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课程顾问(xmfilm1或xmfilm3),即可加入「寒假拍片组局交流群」
同学们在咨询考研的时候,最常问的问题之一就是:复试必须要准备作品集吗?没有怎么办?
首先,对于考专硕的同学来讲,作品集是必须要有的,对于考学硕的同学来讲,作品集是锦上添花。而作品集中最重要、最有含金量的部分,就是电影短片。
那,没有怎么办?
无论是想要冲刺复试的25级同学,还是想要为未来考研做准备的26级甚至27级同学,我们都推荐大家,趁假期有空的时候,攒上好友家人,从无到有拍一部片子。
今天这篇文章,就教你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拍摄一部有艺术水准的、帮你在研究生导师面前加分的片子。
一部影片的诞生很简单,无非就是前期筹备,中期拍摄,和后期处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与每个阶段要面临的任务和所需要的能力不同。
拍摄阶段主要面临的是“如何把文字变为声音和影像”这一任务。这一阶段不仅需要创造力和观察力,更需要有将前期设计落地的执行力,而这些能力是要在不断地拍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
后期处理阶段的任务是“如何将碎散的拍摄素材整合和优化成一部影片”,这一阶段是在更加有限的音影世界里再创作,它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和时间沉淀;对于一部学生作业,或者说并没有丰富拍摄经验的创作者而言,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和财力里,把整个创作的的重心放在前期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前期的任务是准备好剧本、演员以及摄影、美术和录音的创作方案,对于导演而言,所需要的能力是更综合和更个人化的,所以这篇文章在中期拍摄和后期处理之外,将更多地讨论在前期筹备中,一部影片创造力的来源和方向。
▲电影《受够了自己》截图
一个创意最开始诞生的时候是最困难,最关键,充满了最多不确定性,同时也是最多样化的时候,一般来说这个阶段我们会有以下三句个拷问:
➪ 拍一个什么样的片子?
➪ 你为什么拍它?
➪ 你有多少钱?
这句话应对的是你所设想的影片最终所呈现出的整体,它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思考它:主题、类型、情绪、节奏、视听风格。
主题。
如果说剧本是一部影片最核心的,那主题就是一部剧本里最合性的部分。主题是一个复合的概念,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抵达你的主题:生活中你最关心的是什么,是你自己?/外界?你的成长经历中你最深刻最想和他人分享的故事是什么?/你关注世界的什么问题,什么群体?你对这些自己的故事/外界的态度是什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值得探讨的问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样的概念、规律或价值?通过拷问自我这些问题,你可以慢慢靠近你的主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可能你关注的方面很多,有很多经验和体会,但切忌将多个主题含混在一起,什么都想说大概率是什么都说不清楚。
对于短片而言,更是要追求主题的明确和清晰。
另外,不必担心自己的主题以及被他人探讨或拍摄过了,因为你可以在同一个主题下不断地纵向挖掘,从而展现出只属于你的东西。
类型。
主题明确后,需要考虑的是,你要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它?
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片?伪纪录片?叙事电影?非叙事电影?还是说将各种形式杂糅起来的电影?
对于同一个主题而言,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类型也有不同的方法论,你需要清楚的是你为什么选择这种类型,它需要你什么样的创作方式,你能否通过这种类型表达出你的主题。
情绪。
你可以尝试把自己当作观众去思考这个问题,当你看完这部你脑海中的影片后,你希望内心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是幸福的?伤感的?兴奋的?恐惧的?沉重的?震撼的?
在你确定影片的情绪价值之后,相应地,你编写剧本的方式,采用的视听语言,甚至选景和选角也应该朝着这种情绪的方向设计。
这决定了你电影的基调。
节奏。
与节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不是镜头切换的速度,而是“信息。,一部电影的过程就是不断通过画面和声音向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一般来讲,围绕着主线剧情向观众传达的信息越多,情节越紧密,一部电影的节奏就是快的,反之就是慢的,但并不是说向观众传达的信息量少,就是节奏慢,重点在于这些信息是否参与并推动叙事。
视听风格。
这是一个最直观的维度,你希望影片最终呈现出的画面效果是什么样的?现实生活质感的?未来感的?阴暗的?清新的?粗糙随意的?精致优雅的?……你希望影片听起来是什么样的?嘈杂的?安静的?诡异的?超现实的?所有画面和声音是你这部影片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东西,它囊括了你所有的构思和设计。这些维度是相互影响和统一的,也是在整个影片创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去思考的。
这个反问建立在你对第一个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答案的基础上。这问题应该将你进一步推向你所设想的电影创意,而非是让你陷入是否要拍的抉择中。
要拍摄一部影片的理由可能有很多,但对于你而言,最重要的那个理由应该立得住脚,并能让你坚持创作下去。而这样反问自己的意义在于,让你从自己的初心中找到创作的的方向,并让你明确这部影片的价值所在。
▲电影《迷失东京》
如果说创意和想法是不受限的,那实施层面,钱就是最大的尺度。
在创作前期,你需要根据预算对影片的创意加以限制。一般来讲,纪录片、伪纪录片这类影片是最省钱省事,且容易出效果的类型,但相应地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去打磨。文艺向的、现实主义的影片也相对便宜一些,比较贵可能是动画和比较极致的类型片。
其实拍片最花钱的部分就是三个:演员、设备和美术,所以越往视觉效果的走会越贵,越往纪录片方向走的影片会越便宜。如果你没有丰富的拍摄经验,资金不多,那最好是从低成本的影片入手,因为衡量一部影片好坏的绝对不是投入的钱有多少。考量一部片子的的因素有很多,这就引申出来一个新的问题:观众在看什么?
观众在看什么?这并非是一个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审视,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或明确自己创作的方向。
站在复试的角度,老师们基本上都明白学生们没有资金和经验在画面上打磨,对于一个画面而言:
“对画面的想法”是更加重要的。
好比你要拍一场昏暗的夜晚,资金和经验可能限制你无法完全做出昏暗的效果,但只要你让人明白这是一个昏暗的夜晚就行,重要的是你为什么要昏暗的夜晚。对于一场戏而言,调度的逻辑,演员的表演是更重要的,重要的不是某一个镜头的漂亮或完美。
简单来说,对于一部影片,你需要处处去考量要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
你的想法和设计是更为观众和老师所关注的,而不是技术失误或完成度。
当然,在前期的筹备阶段,还需要解决“谁来拍”的问题,这个问题意味着你需要为你的剧组至少找到合适的制片、摄影、美术、录音以及演员,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制片不参与实际的创作,但它确实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工种,一个好的制片能帮整个剧组顺利地进行拍摄。此外还需要解决“在哪拍”的问题,这意味着你需要为你的剧本勘景,置景,并在拍摄前期解决场地可能会出现的不确定性。
以下拍摄的必备元素是影片在拍摄前应该准备好的案头工作,它基本上是导演、摄影、美术、录音和制片组在前期阶段的“工作汇总”,这些案头工作的确定下来,意味着你离开机不远了。
短片剧本的思维是不同于长片的,长片因为有较多的篇幅,可以更加细致呈现一个或多个人物,可以讲述一个更加复杂和丰富的故事,但短片的思维更多地是要准确,快速地去刻画和展现人物和故事,因此短片更多是聚焦于一个角色,一个情节或者一个动作,它所能容纳的主题和思想也相对较小。一般来讲三十分钟的短片剧本是二十场戏左右,当你发现你的短片剧本过于冗长的时候,要多做合并和减法,聚焦于你最想要展现的那一部分。
剧本是引导全组人员创作的核心,导演、摄影、美术和录音会围绕着剧本展开各自的工作,而导演阐述是次于剧本的引领性的创作方案,导演可以在阐述中表明自己创作的初衷、创作的主题、希望影片呈现的最终效果。一份完整的导演阐述能让主创们有统一的创作的方向。
前期的工作中,摄影应该根据剧本和导演阐述做一份摄影方案,这份方案里应该包括摄影对这部影片的整体理解和创作的底层逻辑,也应该包括一些运镜、光线、构图的参考。
摄影方案由摄影指导攥写,但也需要在摄影和导演的多次沟通之后确定最终的版本。摄影方案包括以下的美术和录音方案,都应该在分别与导演确定最终版本后,在所有主创中流通和讨论,摄影、美术、录音的创作也是紧密关联着的。
美术的工作应该更加详细和复杂,因为美术方案其实包括了,人物美术、场景美术和道具三类,人物美术又包含了人物的服装、造型、化妆方案;场景美术需要导演提前和美术指导进行勘景,甚至体验生活,美术指导应该根据勘景的情况制作气氛图,气氛图可以大致体现出这个场景最在影片中呈现的效果。
道具分为置景道具和戏用道具,一般来讲道美术组会有一份带图的道具清单,所有将要准备的道具能直观地在表中显示,道具的选择依旧除了现实情况,还要考虑到道具在画面中的颜色,质感,一些反光或发光的道具还会影响到画面里的光线,所以美术和摄影间的沟通和配合也非常重要。
声音是学生作业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元素,声音指导应该对影片声音的设计和质感有整体的设计,虽然声音的创作一大部分是在后期混音的环节里,但前期和录音讨论详细讨论声音设计的内容可以让录音在现场更有针对性地录音。此外,声音设计在同期声之外,还应该包括一些叙事性的,创造性的设计,将声音变成为影片叙事和表意的元素。
分镜头脚本是主创前期创作的最后环节,导演与摄影共同撰写分镜。分镜头脚本可以有很多种形式,表格、图画等,但目的是要知道每场戏有哪些镜头,每个镜头的调度是什么样的。
现场创作时,分镜也是拍摄的重要依据,所有主创人员都要熟读分镜,比如美术要根据分镜着重处理某处的置景,摄影和灯光要知道如何走位,如何处理技术问题,录音也要提前准备无线麦,制片可以根据分镜安排每天的拍摄任务。
以上六项案头工作都是创作方面的,而制片方面需要做的是,在前期工作的末尾制作好一份精密的拍摄计划,这份计划需要将整部影片每天的拍摄安排详细地罗列出来,具体某个时段该拍什么,每天拍摄和出行的安排是什么。
拍摄计划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你需要考虑到费用、执行难度、导演的意愿,甚至天气等不确定性因素。但拍摄计划在拍摄期间并非是不能变动的,相反,开机后根据每天的拍摄情况,拍摄计划是需要及时变动的。
▲电影《安妮·霍尔》
前期筹备工作有多扎实,正式开拍后就会有多大的创作空间。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其实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在前期的筹备中已经成形了,现场的工作主要是将它执行出来。由于预算有限,一般来说,学生剧组的拍摄时间都比较紧凑,如果现场的时间都是用于将前期的设计执行出来的话,那影片的质量应该不会高于预期。
因为只有在电影拍摄的期间里,正式的表演和拍摄才开始,而只有在这个阶段,创作者才能真正地去观察,去发现问题和调整,影片才能朝着更优秀的方向前进。然而对于大部分刚刚开始拍摄的朋友而言,将前期的构想落地,本身就是具有挑战性的一件事,因为现场拍摄会发生各种你意想不到的事情,总体来说记住以下两点:
电影是一种集体创作,就像一群人在船上划桨,要是各自朝着自己的方向用力,那小船是无法向前的。因此,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非常必要。拍摄现场难免会发生误会和矛盾,但在创作者们都是为了片子的情况下,良好的沟通是必要的。
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里,电影拍摄的能量是守恒的。这里能量是指所有创作人员的精力、时间以及投入创作的金钱和资源的总和。花在钻牛角尖的力气过多,势必导致其他部分的不尽人意。因此拍摄期间要懂得轻重缓急,要有大局观,明确每一场次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什么能舍弃,什么要做到最好。
▲电影《安妮·霍尔》
如果把剪辑只是理解为将拍摄素材按照剧本和分镜衔接起来的话,那剪辑的魔法将会失效。
剪辑的魔法在于它能超越原本剧本和分镜的设计,创造出未曾想到过的效果。
磨练出这样的法力,需要创作者对素材的创造性观看,首先要做的是跳脱出死板的原有设计,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素材,画面所展现的情绪、节奏、多样性,表演的含义,某个细节元素的出现等等,通过审视素材,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创意去组合出更精彩的影片。在对素材的观察之余还可以多尝试不同的剪辑方式,有时候将两个片段对调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现场拍摄失败的段落有时候可以派上意外的用场。
但相较于在这些创造性剪辑,更为基础的是:要能分辨一段素材的好坏。
它是否完成了某段叙事,是否实现了某种表意,如果某个镜头或者某场戏的意义比并不明确,就要果断考虑是否将其删去。导演本人进行剪辑的情况下,切忌拖泥带水,一定要断舍离,一段拉垮的素材就好比一颗老鼠屎,会立刻降低影片的层次。
作者/寒带针叶林
排版/凉皮
编辑/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