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6.5万的订阅者,2024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上年度的图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请勿通过微信发给编辑。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4年第28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转发,注明出处。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國文學的魅力
作者: 魏寧 Nicholas Morrow WILLIAMS
出版社: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副标题: 一位漢學家眼中的古典文學
原作名: The L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出版年: 2024-6
页数: 304
作者魏寧博士(Dr. Nicholas Morrow WILLIAMS)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美國學者,因傾心於中國文學,從哈佛大學數學系畢業後更換賽道,進入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中文系深造。本書是他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文學導論」的精華記錄,亦是他首本用中文撰寫的專著。本書從十一個主題展開賞析中國古典文學:典故、形式、比喻、敍事、文類、神話、男女、道家、佛教、花卉、怨恨。無論是中國文學的專門學習者,還是一般愛好者,都能從本書中獲得不一樣的體驗。
魏寧(Nicholas Morrow WILLIAMS),哈佛大學數學學士,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中國文學碩士及博士。現為亞利桑拿州立大學中國文學副教授,Tang Studies(《唐學報》)主編。魏寧博士研究及翻譯中國古典詩歌,亦旁及佛教、中日文化交流相關領域。曾出版著作包括:Imitations of the Self: Jiang Yan and Chinese Poetics 等。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书经》之成立
作者: 赵培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4-6
页数: 545
定价: 148.00元
《尚書》是中國淵源最古的典籍之一。其文本佶屈聱牙,向稱難讀,而在流傳過程中,又歷經秦焚書、漢今古文聚訟、東晉偽古文淆亂、唐天寶改字等項厄難,以至原本面貌隱晦,成書過程亦不得其詳。清華簡《書》類文獻的發現,為《尚書》研究帶來了新的契機,學界圍繞簡本與傳世本的對讀,《書》類文獻的成篇、纂集與流傳等問題,發表了許多研究成果。但是,在《書》類文獻的文本層次釐析、經典化的過程等方面,仍缺乏深入的研究揭示。本書系統討論以上問題,路徑約略有四:一是基於文本細讀和出土材料佐證,展開文本層次分析,提出“共時文本”與“歷時文本”的概念,力求揭示《書》類文獻的構成與演進過程;二是考察文字形態的歷時性變化,總結字迹、字形、用字等項特徵在文本衍生及流佈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三是通過經解賦義的角度,梳理《書》類文獻從王官之學到諸子之學,以至漢代新王官學的經典化歷程;四是在此基礎上,結合後世流變,把握和分析以《書經》為代表的儒家經典成立的一般過程及其獨特性。
趙 培,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編審,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學與文獻,關注與此相關的《尚書》學、早期典籍經典化、經學史及古文字學。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在《中國語文》《文獻》《學術月刊》《文史哲》《清華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多篇文章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全文轉載或摘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項,其中冷門絕學研究專項一項(“孔傳本《古文尚書》成立與流傳形態研究”,項目編號:23VJXG007)、一般項目一項(“《尚書》經典化研究”,項目編號:18BZW035),參與多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博士論文《<書>類文獻的早期形態及<書經>成立之研究》獲北京大學2017年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天学外史
作者: 江晓原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4-8
定价: 69.00元
作者在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天学置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和世界天文学发展两大背景之下展开论述,又以大量史实论证了《周髀算经》与印度、希腊天文学的关系,印度、巴比伦天文学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中国与伊斯兰天文学的交流,近代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及其造成的影响与思想冲突。作者还就天文学史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古代中国的宇宙理论,并借助三个引人入胜的个案论述了应如何看待古代中国的天学遗产。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第一位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著作约百种,发表学术论文约两百篇,并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北京的六分仪
作者: [美]卫周安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思库
副标题: 中国历史中的全球潮流
原作名: The Sextants of Beijing: Global Currents in Chinese History
译者: 王敬雅 / 张歌
出版年: 2024-2
六分仪,又叫纪限仪,主要用来测定60°以内任意两颗天体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康熙十二年(1673),时任钦天监监正、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设计,结合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铸造,陈设于京城观象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它连同其他4件天文仪器被德军劫至柏林。直到一战结束,《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战败的德国将其归还中国。这些天文仪器,承载的不仅是西学东渐的中西交流史,也反映了近代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浮沉。本书用通俗的方式介绍了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交往的历史。历史学家卫周安以有力的证据,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一成不变、与世界隔绝的刻板印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开放、创新的中国。她认为,早在欧洲人来到东亚之前,中国就已经融入了一个复杂的国际交流网络。纵观历史,在贸易、宗教、知识和技术等方面,只要交往规则不是外部强加的,中国都积极地与世界互动。中国的许多历史经验是本土与外来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贯穿中国历史的全球潮流,仍将奔腾不息。
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现任上海纽约大学教务长、历史学联聘教授,美国纽约大学历史学Julius Silver讲席教授。剑桥大学中国研究学学士(1974年)、硕士(1977年),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1987年),师从史景迁等著名学者。自1992年起在纽约大学教授与中国历史有关的课程。研究领域包括近代早期中国历史、中国与西方及中国以乾隆时期为代表的文化等。她曾获多项学术荣誉与奖项,包括美国学术团体协会档案与博士后学者奖、纽约大学戈达德与总统学者奖、耶鲁大学奥林军事与战略史学者奖等。主要著作包括《清代战争文化》(I.B.Tauris 2006年版)、《北京的六分仪:中国历史中的全球潮流》(W.W. Norton 1999年版)及《清朝中叶的流放:发配新疆,1758—1820》(耶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等。她目前的学术研究课题包括中国的帝国历史回望、19世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中国近现代饮食文化史。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咸酸之外:宋人视野中的唐诗
作者:赵鸿飞 著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定价: 98.00元
本著在总结与继承前贤时彦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文学批评史为切入点,以诗学思维为方法论,以宋代唐诗研究学术史为研究对象,把以唐诗为背景的宋代诗学体系构建这一独特的文化和文学批评现象,置于宋代文学发展的宏阔背景下,从宋代唐诗研究的层面分布、演进历程、研究方法及其特征、历史地位诸方面,考察其是如何与这一时期的学术背景、学术潮流和文学风会,特别是与诗歌创作的交融互动关系,并对其话语机制的生成过程进行了学理分析、理论阐释和全面回顾,推原其传承演变的轨迹,凸现其隐在的稳定内核与基本精神,探究了这一时期唐诗研究的美学品格及其学术表达。并且进一步延伸了研究视野,对宋诗创作与唐诗创作手法、美学观念和诗学趣尚的接受与消解过程也作了考察。与此同时,还扩容了文献的范围,既有总集、别集、诗话、笔记、正史、方志、类书、丛书,也有诸多序跋、书信、诗论、碑志、“论诗”诗等,对其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梳理、解读和分析、研究。
赵鸿飞 河北赤城人。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古籍所,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诗学。长期从事大学基础课教学。曾在《学术月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等及多种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出版专著《俯仰悲歌:黄仲则与乾隆诗坛》《抱布贸丝:近代通俗小说中的上海商业文化叙事》。参与或主持国家社科、上海市教委等各类科研课题多项,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文学•明代文学》部分条目编纂工作。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清朝后期来华人士所编词典之研究
作者:高永伟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
定价:78
本书聚焦清朝后期由传教士、外交官、海关工作人员等编纂的数十部英汉、汉英词典,从普通词典、专科词典和方言词典三个维度对它们进行分类评述,既探讨这些词典的宏观和微观结构,又分析它们存在的不足,同时还论述它们的作用和影响。由此,我国早期英汉双语词典编纂的简史被清楚地勾勒出来,来华人士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高永伟,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亚洲辞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辞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辞书学会副会长、上海外文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副主编和Lexicography编委。参与了20多部双语词典的编纂、修订、翻译、审订等工作,如《英汉大词典》《新英汉词典》《当代英语习语词典》《新世纪英汉大词典》《21世纪英语新词语词典》等。已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著有《词海茫茫》《晚清期间英汉汉英词典史论》《当代英语构词法研究》。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钱谦益的诗文、生命与身后名
作者: 严志雄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出版年: 2024-8
页数: 430
一本讲述十七世纪江南风雅巨擘钱谦益的精彩之作,围绕其诗文、人际交往、功过评说展开,通过解码他诗文中的典故、象征、隐喻,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立体的钱谦益形象。本书从钱谦益的诗文入手,讨论了钱谦益对竟陵派的攻排,与柳如是的《东山酬和集》,与王士禛、钱曾等后学的交往,以及逝世100年后乾隆仍禁毁其诗文等诸多议题。同时关注到了钱谦益诗文在海外的流传与影响,以及其诗文在清末民初的“复出”。作者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史考证、人际关系分析等多种方法,其中蕴含了作者长期以来对钱谦益研究、明清诗文研究的深度思考。
严志雄(Lawrence Yim),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员、台湾清华大学合聘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诗文、文学文化、岭南文学等。专著有 The Poet-historian Qian Qianyi、《钱谦益〈病榻消寒杂咏〉论释》、《秋柳的世界——王士禛与清初诗坛侧议》、《牧斋初论集——诗文、生命、身后名》等;编有《千山诗集》、《落木菴诗集辑笺》、《瞿式耜未刊书牍》等。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寻路
作者: [日]南原俊代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走向西南联大
译者: 卢连涛 / 尤伟琼
出版年: 2024-1
页数: 307
定价: 58.00
本书为日本学者楠原俊代“十年磨一剑”的代表性学术成果,是屈指可数的由海外学者撰写出版的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专著。作者以客观严谨的态度,通过对中日两国印行的回忆录、校史稿、校友会杂志、战时记录等大量史料的搜罗整理,从历史碎片中为我们还原了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直至西南联大成立的文化长征之路,进而探究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心路历程,可以说是一部西南联大的诞生史。
楠原俊代,1950年生于日本京都,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同志社大学全球地域文化学部教授。曾在北京大学访学,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艺政策和以闻一多、韦君宜等文学家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研究。本书为其代表性学术成果之一,另著有《韦君宜研究——记忆中的中国革命》等。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可见的中国:新闻与现代世界的展开
作者: 卞冬磊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1839—1919
出版年: 2024
定价: 58元
对近代中国人而言,打开新闻纸,意味着现代世界的徐徐展开。本书以“阅读”为主要视角,切入近代中国的连续性历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讨论了“开眼看中国”“中西映照”“中国的一年”“世界的阴影”“乡村民族主义”等议题,展现了近代中国人借助新闻纸看到的世界、国家以及观念的变革。与“想象的共同体”不同,本书确认了报刊作为一种“可见性技术”,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扮演的新角色。
卞冬磊,男, 1982年8月生,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硕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报刊史、媒介理论。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传播与社会学刊》等海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晚清报刊阅读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后期项目各1项;曾获江苏省社科优青、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南京大学青年五四奖章等奖励。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现代中国文学的语言选择与文体革新
作者:时世平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定价: 59元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问题,是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共同关注的话题。近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古今转变的过渡阶段,它所要阐释的是古今、中西、雅俗三个维度的变化;现代文学承接近代文学,更多地着眼于文学的整体发展,以及各类文体形式的演进。现代中国文学发生期,由传统文学语言向现代文学语言过渡阶段所涉及的语言文字变革,以及传统文体在现代新质的楔入下所表现出的异于传统而又向现代演变的轨迹与逻辑,即现代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性进程。本书从文白转型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现代中国文学语言选择的主题变奏、代表学者的文学语言观与实践、文学语言本体研究与文体革新等角度,透视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力图揭示出文学形式演进自身的特征和规律,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增补一种可能的阐释方式。
时世平,文学博士,现为天津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部主任、编审、《天津社会科学》主编、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等。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在《南开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西南大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江汉论坛》《东南学术》《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5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文摘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20余次,出版专著《救亡·启蒙·复兴——现代性焦虑与清末民初文学语言转型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曾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
作者: (英) 约翰·B.汤普森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l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译者: 高铦 等
出版年: 2024-9
页数: 400
定价: 79.00元
在这部内容涵盖广泛的著作中,约翰·B. 汤普森对意识形态的初始叙述进行了扩展,并将其与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和大众传播联系起来。对于马克思、曼海姆、霍克海默、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等在意识形态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汤普森给予了简洁而批判性的评价。他认为,这些思想家,以及更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和政治理论家,并没有充分论述大众传播的本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为了克服这种不足,汤普森对大众传播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并勾勒出一种大众传播及其影响的独特社会理论框架,从而延伸并拓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约翰·B. 汤普森,1947年生,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基督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传媒在塑造现代社会及其早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他对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的多层面诠释,在现代西方社会学乃至文化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著作有:《批判解释学》(1981)、《意识形态理论研究》(1984)、《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1990)、《传媒与现代性》(1995)、《政治丑闻》(2000)、《数字时代的图书》(2005)、《文化商人》(2010)等。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从东方到中亚
作者: 傅正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副标题: 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
出版年: 2024-8
页数: 412
定价: 79
从19世纪前期到20世纪初,海洋霸主英国与陆上强国俄国进行了一场长达近百年的较量,即“维多利亚时代的冷战”,也被叫作“大博弈”。本书以“大博弈”中的两个焦点——东方问题和中亚问题为脉络,梳理了英俄双方在“大博弈”中的军事与外交行为,生动描绘了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力量角逐,并聚焦这一时期的地缘政治,阐释其中的权力逻辑,讨论了19世纪的地缘政治思想。本书将晚清中国置于全球视角之下,为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横向比较历史视野,也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现代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视角。
傅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著有《古今之变: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等。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致命的海滩
作者: [澳] 罗伯特·休斯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副标题: 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1787—1868
原作名: The Fatal Shore: A History of the Transportation of Convicts to Australia, 1787-1868
译者: [澳] 欧阳昱
出版年: 2024-9
定价: 168.00元
本书是一部关于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流犯的流放史,叙述了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流犯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状况等。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触,叙述了野蛮的流放制度如何把男男女女和少年儿童逐出乔治时代的英国,进入一种令人发指的刑罚制度。该制度后来成为澳大利亚的起源。本书曾获大奖,旁征博引,语言优美,令人愉悦,真实地书写了澳大利亚的历史。本书不仅生动叙述了流犯流放史,对澳大利亚被发现的过程、周边地理环境、当地文化等也都有详尽的描述。
罗伯特•休斯,著名澳大利亚艺术评论家、历史学家,被英国《卫报》艺术评论人乔纳森·琼斯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代表作有《新艺术的震撼》、《绝对批评》等。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无尽的海洋
作者: [美]迈克尔·A.韦尔内(Michael A. Verney)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中科书院
副标题: 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 1815—1860
译者: 隗雪燕 / 曹馨予 / 王璐
出版年: 2024-9
定价: 89.00元
本书以美国内战之前的七次海外探索为主要内容,勾勒出美国早期建立全球知识帝国、商业帝国、文化帝国、信仰帝国、奴隶制帝国以及外交帝国的历史脉络,详细叙述了其间的政治权力斗争、国际局势变化和社会发展图景。通过海事活动梳理美国商业和军事力量扩张的源头与发展历程,厘清海事活动与美国历史走向的内在逻辑,对于理解美国早期国内政治势力的演变、美国外交政策取向等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美] 迈克尔·A.韦尔内,新罕布什尔大学历史学博士,杜利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教授有关北美和美国早期历史的课程,主题涉及海盗史、奴隶制、美国内战、美国独立战争、非裔美国人历史。他的研究方向是早期美国史与全球史,主要为帝国、文明之间的碰撞和海上扩张。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伪造的共识
作者: [美]大卫·M. 哈特(David M. Hart)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中科书院
副标题: 1921—1953:美国的国家愿景与科技政策之辩
原作名: Forged Consensu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21-1953
译者: 陈彦坤
出版年: 2024-9
页数: 320
定价: 79.00元
1945年7月,范内瓦·布什向杜鲁门总统提交了《科学:无尽的前沿》——这一报告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奠基之作,“科学是政府理应关心的问题,政府对研究的支持,乃是发展公共福利之必需”成为所谓的“战后共识”。然而,这一报告或许掩盖了更复杂的现实和更曲折的发展道路。“战后共识”的形成糅合了相互竞争或对立的愿景,经历了无数的妥协、试错甚至彻头彻尾的矛盾。从1921年到1953年,影响领域相对局限的科技政策却搅动了美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和重大事件。这场漫长的讨论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而画上句号,真正的“战后共识”诞生了:大笔国防资金的投入消弭了政策分歧,麦卡锡主义大行其道,让政治和经济思想界变得沉寂。
[美]大卫·M. 哈特 (David M. Hart),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科技政策中心主任,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任教,研究方向为技术、科学和创新政策,以及地区、国家和全球治理。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The Women Who Ruled China
作者: Stephanie Balkwill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副标题: Buddh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Governance in the Sixth Century
出版年: 2024-8
页数: 272
In the late fifth century, a girl whose name has been forgotten by history was born at the edge of the Chinese empire. By the time of her death, she had transformed herself into Empress Dowager Ling,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politicians of her age and one of the first of many Buddhist women to wield incredible influence in dynastic East Asia. In this book, Stephanie Balkwill documents the Empress Dowager’s rise to power and life on the throne against the broader world of imperial China under the rul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 foreign people from Inner Asia who built their capital deep in the Chinese heartland.
Building on largely untapped Buddhist materials, Balkwill shows that the life and rule of the Empress Dowager is a larger story of the reinvention of religious, ethnic, and gender norms in a rapidly changing multicultural society. The Women Who Ruled China recovers the voices of those left out of the mainstream historical record, painting a compelling portrait of medieval Chinese society reinventing itself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s leadership.
Stephanie Balkwill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inese Buddhism in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where she is also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往期内容