,于是权力越大,越敬畏权力。官至两江总督,他仍谨记祖父教诲:下得池塘,还要晓得上岸。所以他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兢兢业业,常怀临深履薄之惧。




读书也成就了林乾


人民文娱:听您讲了这么多曾国藩的故事,您的人生经历与他有相似之处吗?

林乾:当然。我不是说自己有什么功绩,古圣先贤在前,我不可望其项背。但是我觉得自己的一生也是被读书成就的,我也和曾国藩一样来自农民家庭。

1959年,我出生于吉林长春的一个偏远农村。从小喜欢文学,印象最深的是读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很多情节现在我都能随口背出来。

1977年,我高中毕业,没有参加高考,因为要补贴家用,就跟着师傅做泥瓦匠挣钱。后来还是觉得要上大学,就开始复习。因为历史成绩不错,被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录取。

为什么读师范,因为不用交学费,国家还发钱。每月1653块买日用品,剩下的吃饭,大学4年我没下过一次馆子,过年也不回家。寒假学校食堂改建,我就去拆房子挣钱,还帮人看过菜地。

苦吗?不苦,我现在反而回甘,因为这些经历都是人生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


人民文娱:再谈谈您的学术之路吧,怎么一步步走出东北来到北京的?

林乾:我的读书岁月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充满朝气,学习氛围浓厚。东北又是明清史研究重镇,所以我一心深耕,阅读了大量历史著作、典籍,接受了非常正规、完整的历史学教育,形成了至今受益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1995年,沈阳召开了一场全国清史讨论会,我结识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郭成康,他问我有没有兴趣跟着他读博,我很高兴,求之不得。

清史所是我学术生涯非常重要的一站,上着戴逸、李文海、王思治等先生的课,我的研究得以更进一步;听着国外著名史学家走马灯一般的大大小小讲座,我打开了国际视野。

如今,我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还担任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我始终不忘自己的来路,谨记钱穆先生的话:对先民创造的历史充满“温情与敬意”。



人活的就是一个“常”字

人民文娱:一辈子研究历史,您的感悟和收获是什么?

林乾:我深受传统史学的浸染,认为理解把握历史,还是要聚焦政治史。历朝历代在政治上掀起波澜的人物,自然就成了我的重点研究对象。如果把历史比喻为一艘巨轮,帝王将相就是掌舵者。

但人物传记写作让我深刻意识到,大人物的不凡,皆出自平凡。2017年,我在《百家讲坛》解读雍正。抛开历史阴谋论,四阿哥胤禛的上位可以说是一个平凡皇子的逆袭。

储位争夺时,太子允礽众星捧月,朝中势力深厚;大阿哥允禔武艺高强,参与国事最早最多;八阿哥允禩更是“公推太子”。胤禛身处其中,资质平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韬光养晦,沉住气,把“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落到实处。

还有我前面讲过的曾国藩、张居正,纵观他们的成长,哪个不是凡人的逆风飞翔?所以我经常勉励学生——我们都是普通人,不要好高骛远,平常心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就会有成就。曾国藩也说,人活的就是一个“常”字。能守常,不管遇到多大的坎,都能淡定、从容。

人民文娱:说到雍正,这些年各种影视作品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雍正热,您怎么看待这些作品?

林乾:我都有关注,比如特别火的《甄嬛传》,我看了几个片段,这里面的四大爷不符合雍正的历史形象。雍正杀伐果断,绝不会被后宫操纵。

还有《雍正王朝》,从小说原著到剧本我都看过,至今仍是教科书级别的历史剧。其他历史剧比如《大明王朝1566》评分很高,但我认为这部剧主要是演员演得好,内容、人设、情节都离题太远。

由此引申出历史题材电视剧怎么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我们缺乏帮助大众树立正确历史观、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剧。只聚焦权争、宫斗的历史剧是没有出路的。


人民文娱:您所说的历史的教育意义体现在哪里?

林乾:臧否人物,以史为鉴。普通人读史,最重要的是获得明辨是非的能力,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身上明白对错,吸取经验和教训。

历史学是一个基础学科。像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相信历史教育可以在整体上提高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人民文娱:未来,您有什么研究计划吗?

林乾:“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下一步,我准备写写“红顶商人”胡雪岩。

其实学历史久了就会发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评点人物,书写事件,其实是观照自我,启迪当下,所以历史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并不遥远。




长按上方二维码

关注人民文娱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人民文娱
人民文娱,有经典也有潮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