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初,当人们沉浸在新世纪的喜悦中,展望未来时,一部由北京电影制片厂领衔打造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横空出世,把观众的目光一下拉回了民国。
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才子佳人的恩怨纠葛比话本里写的还精彩。霎时间,华人群体中掀起了一股民国文艺爱情风潮。
听故事的人多了,故事里人物的面貌却越来越模糊化、戏剧化。历史尘埃一层又一层落下,传言借尸还魂,大有代替史实的架势。
陆小曼的前夫王赓便深受其害。
“在网上的一些传言里,我的祖父是民国时期的痴情男子,一个高开低走的悲情学霸,在他27岁的人生巅峰,与旷世佳人陆小曼成婚,轰动整个京城。婚后他工作繁忙,被师弟徐志摩趁机横刀夺爱,最终被迫离婚。痛失挚爱的他对前妻一直念念不忘,从此孤独终老,没有再娶,也无子女。”王赓孙女王冬妮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这些谣言,颇感无奈。
“这些故事不但绘声绘色、言之凿凿,还配上了缠绵音乐和精美图片,让我们全家哭笑不得: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我父亲和姑姑又是怎么来的?我和姐姐又算什么名堂?”
谣言催迫着王冬妮动笔,全球范围内的疫情给了她时间和空间,在德国家中的书房一隅,王冬妮花了将近4年时间写作《江河行地,海浪无声:我的祖父王赓》一书。
“这本书不只是讲祖父,也讲民国那段动荡岁月中,鲜活的人物、自由的灵魂、向上的民族。”以下是人民文娱记者与王冬妮的对话。
· 王赓孙女王冬妮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
写这本书之前,我还曾和姑姑(王赓二女儿王盛宏)聊,她说小时候对自己父亲的“艳闻”也是一无所知。她们那个年代,电视和网络还不普及,更没有《人间四月天》这样的电视剧,家中知情之人对祖父的前一段婚姻更是讳莫如深、三缄其口。直到日后姑姑看了同学借给她的徐志摩与陆小曼日记,才知道原来课本里大名鼎鼎的诗人曾是自己父亲的情敌。
· 王赓于西点军校毕业时的独照。
新婚后不久,王赓便去了东北负责城市治安和铁路警卫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感情上的隔阂越发严重。
比两地分居更致命的其实是两人南辕北辙的婚姻观和生活喜好。陆小曼喜欢跳舞、打牌、听戏,常常睡到日上三竿,晚上又当夜猫子。她渴望另一半把全部心思都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埋头事业,偏偏王赓希望有所建树。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未婚夫梁思成赴美,苦恋不得的徐志摩开始跑到各种朋友家躲避寂寞,包括同门师兄王赓。一来二去,徐陆二人便产生了情愫,徐志摩不顾世俗眼光,开始对陆小曼进行狂轰滥炸的追求,陆小曼也被“那双放射神辉的眼睛照彻了内心的肺腑”,“像乌云见了青天”。
人民文娱:事发之后,有文章写身为军人的王赓曾扬言要找徐志摩算账,这是真的吗?
1925年,上海滩北京路,功德林饭店里,一场“民国史上最尴尬的饭局”开宴了。攒局的是画家刘海粟,目的只有一个,逼王赓放手。
王、陆、徐三人之外,他还“精心安排”了与陆小曼齐名的上海滩名媛唐瑛与她的两位追求者到场,一桌两段三角恋,情人与情敌贴身而坐,王赓被巨大的荒谬感和悲哀笼罩,他沉默不语,为了体面和斯文,起身离席。
“鸿门宴”没多久,王赓最终选择了放手。第二年七夕,徐陆二人在北海公园正式结婚,老师梁启超做了证婚人,“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祝词字字诛心。
·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结婚照。
“苦尽甘来方知味。”这是王赓送到婚礼上的亲笔书札,还附有一份厚礼。王赓还警告徐志摩:“你今后务必对她好,若是三心二意,别怪我不客气。”
徐陆二人曾将他们往来的大量书信、日记和诗歌公之于众,用缠绵的文字歌颂他们“冲破枷锁”的伟大爱情。而王赓却一直沉默,面对众多媒体的追问只字不提。
他自始至终都选择做个“沉默的君子”。
海外求学期间,他首先在密歇根大学工程系就读,看到系里的德语教材中有“中国人拖着猪尾巴吸食鸦片”的例句,义愤填膺。
后来,他爱上了文学,一度幻想成为作家,因为痴迷莎士比亚,被朋友们赠予“老莎”的外号。但放眼寰宇,哪里还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呢?
20世纪初,欧洲列强长期的军备竞赛引发了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最终导致4000万人丧生;而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民主共和在妥协和实验中蹒跚而行,革命的硕果却不断被军事强人摧毁。
如何让军事服从法律、维护正义,而非为所欲为、服务暴政,是每个国家面临的挑战,军阀统治笼罩下的中华民国尤甚。这就是当王赓得知著名的西点军校将开放两个名额给中国留学生时,刚满20岁的他毅然决定投笔从戎的原因。
1915年,王赓打破了家中三代出任文官的传统,选择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军人。
· 喜爱文学的王赓投笔从戎。
人民文娱:乱世中,他的理想实现了吗?
但命运再次捉弄了他。1932年,日军兵分三路偷袭上海闸北地区,“一·二八事变”拉开序幕。
全民抗战之际,却有一名中国军官带着刚出炉的军队部署地图和作战计划去了租界,重要文件落入敌手,导致淞沪守军被日军直击要害。
有传闻称这个军官到租界是为了去舞厅寻欢作乐,还贪图富贵把机密文件主动献给了日军。这件事短时间内传遍大江南北和海外媒体,当事人就是王赓。
事实上,种种资料证明,王赓并非投敌分子。
首先,他那天并不是去夜总会跳舞,而是要去见美国驻华使馆的威廉·梅尔,借以推动美国对华援助,只是误走到了日本领事馆,被把守的日军追捕。其次,王赓当时并没有携带重要文件,而且他带的东西最后也没有落在日军手里,并不存在卖国求荣一说。真正泄漏机密的另有其人。
1932年7月31日,高等军事法庭判决王赓投敌罪不成立,但交战期间,“擅离戒严地点,事先未经呈报”仍为大过,判处两年零六个月有期徒刑。
此事一出,王赓的军人生涯就此断送,迫于舆论,军方高层已不可能再赋予他重任。
人民文娱:相比于王赓和徐陆二人的“三角恋”,“王赓投敌事件”是发生在他身上更扑朔迷离的历史疑团,写作过程中这部分难处理吗?
在南京的陆军监狱中,身陷囹圄的900多个日夜彻底搞垮了王赓的身体,他患上了严重的肾病,重获自由时,瘦得几乎认不出来。
“抵抗至胜利为止”
人民文娱:您本人也和祖父、父亲一样受西方教育影响,您对中国文化是什么感情?
写祖父的时候,我特意回了一趟王家在无锡的老宅,虽然很多东西都被拆掉了,但我能感觉到,我的根在这里。
人民文娱:如您书中所说,王赓是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人,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书写他们的意义何在?
这次回国和读者交流,我发现很多陌生人都曾关注祖父,他们对他肃然起敬,这让我既意外又惊喜。可见默默无闻的人同样拥有值得书写的人生。
人民文娱:追忆祖父的过程中,您还描绘了如顾维钧、胡适、陈独秀等许多大众熟知的民国面孔,您怎样看待那段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他们?
总 监 制:张 勉
编 辑:余驰疆
关注人民文娱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