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王赓孙女王冬妮:“祖父不只是陆小曼前夫”

体娱   明星   2024-09-28 15:53   北京  


|作者:高塬 

千禧年初,当人们沉浸在新世纪的喜悦中,展望未来时,一部由北京电影制片厂领衔打造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横空出世,把观众的目光一下拉回了民国。

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才子佳人的恩怨纠葛比话本里写的还精彩。霎时间,华人群体中掀起了一股民国文艺爱情风潮。

听故事的人多了,故事里人物的面貌却越来越模糊化、戏剧化。历史尘埃一层又一层落下,传言借尸还魂,大有代替史实的架势。

陆小曼的前夫王赓便深受其害。

在网上的一些传言里,我的祖父是民国时期的痴情男子,一个高开低走的悲情学霸,在他27岁的人生巅峰,与旷世佳人陆小曼成婚,轰动整个京城。婚后他工作繁忙,被师弟徐志摩趁机横刀夺爱,最终被迫离婚。痛失挚爱的他对前妻一直念念不忘,从此孤独终老,没有再娶,也无子女。王赓孙女王冬妮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这些谣言,颇感无奈。

· 王赓(右)与陆小曼的结婚照。

这些故事不但绘声绘色、言之凿凿,还配上了缠绵音乐和精美图片,让我们全家哭笑不得: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我父亲和姑姑又是怎么来的?我和姐姐又算什么名堂?

谣言催迫着王冬妮动笔,全球范围内的疫情给了她时间和空间,在德国家中的书房一隅,王冬妮花了将近4年时间写作《江河行地,海浪无声:我的祖父王赓》一书。

这本书不只是讲祖父,也讲民国那段动荡岁月中,鲜活的人物、自由的灵魂、向上的民族。以下是人民文娱记者与王冬妮的对话。

· 王赓孙女王冬妮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




沉默的君子
人民文娱:动笔之前,您作为王赓后人,对祖父有哪些感性的认识?
王冬妮:说实话,我小时候对祖父的印象非常模糊,听的都是上一辈人的讲述。我曾透过我的父亲(王赓长子王兴安)猜想祖父的样子。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一直拼命地读书,他始终认为自己是那个要让王家骄傲的长子长孙。他也做到了不负众望,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费出国的访问学者。
祖父的留学生涯开始得更早,16岁时他便留学美国,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西点军校就读,后学成归国。巴黎和会、淞沪会战、滇缅铁路修建,他都曾参与,却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无闻。在小小的我的眼中,祖父说不定也是个像爸爸那样学业出众的书呆子”,或是严肃刻板的军人。
· 王赓(前排右二)与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同学的合影。

写这本书之前,我还曾和姑姑(王赓二女儿王盛宏)聊,她说小时候对自己父亲的艳闻也是一无所知。她们那个年代,电视和网络还不普及,更没有《人间四月天》这样的电视剧,家中知情之人对祖父的前一段婚姻更是讳莫如深、三缄其口。直到日后姑姑看了同学借给她的徐志摩与陆小曼日记,才知道原来课本里大名鼎鼎的诗人曾是自己父亲的情敌。

人民文娱:提到的这段轰动中国近代文学史的“三角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王冬妮:整件事情要从巴黎和会说起。
1918年,刚刚回国的王赓以海陆军顾问兼外交部翻译的身份随团出访巴黎。这位为人谦和有礼、内外兼修的23岁年轻军官受到众多人青睐,梁启超把他收作弟子,中国代表团的首席军事长官、王赓的顶头上司唐在礼做媒,把自己的干女儿陆小曼介绍给了他。
陆母对王赓喜欢得不得了,怕节外生枝,她积极推动,见面一个月后,王赓便在一片惊讶和羡慕中迎娶了名满京城的贵门千金陆小曼。

· 王赓于西点军校毕业时的独照。

新婚后不久,王赓便去了东北负责城市治安和铁路警卫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感情上的隔阂越发严重。

比两地分居更致命的其实是两人南辕北辙的婚姻观和生活喜好。陆小曼喜欢跳舞、打牌、听戏,常常睡到日上三竿,晚上又当夜猫子。她渴望另一半把全部心思都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埋头事业,偏偏王赓希望有所建树。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未婚夫梁思成赴美,苦恋不得的徐志摩开始跑到各种朋友家躲避寂寞,包括同门师兄王赓。一来二去,徐陆二人便产生了情愫,徐志摩不顾世俗眼光,开始对陆小曼进行狂轰滥炸的追求,陆小曼也被“那双放射神辉的眼睛照彻了内心的肺腑”,“像乌云见了青天”。

· 民国诗人徐志摩。

人民文娱:事发之后,有文章写身为军人的王赓曾扬言要找徐志摩算账,这是真的吗?

王冬妮:不,没有史料支撑这种揣测。这件事情的结局是这样的。

1925年,上海滩北京路,功德林饭店里,一场“民国史上最尴尬的饭局”开宴了。攒局的是画家刘海粟,目的只有一个,逼王赓放手。

王、陆、徐三人之外,他还“精心安排”了与陆小曼齐名的上海滩名媛唐瑛与她的两位追求者到场,一桌两段三角恋,情人与情敌贴身而坐,王赓被巨大的荒谬感和悲哀笼罩,他沉默不语,为了体面和斯文,起身离席。

“鸿门宴”没多久,王赓最终选择了放手。第二年七夕,徐陆二人在北海公园正式结婚,老师梁启超做了证婚人,“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祝词字字诛心。

·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结婚照。

“苦尽甘来方知味。”这是王赓送到婚礼上的亲笔书札,还附有一份厚礼。王赓还警告徐志摩:“你今后务必对她好,若是三心二意,别怪我不客气。”

徐陆二人曾将他们往来的大量书信、日记和诗歌公之于众,用缠绵的文字歌颂他们“冲破枷锁”的伟大爱情。而王赓却一直沉默,面对众多媒体的追问只字不提。

他自始至终都选择做个“沉默的君子”。



身陷囹圄的900多个日夜
人民文娱:八卦、标签之外,王赓始终希望学以致用,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这种情怀从何而来?
王冬妮:我想应该与他出生和成长时期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
1895年,甲午战败之际,王赓出生于青衣纸伞的江南水乡无锡,是王家长子,延续之义。他从小就立志苦读,弃绝一切嗜好 
1911212日,清政府主持的最后一届庚子留学生选拔考试开始了,有1000名来自中国各地的考生参选,最后只录取了63人,王赓是其中一员,一同入选的还有梅贻琦、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民国风云人物。

海外求学期间,他首先在密歇根大学工程系就读,看到系里的德语教材中有中国人拖着猪尾巴吸食鸦片的例句,义愤填膺。

· 密歇根大学中国同学会合影。

后来,他爱上了文学,一度幻想成为作家,因为痴迷莎士比亚,被朋友们赠予老莎的外号。但放眼寰宇,哪里还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呢?

20世纪初,欧洲列强长期的军备竞赛引发了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最终导致4000万人丧生;而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民主共和在妥协和实验中蹒跚而行,革命的硕果却不断被军事强人摧毁。

如何让军事服从法律、维护正义,而非为所欲为、服务暴政,是每个国家面临的挑战,军阀统治笼罩下的中华民国尤甚。这就是当王赓得知著名的西点军校将开放两个名额给中国留学生时,刚满20岁的他毅然决定投笔从戎的原因。

1915年,王赓打破了家中三代出任文官的传统,选择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军人。

· 喜爱文学的王赓投笔从戎。

人民文娱:乱世中,他的理想实现了吗?

王冬妮:如果从结果来看,他似乎未能如愿。
回国后的王赓先在北洋政府做事,但从1912年到1926年北伐,短短15年间,产生了10多个国家元首,出台过5部宪法,替换过30多次内阁,整个社会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这种等同于瘫痪的状态,对于王赓这种盼望踏实做事、投身国家建设的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灾难。这或许是他为什么最终没有坚持走北洋路线,于1926年转投看上去更有凝聚力和组织力的国民党的原因。

但命运再次捉弄了他。1932年,日军兵分三路偷袭上海闸北地区,·二八事变拉开序幕。

· 上海“一·二八事变”。

全民抗战之际,却有一名中国军官带着刚出炉的军队部署地图和作战计划去了租界,重要文件落入敌手,导致淞沪守军被日军直击要害。

有传闻称这个军官到租界是为了去舞厅寻欢作乐,还贪图富贵把机密文件主动献给了日军。这件事短时间内传遍大江南北和海外媒体,当事人就是王赓。

事实上,种种资料证明,王赓并非投敌分子。

首先,他那天并不是去夜总会跳舞,而是要去见美国驻华使馆的威廉·梅尔,借以推动美国对华援助,只是误走到了日本领事馆,被把守的日军追捕。其次,王赓当时并没有携带重要文件,而且他带的东西最后也没有落在日军手里,并不存在卖国求荣一说。真正泄漏机密的另有其人。

1932731日,高等军事法庭判决王赓投敌罪不成立,但交战期间,擅离戒严地点,事先未经呈报仍为大过,判处两年零六个月有期徒刑。

此事一出,王赓的军人生涯就此断送,迫于舆论,军方高层已不可能再赋予他重任。

人民文娱:相比于王赓和徐陆二人的“三角恋”,“王赓投敌事件”是发生在他身上更扑朔迷离的历史疑团,写作过程中这部分难处理吗?

王冬妮:说实话,投敌事件的写作让我很有压力、很紧张。
作为家属,我坚信自己的爷爷是无辜的。但作为一个历史写作者,我必须要用史实说话。能不能找到可靠的史料证据,调查前,我其实没有十足的把握。
于是,我就悬着一颗心,尽自己所能查阅了很多资料——王赓部下的证词、陆小曼写的澄清文章、公开的日本外务省内部档案、王赓亲笔向蒋介石写的汇报材料、《纽约时报》刊发的文章,甚至当年的娱乐小报。
民国时期的八卦小报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它们将问题人物说成纵欲过度、淫荡好色,炮制出各种夸张的丑闻。
甚至文化界也不分青红皂白,编排了一部《王赓献地图》的舞台剧。曾经喜爱莎士比亚戏剧的王赓应该不会料到,自己会以一个勾结敌人、出卖国家的反派形象出现在舞台上。

在南京的陆军监狱中,身陷囹圄的900多个日夜彻底搞垮了王赓的身体,他患上了严重的肾病,重获自由时,瘦得几乎认不出来。



“抵抗至胜利为止”

人民文娱:您本人也和祖父、父亲一样受西方教育影响,您对中国文化是什么感情?

王冬妮:1980年,我出生在上海,家住天平路的弄堂里,路的另一头就是武康大楼。
1991年,我随父亲到美国定居,此后一直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但我对中国文化始终念念不忘,我看金庸武侠小说,听评书,追连续剧。可能是隔代遗传,虽然父母都是理工科,但我最后还是学了自己喜欢的文史专业,在斯坦福大学读完了历史学博士,师从国际著名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教授。

写祖父的时候,我特意回了一趟王家在无锡的老宅,虽然很多东西都被拆掉了,但我能感觉到,我的根在这里。

· 上海网红打卡地武康大楼。

人民文娱:如您书中所说,王赓是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人,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书写他们的意义何在?

王冬妮:从世俗的眼光来看,祖父的人生可能是失意的、失败的。他出狱后,先去了法国休养身体。
回国后碰上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难当头,临危受命出任兵工署昆明办事处处长。后来娶了祖籍广东的陈剑趣女士,生下一儿一女。
1942年初,国民政府派出军事代表团前往美国寻求援助,王赓随团前往。途中,他在埃及旧病复发,终不能治,弥留之际仍说:国事为重,家事为轻……抵抗至胜利为止。

这次回国和读者交流,我发现很多陌生人都曾关注祖父,他们对他肃然起敬,这让我既意外又惊喜。可见默默无闻的人同样拥有值得书写的人生。

· 王赓与妻子陈剑趣的合照。

人民文娱:追忆祖父的过程中,您还描绘了如顾维钧、胡适、陈独秀等许多大众熟知的民国面孔,您怎样看待那段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他们?

王冬妮:一群鲜活的人,生在一个鲜活的时代。
民国时期,思想激荡,百家争鸣,他们个个活出了浓烈的自我,和而不同。那一辈人的信仰、信念是中华民族无形的资产,在大江大河中,化作无声的海浪,向前奔涌,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广阔的群体。

总 监 制:张   勉

编      辑:余驰疆

长按上方二维码

关注人民文娱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人民文娱
人民文娱,有经典也有潮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