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内,黄景瑜又呈现了两个警察形象:5月,电影《维和防暴队》上映,他在其中饰演面冷心热的防暴队长余卫东;9月,电视剧《雪迷宫》热播,他又成为与贩毒团伙斗智斗勇的大案队长郑北。加上之前的《红海行动》《破冰行动》《王牌部队》等作品,黄景瑜几乎成为观众心中军旅题材的青年男演员代表。
· 电视剧《雪迷宫》海报。
“会因此担心被定型或者角色同质化么?”
“我还好,我也不排斥所谓的‘同质化’。”他对人民文娱记者说,“如果每个角色效果都不错,那说明我就没有选错。其次,我们拍戏的最终目的也不仅仅是让大家消磨时光、看个乐,而是能传递一些正确的价值观,一些高质量的输出,这也是演员的责任之一。”
角色职业相似,但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不同阶段的黄景瑜对角色的理解和诠释也在变化。他对记者开玩笑:“今年总算是做到队长了,开始指挥别人了。”更重要的是,角色的人物光谱更为丰富。
· 电视剧《雪迷宫》剧照。
《雪迷宫》中的郑北,不仅有着刺激、悬疑的刑侦戏份,也不乏充满烟火气的情感戏和内心戏。播出后不久,社交媒体上就出现了不少黄景瑜台词集锦,像前不久登上热搜的“你不能成为情绪的奴隶”等台词,很多都是他随着剧情推动、现场感受临时现加的。
在黄景瑜看来,这也算是和角色共同生长的创作体验了。
演绎东北人的幽默与坚韧
《雪迷宫》的故事发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东北,一场凶杀案牵连出一个隐秘的大型贩毒组织。警方成立以刑警队长郑北为首、来自不同岗位精英干警组成的禁毒专案组,对犯罪分子展开追踪。
与过去枪林弹雨中穿梭的军人、警察角色略有不同,郑北对黄景瑜而言有一种别样的“松弛感”。这种松弛来自于两方面:首先,他和导演吕行都是东北人,诠释东北故事就像在回望故乡一样轻松、默契,“我们没有沟通成本”;其次,《雪迷宫》中刑侦、生活两条叙事线快慢交叉,给了黄景瑜不少文戏的发挥空间,“这也让郑北这个角色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了”。
两条叙事线中,黄景瑜体验到了不一样的刺激。作为大案队长,郑北既要统领小分队、分析案件、寻找线索,又有不少酣畅淋漓的动作戏份:和罪犯周旋电光石火,近身格斗拳拳到肉。而作为儿子、哥哥、领导,郑北又有许多柔软的情绪展现。用黄景瑜的话说:“他是一个有软肋的人。”
这份柔软,成为角色跳出脸谱化的支点,也给予黄景瑜许多剧本之外的创作灵感。早在开拍前,导演就明确了《雪迷宫》并不完全奔着缉毒故事的方向走,还要描绘出上世纪90年代东北的基层生活和风土人情。因此在筹备阶段,主演们就时不时被导演拉去吃东北烧烤、铁锅炖,还得接受东北话“培训”,每天用东北话交流。
等到正式开拍时,那份东北味儿已经深入每个人的表演中。“我习惯到了现场,在真实的环境和氛围里寻找状态。我觉得要把准确的东西加到准确的感觉里才行,有时候提前设计好后,一去现场反而发现都不是想的那样。”
· 电视剧《雪迷宫》拍摄现场的黄景瑜。
这种临场感往往会有一些神来之笔。剧中一场戏,妹妹郑南刚烫了头发,跟哥哥说:“这是流行的款。”片场,黄景瑜临时起意现补了一句:“流行显老吗?”东北人的幽默和兄妹间的日常就这样不经意间呈现出来。
“其实东北人的幽默是很难通过念台词来展现的,它需要非常生活化的情境和情绪。”黄景瑜说,“东北人有时候挺贫的,会把关心说成埋怨,会把爱念成数落;但有时候也是一种坚韧,会把痛苦的事、不开心的事变成笑容。”
出道8年,黄景瑜出演了许多具有“英雄气概”的角色。这一方面源于市场对其刚毅形象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和他小时候的英雄梦有关。“以前大家都会聊以后要做什么,有人说做老师、做医生、做科学家,我就说想做警察,就觉得警察、军人很厉害、很帅。”黄景瑜现在想来,演员这个职业就像造梦工厂,儿时没能实现的愿望,终于在角色里体会到向往的英雄主义。
· 电影《红海行动》中,黄景瑜饰演顾顺。
作为非科班出身的演员,生活和经历往往是最好的表演学院。不到18岁,黄景瑜就独自从丹东来到上海。最初的愿望很简单,只是想看看更大的世界。“我只是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不一样的地方生活。”
在上海的七八年时间,是他从横冲直撞到脚踏实地的蜕变过程。有一些画面记忆犹新:南方的冬天湿冷,习惯了暖气的东北人只能趴在电热毯上一动不动;满街的吉祥馄饨和兰州拉面,一吃就是好几年;从打零工到做模特,一天要跑遍上海的“三个角”,赶路的时候就在便利店买点冰啤酒,让自己降温,也让自己放松……“沪漂”的经历也让黄景瑜真正体会到人情冷暖和各行的不易。
一开始做演员,黄景瑜并不觉得这是个“一飞冲天”的机遇,倒像是无数份零工中的一份。直到第一次拍电影——张猛导演的《枪炮腰花》,有一种慢慢被带入另一个世界的奇妙感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之后,他几乎把各军兵种演了个遍。拍《红海行动》,他要面对高强度的特种兵训练,以及昼夜温差极大的非洲沙漠;拍《王牌部队》,整个剧组在信号都难以接收的山沟里,与世隔绝般沉浸了几个月;拍《他从火光中走来》,他每天和消防队员们同吃同住、一起训练……黄景瑜笑称自己是个“容易受伤”的人,武打戏多的时候每天都淤青,但也因此更了解军人的担当和毅力。他记得,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阅兵,眼泪随即就流了下来——就像是演过的所有军人角色在体内共情。
片场之外,黄景瑜则是个崇尚脚踏实地又随遇而安的人。他有一个理念:为目标奋斗是正确的,但不能被目标束缚住。“我也会有一些想法,但不会一定要达到、一定要实现,我总是会在过程中发现更多新鲜、有趣的东西。”
演员是个会让人变得敏感的职业。成为演员两年后,一次,黄景瑜在KTV点了李宗盛的《山丘》。这首歌以前唱了很多遍,但那次MV中突然出现了上海人民广场的镜头,从浦西拍到浦东。他的记忆抽屉突然打开,想起自己也曾在同样的地点,漫无目的地茫然看着前方。“有点失落、有点无助的感觉。”
演员也是个必须敏感的职业。这些年,黄景瑜能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他越来越习惯倾听而非表达,听别人的故事、经历,了解他人的心情。
他也越来越喜欢观察生活,当一个“围观群众”。“空闲的时候,我喜欢上街到处看,有时候看人吵架,有时候看人谈恋爱,有时候就是看来来往往的人。”他形容这个过程就像收集素材,“当之后演某一个情节的时候,脑子里就会出现各种素材,可能只要扒个素材就可以去表现了。”
·《雪迷宫》拍摄现场。
采访最后,记者问他:“迈过30岁,是否有了而立之年的实感?”
“小时候一直听人说,过了30岁体能下降、状态下降,说得特别精确,有点神乎其神。其实,我在生理上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触。我觉得真正的转变是心态上的,人的成熟度和责任感的提升。”黄景瑜说,“以前可能很多事情不需要你顶着,如今会意识到要承担更多了。”
十几岁的时候,他一个人在大城市漂泊、打拼,追逐自己小小的梦想;二十几岁的时候,他在剧组里学习、打磨,逐渐找到人生的方向;到了30岁,他逐渐认识到演员这份职业更深层次的责任,是要真正给社会、给观众带去力量。
他在每一个角色里体会人生,一步步实现儿时的英雄梦想,也一步步接近创作的真谛。
总 监 制:张 勉
编 辑: 余驰疆
关注人民文娱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